麻扎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乡下辖自然村,中国传统村落,地处火焰山南麓吐峪沟南沟口目克从,村域面积12平方千米。
麻扎村属于火焰山以南气候区,是一座融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佛教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历史文化古村,已有2600多年历史,是反映新疆东部伊斯兰文化背景下村落格局形态的典型代表,展现出"古村村冲研独振煤丝、古民居、古巷、古树"的来自维吾尔族传统风貌360百科。麻扎村北部有全国重青英答轴夜识点文物保护单位吐峪沟石窟,西部为霍加木麻扎,村中保存了大量生土建造帮政沉期市又黄皇节的传统民居,是新疆生土建筑的典范罪甲宣宜,被誉为"中国第一土庄"。
2012年1促宁点已2月17日,麻扎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麻扎村ma za cun,,隶属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吐峪沟原音吐峪克,维吾来自尔语意为"绝路、不通的路",它是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个行政乡。"麻扎"是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圣地"、"圣徒墓",主要指伊斯兰教显贵的陵墓,麻扎村能够以"麻扎"命名肯定360百科不是个一般的村子了。吐峪沟全乡共有7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吐峪沟村下辖临则状立促名句妈圆弱需3个自然村,麻扎村就是其中一个。
麻扎村吐峪沟麻扎村全称麻扎阿里蒂村(汉意为麻扎湖的前方,因该村坐落在著名麻扎吐峪沟阿萨吾力开夫(原为波斯语,意为"住在洞里的人们")麻扎的前绍负学方而得名)。它西距中国地势最低、气候最炎热急的新疆吐鲁番市约47公里,东距绍承打害场吐鲁番鄯善县城约46公里,是坐落在火焰山南麓吐峪沟大峡谷南沟谷的一个维吾尔族古村落。
麻扎村是本宣正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吐峪沟大峡谷南出口沟谷中的一个古老宁静的维吾尔族项等官兰龙培杂你村落,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新疆现存的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它分布在绿塔耸立的清真大寺会四周,约有二百余户人表雨八点将家1000余人口。这个村庄,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人们常常日出而息、日落而作,使用古老的维吾尔语交际,穿着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饰,走亲访友依然是天容毛特马入杀须古典的驴车代步。在这里生活的老人、青年、儿童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平静、自足、幸福的神情,给人以纯朴、悠闲、与世无争的美好印象。
麻扎村的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黄黏土造房,并采用了砌、垒、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种形式,集生土建筑之大成,是至今国内一座保存完好的生土建筑群,堪称"中国第一土庄"。
麻扎村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西南部的吐峪沟乡,火焰山南麓吐峪沟南沟口,地理坐标东经89°41.5′,北纬42°51.5′。西距吐鲁番市约47公里,东距鄯善县城46公里,西南距高昌古城约13公里。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197公里,大约三个半小时可抵达吐鲁番。再转车到吐峪沟,一小时后可到目的地。
黄黏土房:时光凝固了的历史鄯机边已先红之是底政亮善县境内受地形影响,全县由北向南分三个气候区:东天山南麓气候永散印编余秋区、火焰山以北气候区和火端五短欢么焰山以南气候区。麻扎村属于火焰山以南气候区,该区(简称山南)由于三面环山,只有西部与吐来自鲁番市相接,海拔100-500米,地势低下闭塞,造成增温迅速,散热不易。春季升温快,春来早,但有回寒;夏季高温炎热,时稳群美陈深茶间长达160天;秋季短,降温得卫派感历抗谈友度充坐迅速;冬季寒冷期360百科短,风小雪稀。
乡村风貌该区热量极为丰富,日照充足,降水极少,气候异免许杂素律燃土黑常燥热,是当地典型的火洲气候。镇步渐办子曲备款唐代诗人岑参所说的"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所故富既赶织氧为胶娘土空",清人肖雄说每年"自四底始,日光如火,风死吹如炮烙","火风一过,毛发欲焦"描写的就是当地炎热的气候特点。
根据麻于外顾由曾市杂扎村西南约五、六公里的戈壁滩上发现的打制石器可以推定,最晚在新石器时期,麻扎村已是当地土著民族的聚居地。再根据该地沙丘下发掘的古代吐峪沟居民的墓地等多种文物,已证实在趴今二二千六七百午前,吐峪沟南沟口人丁兴旺,文明程度很高,是吐鲁番地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且在发展过程中兼融了流行于原苏联境内米努辛斯盆地塔加尔文化。
麻扎"是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圣地"、"圣徒墓",主要指伊斯兰教显贵的陵墓,麻扎村能够以"麻扎"命名肯定不是个一般的村子了。吐峪沟全乡共型有7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吐峪沟村下辖3个自然村,麻扎村就是其中一个。吐峪沟麻扎村全称麻扎阿里蒂村(汉意为麻扎据很成种陆起千置厚站脚的前方,因该村坐落在著名麻扎教损和显投朝程吐峪沟阿萨吾力开夫(原为波斯语,意为"住在洞里的笔合兴测人们")麻扎的前方而得名)初象。它西距中国地势最低、气候最炎热的新疆吐鲁番市约47公里,东距吐鲁番始察鄯善县城约46公里,是坐落在火焰山南麓吐峪沟大峡谷南沟谷的一个维吾尔族古村落。
在南北朝时,麻扎村称丁古口。在西汉时套刚云外压身期,麻扎村为车师都尉国所在地,后被车师国吞并。车师国分裂为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后,现麻扎村属车师前国。
在早于车师前国时代,佛教已成为车师国的国教。西晋时期,麻扎村开始成为佛教圣地。日本大谷探险队在麻扎村的千佛洞发现的《诸法要集经》,写于晋元康六年(296),是西域发展最早有纪年的佛教写本。
东晋成帝威既音含团反民突课和二年(327),前凉张骏于高昌故地置高昌郡,下设高昌县、田地县。现麻扎村属高昌县。
北凉421年,沮渠蒙逊的北凉政权灭西凉,车师前部隶属剑北凉,今麻扎村随北凉。
北魏文帝太和五年(481),高昌王组织工匠和佛教徒在丁谷口(即麻扎村)山崖更大规模的开凿佛教石窟。
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建立高昌县后,今麻扎村属高昌国。其后,历时一百余年的发展到唐代,麻扎村的石窟寺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有一本保存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文献《西州图经》残本中,记载了地处麻扎村的"丁谷寺"及一禅院的较详情况。在唐代,麻扎村属西州高昌县。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西州为吐蕃所破,麻扎村随属吐蕃。唐惠孝帝威通七年(866年),北庭一带回鹘人在首领固俊的带领下击败吐蕃,攻克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麻扎村随属高昌回鹘国。辽时,麻扎村随高昌回鹘国属辽。宋兴,又向宋称臣。蒙元立国,又隶属之。元末,伊斯兰教开始向吐鲁番盆地传播。明太祖洪武元年(1391年),东察合台汗国汗秃黑鲁·帖木儿之子黑的儿火者即位,1392年前后,他以武力攻占吐鲁番盆地,强制当地居民皈依伊斯兰教。在这一时期,伊斯兰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麻扎村发生了惨烈的撞击。最终,佛教僧侣或亡或败走,伊斯兰教从此在此地扎下了根,而麻扎村也是在这一时期得名,它得名的缘由即是在该村安葬了几个到此传播伊斯兰教的先贤。在这一时期,麻扎村所在地又被称为"秃由"。
吐峪沟麻扎村古建筑清雍正十年(1732年),吐峪沟麻扎村的居民随额敏和卓东迁瓜州,被安排在四堡。二十三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秋收后,又迁回吐峪沟。之后,麻扎村一直归鲁克沁郡王管辖,直到清光绪十年(1884)年"改土归流"废除王权,废除伯克制。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鄯善建县后,实行台站制,全县设八台,麻扎村属吐峪沟台,山乡约和农官管理民事和政务。
民国22年(1933),取消乡约制,改区村制,全县辖3个区。麻扎村属第二区的吐峪沟村。民国33年(1944),推行乡镇保甲制,全县设3镇5乡、74保和1个联保,共76l甲。麻扎村属惠悟乡,为保建置。民国36年(1947),鄯善县3镇5乡合并为2镇1乡,下辖24保196甲,麻扎村属鲁克沁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摧毁保甲制,在全县建立4区16乡76村。麻扎村属四区(即吐峪沟区)的吐峪沟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麻扎村属红星人民公社1大队。1978年全县各公社取消政治色彩名称,以原地名命名,麻扎村属吐峪沟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镇村建置,麻扎村作为一个行政村隶属于吐峪沟乡至今。
麻扎村是一座反映新疆东部伊斯兰文化背景下村落格局形态的典 型代表,对研究伊斯兰文化和干旱少雨的沙漠绿洲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实物资料意义。在麻扎村内保存有大量维吾尔民族的传统民居,全是黄黏土生土建筑,均是土木结构,有的是窑洞,有的是二层楼房结构,底层为窑洞,上层为平房,屋顶留方形天窗;有的窑洞是依山依坡掏挖而成,有的窑洞是用黄黏土土块建成。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家家户户由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即使从屋顶走也可达到串门的目的。
麻扎村古老民居的门窗都很古朴,但又蕴藏了深厚的文化。门框上刻有各种纹样的木雕门铛,有花卉形状、几何形状和果实形状。窗框窗格上的纹样也是多种多样,都反映了个人的喜好.甚至从门窗的不同制作中,让人推测出房屋主人过去的职业、爱好或地位。
麻扎村的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黄黏土造房,并采用了砌、垒、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种形式,集生土建筑之大成,是至今国内一座保存完好的生土建筑群,堪称"中国第一土庄"。吐峪沟千佛洞据调查,是吐鲁番地区现存于高昌时期最早、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群。曾发现西晋元六年(296)的《诸佛要集经》写本以及前秦甘露二年(360)沙门静志写的《维摩经义记》等佛典千佛洞窟密度大,种类较多,有礼拜教、僧房、讲经堂、禅室。现存有编号洞窟46个,其中9个洞窟壁画保存较好。沟东区东南第4号窟较为完整,存"广毗大王"等几处题记,字体与罗布淖尔晋简书法完全一致。石窟分正方或长方两种形制。作正方形穹庐顶,中心设高坛基,四壁有弧度,与中原晋墓形制相近。窟顶画莲花,四周画条幅,条幅中画立佛之象。穹隆顶外四隅画有千佛,分左、右、后三壁。壁画分上、中、下三层,中层画佛本生故事,上层画千佛,粗线条画人物轮廓,图上有汉文题记;有的窟中央凿出中心柱,有左右甬道,分前、后室。窟顶有卷顶、套斗顶、穹窟顶等。壁画题材主要是因缘佛传图、立佛、千佛、七佛、禅僧和本生、供养等。佛装及所绘人物用墨线勾轮廓,具有中原北方地区石窟的某些特点。东南区4号洞窟开凿时间较早,保存亦较好,窟内塑立佛像,绘坐旨、千佛及天王像等,并绘两壁画,侧耳室尚存"僧知空"的汉文题记。
吐峪沟吐峪沟干佛洞见证记录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宗教兴衰史,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洞内的石窟、壁画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佛教美术史、建筑史的历史依据和实物资料,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吐峪沟霍加墓麻扎相传建于伊斯兰教创教之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此麻扎影响很大,朝拜者除新疆外,还有来自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和穆斯林教徒。
另外,在麻扎村内的清真寺是麻扎村人共同设计参与建造和施工的集体作品,它们既是宗教文化的产物,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科考价值很高。
吐峪沟麻扎村位于吐峪沟大峡谷南沟谷,是吐鲁番地区最古老的维吾 尔族村落。村子掩映在白杨和桑树之中,一条不宽的河从北向南穿村而过,沿河两边,建着零散的维吾尔族民居。村子里住着几十户维吾尔族人家。宏大的清真寺与杂乱的居室并立于沟谷,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村中的小路极像羊肠小道,没有一条是直的,每户人家的门口都有一条土路,算是支路,再通向干路,唯一一条像样的路是沿着沟底的一条小河形成的大路,但它的宽度也只能通过一辆毛驴车。
麻扎村村子很安静,时光在这个村庄里似乎放慢了脚步,恬淡的生活气息令我的心境不知不觉间沉静下来。
村子里一切都是土黄色,土黄的山、土黄的屋,连成一片,远远望去,似乎空无一人。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土房土房,土坯砌房,不用木材不用砖墙,冬暖夏凉干净舒爽"。麻扎村全是黄黏土和生土建筑,均是土木结构,有的是窑洞,大部分为二层建筑,上层为平房,下层则为窑洞,屋顶留有方形的天窗,它的墙有1 米多厚,即使是夏天,这里的人们仍旧盖着棉被过夜,这样的建筑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独特。古老民居的门窗都很古朴,但又蕴藏了深厚的文化。门框上刻有各种纹样的木雕门档,有花卉形状、几何形状和果实形状。窗框窗格上的纹样也是多种多样,反映了个人的喜好。麻扎村的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黄黏土造房,并采用砌、垒、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种形式,集生土建筑之大成,是至今国内一座保存完好的生土建筑群,所以将麻扎村称为"中国第一土庄"。
维吾尔民居相比其他民族民居更重视室内色彩、室内装修、家具与床上用品、家居陈设与家居饰物的选择,更具艺术性。许多民居在壁龛设计、挂毡、天花彩画、室内柱廊、石膏饰件上各具特色与创意,是色彩纷呈的个人创作空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漫步在村子的小路上,你看不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有毛驴车慢悠悠地在小路上穿行;一条从坎儿井引出的小河穿行在村子的中央,河边绿树成荫,孩子们在那里嬉戏打闹。村子很安静,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逢节日,他们穿上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衣服,齐聚街头,跳着维吾尔族最古老的"麦西来甫"舞蹈,相互表达节日的问候。
在石油人没有来吐鲁番地区开采石油之前,他们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石油人来到这里后,帮着他们修通柏油马路,他们的村子成了吐鲁番著名的旅游景点。他们和外界有了交流和沟通,彼此分享着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知识与快乐。
这个神秘的古老村落,给人带来了无限的诱惑,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它的宁静,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那溪边穿着鲜亮的民族服饰洗衣的妇女,那坐在古老的桑树下头戴花帽乘凉的白胡子老人,那在如时光隧道的券顶窑房下散步的蒙纱老妪,那跟着游客追逐嬉闹的天真可爱的维吾尔族儿童,让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嚣和人生的烦恼,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这个村庄,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用维吾尔语交际,信仰伊斯兰教,穿着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饰,走亲访友的主要交通工具依然是古典式的驴车代步。徘徊在峡谷底处的村落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令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嚣和人生的烦恼。那溪边穿着鲜亮的民族服饰洗衣的妇女,那坐在古老的桑树下头戴花帽怡然自得地乘凉的白胡子老人,那在如时光隧道的券顶窑房下散步的蒙纱老妪,那跟着游客追逐嬉闹的天真可爱的维吾尔族儿童,只要进入视野,总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麻扎村在古老的村落中,独具特色的民居处处闪烁着古老的"黄土文化"的光芒。他们继承了2000多年来用黄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房屋建筑均是以黄土制坯建成的窑房,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
吐峪沟麻扎村,位于吐峪沟大峡谷南沟谷,是新疆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它分布在绿塔耸立的清真大寺四周,约有百十户人家。这个村庄,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人们常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用维吾尔语交际,信仰伊斯兰教,穿着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饰,走亲访友的主要交通工具依然是古典式的驴车代步。尽管这里的人们生活不宽裕,但在这里生活的老人、青年、儿童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平静、自足、幸福的神情,给人以纯朴、悠闲、与世无争的美好印象。徘徊在峡谷底处的村落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令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嚣和人生的烦恼。那溪边穿着鲜亮的民族服饰洗衣的妇女,那坐在古老的桑树下头戴花帽怡然自得地乘凉的白胡子老人,那在如时光隧道的券顶窑房下散步的蒙纱老妪,那跟着游客追逐嬉闹的天真可爱的维吾尔族儿童,只要进入视野,总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在古老的村落中,独具特色的民居处处闪烁着古老的"黄土文化"的光芒。从那最具特色的古老的黄土建筑可以看出,那里的维吾尔族居民,似乎有着深厚的"黄土情结",他们继承了2000多年来用黄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房屋建筑均是以黄土制坯建成的窑房,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一层的,也有两层以上的;有独立成房的,也有连成一片的。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
吐峪沟农民吐峪沟大峡谷南沟口东西两岸山坡上现存的造型优美、鳞次栉比、绵延不断的古老民居,现存历时最长的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无论是民宅还是千年前的佛窟,都是用黄土土坯建造。
吐峪沟麻扎据说是穆斯林先贤亦木乃哈等人,在很早以前来吐鲁番地区传布伊斯兰教时,逝于此,葬于此。麻扎所处历史时期为清代。其建筑面积为230×100米,2.3h。现存面积230×100米。2005年,吐峪沟麻扎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新疆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古村。
麻扎村是一座反映新疆东部伊斯兰文化背景下村落格局形态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伊斯兰文化和干旱少雨的沙漠绿洲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实物资料意义。在麻扎村内保存有大量维吾尔民族的传统民居,全是黄黏土生土建筑,均是土木结构,有的是窑洞,有的是二层楼房结构,底层为窑洞,上层为平房,屋顶留方形天窗;有的窑洞是依山依坡掏挖而成,有的窑洞是用黄黏土土块建成。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家家户户由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即使从屋顶走也可达到串门的目的。古老民居的门窗都很古朴,但又蕴藏了深厚的文化。门框上刻有各种纹样的木雕门铛,有花卉形状、几何形状和果实形状。窗框窗格上的纹样也是多种多样,都反映了个人的喜好.甚至从门窗的不同制作中,让人推测出房屋主人过去的职业、爱好或地位。
麻扎村麻扎村的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黄黏土造房,并采用了砌、垒、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种形式,集生土建筑之大成,是至今国内一座保存完好的 生土建筑群,堪称"中国第一土庄"。
吐峪沟千佛洞据调查,是吐鲁番地区现存于高昌时期最早、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群。曾发现西晋元六年(296)的《诸佛要集经》写本以及前秦甘露二年(360)沙门静志写的《维摩经义记》等佛典千佛洞窟密度大,种类较多,有礼拜教、僧房、讲经堂、禅室。现存有编号洞窟46个,其中9个洞窟壁画保存较好。沟东区东南第4号窟较为完整,存"广毗大王"等几处题记,字体与罗布淖尔晋简书法完全一致。石窟分正方或长方两种形制。作正方形穹庐顶,中心设高坛基,四壁有弧度,与中原晋墓形制相近。窟顶画莲花,四周画条幅,条幅中画立佛之象。穹隆顶外四隅画有千佛,分左、右、后三壁。壁画分上、中、下三层,中层画佛本生故事,上层画千佛,粗线条画人物轮廓,图上有汉文题记;有的窟中央凿出中心柱,有左右甬道,分前、后室。窟顶有卷顶、套斗顶、穹窟顶等。壁画题材主要是因缘佛传图、立佛、千佛、七佛、禅僧和本生、供养等。佛装及所绘人物用墨线勾轮廓,具有中原北方地区石窟的某些特点。东南区4号洞窟开凿时间较早,保存亦较好,窟内塑立佛像,绘坐旨、千佛及天王像等,并绘两壁画,侧耳室尚存"僧知空"的汉文题记。
麻扎村吐峪沟千佛洞见证记录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宗教兴衰史,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洞内的石窟、壁画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佛教美术史、建筑史的历史依据和实物资料,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吐峪沟千佛洞吐峪沟霍加墓麻扎相传建于伊斯兰教创教之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此麻扎影响很大,朝拜者除新疆外,还有来自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和穆斯林教徒。
历史上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热情一般都集中在宗教建筑中,麻扎村也不例外。民居是维吾尔族生活的基本环境空间,是家庭的基本单元,是一家人最稳定的朝夕相处的生活必需品。特别对于生活在干燥景观色彩单调的沙漠戈壁中的人来说,家居必须与这种恶劣环境形成对比,因此,维吾尔民居相比其它民族民居更重视室内色彩、室内装修、家具与床上用品、家居陈设与家居饰物的选择,即更具艺术性。因此,许多民居在壁龛设计、挂毡、天花彩画、室内柱廊、石膏饰件上各具特色与创意。是色彩纷呈的个人创作空间,其艺术价值非常高。
吐峪沟千佛洞另外,当地出土的文物,如舍利盒、彩陶、器皿等也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在麻扎村内的清真寺是麻扎村人共同设计参与建造和施工的集体作品,它们既是宗教文化的产物,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科考价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