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 出自《金匮要略》。有滋养肺胃,降逆和中之功。用于肺胃阴伤气逆之肺萎和胃阴不足证。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喉炎等肺系疾患。

  • 中文名 麦门冬汤
  • 出处 《金匮要略》
  • 成分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等
  • 主治 肺痿证等
  • 功用 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正文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麦门冬汤的做法-药膳食疗-美食天下-

来源

  <金匮要略>

组成

  麦门冬60克 半夏9克 人参6克 甘草4克 粳米6克 大枣12枚

用法

  上六味药,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功用

  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主治

虚热肺痿

  咳嗽气天穿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胃阴不足证

  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病机

  胃阴不足,虚火上炎,灼伤肺阴,虚气上逆。

配伍特点

  甘润剂中少佐辛燥之品;培土来自生金。

辨证要点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喉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

方论

  本方所治虚热肺痿乃肺胃阴虚,气火上逆所致。病虽在肺,其源在胃,盖土为金母,胃主津液,胃津不足,则肺之阴津亦亏,终成肺胃阴虚之证。肺虚而肃降失职,则咳逆上气;肺伤而不布津,加之虚火灼津,则脾津不能上归于肺而聚生浊唾涎沫,随肺气360百科上逆而咳出,且咳唾涎沫愈甚,则肺津损伤愈重,日久不止,终致肺痿。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阴伤,津不上承,则口干咽燥;虚热妒察亚尔有古让点犯内盛,故手足心热。胃阴不足,失和气逆则呕吐;舌红少苔、脉虚数为阴虚内热之佐证。治宜清养肺胃,降逆下气。方中重用麦冬为君,甘寒清润,既养肺胃之阴,又清肺胃虚热。人参益气生津为臣。佐以甘草、粳米美东子径德脚、大枣益气养胃,合花散夫人参益胃生津,胃津充足,自能上归于肺,此正“培意即土生金”之法。肺胃阴虚,虚火上炎,不仅气机逆上,而且进一步灼津为涎,故又佐以半夏降逆下气,化其痰涎,虽属温燥之品,但用量很轻,与大剂麦门冬配伍,则其燥性减而降晶温劳逆之用存,且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相反相成。甘草并能润肺利咽,调和诸药,兼作使药。

加减变化

  若津伤甚者,可加沙参、玉竹以养阴液;若阴虚胃痛、脘腹灼热者,可加石斛、白芍以增加养阴益胃止痛之功。

用药禁忌

  肺痿属于轮算胞溶输养盐铁虚寒者不能用本方

各家论述

  1.《法律》: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治守非击行粉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药,而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徒知与火热相争,未思及必不可得之数,不惟无益,而反害之。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孰知仲景有此妙法,于麦冬、学三负人参、甘草、粳米采验资温核棉、大枣大补中气,大生津液,此中增入半夏绝德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投正里际者士血内脱一

  2.《千金方衍义》:于竹专游伟露优参货文水句叶石膏汤中偏除方名月婷核条兵二味,而加麦门冬数倍为君,人参、甘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之精皆得以上注于肺,自然沃泽无虞。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隧,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用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乎此。若浊饮不除,津液不致,虽日用润肺生津之剂,乌能建止逆下气之绩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立方之旨。

  3.《金匮要略心典》:火热挟饮致逆,为上气,为咽喉不利,与表寒挟饮上逆者悬殊矣。故以麦冬之寒治火逆,半夏之辛治饮气,人参、甘草之甘以补益中气。盖从外来者,其气多实,故以攻发为急;从内生者,其气多虚,则以补养为主也。

  4.《古方选注》:麦门冬汤,从胃生津救燥,治虚火上气之方。用人参、麦门冬、甘草、粳米、大枣大生胃津,蒸肥行短白增外救金之母气,以化两经之燥,独复一味半夏之辛温,利咽止逆,通达三焦,则上气下气皆得宁谧,彻土绸缪,诚为扼要之法

  5.《血证论》:星磁敌参、米、甘、枣四味,大建中气,大生津液,胃津上输于肺,肺清而火自平,肺调而气自顺,然未逆未上之火气,此固足以安之,而已逆已上之火气,又不可任其强预迟留也,故君麦冬以清火,佐半夏以利气,火气降则津液生,津液生而火气自降,又并行而不悖也。用治燥痰咳嗽,最为对症,以其润利肺胃,故亦治膈食。又有冲气上逆,挟痰血而干肺者,皆能治之。

临床应用

  1.咳嗽:右脉虚大,色夺形瘦,肌燥疮痍,咳嗽经年,曾经失血,是津亏气馁,由精劳内损,但理胃阴,不必治咳。《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

  2.咳血:咳甚血来,是属动象,阴阳失司,阳乃腾越,阳明络空,随阳气自为升降,拟以柔剂填养胃阴,师《金匮》法,用麦门冬汤加减治之:麦门冬四钱,黄耆二钱(酒炒),人参一钱,生甘草八分,粳米半盏,大枣三枚,水同煎服。

  3.脑膜炎后遗症:某女,十四岁。患脑膜炎,经西医治愈后,经常口吐涎沫不止,吃东西时尤著,且伴有性情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平不数。给理中丸、苓桂术甘汤治之,效果不显,故用麦门冬汤治之。方药:麦冬12g,党参9g,半夏9g,炙甘草6g,大枣4枚,粳米9g,水煎,分二次服。服三剂后,初见疗效,口吐涎沫有所减少,在上方逐渐加重半夏、麦门冬之药量,半夏加至24g,麦门冬加至60g,每日一剂,连服20余剂,病愈涎止。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喉炎、矽肺、肺结核等属肺胃阴虚,气火上逆者。亦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妊娠呕吐等属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

相关连接

  加味麦门冬汤 治妇女倒经。

  干寸冬(五钱,带心) 野台参(四钱) 清半夏(三钱) 生山药(四钱,以代粳米) 生杭芍(三钱) 丹参(三钱) 甘草(二钱) 生桃仁(二钱,带皮尖捣)大枣(三枚,捭开)

  妇女倒经之证,陈修园《女科要旨》借用《金匮》麦门冬 汤,可谓特识。然其方原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今用以治倒经,必略为加减,而后乃与病证吻合也。

  或问,《金匮》麦门冬汤所主之病,与妇人倒经之病迥别,何以能借用之而有效验?答曰︰冲为血海,居少腹之两旁。其脉上隶阳明,下连少阴。少阴肾虚,其气化不能闭藏以收摄冲气,则冲气易于上干。阳明胃虚,其气化不能下行以镇安冲气,则冲气亦易于上干。冲中之气既上干,冲中之血自随之上逆,此倒经所由来也。麦门冬汤,于大补中气以生津液药中,用半夏一味,以降胃安冲,且以山药代粳米,以补肾敛冲,于是冲中之气安其故宅,冲中之血,自不上逆,而循其故道矣。特是经脉所以上行者,固多因冲气之上干,实亦下行之路,有所壅塞。观其每至下行之期,而后上行可知也。故又加芍药、丹参、桃仁以开其下行之路,使至期下行,毫无滞碍。是以其方非为治倒经而设,而略为加减,即以治倒经甚效,愈以叹经方之函盖无穷也。

  用此方治倒经大抵皆效,而间有不效者,以其兼他证也。曾治一室女,倒经年余不愈,其脉象微弱。投以此汤,服药后甚觉短气。再诊其脉,微弱益甚。自言素有短气之病,今则益加重耳。恍悟其胸中大气,必然下陷,故不任半夏之降也。遂改用拙拟升陷汤,连服十剂。短气愈,而倒经之病亦愈。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麦长管蚜
下一篇:麦门冬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