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叙美派

旅美派:又称"叙美派"。是20世纪20年论旧术仍告果困系村代由旅居美国的来自黎巴嫩、叙利亚等阿拉伯作家和诗人所组成的文学流派。1陆通的又员止田各直920年这些作家和诗人在纽约成立"笔会",后逐渐形成了新的文敌答块调副南六设迫学风格,因而得名360百科。该派作家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对阿拉伯在外国人压迫下的落后状况表示不满,号召人民反对外国统治者,真实描写了阿拉伯人在美洲的奋斗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过程。抒发对祖国的思念、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感情。名至测兰查药该派代表作家有纪伯由错乐破油重诗当伦、艾敏-雷哈等。

  • 中文名 旅美派
  • 代表人物 纪伯伦,艾敏-雷哈
  • 主要成就 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
    对阿拉伯在外国人压迫下的落后状况表示不满
    号召人民反对外国统治者
  • 职    业 作家,诗人
  • 出生日期 20世纪20年代

基本团年年脚己概念

  旅美派文学,由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主要是黎巴嫩和叙利亚作家所组成的现代阿拉伯文学流派。又称阿拉伯侨民文学,由于黎巴嫩在历史上曾作为叙利亚的组成部分,所以也有"叙美派文学"之称。

文化背景

  掉简乐细怕觉衡伟庆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黎巴嫩球香布足车煤振、叙利亚人大量移居美洲,散居各主要口岸。他们创办了报纸、杂志。1893年第一份阿拉伯文报纸《费哈报》在巴排南思字推的挥西出版,此后报刊总数达200种以上。旅美派文学就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

文学理念

  旅美派作家一方面歌唱自由,描写阿拉伯人在来自新大陆的追求和奋斗,表现了对个性解放的渴望;另一方面,他们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360百科,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感情。他们对于阿拉伯国家落后的现状感到不满,号召人民反对外国统治者,为推动社会进步而斗争。文学团的基本原则是:促进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加强侨民文学家之间、侨民文学家与本土文学家之间处路食的友谊,提高阿拉伯民族的思想水平,反对极端主义,与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传统作斗争。成员基本都倾向于文学革新、主张自由表达,重视艺术创造性。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集中表现在诗歌领域内。

旅美派

发展概诗地举叶肉

  1920 年4 月20 日,纽约的侨民文学家聚会,讨论了阿拉伯文学的现状和发展问题在这次预备会之后,1920 年4 月28 日在纪伯伦的居所举行正式会议,参加者有纪伯伦、努埃曼、《旅行家》周刊的主持人阿卜杜勒一麦希赫·哈达德和他的兄弟纳德拉·哈达德、《艺术》杂志主持人纳希卜·阿里达及伊利亚斯·阿塔拉等人。在会上讨论并通过了努埃曼为笔会起草的章程,并一致选重危双虽谁投群先举纪伯伦为会长,努埃曼为顾问,短万图育气打加系括文卡茨菲利斯为司库,宣告笔会正式成立。

  以"乡村诗人"为喜班钢传笔名的拉希德·萨里姆·扈利(1887-1984)是文学团的第二任主席,也是一位具有批判力、战斗力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村夫诗集》以安纪控思念祖国、青春寄语和人类理想等为主题,《飓风》集则是旅美诗人中出版的第一部爱国主义诗篇专线治阻界划容课集。他信奉的是"阿拉伯民族主义",主张"剑--而不是耶稣和他之类--创造文明"。他被人称作"争取自由的红色革命喉舌。"南美旅美派另一代表诗人是伊里亚斯·费尔哈特(1893

  生),他的代表作品有《费尔哈特四行诗集》和《费尔哈特诗集》等。主题多是反对人类社会中传统习俗和宗教、政治、社会偏见,显担由阿爱齐吃办简示出改造社会的决心。

  安达鲁岁岩书西亚文学团第三任主席是沙菲克·马鲁夫(1906 生)。二次大战期间该团会刊暂时停刊,战后重未市理欢罪请半新发行,1953 年终刊。比识集治何乎画差这一团体对阿拉伯文学,特经士才贵素草别是诗歌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代表作家

  在北美,1920年在纽约成立了文学团体"笔会",纪伯伦的散文诗集《先知》、努埃曼的小说集《往事》、艾敏·雷哈尼的诗集《雷哈尼亚特》、拉希德·胡里的诗集《风暴》等都率阿小与案义架地阶是这个时期的产物。1948年以后,旅美派作家创作了不少谴责犹太复国主义的作品。在文学形式方面,纪伯伦、艾敏·雷哈尼等人冲破力武备阿拉伯古典诗歌韵律的束缚,写作散文诗。在南美,旅美派文学律粮主要活动地点是巴西和阿根廷。1933年在巴西圣保罗城成立"安达卢西亚协会",是继"笔会"之后的第二个侨民文学团体。协会成员有著名作家拉希德·塞利姆·胡里(1887~),他著有《拉希德诗集》。在阿根廷的旅美派文学团体名为"文学家协会",于1949年成立,其核心成员有诗人乔治·绥达哈(1893~)、小说家尤素福·萨里米和评论家阿卜杜·拉蒂夫·海欣(1904~)。萨里米主编《才华杂志》,海欣著有《圣战者的团结纽带》,并主编《阿拉伯知识》周刊。

作家特点

纪伯伦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是阿拉旅美派文学星空最璀璨的星。在东方与世界文学中都占有显著的地位,其文学艺术成就,特别是散文诗创作成就,堪与印度的泰戈尔相对媲美。他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的礼物。"1920 年起他担任旅美文学家团体"笔会"主席,直到逝世。纪伯伦生于黎巴嫩北部一贫苦山村人家。十九世纪末随母来到美国。其最初作品多为小说,如小说集《草原新娘》(1906)《叛逆的灵魂》(1907)和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这些小说产生很大影响。纪伯伦的小说人物不多,情节也不复杂其主要特点是带有浓重情感和哲理色彩的叙述,和主人公饱含辛酸的或壮怀激烈的大段倾诉。他运用象征的笔法主人公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个人的爱情悲剧融入民族悲剧中。从1911年,纪伯伦进入以散文诗创作为主的阶段。主要的散文诗集有《泪与笑》(1913),《暴风集》(1920),《珍趣篇》(1923),这些都是用阿拉伯文发表的。用英文发表的诗集有《疯人》(1918)、《先驱者》(1920)、《先知》(1923)、《人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3)等。纪伯伦热爱祖国、热爱东方民族、热爱全人类。在《暴风集》中,他鼓励人类摆脱束缚,成为自己的"主",成为自尊自信的"神性的人"。他在《麻醉剂与解剖刀》、《龋齿》等文中指出,东方的病症在于他们竟然习惯于灾病,宁愿被麻醉而不肯以手术刀根治其病。纪伯伦在《奴隶主义》、《言语与夸夸其谈者》等文中,揭示奴性的普遍存在,针砭东方人尚空谈,少行动的现象,强调民族自我更新的意义。在《珍趣篇》中他热情讴歌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充分展示美好的社会政治理想,认真剖析民族心理的消极表现,深入探讨新思想与旧思想,积极寻找通向心灵和人性完美的道路。在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前半期,纪伯伦的诗风开始从哀叹人生转变为批判现实,从孤独寂寞到坚强自信,从纤丽型到力量型,激情型转向哲理型。《疯人》、《先驱者》、《沙与沫》、《流浪者》、《人子耶稣》、《先知园》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米哈依勒·努埃曼

  米哈依勒·努埃曼(1889-1988)是黎巴嫩海外文学"三杰"之一,在艺术创作上,他的知名度仅次于纪伯伦,有时难分伯仲。在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他是三杰中的翘楚。努埃曼性格内向,爱思考,他的诗中除自然景物描写外,还透露出人生凄苦悲凉的压抑感。其早期诗歌创作中的这一特点,后来发展成某种苏菲主义(即神秘主义)倾向。他曾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这场战争使他看到了现代文明的另一面,增强了他的反战意识和人道主义立场,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小说创作以短篇为主,有《往事悠悠》、《大物》、《粗腿壮》等,中长篇有《相会》、《最后一日》等。除小说外,他还有诗集、剧本、传记、自传等其他体裁的作品。他的诗冲破了传统格律的束缚,采取多韵变韵隔行韵,重视诗本身的完整性,各部分之间的统一性,有时带有神秘主义的气息。他写出《纪伯伦传》,为阿拉伯现代散文文学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艺术性评传。《筛》被认为是阿拉伯现代文学时期最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书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新原则、新标准,其目的是与笛旺派一致的。努埃曼热爱祖国、热爱东方。他于1932 年就返回了黎巴嫩。他的后期文学创作已成为阿拉伯--黎巴嫩本土文学的一部分。

拉希德·萨里姆·扈利

  拉希德·萨里姆·扈利是一位具有批判力、战斗力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村夫诗集》以思念祖国、青春寄语和人类理想等为主题,《飓风》集则是旅美诗人中出版的第一部爱国主义诗篇专集。他信奉的是"阿拉伯民义",主张"剑--而不是耶稣和他之类--创造文明"。他被人称作"争取自由的红色革命喉舌。"南美旅美派另一代表诗人是伊里亚斯·费尔哈特(1893生),他的代表作品有《费尔哈特四行诗集》和《费尔哈特诗集》等。主题多是反对人类社会中传统习俗和宗教、政治、社会偏见,显示出改造社会的决心

主要作品

先知

  纪伯伦 :《先知》

  1923 年发表的散文诗集《先知》是纪伯伦的代表作,这篇哲理抒情散文诗,使纪伯伦在世界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永久的位置。他在文中通过东方智者亚墨斯达法(艾勒-穆斯塔法)在回故乡前临别赠言,谈到爱与美、生与死、苦与乐、罪与罚、婚姻与友谊⋯⋯等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全面展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为人类心灵纯化、精神升华绘出的一幅蓝图。他提出了人的目标--成为"神性的人",又指出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道路:听从"爱"的召唤,坚持"美"的追求。关于婚姻,他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夫妻要"彼此相爱,但不要做成爱的系链"。在父母长辈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他强调"生命是不倒行的"。纪伯伦在《先知》中对所有问题的阐述都是同其生命哲学相联系的。他提出"在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他认为,人类精神发展是沿着"侏儒--人性--神性"的轨道发展的,这与尼采的"超人"哲学颇为相似,但又与尼采不同,纪伯伦是带着爱去启示人类的。《先知》是纪伯伦创作生涯事的一个里程碑,是其作品中最优秀的。与同时代作家相比,纪伯伦不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他不仅从民族和地域的角度提出问题,而且从世界和人类的角度提出问题。他的反"奴性"的思想,"神性的人"的思想是东方思想界的重要成果。他在艺术风格上善于学习与创新,形成了以丰富的想象力、激越的感情、深沉的哲学思考、富有启发性的比喻、新颖的意向和象征、音乐性的语言、强烈的主观色彩等为主要特征的崭新风格--"纪伯伦"风格。纪伯伦的作品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受到欢迎。他中年而逝,是阿拉伯现代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重大损失。

《先知》

  米哈依勒·努埃曼 《筛》

  努埃曼在1923 年出版文学批评专著《筛》,在阿拉伯批评界引起轰动。在《筛》中,努埃曼全面论述了他的文学理论。他提出,文学批评的任务是认真鉴别作品的优劣和其中的美丑,达到取优去劣的目的。他认为文学批评是有主观性的,这要求文学批评家们感觉敏锐,具有较好的区分鉴别能力,同时要善于从人类的精神需求中寻求批评的客观标准,而这些标准应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稳定性。他还提出了"创造性批评"的概念,指出文学批评家不应满足于跟在文学创作后面,应超越它,为它指引道路,揭示新前景。这些观点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筛》被认为是阿拉伯现代文学时期最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书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新原则、新标准,其目的是与笛旺派一致。

文学地位

  笔会的文学活动持续了十余年。1931 年纪伯伦逝世,1932 年努埃曼回国定居,笔会失去中坚,作为文学团体渐趋沉寂。通过创作和理论,笔会对阿拉伯海外文学与本土文学的发展,对新与旧的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会的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它的影响已远远传播。1932 年,南美最大的阿拉伯侨民文学家团体安达鲁西亚文学团在巴西圣保罗成立。成员多为黎巴嫩与叙利亚的侨民文学家和诗人。首任主席为米沙尔·马鲁夫(1889-1943),副主席为达伍德·舒库尔,秘书为纳济尔·宰通。在几年内,成员增加到三十多位。旅美派文学在它产生并兴盛的20、30年代,由于阿拉伯本土的文学受到环境限制,发展滞缓,因而它对促进阿拉伯民族解放和社会改革运动以及本土文学的繁荣和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在国际上也受到广泛重视,纪伯伦的著作曾被译成54种文字出版。

相关作家

  纪伯伦、阿拉伯文学 、泰戈尔 、笛旺派

参考书目

  《外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版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海南出版社 1993版

  绥达哈:《我们的文学和文学家在美洲》,贝鲁特,1957。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大青盐
下一篇:麦斯威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