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秋色图指》是赵孟頫于一二九五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周密(字公谨,1232~1298)所画。周氏原籍山东,却生长在赵孟頫的家乡吴兴,从未到过山东。赵氏既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此图相赠。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来自极目远处,地平线上,矗立著两座山,右360百科方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在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大明湖的超然楼中粮唱双施如容有一幅"动"的《鹊华秋色图》。
信息栏:
中文名:鹊华秋色图 拼音:que hua qiu se tu
作者:赵孟頫 类别:中国统古画
年代:元代 文故管脚接降装物原属:故宫旧藏
规格:图卷,纸本,设色画。纵:28.4 厘米,横:90.2 厘米。
操连初概谁把石 【名称】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来自【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元代
鹊华秋色图【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规格】图卷,纸本,设色画。纵:28.4 厘米,横:360百科90.2 厘米。
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手室袁用法。运用得非常恰当。
此卷画齐州(今山东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和白供边究义预跟拉够果区)名山华不注和鹊山的秋天景色,画中平川洲渚,红善以由罗之保旧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笔意 ,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可见赵氏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全景秋日的济南,山高气值背果反将没绿爽,湖清泉旺,风光迷人,美胜江南,早在七百多年前这种秀美景色就已被入画---被誉为元代文人画代表作的《鹊华秋色图》就是其中一幅。这幅由赵孟頫执笔的国宝级画中,两山相对,鹊山漫圆,华山高耸,树木茂盛,秋色凝人,大气古远。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美景,但鲜为人知的是,画的作者赵孟頫却非济南人,此画也并非在济南所作,其中与自称是济南人的周密有关,而画能留存下来还与乾隆皇帝有关。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浙江吴兴人,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夏六月被元世祖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音海溶束路诸军奥鲁,总管缺官",他在济南一待就是三年。赵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公务之余深入民间采风,体察风情世俗,并常到趵突泉、大草明湖等处游览,留下了许多赞颂济南山来自水的诗词,尤以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趵突泉》一诗最为360百科著名,济南人最为熟悉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就出自该诗。1295年,刚过不惑之年的赵孟頫由京城辞官回到家乡,在这里结交了周密。周密善书画、工音律、能诗争班岁倒吸础燃官善对,其词远祖清真,近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与吴含夜均德群保很文英并称"二窗",为间们察元如是程务吸距假宋末格律词派的代表作家。两人惺惺相惜,以兄弟相称。可相对于李清照、辛弃疾、闵子骞等耳熟能详的济南名人,周密这个名字是相当陌生的,很多读者对他不施甚了解。
周密(1232--- 1298),字公谨,祖籍济南华不注山下,号称华不注山人等,虽出生在江南,但终其一生都难忘自己是齐鲁后裔(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使北宋灭亡,周密曾祖父携家离开祖籍济南迁至吴兴),却从未踏上过济南的一寸土地。他在诗集《草窗韵语》中署名"齐人周密公谨父",其晚年的野史杂著中则自称"历下周密"。他在《齐东野语〉》中也说:"余世为齐人,居历山下,或居华不注之阳……余故齐,欲不齐不可。"(齐人即济南人,元初称济南为齐或齐州)这些都饱含着浓浓的乡恋情结。在两人交往中,赵孟頫多次向周密叙述济南景色绝美、民风朴实、泉水丰盛,这更引起了周密对家乡浓厚的思念之情。
有一次,两人和几位好友用动急问究且文喝酒作诗,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过的名山大川,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失高亚信例员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听了赵孟頫的描述后,周密对济南更加产生向往之情,遂央求赵作幅画,以补其未曾涉足故土之憾。赵遂凭着记忆描画起它历普做院传章量频济南华不注山和附近鹊山的秋天景色,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并题上"鹊华秋色"四个字--- 《鹊华秋色图》这一国宝级的书画就这样诞生了。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掩映,平原上两山突起,遥遥相对;林木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直攲变化丰富,疏朗有致;房舍人畜、芦荻舟网均精描细点,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匠心独具,毫无斧凿。如今,《鹊华秋色图》上仍有赵孟頫的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巴再跳判朝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这段题谁投跋说的就是这幅"思乡之画"的来历,文中的公谨即指周密。
作为一幅名画,《鹊华秋色图》的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且不说成画后被不少名人世家追逐收藏,到了清朝还被收入皇宫,受到乾隆喜爱,这位好题词的皇帝还在将判景住层没础"鹊华秋色"题写于引首,并题跋九则,钤印众多。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和皇后富察氏(即孝贤皇后)来到济南,游历大序打卫龙功汽明湖之际,登临鹊华桥。当时鹊华桥是济南著名古桥,东西向横陈于百花洲与大明湖之间,由于桥高逾数丈,于其上北向远眺,近处明湖荷柳争节垂落微础尼胶翻左题概辉,画舫往来,远处西有鹊山侧卧,东有华山耸立,二山遥遥相文除罗话有川增电本对,田野平畴,房屋茅舍,皆朦胧隐现于烟雨之中。乾隆观赏眼前如画景色,不就是《鹊华秋色图》中描绘的济南秋景吗?待命人从宫中取来真品,对着鹊华二山展卷看后景品画,兴致大发,即兴赋鹊华清省成望求居硫总己送桥诗一首:"大明岂是银河畔,何事居然驾鹊桥。秋月春风初较量,白榆应让柳千条。"
事有凑巧,就在他吟了此诗不久,归京途中皇后病故,乾隆顿时潸然泪下悲伤不已。伤心之余,他更是大为懊恼,认为是自己在鹊华桥上写的诗不吉利,应了牛郎、织女相爱却分离的事,而勾起他诗兴的就是《鹊华秋色图》,此画是罪魁祸首。乾隆皇帝当即下令:焚烧《鹊华秋色图》!随行文武百般苦劝,但念此画流传几百年,更得来不易,一但焚毁,岂不被后人唾骂?乾隆随即下旨:朕发现古人之画有失实之处,本该将此画焚毁,以免误我大清之战事,但念此画流传几百年,更得来不易,权且将此画收入大内,永久封藏,任何人不得观赏。就这样,《鹊华秋色图》被打入了冷宫。不论传说是否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鹊华秋色图》的确是深藏皇宫不为外人所见的。
1949年初,《鹊华秋色图》连同5500多箱珍贵文物被运往台湾,珍藏于台北故宫。如今,在另一个深秋来临的时候,这幅"思乡之画"更多了几许思乡的意味……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鸥波、水晶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擅画山水、人物、鞍马、竹石和花鸟。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学李公麟和唐人。其绘画有两种面貌,一为工整, 一为豪放,均在笔墨技法上有较大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七桥风月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鹊华桥。鹊华桥坐落在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大明湖公园东南门鹊华路的南端,当你来到"众泉汇流"牌坊时,就见一座古朴淡雅的汉白玉石拱桥犹如一条薄薄的飘带横卧在碧波之上,轻柔雅致,端庄秀丽,似长虹饮涧、初云出月,这就是新建的鹊华桥。
鹊华桥是新景区中最长的一座桥梁,长64米,桥面净宽8米,五孔联拱,构造精巧,形制美观。桥的两侧雕刻有精美的栏板和望柱,均由花岗岩石构造,石栏板为镂空石雕,石栏柱头为云龙浮雕,整座桥穷工绝艺,令人百看不厌。
历史上的鹊华桥并不在今天的位置。
北宋时期,今公园南门的大明湖和百花洲之间建有一桥,名百花桥,也叫白雪桥,元朝改名为鹊华桥。桥为单孔石拱桥,高约3米。明代重建。清嘉庆二年(1797)及道光五年(1825)又重修。桥长8米,宽4米。桥凸出路面2.5米。青石筑砌,下部的桥墩,挡石为大块石,桥栏为近1米高、半米宽的条石,桥上路面为大石板。
当时,大明湖北岸无高大建筑,空气清新,游人如在烟波叆叇,细雨迷蒙之时站在桥顶向北眺望,但见明湖荷柳争辉,画舫往来;远山披翠,西有鹊山侧卧,东有华山耸立,二山遥遥相对。田野平畴,房屋茅舍,皆朦胧隐现于烟雨之中,景色着实引人入胜。古人称此为济南八景之一的"鹊华烟雨"。旧时游大明湖者,大都要到桥上浏览一番。元朝大书法家、画家赵孟頫根据这一景观,绘成一幅图画,名之为"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画史又称其为"赵吴兴"。赵孟頫乃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至元二十九年至元贞元年(1292~1295),任济南路总管府事。至治二年(1322)六月卒,年六十九。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元贞元年,赵孟頫回到故乡浙江后,常与好友、著名诗人周密聚谈。周密祖籍济南,靖康之变后,其曾祖随高宗南渡。周密生于吴兴,从未到过济南,但他牢记父亲的"我虽居吴,心未尝一饭不在齐也。"在其著作《齐东野语》中,他署名"历山周密公谨",又自号"华不注山人"。
当他听赵孟頫谈及济南山水之胜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赵孟頫画了此图相赠。画面上一片辽阔的湖水沼泽,极目远处的地平线上,矗立著两座山,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山脚下一排乔木,近处是秋林水泽,一二渔舟出没其间。山前有几栋农舍,树木中间有一群羊羔,水滨坡下遍生芦草,画面上呈现出一片秋光,苍茫中显得清秀古远。
《鹊华秋色图》在元、明两朝一直收藏于民间,到了清朝,这幅古画被收入皇宫,成了乾隆皇帝的心爱之宝,乾隆亲笔"鹊华秋色"大字题写于引首,并题跋九则,钤印众多。
在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大明湖超然楼顶层的展厅里,有一巨幅放大的电子动态版山水画《鹊华秋色图》。这幅传世名画在超然楼一楼的大屏幕中"动"了起来,时而是画中人在垂钓、打鱼,时而是渔民之间相互打着招呼,时而是田间的农夫正在忙碌耕作,时而是已经做好晚饭的妻子呼唤丈夫归家……现代数字技术的运用,让《鹊华秋色图》"动"了起来。
站在这幅用3D技术制作、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名画前,犹如画中人:画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切都是那么的生动逼真、意味无穷,令人如同走进了田园牧歌般的济南山水之中,如同走进了济南的历史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