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斧钺

斧钺,汉语词汇,拼音是fǔ yuè,释义是斧与钺。泛指兵器。亦泛指杀戮。

  • 中文名称 斧钺
  • 别名 斧戉
  • 拼音 fǔ yuè
  • 释义 泛指兵器。亦泛指杀戮
  • 注音 ㄈㄨˇ ㄩㄝˋ

引证解释

  亦作" 斧戉 "。 斧与钺。泛指兵器。亦泛指刑罚、杀戮。

  《左传·昭公四年》:"王弗听,负之斧钺,以徇於诸侯。"

  《国语.鲁语》:「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

  《汉书·天文志》:" 梁王 恐惧,布车入 关 ,伏斧戉谢罪,然后得免。"

  宋 岳飞 《乞褒赠张所札子》:" 张所 以忠许国,义不顾身,虽斧钺在前,凛然不易其色。"

  清 沈受宏 《衢州书事》诗:"已见降王归来自斧钺,徒闻战鬼逐弓刀。"

  清 魏源 《拟进呈序》:"古圣人以绂冕当天之喜,斧钺当天之怒。"

  谢觉哉 《哭凌波同志》:"劳苦、饥饿、金钱、斧钺,在他看来,若无其事。"

简介

  在《苏武牧羊》中提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长柄的武器,头部沉重,自有一股威猛刚烈360百科之势,力量与霸主的最民含和定起说全掉好象征。

青铜斧钺

  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至于静王斧钺,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

  钺的形成与斧的形成属相同的时代,钺的式样与斧相同,惟较斧为大。钺比斧头大三分之一,杆长一尺半。钺杆末端有钻。钺在斧头之上加有突出之短矛,长约六寸。使钺之法合斧、矛、枪三者为一体。其用法除有斧、矛和枪之外,还有刺、拨、点、追四法。钺有长杆之钺和短杆之钺,如八价称编前温怕审容卦掌拳派所用的子午鸳鸯钺,就是一种短双器械。

  銊为斧之由来,以时代论则为同时,以形式论亦正仿佛;书曰:「王左杖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见斧銊本无甚巨大之分当,惟銊与斧,如完全相同温段己架真况学长族沿,何不径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为銊,此显见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头较斧大三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故銊杆长于斧杆者亦尺六七寸;渐山他和个道植局斧杆末端无钻,故三十六法中无点逗各法也;銊则亦如枪杆每大降含引气足攻,末端有三尖之钻,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至其余之构造,则完全与斧相同,重量亦仿佛。斧之与銊,亦犹枪之与矛,箭之与弩,形式之不同者,仅毫厘问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并用也。

类型

  斧、钺(yuè)通常被联称,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来劈砍的长兵器。区别在于钺是一种大斧,刃部宽阔来自,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礼兵器;斧则是一种用途极广的实用工具。据《六韬》记载,周武王军中有大柄斧,刃宽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名曰"天钺"。 钺是由原始社会的劳动工具--石斧演化而来的。石斧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几十万年以前。那时人们用磨制粗糙的石斧,砍斫器物、捕猎禽兽,是想征息获普染审不可缺少的劳动工具之一。古360百科汉字中"斤"就是砍木头的斧字,所以后来从斤字旁的汉字多有斩截、折取的意思。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一种磨制非常精细的石钺,钺体扁平,刃部宽阔,弧曲度大,两角微微上翘。这种精心制作的石钺显然不适宜砍伐林木或用于农作。鲁余全发雷田但背问据推测很可能是古人专门制造的原始兵器。

"假黄钺"

  商朝出现了用青铜铸造的认晶犯来素谈娘钺。这时的青铜钺仍厂便处乐何着统保留了石钺的特点:刃部弧曲宽阔,两角略微上翘,但钺验此身较薄、青铜钺的装柄方式为内安柲。钺身多饰有雷思愿武树李纹,并且花纹非常精致美观。商周时代斧钺类型很多,且质料优良。如《考工记》所载的同代青铜斧内含锡量约20%。周代有一种空头斧,大多是管形銎,上有孔,以安装斧柄。斧头劳市班化整益喜够单中含有天然铜、铅、铁、锡、金等多种金属,质地坚韧,做工精良。但由于斧钺形体笨重,杀伤力远不如戈、刀、矛,所以渐渐脱离战场,成为一种礼兵器。曾在河南安阳垂山要械在促着练它差殷墟发现的妇好墓中,出土了两件原雷马离选识划大型青铜钺。其刃部宽约375~385毫米,重8. 5~9公斤,上面铸有铭文:"妇好"。妇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她生前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著名女统帅,曾多次率兵出征。这是专承地代关略试空考两件大钺正是她权威的象征。斧钺作为礼兵器在商周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大将接受斧钺就等于被授予军权帅印。这在历史上称为"假黄钺"。

  此外,斧钺还被用作刑具。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攻克商王王宫后,用黄钺斩了纣王的头颅,悬于太白旗上。直到汉代仍以斧钺为斩首的刑具。由于斧钺是一种斩杀罪人的刑器,所以历史上有"斧钺之诛"的说法。

历史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率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伐纣,在孟津会合八百诸侯,北渡黄河,陈师商郊牧野。誓师后,武王"左杖黄铖,右秉白旗",指挥战斗。激战中,殷军"前徒倒戈",武王乘机挥领温系副光兵追击,纣王"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姝玉,自燔于火而死"。于是,武王"以黄铖斩约头,悬大白之旗",纣之嬖妾二女自杀,武王又"斩以玄铖,悬其头小白之旗",以示众。统创须胜利后的第二天,武王进驻商宫,"除道、修社",完成接管商王朝政权的典礼。这时,"周公旦把大铖,召公把小钱以夹武王"。从这段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古时代的斧铖,不仅是用于战阵的白刃兵器,也是军队、指挥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

  三国时,斧钺的制作受到兵家重视。据说诸葛亮亲自督造战斧100把,质地优良。他还写下一篇《作斧教》告诫诸将,战斧质量好坏,"非小事也,若临敌,败人军事矣!"视斧与刀同等重要。晋代以后,斧钺的形制有了新变化,其刃部加宽,相减短,便于操持孩事庆报请送又,砍杀能力有所提高。依式样生绿告界继径宪江生不同有长柄斧、凤头斧等。唐宋时期,斧钺流行军中,成千的军士持长斧作战。唐天宝年间,大将李嗣业与安禄山厮战于香积寺,李嗣业率步卒三千持长柄斧、陌刀阻击敌军,打败了安禄山统率的镖悍的北方骑兵。宋朝军远害假候灯掉甲队的主要敌手是西夏、契丹、女真的骑兵,而宋军类权使破卷在骑战中常处于劣势,主要靠步战取胜。所以宋兵多持斧钺抗击辽金铁骑的冲击,以临敌制胜。南宋大将王德在一次对兀术的战斗中,兀术以铁骑排成强大阵营,王德说,贼兵右面阵营坚固,我们先打右面,行近敌阵时,一金将横刀跃马而去,王德引弓射箭,一发毙敌。王德乘胜指挥兵马手持长斧排山倒海冲向金兵,金兵大败,从以上战例足以看出长斧在对抗敌骑兵队的战斗中曾显示出巨大威力。在古代战场上,斧作为一种实战工具一直在城市防御战、水战中发挥作用,用它来砍斫敌人的攻城器具,斩截敌舰帆缆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斧牙龙
下一篇:斧标正红花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