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情采

《情采》是来自《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一篇,主要是论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从文情关系的角度总结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诗经》响城磁没将以来"为情而造文"的360百科优良传统,一种是后世"为文而造情"的不良倾向。第三部分讲"采滥辞诡"的玉五谈法游往感婷危害,提出正确的文学创该积作道路,是首先确立内容,然后造文施采,使内容与形式密切配合,而写成文质兼备的理想作品。本篇是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创作风气而发的。

  • 作品名称 文心雕龙·情采
  • 创作年代 南北朝
  • 作品出处 文心雕龙
  • 文学体裁 古代文学理论著作
  • 作者 刘勰

原文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缛采名矣。故立文之艺外故格例山怕减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那脚改村非斤始却怕社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来自,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360百科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学过每别的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哥复议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挥应革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无娘些边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交穿女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经,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宜感绍房别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赞曰: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内可充英息距第随燃刑争,英华乃赡。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翻译

  古代圣却自胜味贤的著作,总的来说都称得上文采显著,不是因为有文采,那是因为什么呢?由于水性虚柔,才有波纹荡漾;由于树体坚实,才有花朵物案代身左开放,这说明外在的表现形式依附然选深房应满做器美财备于内在的实质。虎皮豹皮如果没有斑纹,那就跟狗皮羊皮一样了;犀意束兕虽然有皮,但制成铠甲还要靠涂伤企速扩求上丹漆才有色彩,可见内在的菜对犯注比浓切式实质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

  至于抒发思想感情,铺陈描写万事万物,用文字刻画内心活动,在纸上组织文辞,文章应当光彩焕发、文采繁复是很明白的了。所以构成文采的途径有三条:第一种叫形中之文,是靠青、黄、赤、白、黑五色构成的;第二种叫声中之文,是靠宫、商、角、徵、羽五音构成的;第三种叫情中之文,是靠喜、怒、哀、乐、怨五情构成的。五色相调,便会呈现漂亮的花纹;五音相配,就会形成美妙的乐曲;五情抒发,便会产生优美的辞章。这是天然的规律啊。

  《孝经》传下训则,说祭祀死丧的文辞不应当有文采,因此知道君子平时说话不曾质朴无文。老子痛恨虚伪,所以他说"漂亮话不真实",但他的《道德经》一书却词句精妙,这就表明他并不是一概厌弃华美的文采。庄周说"用巧妙的言辞刻画描写万物",指的是用辞藻来修饰;韩非子说"以华丽漂亮的言辞为美",说的是有文采。用艳丽的言辞使文章达到绮丽,用巧言的雕饰使文章达到藻饰,文学语言的变化,至此已达到极端了。研究体味《孝经》和《老子》的意思,便可知文章华美或质朴都应依附于人的思想感情。细看庄周和韩非的话,就知道华丽和朴质的关系处理不当,错在追求过分的艳丽。

  如果能在清浊之流上选择清流,能在邪正之路上选取正道,就可以在写文章时驾驭文采了。那铅粉和青黛是用来修饰容貌的,但女子的美目巧笑却来启天生的美丽姿质;文采是用来修饰语言的,但文章的美妙动人却本于思想感情的自然。所以思想感情是文采的经线,言辞是思想内容的纬线。只有经线正了,用纬线才能织成布帛;只有思想内容确立了,语言才能通达流畅。这是作文章的根本法则。

  从前《诗经》的作者写的诗歌,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作品;后来的辞赋家写作辞赋,是为了创作而故意造作感情。凭什么知道他们是这样的呢?因为《诗经》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心中蓄积了愤懑不平之气,因而吟唱出来,用以讽劝那些在上位的人,这就是为了抒发感情才创作文艺作品。后代辞赋家之流,胸中本来就没有感情郁结,却随意施展夸张文饰的手法,借此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创作才造作感情。所以为了抒发感情而写的作品,语言简练而真实;为作文而造作感情的作品,文辞繁杂且空泛失真。可是后来的作者却采用浮泛的语言,忽视真情实感,抛弃了古代《诗经》的传统,效法近世辞赋的弊病,因此表现真实感情的作品日渐稀少,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篇章却越来越多。所以有人热中于高官厚禄,却浮泛地吟咏田园的隐居生活;心里老是牵挂着繁忙庸俗的政务,却空洞地描述尘世之外的情趣。真情实感没有一点,写的跟想的恰好相反。桃李从不自夸,人们自然会在树下踩出一条条小路,那是由于枝头有果实存在。相传男子种出的兰花不能发出幽香,那是由于他们没有细腻的感情。象草木那样微小的事物,尚且要依赖感情依靠果实,何况文章,以抒情述志为本。写的作品与自己的心志完全相反,这样的作品难道值得效法。

  因此连缀文辞运用文采,为的是要表达思想;要是文彩浮滥、言辞虚伪,那么思想内容会被遮蔽得愈加模糊。要知道用翡翠鸟的羽毛来做钓丝,用肉桂来作钓饵,反而是的不到鱼的原因。"言语的真义被文采所掩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现象吧。所以有人穿着锦衣,外面还要再罩上一件单衣(出自诗经),是因为讨厌文采过于显露;贲卦的最后一爻是白,这就说明事物贵在回复到朴质的本性。如果能够根据创作的规范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安排妥善,在拟定文章的要求时把要抒发的感情处理妥当,感情明确了然后遣词造句,思想确定了然后铺陈词藻,使华美的文采不致遮盖文章的内容,博泛的征引不致湮没真情,使蓝和朱红等正色鲜明夺目,紫和粉红等间色排除不要,这才可以称得上是既有文采又有美质的好文章。

  赞曰:言辞凭借文采才能传播久远。确实呀,这是一个经得起验证的真理。内心活动真实地表现出来了,文采才能丰富多彩。吴地产的锦帛容易变色,朝开暮落的木槿花白白地娇艳,只有繁丽文采却缺乏真情实感的作品,品味起来,一定令人生厌。

说明

  本来自篇首先提出文质并重的主张 ,认360百科为"文附于质","质待于文",优美的文辞,必须表现正确的思想感情;而正确的思想感情,又有赖适跳答鲁才务介优美的文辞来表现。两者是相结合的。"情"即"质"、"采"即"文"。分指内容和形式而言。文中以经子书籍不废辞采的事材铁压认热实,指出古代作者重视艺术形式的传统;用"水性虚而沦封坐正漪结,木体实而花培掉好表思凯萼振"的现象,说明自然流美,比照文地抗交选八张事细际学。所以说:"立文之道,其理有三","形""声""情"必须配合得宜,才能交织成为完美的统一体。除了情而外,还有辞采和音调的问题。

评价

  在文质并重的前提下,刘勰进一步说明了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他把文章中的情意和辞采,比作一经一纬,认为"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文中用"铅黛饰容"生动地比喻"文采饰言"的作用:适当的辞采,可以更好地表现内容;倘若内容可空虚,专从辞采上用功夫,则相反地会"言隐于荣华",岩壁了真实的思想感情。因而文章之美,起决定作用的是"情"而不是"采";是内容而不是形式本身。

  这是刘勰文学思想的要点之一,它贯穿《文心雕龙》全书,散见于各篇内。如《征圣》云:"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宗经》云:"义既极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附会》云:"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都是反复说明这个意思。

其他

  基于这样的观点,本文下半篇提出了文学中"伪"与"真"、"要约"与"烦滥"的问题。并以此来评论具体文学历史现象,而得出"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的结论。"为情造文"之可贵,主要是因为"志思蓄愤",具有真挚而充实的内容,所以能动人;而在形式方面,量体裁衣,自然是修短适度,能够"要约而写真"。"为文造情"之所以令人厌弃,则由于"心非郁陶",甚至"言与志反",本末倒置,必然削足适履,遗真逐伪,文章就"淫丽而烦滥"了。归根到底,草织里衣三压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后来元好问《论诗绝句》中论潘岳一首,所举例排端证,正好作为本文的注脚。

特点

  杨雄曾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附丽以淫"(见《法言·吾子》)刘勰把这两种现象从理论上加以阐发,指出威础能犯但选致了问题的实质所在,就显得更为透辟。这对当时文坛"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不良倾向来说,是中肯的批判。

出处

  《情采》选自《刘勰·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袁苦均还裂及放义社半践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害紧粉受层放耐四(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举同带后将选作什第、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王妈转货且集题华大而虑周"(章学诚《派处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加谈六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贝多芬病毒
下一篇:建德灵栖洞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