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指喻

《指喻》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借郑君生病而未能及时医治, 说明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全文叙事不蔓不枝,说理警辟独到。

  • 作品名称 指喻
  • 作者 方孝孺
  • 创作年代 明代
  • 作品出处 《逊志斋集》
  • 作品体裁 散文

原文

  指喻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来自,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360百科又三日,拇指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刺状,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可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委致些第队量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套若紧湖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火商半还介院物法带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践带成也,积岁月,疲四毛夫三觉收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训资向么造袁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纸元此缺径干技养短道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浦阳:浦江县的旧称。今属浙江省义乌县。
  2. 阗(tián)然:丰满的样子。
  3. 渥(wò)然度办省号频语过命标探:红润的样子。
  4. 充然:充足的样子。
  5. 疹:病人皮肤上所起的小疙瘩。
  6. 二掉含宗任轻滋:增加。
  7. 盈握:满四寸。古时四寸叫一握。
  8. 剟(duō)刺:刺。
  9. 膂(lǚ):脊梁骨。
  10. 谋:商议。岩缩妈袁化把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11. 瘳(chōu):病愈。
  12. 艾:草名及固操突医此,花黄色,叶可制成艾绒,供针灸用。
  13. 肝膈(gé):这里泛指人体内脏。
  14. "非有"两句:如果没有办法来控制内部病变,那个地夫疾病就会不停发展。御费持往讨进互三:抵抗。
  15. 为:治。
  16. 傅:同"敷"。善药:好药千蒸说错弦端有则降国关
  17. 疲思虑:已经费了不少的心血。
  18. 深畏:深为可怕。
  19. 广推互流程季石试寓:包含。
  20. "有如"句:有像郑君这样身体强壮而没有疾病的吗?
  21. "有如"句:有像郑君这样爱惜自己身体的吗?
  22. 岂特:岂只。痏(wěi):伤口。
  23. 重:加重。疲敝:人力、物力受到消耗。
  24. 戕(qiāng)摩:杀害、消灭。
  25. 虞:忧虑。
  26. 贱:地位低下。谋国:筹划国家大事。
  27. 虑周行果:考虑周密,行动果断。
  28. 传:指《左传》。三折肱而成良医:三次折断了胳膊,(就有可能从亲身经历中掌握治疗的方法)成为一个好医生。
  29. 宜:应当。戒:警惕。
  30. 洪武辛酉: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

白话译文

  浦阳的郑仲辨,面容长得丰满,脸色红润,精力充沛,从来不曾生过病。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长了一个疙瘩,高起,像小米粒那样。郑君发生了疑惑,把它给人看,人们大笑,以为这不值得忧愁。过了三天,病毒积聚,疙瘩长大像铜钱,心中的忧愁增加了,又把它给人看,笑他的跟当初一样。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大有四寸粗,靠近拇指的其它指头,都因它而疼痛,就像刀割针刺一样,整个身子的四肢、心胸、脊背没有不感到病痛的。郑君心中害怕,找医生诊治,医生看拇指上的病状,惊讶地说:"这是病痛中比较奇特的。尽管病痛在指头上,其实一身都有病,不赶快医治,甚至能丧命。不过在刚发病时,早医治,一天能好;发病三天诊治,过十天能好;现在病将进一步发展,非要三个月不能治好。当一天能治好时,用针灸医治就行了;十天能治好时,用药物治疗就可以了;到了疾患发展到这地步,严重的要蔓延到内脏,否则一只臂膀也可能残废。如果没有办法来控制内部病变,那病势就止不住;如果没有办法把外伤治好,那病也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了医生的话,每日服汤药,并且外敷好药,果然到了两个月以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气色开始复原了。

  我因此就这件事思考:天下的事情,常常发生在萌芽状态,结果却酿成大祸害。开始以为不值得医治,而终于到了无法补救的地步。当问题还不大的时候,舍不得花早晚的工夫,轻视它而不怎么注意;等到成为问题了,得要多少岁月,花多少心血,才能够解决它,如同这个拇指病痛的事多得很啊。大凡众人所能知道引起注意的病,众人也能有办法治好它,它的病情虽然厉害,却并不十分可怕。只有这种病,它产生于人们认为不必担忧的情况下,一开始又不为人们发现,大家都掉以轻心,不加注意,这才是君子所深为可怕的。

  过去的国家,有像郑君这样强壮没有疾病吗?爱惜自己国家的,有像郑君这样爱惜身体的吗?然而,可以成为国家危险的,难道仅仅像指头上生一点疮伤吗?即使这样,郑君也未曾敢加以忽视,只不过没有早日跟医生商量,结果几乎生一场大病。何况看待国家的疾患疏忽大意,到了国力疲敝不堪时才引起重视,再加上官吏们戕害它、剥削它、加速它的病情的发展,这种情形也多得很;侥幸没有发生病害,以为没有什么可忧虑,因而不知道畏惧害怕,这能说是明智的吗?

  我地位低下不敢考虑国家大事,而郑君考虑周密,行动果断,不是长久做老百姓的人。《左传》不是说过"三次折断了胳膊,就能成为一个好医生"的话么?您如果当上国家的官吏,则应当拿拇指患病这件事作为经验教训。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记述。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作者朋友手指上生了一个小疹子,未认真对待,后迅速恶化,几乎危及生命。作者以此为喻,写下这篇文章。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篇政治内六议掉宣小品,是通过形象的感染,冶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娓娓而谈,侃侃而道,完满而来自透彻地阐明了"天下之事,常春奏讲续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读者360百科从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所渲染的艺术氛围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观点。

  作者对于这个政治小品的艺术构思,首先采取了"欲抑先扬"的艺术手法,加倍描写了郑君的"盛壮"体魄,说是"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从面容的饱满,到颜色的润泽,到血气的充沛,无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压根儿看不出任何疾病的权源那德后危汉此查症兆,为其后来的"甚令降花买到病"作了很好的铺垫。然后文章以全力搏兔的手段,描写郑君"左手之拇"所患之疹:开始不过"隆起而粟",三日之后便"聚而如钱",又三日之后,便大而"盈握"。在这如粟、如钱、盈握的逐步恶化过程中,郑君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始则疑之,继而忧之,终而惧之。这种心态变化,精确地表现了孙结晶郑君是"爱身"的,又为下文的"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的反诘埋下了伏笔。而其所以迁延时日,让小疹发展成"甚病",以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者,徒以惑于环绕在他周围的"众人"之笑,"以为不足患"。这里寄寓了作者以"众人"误病,批判和鞭挞了"庸人误国"的深层思想。如果郑君在其"疹小如粟"的时候就去求医,便可以通过艾灸,"终日可愈";如果等到"疹大如钱"的时候,就去求医,也只要服用药物,越旬可愈;直到审系优错疹大盈握,将要延乎肝膈,甚而有伤生之患了,再去求医,那就非日服汤剂以御其内,傅以善药以治其外不能奏效了。贻误时机,优柔寡断,不摆脱庸人的干扰,发挥智者的作用,终于要酿成伤身亡国的大祸,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作者这么一层深一层、一步者功段陆约岩内伯进一步地把一个抽象而深沉的政治见解,通过生动而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较之单纯的概念阐述、逻辑推理,具有更加强大的说服力。最后作者在"引而未发"的基础上,十分自然地引出了"天下之事""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的宏论,并通过强烈的玉距材用之范反诘、鲜明的对比和紧密的呼应,进一步揭示出"君子之所深畏"在于祸患常"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他一连用了三个有力的反诘,使论辩步步深入,论证丝丝入扣,从而强而将速争离化了逻辑说理的力量。"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他不仅在反诘中进行论辩,在论辩中突出主题,而且句句有呼应,句句有庆果难引门准婷晶跳强烈的感情色彩,让读者通过启发、思考和逻辑推理,得出完全否定的结论。然后通过强烈的团整促断停营船尼感对比,以郑君之"未尝敢忽之"与"视之以至疏之势"对比;以郑君之"盛壮无疾"与"重之以疲敝之余"对比;以郑君因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而"不早谋于医",与"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对比,则其为害之大小,致祸之迟速,就不待智者而后知了。

要示演效历菜服始语凯卫  此文通过反诘推理、对比论辩,使观点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通过前后呼应、彼此对照,使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加谨严。也正他她松药必皇哥怕是在这些地方,使读者感到作品既有新意、又有深意,从哥律来曲费认统足赶而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名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文章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论理。叙事简练,不枝不蔓;论理警辟,不空不泛。体现了一代儒者的文章特点。

作者简介

  方孝孺(1357年-1402年),明初宁海(今浙江宁海县)人,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称正学先生。明太祖洪武年间,曾担任汉中(今陕西汉中市庆今输常九苗雷罗)教授(学官)。明建文帝即位,召他做文学博士。后来燕王(明成祖)起兵入京师(今江苏南京),方孝孺不肯为他起草登基做皇帝的诏书,被杀。著有《逊志斋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皇后出墙记
下一篇:指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