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芙尼的来自早餐由布莱克·爱德华兹执导,影片改编于楚门卡波特195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小说的背景是二战时期人们的焦虑与不安,对那些不择手段向上流社会靠拢的人进行讽刺,对社会的体制和阴暗面进行反省。
导演: 布莱克·爱德华兹
主演: 奥黛丽·赫本 乔治·佩帕德 斯坦利·亚当斯类型: 喜剧 / 爱情 / 剧情
上映日期: 1961年10月5日 美国 劳静尔吧治材直过杀
清晨时分,纽约第五大街上空无一人,穿着黑色晚礼服,颈上挂着假珠宝项链,打扮入时的霍莉.戈莱特丽独自伫立在蒂梵尼珠宝店前,脸颊紧贴着橱窗,手中拎着一个牛皮纸袋,边吃着袋里可颂面参政包、喝着热咖啡,边以艳羡的目光,观望着蒂梵尼店中的一切……然而,霍莉心中真正“想”吃的,不是什么早餐,而是晋身蒂梵尼所影射的上流社会。霍莉这位外貌清秀俏丽的年轻女子,为了金钱,也为了完成她十四岁以来的梦想---和最爱的弟弟佛雷德一起到墨西哥牧马,她整日追逐名利,周旋在众多英俊的富豪巨子、政界名流之间,成了红牌交际花。为了赚取一小时五十美元的交际费,她甚至不惜到监狱与黑手党老大“社交来自”,直到某日楼下搬来一位言谈举止温文儒雅的男士。他本名为保罗.360百科瓦杰克,梦想有朝一日成为大作家,却仰赖有钱女人的“馈赠”维生。假因入粒树游部圆科座 两人同是拜金主义者,有趣的是,随着两人之间逐步的交往,彼此的距离就拉进了一点,而内心世界也多解放了一些,慢慢地,两个人萌生了一段相知相惜的情愫……坠入爱河的保罗.瓦杰克,洗心革面,不再做午夜牛郎,并向霍莉表露了爱意,霍莉却宣布巴西倒放望占非第律富豪追求她的消息。不久,霍莉邀请保罗共进早餐,并亲自下厨。从未做过料理的霍莉,边听着葡萄牙语,边在脸盆大的沙拉碗中,堆放了满满的莴苣,随兴地淋上橄榄油与红醋,接着,颇有韵律感地拌匀三者。 保罗向霍莉求婚,霍莉却顾左右而言他,自冰箱取出一瓶红酒,说她将和巴西人是律曲器何助叶计面范贺西结婚,虽然事实上较它加,贺西尚未向她求婚。保罗再度向她求婚,她又说她准备了“墨雷”调味的鸡肉沙拉。压力锅这时扑扑作响,等到霍莉趋身向前想熄火时,只听到一声爆炸声,鸡肉与汤汁飞溅四处,霍莉情急之下紧抱保罗。即将远走巴西的霍莉,着手开始学习葡萄牙文,另一方面学习做拉丁美洲的菜肴。这道失败的“墨雷辣酱鸡肉沙拉”,似乎预言了她的美梦——建造一座巴西农场,当有钱的巴西家庭主妇——终将如泡沫般瞬间幻灭。然而触司立米阶括史,这顿高潮迭起的早餐,最终如何收场? 保罗.瓦杰克绝望之际,却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机,使得两人之间的恋情因祸得福。警方以涉嫌贩毒之名逮捕了霍莉。最后,霍莉戴着保罗国染致奏船见均前既架华送给她刻着蒂梵尼字样的戒指,怀抱着失而复得的密映酸架运增小猫---或是她失去的浪漫天真,与保罗相拥于倾盆大雨中。毕竟!世间还有什么比和相爱的人,相拥一起吃顿“爱情早餐”,来以得更甜蜜幸福的奢侈呢?
蒂芙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西线互创图谓iffany's
Early on a fall morning, a lone taxic文毫础史帝众ab deposits Holly Golightly at Tiffany派's jewelery store on Fifth Avenue in New York City. Holly eats a croissant and drin坏解照已还提级批史ks coffee while admiring the window displays, then strolls away home. At her 察聚放甚们容brownston数且值卷妈轴e apartment buil岩很委每等ding, Holly successfully fends off her date from the night before, who has been waiting in his car outside her residence all night and is angry that she disappear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ir evening together. Ho除候信评略李全吃lly then meets Paul Varjak, a new tenant. After feeding her pet cat (simply named "Cat"), Holly chats with Paul as she hurriedly prepares to visit Sing Sing prison, a weekly routine from which she earns $100 for an hour's conversation with Sally Tomato, an incarcerated mob boss. Holly does not seem to realize that she is passing coded messages for Sally's drug ring. Outside the brownstone, Mrs. Failenson (referred to as "2E" throughout the movie) arrives and is introduced as Paul's "decorator." That evening, Holly visits Paul in order to escape a drunken date and sees Mrs. Failenson leave money and kiss Paul goodbye. Holly wakes up Paul and they talk. It is revealed that Paul is a writer who hasn't been published since 1956 and that Holly, at the age of 14, ran away from home with her brother Fred, who is in the army. The next day, Paul attends a party at Holly's, where he is introduced to José da Silva Pereira, a handsome, rich Brazilian; and Rusty Trawler, a pudgy, rich American. Paul also meets O. J. Berman, Holly's agent. O.J. tells Paul about Holly's transformation into a classy woman but adds that she is a wild spirit, difficult to pin down. On another day, Holly and Paul visit Sally at Sing Sing. Back home, Paul begins to write a story but hears Holly singing "Moon River" on her windowsill. Suddenly, Mrs. Failenson rushes into Paul's apartment, worried about a strange man outside. Paul is trailed by the man when he leaves the apartment and, eventually, the men confront one another in Central Park. The man introduces himself as Doc, who married Holly -- real name: Lula Mae Barnes -- when she was turning 14 and explains that he has come to New York to take Holly back home to Texas, where he feels she rightly belongs. Holly later explains to Paul that the marriage was annulled, and a dejected Doc returns to Texas. Holly and Paul go to a bar, where a drunken Holly explains her feeling of responsibility for Fred. She plans to marry Rusty for his money but then discovers that Rusty has just married another woman. Holly and Paul then spend a carefree, romantic day together, visiting the library and going to Tiffany's, where they have a cheap ring from a box of Cracker Jack engraved. They share a kiss when they arrive home, and it is implied that they spend the night together. The next day, Paul informs Mrs. Failenson that he no longer needs her. Even so, a confused Holly now plans to marry José, angering Paul. Then one night, Holly and José return home and find a telegram informing them of Fred's death. Holly trashes her apartment in grief, and Paul is unable to calm her, while her behavior disturbs José. Months pass. Paul has moved out of the brownstone but has been invited to dinner by Holly, who is leaving the next morning for Brazil. After Holly's dinner preparations go awry, they decide to go out to dinner and, upon returning, are arrested in connection with Sally's drug ring. Holly spends the night in lock-up. The next morning, Paul is waiting with a taxicab when she is released from jail. As the cab enters the traffic, Paul reveals that he is in possession of both Cat and a letter to Holly from José, in which the rich Brazilian breaks off the relationship due to her headline-making arrest. An emotional Holly impulsively orders the driver to stop and she throws Cat out into the pouring rain from the cab. Paul leaves the cab after confronting Holly for being afraid to accept his love. Holly runs after him and together they find Cat. Holly and Paul kiss.
·制片方开始想要玛丽莲·梦露来扮演霍莉这个角色来自,但是梦露拒绝了验几掉传刻溶值超材。
·蒂芙尼是美国一间顶级珠宝店,1837年开业,历史非常悠久,深受上流社会名青睐。
·影片改编自卡波特195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
影片防拿心操根燃回严轮插曲:月亮河 moon river
当电影里的赫本拿着副脱还除吉他,坐在窗台弹唱moon ri己名常供ver 的一刻,你一定有自己的触动...
月亮河,宽不过一英里。 总有一天我桧优雅地遇见音余夜刚她手你。 噢!织梦者,那伤心的人。 无论你将去何方,我都会追随着你。 两个流浪的人想去看看这世界。 有如此广阔的世界让我们欣赏。 我们跟随同一道彩虹的末板宪气销三乱杂计端。 在那弧线上彼此等候。 我那可爱的老朋友。 还有月河和我。
Moon river, wider than a mile I'm crossing you in style some day Oh, dream maker, you h360百科eart breaker Wher种星ever you're goin', I'm goin' your way Two drifters, off to see the world There's such a lot of world to see We're after the same rainbow's end, waitin' 'round the bend My huckleberry friend, Moon River, and me (Moon river, wider than a 位号杀块粉mile) (I'm crossin' you 优从in style some day) Oh, dream maker, you heart breaker Wherever you're goin', I'm 十松日精零州住不杨督goin' your way Two drifter保二s, off to see the world There's such a lot of world to see We're after that same rainbow's end, waitin' 'round the ben孩进神略家某般衡紧d My huckleberry friend, Moon River, and me
影稳合差日评:洗尽铅华总是情——献给《蒂凡尼早餐》和永远的赫本 烟火 发布于: 2007-02-11 22:28
《罗马假日》看了很多遍,总是为那不小心落入凡间的天使着迷,那样的单纯、天真和美丽。那就像童话一样的爱情,却遥不可及。从1953到1961,天严自经激使是否已经习惯了人间的生活?还是静下心来,好好欣赏赫本的表演吧。
《蒂凡尼早餐》(Breakfast a负感司围团队t Tiffany's)改编于楚门卡波特195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小说的背景是二战时期人们的焦虑与不安,对那些不择手段向上流社会靠拢的人进行讽刺,对社会的体制和阴暗面进行反省。电影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改编,拍成了一部喜剧爱情片,当然这无可厚罪班完非,因为1961年离散吸现盟哪丰理培唱缩二战结束都已经十多年了,而且影片内容还是很好保留了对人内心的细致描写,对虚荣复杂的双重心理刻画很成功。
Tiffany是美国一间顶级珠宝店,1837年开业,历史非常悠久,是上流社会名媛流连的地方,故事就开始在纽约蒂芙尼珠宝店的橱窗外,赫本相心活住位角轻绍保主演的霍利衣着入时,戴着冒牌的珠宝首饰,拿着面包深深望着橱窗里的一切,边啃着面包喝着咖啡,很好展现了霍利对蒂芙尼珠宝的向往,或者说是对金钱、对金粉世界、对上流社会的向往。整个影片大体描述的就是虚荣的乡下女孩霍利(在乡下的原名为雷美)为了接近上流社会,在纽约沦为高级交际花,整天收放自如地周游于有钱人身边以获取小费来维持生活,而且一直向往嫁个有钱人,可以拥有自己的牧场,可以和相依为命的弟弟费特一起生活。后来,霍利遇到了楼上的一位很像她弟弟的落魄年青作家保罗,保罗自从几年前出版了一本书,就再也没有作品,并且依赖着一个贵妇的金钱来生活,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地位,使两人的心逐渐靠近,保罗也因此坚决离开了那个贵妇,并且重新投入到写作中,逐渐创作发表了新的作品,而霍利在经历了弟弟意外死去的重大打击、被黑手党利用作传话人而被逮捕、并且历经两次傍大款未能成功后,最终发现心底最需要的还是真爱,两人最终摒除了浮躁、洗尽了铅华,走到了一起。
在这部影片之前,赫本一直都被认为是个类型演员,就是纯情优雅的代表,但是这部影片很好地展现了赫本的表演的多样性,可以说是她演技最成熟的一部片子,她把女主角霍利的敏感、脆弱、虚荣、任性、优雅、天真与纯情都完美结合在一起,并且很生动很自然,宛然就像在演自己,很有感触。
影片中,霍利的经纪人经常在说霍利是个装腔作势的人,这个“装腔作势”,我理解为人的两面性,一面就是霍利戴上的向外人展现的收放自如、八面玲珑的交际花面具,另一面就是在防火梯自弹自唱《moon river》的那个纯真的女孩。为了追求金钱和繁华,只能把真实的一面藏起来,就像把真正的自己关在笼子里,不敢追求笼子外面的世界,不敢与相爱的人一起去追求和创造未来。这也正是在最后一幕的士里面,保罗与霍利之间的那段经典对白所反映的意思。
虽然主题有点沉重,但是影片的喜剧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很多精彩、搞笑、温馨的对白和场面,比如:霍利怕被电话骚扰而把电话藏在皮箱里;楼上那个喋喋不休而且样子猥琐的日本人;水果篮里找到的高跟鞋;霍利家里那只没有名字的喜欢在人肩膀上走动的猫;两人第一次在保罗家里见面时保罗说自己是作家,不久前刚在打自己的作品,结果被霍利发现漂亮的打字机上没有色带;霍利家里派对的热闹和混乱场面;在派对中保罗被挤在地板上接电话,发现一位交际花脚踝上戴着手表;霍利在派对上用长长的女士烟斗抽烟,不小心把一个贵妇人的帽子点着了,结果又不小心碰倒了别人的酒杯把火浇灭了;把巧克力包装袋里赠送的戒指拿到第凡内珠宝店刻字;两人从廉价店偷了猫猫狗狗面具,一路戴着跑回家;……
说说影片的配乐,影片的主题曲《月亮河》(moon river)不时响起,贯穿了整部影片,特别是赫本在防火梯的窗台上弹着吉他清唱的那个场面,更是成为了影片最经典最温馨的一刻。主题曲非常优美,浪漫而忧伤的曲调,获得奥斯卡音乐奖项无可厚非。
最后,最后一幕在的士里的经典台词:
霍利:不要用这种眼光看着我,我要去巴西,……,帮我找纽约时报,把巴西50位富翁的名单找出来,记住,是50位。
保罗:我不让你这样做。
霍利:你不让我?
保罗:霍利,我爱你。
霍利:那又如何?
保罗:那又如何?我很爱你。我爱你,你属于我。
霍利:不,没有谁属于谁这回事。
保罗:当然有。
霍利:没有人能把我关在笼里,
保罗:我不想把你关在笼里,我想爱你。
霍利:都是一样的。
保罗:不是的!霍利。
霍利:我不是霍利,也不是雷美,我不知我是谁。我像猫咪,我们都是没名字,我们不属于任何人,我们甚至不属于对方。(说完打开车门把猫咪抛弃在路边)
…………
保罗:司机,请把车停一旁。无名小姐,你知道你有何不妥?你怕事,你没胆量,你害怕挺起胸膛说:生活就是这样。人们相爱,互相属于对方,因为这是获得真正快乐的唯一机会,你自称为野性不羁,却怕别人把你关在笼子里,你已经身在笼子里了,是你亲手建起来的,它不受地域所限,它一直紧随着你,不管你往哪去,你总受困于自己。拿着,这个(在蒂芙尼刻字的戒指)我已经带在身上好久了,我不想要了。
…………
最后,两人找回了那个没名字的猫,伴随着《moon river》的响起,泪流满面相拥于倾盆大雨中。
当时光沉淀,铅华尽洗,能留下来永存心中的精华,就只有过往那些真挚的情感,即使平淡、即使平凡,却永远不朽。
烟火作于2007年2月11日凌晨
8 .4 / 9 .0
原著评论“请大家看书的时候,想一想什么样的演员
适合郝莉(即霍莉)”
□村上春树(赵玉皎译)原载《南方都市报》2008-10-26
中国作家苏童在回忆早年愉快阅读经历的文章中,说他记得乱按门铃的赫莉小姐,记得她的乡下口音。又因为好莱坞美女奥黛丽·赫本主演了赫莉小姐一角,看过《珠光宝气》这部电影的观众也领略了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原著小说的魅力。对卡波特来说,这是奠定他大师地位的一部作品。两种《蒂凡尼的早餐》中国版的出版距今已有20年,这两本薄薄的小册子也成为不少读者想读的书,最近这部小说由南海出版公司正式引进出版,此次推出的《蒂凡尼的早餐》中译本,除收录卡波特的代表作《蒂凡尼的早餐》外,还收入有最新发现的作家遗作《夏日十字路口》。作为该书日译本的译者,村上春树曾专门为此书作序,他提醒读者尽量与电影拉开距离,来阅读和欣赏这个故事。本文得到出版方授权发表,本报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阅读尽量与电影拉开距离
本书《蒂凡尼的早餐》于1958年春由兰登书屋出版,并于1961年由派拉蒙公司拍成电影。书的评价相当高,创下了非常大的销量,但现在一提到《蒂凡尼的早餐》,很多人眼前首先浮现出来的,可能却是电影的主演者奥黛丽·赫本的容颜、考究的纪梵希黑礼服,以及亨利·曼西尼作曲的给人深刻印象的电影配乐。电影虽然与原作差异很大,但它完成了一个颇为精致的爱情喜剧,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现在很多人在读书之前已经看过了电影,因而会不知不觉地把奥黛丽·赫本的面容叠加在主人公郝莉·戈莱特利身上。这对小说也许是个困扰,因为作者杜鲁门·卡波特显然并不是把郝莉·戈莱特利设定为奥黛丽·赫本那种类型的女子。据说,当卡波特听到将由赫本来主演电影时,曾表现出很大的不快。或许他认为郝莉身上那种惊世骇俗的奔放、在性上的开放以及纯洁的放荡感,这位女演员本来并不具备。
我希望书的封面尽可能不要使用电影画面,因为那样难免会限制读者的想像力。“郝莉·戈莱特利这个女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跟随故事的进展,每一位读者都自由自在地驰骋想像力,才是阅读此类小说的一大乐趣。郝莉恐怕是杜鲁门·卡波特在小说中创造出来的最有魅力的人物,如果把她简单地同化为一位女演员———姑且不论当时的奥黛丽·赫本也很有魅力———我觉得实在太可惜了。
另外,故事的叙述者“我”身上,毋庸置疑叠加着作者卡波特的身影和灵魂。这与乔治·佩帕德那种健壮、金发的纯粹美式英俊青年,印象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位住在楼上公寓里的青年,来自乡下,脸上还残留着少年的痕迹,敏感,还有几分厌倦———郝莉感知到了他身上的中性要素和不安定的孤立感,正因如此,她才会信任他,和他成为朋友。如果对方换成了乔治·佩帕德,故事就会迥然不同———也的确迥然不同了。
尽管如此,电影也自有其有趣之处,它将彼一时代的纽约风光描绘得美丽而欢快。所以,在这里就不和电影进行比较、说长论短了。我想说的是,如果可能的话,希望大家尽量与电影拉开距离,来阅读和欣赏这个故事。
不过话说回来,难道就没有人愿意尽可能地忠实于原作,将《蒂凡尼的早餐》再拍一次电影吗?比起重拍《惊魂记》或《电话谋杀案》等(并非特别有此必要的)作品来,这个做法要聪明得多。但下一次由谁来演郝莉·戈莱特利呢……却想不出具体的名字,真是很为难。还请大家看书的时候,想一想什么样的演员适合郝莉。
郝莉小姐诞生记
卡波特于1924年出生于新奥尔良。他在母亲的老家———阿拉巴马的乡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十几岁的时候去了纽约。1941年至1944年,他在《纽约客》杂志作小工。他怀着成为作家的志向在杂志社打杂,如此这般地度过了《蒂凡尼的早餐》的背景时代。后来,他在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朗诵会上惹了一点麻烦,结果被《纽约客》解雇。本书中描写的主人公“我”的心境,无疑与当时卡波特的颇为相近。
结束《纽约客》的工作之后,他在杂志上发表了《米里亚姆》、《银壶》、《夜树》等几个短篇小说,引起了世人的注目。二十四岁时,他发表了长篇小说《那些声音、那些房间》(1948),并以此真正作为作家而崭露头角,转瞬之间即成为文坛的宠儿。随后,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夜树》(1949)、中篇小说《草竖琴》(1951)等,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与诺曼·梅勒、J·D·塞林格、欧文·肖、卡森·麦卡勒斯等人一道,成为战后辈出的青年才俊作家之一。但是,他的小说中包含的某种反社会性、性挑逗(且含有不小的同性恋倾向),以及有时过于感觉派的哥特式文体,招致了主流批评家们颇为强烈的反感。他并不是万人公认的一流作家,某种“可疑性”和丑闻终生缠绕着他。但当时的纽约社交界却举起双手欢迎这位年方二十几岁、才华横溢、有着精灵般容貌的新进作家。卡波特一面心怀对那个世界激烈的爱憎,一面却恣意享受着身为名流的繁华生活,至死方休。
1955年左右,卡波特动笔写他的新小说《蒂芙尼的早餐》,但进展并不如意。各种各样的杂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分走了他的时间(这之后他的人生之路兜了好几个圈子)。美国剧团去苏联巡回公演时,他也同行,关于这次旅行,他写了一本名为《听到诗神之声》的书。然后,他去日本旅行,采访了正在拍摄电影《再见》的马龙·白兰度,撰写了访谈录。那是一篇才气焕发、极为辛辣的人物批评。白兰度看过之后勃然大怒,据说他大叫“我要宰了那个混账小鬼!”卡波特擅长为自己制造敌人,一向如此。他的观察力之敏锐无人能及,从不偏离要害,文章像刀一般锋利。一旦按下解除控制的按钮,它的效果是致命的。
他总算坐回到自己家里、重又执笔写《蒂芙尼》,是1957年的事。经过种种辛苦,1958年春天,这部中篇小说终于完成了。这部以郝莉·戈莱特利这一充满魅力的“天然策略家”———很矛盾的说法,却也正是卡波特自身的写照———为主人公的时尚都市小说,瞬间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众多聚集在杜鲁门身边的纽约社交界的女性,高声主张“我才是郝莉·戈莱特利的原型”。批评家们也大都对这部作品表示好感。
小说最初预定一次性刊登在女性杂志《时尚芭莎》上,连合同都已订立,但该杂志最终却拒绝登载,令卡波特极为愤怒。作品转而刊登在男性杂志《时尚先生》上,使得该杂志创下了压倒性巨大的销量。《时尚芭莎》拒绝刊登这部小说,理由之一是郝莉·戈莱特利很难不被认为是个高级娼妇,而且文章多处提及同性恋;理由之二是编辑们担心这会引起小说标题中涉及的、杂志的大广告主蒂凡尼珠宝店的不快。据说卡波特对此付之一笑,说“用不了多久,蒂凡尼就会把我的书摆在橱窗里”。我倒没听说蒂凡尼把这本书摆到了橱窗里,但小说《蒂凡尼的早餐》客观上大大宣传了蒂凡尼珠宝店,则毋庸置疑。1950年代的美国,对于性方面的言论就是这样严格———或者说,是这样胆战心惊。
在《蒂芙尼的早餐》中,与内容并驾齐驱,它的文体也是一大魅力所在。
我反复读过好几遍,每次都为那精心打磨、简洁洗练的文字折服,真是百读不厌。卡波特在这部作品之前的文章当然也很好,但时而会让人感到有些地方似乎过于才气毕露。但在《蒂凡尼的早餐》中,那种“又来了”的感觉描写隐去了踪影,文章匀称修整、言简意赅,我不禁数度赞叹“太棒了”。
说一点我个人的话题,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那是一篇叫作《无头鹰》的短篇小说),记得我深深地叹息“这么好的文章,我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啊”。我在二十九岁之前都没有试图写小说,就是因为数次经历了这种强烈的体验。因此,我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我在高中时代对于卡波特文章的感受,即便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也几乎没有变化,只不过如今我的态度能够变为“卡波特是卡波特,我是我”,仅此而已。
作为童话的《蒂芙尼的早餐》
在写《蒂凡尼的早餐》时,卡波特不得不经历长期呻吟痛苦的最大原因,恐怕就在于此时的“战略”转换。青年时代的卡波特能够流畅地、自然而然地编织“自己的故事”,但此时他年已三十近半,不可能永远当“神童”。作为成年人作家,他有必要再上一层楼。他总不能老是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特殊体验为题材,继续写感觉派的故事。他必须为新小说寻求新的题材,必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文体。为此,巨大的气力和时间是必要的。
他的尝试,至少在读本书的时候,可以说取得了成功。正如诺曼·梅勒预言的那样,《蒂凡尼的早餐》作为现代的一部“相当不错的古典”,至今仍在世间广为流传。在很多当时的“古典候补”耐受不住岁月的考验,哧溜哧溜地顺坡滑落下去之后(梅勒本人的作品也身在其中),《蒂凡尼的早餐》却稳稳当当地留存了下来。它的故事世界在许许多多人心中扎下了根。
但卡波特并非毫无损伤地渡过这一难关。他为此失去的东西、不得不放弃的东西绝非少数。天衣无缝的纯粹、文章自由自在的飞跃、能够安然度过深重黑暗的自然免疫力———这些东西再也不曾重回他的手中。借用他自己的话,那就是他已经不再是“能自然而然写作的年轻人”了。而且,《蒂凡尼的早餐》一旦取得成功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同样的———或者说,是更严峻的苦痛绵绵不绝的日子。他这样写道:有一天,我开始写小说。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将被一位高贵却无情的主人用锁链囚禁。上帝在赐予你才能的同时,也给了你鞭子。鞭子是用来狠狠地抽打自己的。……现在,我一个人待在黑暗的疯狂之中。孤单一人,手里握着一把卡片……当然,这里也放着上帝赐予的鞭子。
所谓的鞭打自己(self-flagellation),毋庸赘言是为了体验耶稣基督所感受到的苦难而进行的宗教性自伤行为。卡波特的苦痛是从灵(精神的)与肉(物质的)的夹缝中产生出来的,这一点大概无有异议。卡波特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也生活在这样的夹缝里。他们中的很多人希望生活在纯洁之中,但是在纯洁丧失之时(或多或少,有一天它会丧失),那么无论在哪里,他们的居处都会变成彻底的囚笼。于是,残留下来的只有婉曲的自伤行为。
《蒂芙尼的早餐》中,郝莉·戈莱特利最终迎来了什么样的结局,在书中并未写明。但无论她身处何等境况之中,我们都很难相信她能从对“恶心的污垢”与幽闭的恐怖中完全逃脱出来。主人公“我”想再见郝莉一面,但又并不积极,便是害怕看到她失去“纯洁”这一羽翼后的模样,而且恐怕他已经有了此种预感吧。他希望将郝莉作为童话故事的一部分,永远地留在脑海里。这对他是一种拯救。
卡波特掌握的新文体
尽管卡波特掌握了新的文体,可是接下去,他却无法寻找到适合这种文体的题材。卡波特是天赋优异的故事讲述者,但他并不具备随时随处都自由地创造故事的能力。他所擅长的,是根据自己的直接体验来生动地完成故事。但是一旦题材用尽,那么无论他掌握了多么优秀的文体,也无法再写小说。恐怕生平头一回,卡波特为写作感到了痛苦。他的置身之处尽管繁华,却慢慢地变成了囚笼般闭塞的所在。
也许是为了从创作的痛苦中逃脱出来,他一度离开了虚构的世界。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堪萨斯州的一家人被杀害事件的报道,突然萌发了兴趣,开始对事件进行彻底的调查。经过长达六年的调查取材,他完成了《冷血》这一杰出的非虚构作品……这部作品为卡波特带来了空前的声名。从作品根源处所释放出的力量、致密到完美的人物描写,几乎折服了每一个人。这又是一本堪称现代古典的作品。通过《冷血》,这位驱使着流丽文体的时尚都市派作家,终于变身为不折不扣的真正作家。但是,这本书在带给卡波特名声的同时,也从他身上夺去了很多活力。卡波特不遗余力地利用了那些素材,那些素材也不遗余力地利用、消耗了他。卡波特用他的灵魂交换了那些鲜活的素材———这么说也许太过极端,但我总是忍不住认为,也许在某个隐秘、幽深的地方发生了这样的交易。见证两名杀人犯的被处决,使卡波特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似乎再也没有从这一打击中站起来。
乔治·普利顿曾说,未来,卡波特大概将作为非虚构作家———而不是小说家———被人们铭记。我不这么认为,或者说,我不愿意这么认为。的确,以《冷血》为首的卡波特的“非小说”,品质高而有趣味,有其过人之处。但是无论有多好,《冷血》毕竟只有一部。卡波特作为作家的本来领域,我相信还是在小说世界中。在他的故事中,人们所怀有的纯洁及其不久之后的去处,被描绘得无比美好、无比悲伤。那是只有卡波特才能描绘出的特别世界。还是高中生的我就是被那个世界所吸引,才得以体会到小说这一事物的深奥之处。
主人公“我”相信郝莉·戈莱特利曾经拥有的“纯洁”这一羽翼,并决定一直相信下去。像他一样,我们也相信《蒂凡尼的早餐》中所描绘的美好而变幻无常的世界。说这是童话也好。不过,真正优秀的童话,能够用它独有的方式,给予我们生活下去所需要的力量、温暖与希望。
小说家杜鲁门·卡波特,则用实例鲜明地告诉我们,所谓优秀的童话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