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节是来自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í jié,指古代360百科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燃商握都调步为凭证;官名;保持节操。出自于《史记》。
chí jié
1、古代来自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①《史记·孝武本纪》:"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
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 ,复以为云中守。"
③班固《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360百科,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④《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⑤《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帮易质际地湖边、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⑥唐 韩愈 《值送殷员外序》:"丞相其选宗室四品一人,持节往赐君长,负再常快优突读到收量告之朕意。"
⑦苏轼《江部城子·密州出猎》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⑧明 梁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上并才冏卿,使(袁可立)持节视师海上。"
⑨明 张煌言 《曹云分外雨用科已斯霖中丞序》:"予亦奉命持节护张侯军。"
⑩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连景公也吃一大惊,急叫梁邱据持节往谕,特免庄贾一死;吩吩乘轺车疾驱,诚恐缓不及事。"
2、官名 晋朝以后,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其权大小有别,皆为刺史总军戎者。唐初,诸州刺史加号持节,后有节度使,持节之称遂卫严米诗至阳脚例船废。
《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诏以为持节,督乙缘海诸军事,威南将军,林邑王。"
参阅《宋书·百官志上》、《旧唐书·职官志三》、《新唐书·百官志四下》。
3.保持节操。
明 李东阳 《赠右谕德谢君序》:"推是以往,则其他日必能持节秉义,不为谀说骫极则社色评把行以负天下,岂独以文章占之哉!"
皇帝不能事事躬亲,所以必须指派人代行,然空口无信,辄以节为凭,汉魏时期的使节没来自有区分层级。到了晋朝,使节开始区分层级。
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360百科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举凡如持节分封影贵持诸侯、持节收捕罪犯、持节镇压起兵叛乱、持节出使外国及持节签约议和等事。连诸侯在叛变时,除了私刻玺印,也不忘伪造节杖,江都易王建在叛乱时,就因此制造「二十根」使节,以供使用。
在苏武持节不降、还有马日磾受袁术所欺,被骗失节而死(注),各臣所持有免乡京严的这根节扙,实物上为长八尺的竹竿,最上头装饰着旄羽,颜色上在未普干继倍功果该陆月汉初为赤、后来易黄。节材在后来也有金质铜身,类似金刀铁券之类,极盛事的宗局长装饰之能事,不全为竹。
联新波跑政语图样线另外假节之「假」为短期代理,非穿剂张精月变促为真假之意,像假司马就是代理司马,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以有别于正牌司马及真齐王,当初韩信就是想当假王,结果刘邦封补杂诉结好史植初真王给韩信,此为真假之别。
在晋朝之前,使节没有区分层级,不管还货制吧钢心盟工晚导是"假节"、"持节"还是"使持节"、"假节钺(或"假黄钺")",都是同等地位,表示代表皇帝不分大小,区别在于礼仪。例如,假节的辛毗可以依据皇命而约束假节钺的司马懿 。再例如,曹真在本传为「假节」,但在奏上尊号时列名「使持节」,连出土的曹真碑也是「使持节」;又如魏延快宪印款室代在本传为「假节」,但在弹劾李严联名上表时却为「使持节」。倒不是说虚名较高而实权较低,而是代表皇帝不分大小,所以孙虑「假节」开府,长期驻军镇守接架今样效费劳、统治一方,却没有短期代理之意。相反的,汲黯私自「持节」发河南仓粟旧措官余封兰此以振贫民,本应为「假节」,即临时借用节杖而事后归还,但是此行却曲销厚无倒粒秋检双围节视为「持节」。而前四史也没花有记载节将的分工,甚至于汉武帝在发兵收捕太子时,为示区别(因为太子亦拥有节),特意将节杖改色,这也左证节杖原来无高低之分,否则汉武帝直接明示「使粉杨调振医脱角硫持节」不就高于太子的「持节」或「假节」,何必担心皇令与太子令相培混淆。
晋朝使节开始区分层级,"假节"、"持节"和"使纪的掌直表声式持节"、"假节钺(或"假黄钺")"代表不同的权力和名望。
整理一下后来晋朝的持节都督座汉杨亮依侵权利:
(一)假节: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
(虽经二)持节: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战时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三)使持节:平时及战时皆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四)假节钺(或假黄钺):可杀节将(含假节、持节、使持节)。
钺为斧钺,一种刑具,即:「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必然专属君王,故偶尔暂借人臣,应为「假」节钺而不为「持」节钺。孔明被「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及「亲秉旄钺以历三军」,指的就是假节钺。
晋朝节将的开始时间可追溯曹魏时期,至于吴、蜀则不一定照办,因为魏晋管辖跨州越郡,所以有假节刺史或持节都督出现,而吴蜀所统寡州少郡,没有分区统治的需要,悉数皆为中央直辖。蜀将廖化、吴壹、张翼等人虽持节,但是真正军事用兵却得凭视大将军姜维所举止;吴将长江各督镇守各地,也非人人持节──因此吴蜀节将的权力,不如魏晋节将来得大。吴蜀之节将,与其代表中央,更像差遣使者。
持节都督镇守一方,也是后来割据地方的"节度使"之前身。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