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尉迟寺遗址

尉迟寺遗址是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东150米,已有5000年历史的前人类文化遗址。尉迟寺遗址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遗址地上曾建有一寺,相传是纪念唐代大将军来自尉迟敬德在此屯兵而建,360百科故称"尉迟寺"。

遗址中的红烧土排房是中国已经发现的最完整、视高日事会到万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遗存。 中国社会山作历科学院考古研究具率开电所安徽工作队,从1989年起,先后进行了13次发掘,在1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尉迟寺遗址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

2001年7月17日,尉迟寺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尉型普丝晚入觉酒迟寺遗址被考古专家定位为一级部落。

  • 中文名称 尉迟寺遗址
  • 位置 安徽省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
  • 总面积 约10万平方米
  • 类型 建筑遗址
  • 标志物 鸟形神器

历史沿革

  1986年蒙城县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

  1988年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2001年考古专家对中国原始第一村进行了第二阶段发掘。

  2002年来自春对尉迟寺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又既员永等有惊人发现,考古工作者在大汶口文化层首次发现了一尊被专家称为"惊天的发现"的陶制鸟形神器。

考古发掘

  尉360百科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衡刚酸照家企渐末,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东约200米处,是国内保存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从1989年至今,先后进行了13次发掘,在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延日黄绍证参证批心洲检量的灰坑、祭祀坑花报委仍屋使等。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为研究皖北地区原始社会中、晚期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尉迟寺

  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尉迟寺一带的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溪水潺潺,林木葱葱,各种动物游荡河畔林间,戏水觅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粉停贵的历史遗产。通过发掘使这座沉睡了五千年之久的古代遗址重放光彩,并以它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展现着当时人们的居住形式、活文化生、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相传是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称"尉迟寺"。

尉迟寺遗址 尉迟寺其药因遗址 尉迟恭

规模及特色

  遗址呈四周低中间高的凸形的地貌,遗址中的红烧土排房是我国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批课少护载板最完整、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遗存。该遗址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1989年至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8次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7000多平方米,共清理出红烧土房基10排(组),计41间,墓葬217间,以及灰坑、祭祀坑、由这明兽坑、活动广场等遗址,出国屋一端土陶、石、骨等文物近万件,被史学界专家称为"可与金矿媲美的资源"。该遗址于2001年7月17日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尉迟寺遗址房屋陶器分布

  尉迟寺遗址成为考古界公认的"中国原虽术史随的剂反迫歌才内始第一村",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这里首次发现了新石器娘女时代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房屋遗址。这里出土的红烧土房,为当时人类最豪华的住宅。每来自间房子均由墙体(主墙和隔墙)、房门、室内桩、房顶、居住面、灶址等部分组成,建造时均经过挖槽、立柱、抹泥、烧烤等工序。

  红烧土房制作工艺复杂,先用粗木和泥土混合物搭建出墙体和屋顶,再用火烘烤,直至整个房屋变成红色。红烧房是原始人烧制的最大最硬的一件陶制品,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坚固美观。

  2001年考接号构斗否渐探探各格古专家对中国原始第一村进行360百科了第二阶段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儿童瓮棺葬、陶杯、陶器、红烧土排房等文物,并在村落中央发现一个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大型中心广场,圆形,用红烧土粒铺设而成,表面光滑,厚10厘米,从剖面可明显看出人工铺垫的迹象。这次清理出的15间红烧土房,面积从2平方米到20多平方米不等,总长度达75米,与先前出土的几间红烧土房相对接丝奏光呼清社息相拿。整个村落呈现为由3排平行主则第措开固端斗体房屋组成的"丰"字型格局,表明这个村落在建设前有过统一规划,加上村落中央的大型广场和外围大型的环形濠沟,形成一个宏大的整体格局。

人文历史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古老的居民使用原始工具进行刀耕火种,发展生产,同时也进行采集亲教批项办圆乙树、渔猎和家畜饲养,与生活密切相花短源话期守关的各种器皿在这里应有尽有,碗、钵、盆、罐、豆、瓶、杯、鼎、甑、鬹等生活用具,充分展现了当时人们已创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

  这里出土的大型红烧土排房式建筑,是我国原始建筑史上的瑰宝,无论是规模还是建筑形式,均为国内罕见。通过科学的发掘,这座埋藏在地下数千年的大型聚落遗存,终于破土而出,向世人诉说我们的祖先营建这座大型房屋的壮观场面。

尉迟寺遗址

  一条宽决保很觉成那占长机关验20余米、深4米多、南北跨度为230米、东西跨度为200米的大型壕沟,把土常把遗址的中心部分团团围住,说明压会亲木地欢举长拉振当时人们在长期居住过程中营造了必需的防御设施。

  大片的氏族公共墓地,是原始居民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成人实行土坑葬,儿童实行瓮棺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汉若春倍讲埋葬方式,但头向一致,说明当需粒三既序矛卫身谓赵龙时存在着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

  房迹、围沟、瓮棺葬的发现,填补了大汶口文化史前聚落考古研究的空白。

  国家文物局、省、地、县各级领导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国各大新闻媒体都曾作过报导。中国社科院古建筑研究专家杨鸿勋教授来遗址看后,盛赞其可与"金矿"媲美,并欣然挥笔,写下"宝地"二字。这的确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无价之宝,通过进一步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将为安徽,为苏、鲁、豫、皖结合部,增加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腾飞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考古发掘

  2002年春对尉迟寺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又有惊人发现,考古工作者在大汶口文化层首次发现了一尊被专家称为"惊天的发现"的陶制鸟形神器。

  鸟形神器为陶制品,出土于尉迟寺遗址大型广场的东部的地层中。该器物经复原由3部分组成,最底层为圆柱形,中间是圆锥形,圆锥大头向下反扣在圆柱上,同圆柱连为一体,在圆锥的两边还有两个酷似鸡冠的饰物,圆锥的顶端是一只像鸟一样的东西。整个器物通高59.9厘米,底径16厘米,上径20厘米,采用手工工艺,红褐色器表有烧制时氧化的灰褐色斑块,颈部以下为空体,器形像瓶,又像一个长颈背水壶,主体的象形造型与附加的抽象造型合为一体,结构合理。

  考古专家结合现场发掘情况分析,鸟形神器应当不是一件实用器具,而是一件象征性器物,很可能是一种与聚落有关系的鸟图腾,是权威的象征,摆放在固定的神台上,供村民敬仰和膜拜。

  鸟形神器是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器物中最高档的、最有代表性的、最有特点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一件器物,成为代表中国原始第一村的一个标志物。在尉迟寺遗址和其他地方的大汶口遗址的发掘中,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图腾,属首次发现,对史学界研究早期的陶器史、聚落考古史、宗教、图腾等方面都有典型的意义。

  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农作物遗存、动植物资料及文化堆积层和出土的动物骨骼表明,距今5000年前,这里河湖相通,平原山地相间,植物茂盛,为古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与古代文化、古代农业的发展及与人类经济生活,密不可分。史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受制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又决定了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在尉迟寺遗址房基倒塌的墙体中,发现了较多的稻壳拌泥痕迹,还发现粟类浮选标本,证明五千年前这里有肥沃的土地,加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给农业生产提供了可能。在农作物的种植上,当时的农业文化已经进入到了迅速发展时期,当时的尉迟寺人由于受到南北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响,最早起源于北方的粟类作物向南方传播;南方的稻作文化向北传播,并在皖北地区形成交融。在遗址周围发现大米和小米,正是尉迟寺遗址中农业文化的一个新内容。

  从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水器、容器分析,这类器物与酿酒和饮酒有关。只有粮食有剩余才能进行酿酒,尉迟寺大量酒具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当时尉迟寺农业发达,人们不仅吃有好米,喝有美酒,还可以狩猎捕鱼,食有鱼肉。

文物保护

  2001年7月17日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尉迟寺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引起国人的关注,有关方面正积极对遗址进行复原,筹建国家级大型博物馆,重现辉煌的中华史前文明。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尉迟杯·离恨
下一篇:尉迟玉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