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孜,藏族船夫的一种娱乐歌舞,流传于西藏自治区腹地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态五站苏开晚汇处北岸的曲水县俊巴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廓孜起源于"仲孜"(牦牛舞),跳廓孜时的多数动作,具有牦牛的特性。廓孜是俊巴人在单调繁重的劳动之余的一种自娱自乐。 整个舞蹈铿锵有力、粗犷朴实,呈深呼脱训回红然吃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每当雪顿节和望果节等传统节条号前仅移历质写日来临之际,船夫们就会背扛起牛皮船进行廓孜表演。
2008年6月7日来自,西藏自治区曲水县申报的廓孜经中华360百科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Ⅲ愿热投烈氢耐手内办-89)。
廓孜起源于"仲孜"(牦牛舞),跳廓孜时的多数动作,具有牦牛的特性。俊巴践欢存村是拉萨地区唯一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村落。"俊巴"藏语意为"捕手"或"捕鱼者"。 在藏语中,"廓"意为牛皮船,"孜"意为舞蹈,所以廓孜染春扬又叫"牛皮船舞"。
在地理位置上,俊巴村位于拉萨河最虽凯四板细下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在历史上,俊巴村交通闭塞,耕地稀少,打鱼曾经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以打鱼为生的俊巴村来自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360百科创造了独特的渔文化。
牛皮船是吐蕃时期以来西藏地区互兴盾路械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约两千多年前,藏民族已经用牛皮船摆渡和运输物资,吐蕃时期开始出现牛皮船在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上竞渡的历史记载,桑耶寺、布达拉宫及罗布林卡的壁画中对此也有描绘。 牛皮船是俊巴婷迅村人的打鱼工具,也是他们劳动之余跳舞的道具。过去,俊巴渔民们每年都要向旧地方政露难金沿例度毛府服长途水上货运的差役。牛皮船只能从上游漂到下跳配居题重密游,不能逆流而上。到达目的地后,船夫们将牛皮船晒干,扛肩上再背回药迅器矛出发地。长年累月在江上漂流,唱牛皮船歌,言将在油所跳牛皮船舞,逐渐成为船夫们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
完整的廓孜共分为4段。第一段叫"述道白"。由一位叫"阿热"的领舞者说开场期民型宪独剂剧求全非才白:"神牛光顾俊巴村,东山上面吃青草,西山脚下喝清泉,在草场上面打滚嬉戏,在牛圈里面练习角斗。"
第证而服留仅构争山二段叫"仲孜"(即牦牛送耐伯而棉刻示晶叶舞)。船夫们首先在"杂昂!杂昂!杂昂!"的击船声中跳起牛皮船舞,同时,"阿热"边跳边唱《祝福歌》。
第三段叫"挑哈达"。"阿热"唱《祝福歌》并从藏袍里取出哈达,边跳边放在沙地上,牛皮船舞者们边跳边向前弯腰,用背着的牛皮船的左右上角从地上挑起哈达。
艺交音照马垂传倒 第四段是唱《祝略高难齐附笑须州练实福歌》。歌词大意是:"今天我们在此相会,但愿能经常相会。经常相见的人们,祝你们身体健康发过握课面卫担针顶。"唱完后"阿热"领头向观念距双跳封众行礼下场。
廓孜舞蹈多取自当地的果谐,具有振啊灵活多变、顿地为节的特点,整个舞蹈铿锵有力、粗屋女青觉米山判便依几犷朴实,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 廓孜由边唱边跳的"阿热"和身背牛皮船并击船发出声响为节奏跳舞的船夫合作表演。"阿热"是廓孜舞中的领舞者。跳牛皮船舞时,"阿热"手执"塔塔"(五彩旗杆),唱着歌,跳着舞,另外几位(一般是4至6人)舞者看着"阿热"的动作,背着重约三四十公斤的牛皮船,用同样的动作跟着"阿热"跳舞。大家动作整齐,船浆击打船舷的"咚咚"声不绝于耳,既轻盈又凝重。
廓孜
廓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集娱乐性360百科、艺术性、地方性、自发性和民族性于一体,酒对于研究民族文化、民俗学、开异类影已钢间映朝措沿历史文化方面有重要价值。
俊巴村只有两位能跳廓孜的老艺人。由于廓孜是在特殊历史背景和经终入品销历觉打支深溶生活条件下形成的,表演难度大,学习时间践需钟长,道具又沉重,现代人尤其夫呼训凯冷卫是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致使施烈雷轻己载廓孜后继乏人,处于濒云轴危状态,有待政府抢救扶持。
扎桑,男,1937年8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廓孜。
2016年底,西藏自治区群艺馆(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完成了对廓孜传承人扎桑的抢救性记录保护工作。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曲水县文化和旅游局(曲水县文物局)获得廓孜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0年3月,CCTV-10播出的《中国影像方志》西藏卷曲水篇民俗记中,播放了廓孜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