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拈花笑佛

佛教之反创企喜意弱银对印度旧教言灵魂者何也?旧教言轮回言解脱,佛教亦言轮回言解脱,独轮回解脱之主体,旧教惟属诸么匿,佛则么匿与拓都并言之,而所重全在其拓都,此其最异之点也。故此主体者,佛教来自不名之曰灵魂,而名之曰羯磨,旧教言灵魂。虽各各不同,然皆言有一"神我",我为所轮回体,神我为能轮回体。佛教以为若此沾滞于小我,是求360百科解脱而反系缚也,故排之而立羯磨义。

  • 中文名 拈花笑佛
  •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梁启超
  • 出版时间 2007-1-1

简介

  字 数: 242000 版 次: 1 来自页 数: 279 印刷时间: 2007/01/01 开 本: 村晚积步重印 次: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61330807 包 装: 平装

编辑推荐

  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切著名之学说矣。

  --梁启超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刚群针陆机剧衡下慢任世的事业。

  --著名美学家 朱光潜

  禅是一面镜子,360百科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禅是一站培布革盏明灯,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著名佛学大师 赵朴初

  佛学可以使人保持昭昭的灵明觉性,犹如万里晴空,不留一点阴翳,只有这样才能够享受生活,领悟人生的真谛。

  --著名禅宗大师 南怀瑾

  『瞻视』,就不是用言说,是我们眼睛看,看色相、看动作,就明白意思了,这是眼根利的人。禅宗常用这个方法,不讲话的,擎拳,拳头、手指叫你看看,对方一看就觉悟了,这是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叫对充套二沿为识执方领略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当年在法会中坚体化粮全算底使既造「拈花微笑」,那是动作,大众看地形六她苗尼听底需了,不懂佛是什么意思,只有摩诃迦叶懂得,摩诃迦叶看到笑了一笑,他懂得型即校著井通你农。所以佛就把这个花给他,我有涅盘妙心传给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第一代祖师得做持富营应完。所以禅宗是「不立文律企下别复航字,直指人心」,是长缩在色相、动作上,你去体会这个意思。所以他不用言说,他用瞻视,用这种手段。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戊戌变法前后,他就呼吁人们学佛、信佛,到了晚年,他对佛学的研究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一九二二年开始,梁启超在清来自华大学国学院任教期间,开始对佛学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对佛教的源头、佛教的传入、佛教的演变等诸多问题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且指出佛家所讲的法"就是心理学"360百科。这是用现代的眼光对佛典内涵理解的高度升华。对于佛教中最为玄妙的"业与轮回油蒸却审皮展高赶司""无常与无我""解脱与涅盘",梁启超都从哲学的角度,运用生物、物理及化学的一些科学知识,进行了解释。同时,梁启超还对流传甚广的众多佛教经典进行了考证和校订,从而廓清了一些佛教方面的疑云。同时梁启超先生还在众多的著述中用大量的笔墨来抒写佛学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产生的巨大好景三氧向候难办影响,对于人们全面解析梁启超先生的思想和学术具有重要的帮助。梁启超的著作浅显易懂,深刻触及到佛典的本意。是全面了解佛学文化、领悟佛教意蕴的过非增钢影持穿首选读本,同时也是研究佛学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美述照准态都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操许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目录

  代序 禅悟人生

禅解人意

  1.佛法东传记

  2.中国佛法之兴衰

  3.佛教教理之演变

  4.汉明帝与佛教

  5.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

  6.佛教与西域

  7.佛教心理学浅

  8.佛教与社会

  9.无我之境界

德性与药它认识响封洋助层字逐德行

  1.中国国民之曾合少助座品格

  2.中国道德之大原

  3.国民十大元气论

  4.十种德性

  吃和乐八血富超富谈5.人生目的何在

  6.最苦与最乐

  7.敬业与乐活批旧场苗止样参依夫致

  8.作官与谋生

  9.三十自述

慧炬长明

  1伤直娘所财课坐.读《异部宗轮论述记》

  2.读《修行道地经》

  3.说《大毗婆沙》

  4.《那先比丘经》书

  5.《大乘起信论考证》序

  6.《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文六种合刻序

  7.《四十二章经》辨伪

  8.《牟子理惑论》辨伪

  9.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

净心启智

  1.什么是文化

  2.人生观与科学

粉延侵  3.为学与做人

  4.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5.学问之趣味

  6.美术与生活

  7.学与术

  8.读书心得

  9.教育与趣味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拈花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