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地坛公园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位于尔手议某宣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样家措宫、孔庙、国子监隔来自河相望。

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只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有方泽坛、360百科皇只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于19与庆搞并表理双示25年被辟为京兆公园。园内草坪面积14.5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8.8%,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76株,其中一级古树89棵

  • 中文名称 地坛公园
  • 外文名称 Ditan Park
  • 地理位置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东侧
  •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
  • 开放时间 5月1日-10月31日 06:00-21:30;11月1日-次年4月30日 06:00-20:30

概述

  地来自坛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360百科库等古建筑。1925年辟为“能件超开善米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市民公园”后荒废,1957年恢复公园称“地坛慢浓烈黄张公园”,1981年以来,国家投资对古建筑进行了复原整修。1984年5月地坛公园正式售票开放,并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针两功轮雨边存连蛋位,2006年6月10日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几年,公园按照生态园林与精致园林的规划建设思路,投资千万余元,修参将远职同续缮了古建筑,改造了不良衣呀景观,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方砖路面,柏树成行,绿草茵茵的新景点,园内共有植物116种,草坪面积114000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苗植判导煤于植厚血具72%,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68株,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树多达80棵。开展适合广大游人喜闻乐见的活钱剧包令动,使昔日的皇家坛庙,今季派叶药地社福日成为广大游人休憩、游览、娱乐的园林文化旅游胜地。

地坛

地坛概况

历史

  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爱随众很急色云配最宽权28年改称“市民公园”后荒废,1957年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1981年以来,国家投资对古建筑进行了复原整修。

地坛矿老条公园

  1984年5朝油完容专顾月地坛公园正式售票开放,并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10日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公园按照生态园林与精致园林的规划建设思路,投资千万余元,修缮了古建筑,改造了不良景观,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方砖路面,柏树成行,绿草茵茵的新景点,园内共有植物品季记住哪116种,草坪面积11,4000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2%,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68株,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树多达80棵。开展适合广大游人喜闻乐见的活动,使昔日的皇家坛庙,今日成为广大游人休憩、游览、娱乐的园林文化旅游胜地。

  地坛公园的娱乐活动“祭地表演”跟铁副双够石跳谁织料已。祭地礼仪,随着历史的深化内容不断扩充,形成了一套礼仪制度,明清两两朝祭地形式尤为隆重。每逢农历夏至或国有大事,当朝皇帝都要亲至地坛拜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现在,按照清代乾隆时期的祭拜程序,编排了“仿清祭地表演”。看到“皇帝”及写盾充迫村挥“文武百官”三拜九叩,仪仗队威武庄重的恢宏场面,您也会为中等概育控和太批行脱亲端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慨!

地坛在古代的作用

  地坛主要用于古代帝王祭祀社稷。在古代中国,“越实何停天圆地方”的观念源远流长,因此,作为祭祀地祇场所的地坛建筑,最突出的一点,即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为几何母题而重复运用。从地坛平面的构成到墙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的反复出现,与天坛以象征苍天的圆形为母题而不断重复的情形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重复的方形,不仅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而且还创造了构图上平稳、协调、安定的建筑形象,而这又与大地平实的本色十分一致。按照古代天阳地阴的说法,方泽坛坛面的石块均为阴数即双数:中心是36块较大的方石,纵横各6块;围绕着中心点,上台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36块,最外者92块,每圈递增8块;下台同样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200块,最外者156块,亦是每圈递增8块;上层共有548个石块,下层共有1024块,两层平台用8级台阶相连。凡此种种,皆是“地方”学说的象征。

方泽坛

  方泽坛建筑艺术上的又一突出成就体现在空间节奏的完美处理。全坛方形平面向心式的重复构图,使位于中心的那座体量不高不低的方形祭台显得异常雄伟,这种非凡的气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去掉周围建筑物上一切多余的部分,使其尽可能地以最简单、最精练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度净化的环境;其次则是巧妙的空间结构处理手法:两层坛墙被有意垒砌成不同的高度,外层墙封顶下为1.7米,内墙则只有0.9米,外层比内层高出了将近一倍;外门高2.9米,内门高2.5米。两层平台的高度虽然相近,但台阶的高度却不同:上层台宽3.2米,下层台宽3.8米。这种加大远景、缩小近景尺寸的手法,大大加强了透视深远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还造成了祭拜者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节奏:当他沿着神道向祭坛走去时,越向前走,建筑就越是矮小,而祭拜者本人就越是显得高大,当他最终登上祭坛时,自然会有一种凌空抚云、俯瞰尘世之感。除了视觉上促使人产生节奏感之外,这里还重视人的触觉,特别是脚的感觉。中国建筑历来重视地面的铺作和道路、台阶的距离远近曲直,目的即是要创作出一种特定的意境或气氛。方泽坛的空间和距离,从一门到二门,二门到台阶前都是32步左右,两层平台都地坛是8级台阶,上二层平台又是32步左右。这种人行进间持续时间久暂相同的重复,自然而然地使人脚的触觉转化成心理上的节奏,舒畅的平步青云之感便油然而生。如果说,帝王祭天是为了表现自己是天之元子,是受命于天的话,那么,他们在祭地之时,所要强调的是自己君临大地、统治万民的法统。因此,天坛建筑以突出天的至高无上为主,祭天者被放到了从属地位,而地坛建筑则不然。它虽然也要表现大地的平时与辽阔,但更要突出作为大地主人的君王的威严,要唤起 帝王统治万民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所以,营建地坛的古代建筑师们才煞费苦心地做了上述构思与设计。

详细信息

设计思

  地坛的祭祀对象是一种抽象的宇宙观,地坛的设计思想是以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达到形式与功能相统一。古人认为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征证验望否喜活的对立面,“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学说是古代宇宙观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地坛设计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条:

  一是“坛厘南北,以从阴阳之位”。章由煤以北向属阴,所以祭地于京城北郊,布局坐南向北,由片处的永煤草纸急做北向南行礼。

  二是“仅报脱言而劳盐制别方圆,以则阴阳之像映石贵香”。依据“天圆地方”之说,地坛总平面和方泽坛平面均采用正方形。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所以古人以黄颜色来象征地,形成“天谓之苍,地谓之黄”之说。据此,方泽坛和皇祇室均采用黄琉璃构件。

  另外古代以偶数为阴数,所以方泽坛以偶数为模数,两层、八级台阶,坛面墁黑微命石为六和八的倍数。《周易》中以九表来自示阳爻,以六表示阴爻,所以方泽坛正中铺纵横各六路石块。地坛所表达的,一是大地观念,二是领地观念。阴阳说和“天圆地方”、“地谓之黄”之说属于大地观念。方泽坛上层铺成四正四隅8个正方形,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坛上层设皇帝祖先配位、下层设代表天下名山大川的四从坛,表示以皇权为中心的大一统观念,属于领地观念,这是地坛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地坛的布局,内坛在外坛偏东,中轴线又在内坛偏东,御道也不直接通往内坛,而是进入外坛后,从祭坛的下方位置绕一个弯再进内坛,都是为延深空间感,延长到达主体建筑的距离,表示与皇地祇对话要经过遥远而漫长的路程,功能与布置在寺观前面,与完成从尘世到仙境情绪过渡的香道相似。内坛栽植大片树林,分布在方泽坛周围和斋宫周围。方泽坛周围植满柏树,主要的作用是衬托环境与气氛。《周礼》中规定祭社神之所以要植树,“尊而识之,使民望即见敬之”,叫做社树。360百科“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松波升宪酸条响编以、柏、栗都适宜作社树。确道后来在祭坛中植柏树相沿成习。清初诗人施闰章《陪祀方泽诗》中有“崇墉柏带青霜气,方泽波含明月光”之句。柏树为常绿乔木,树高20米以上。祭祀在日出前举行,站在坛上只见古柏森森,整齐的树冠与蓝天相接,形成融于大地的感觉,突出了大地的辽阔,增加了庄严神圣的气氛。斋宫周围的树木主要是为遮荫。祭祀时天气炎热,曾有执尔并干培多清事人员中暑,乾隆年间修缮斋宫配为时曾新植树木,《御制北郊斋宫即事》诗中有“嘉阴有崇槐”、“虬松盖影森”之句。

色彩运用

  地坛建筑在策试件仍们雷奏希钢色彩运用方面也颇具匠心。全部方泽坛只用了黄、红、灰、白兵仅政东宜甲四种颜色,便完成了象征、对比、过渡,形成了协调艺术整体、创造气门搞氛的作用。祭台侧面贴黄色琉璃面砖,既标明其皇家建筑规格,又是地坻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除了九龙壁之外,很少见到这种做法。在黄瓦与红墙之间以灰色起过渡作用,又是我国古代宫廷友味须只修建筑常见的手法。整个建筑以白色为主并伴以强烈的红白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红墙庄重、热烈,汉白玉高雅、洁净;红色强调粗重有力,白色如轻纱白云比久十否没持区爱夫,富有变幻丰富的光影和宜人的质感;红色在视觉上近在眼前,象征尘世,而白色则述频种误识毫价影足透视深远的效果,远方苍松翠柏的映衬,又使祭坛的轮廓十分鲜明,更增添了它神秘、神圣的色彩。

旅游景区

神库

  建于终土就晚社乎目轻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背敌风裂画掌利感气年),这组小建筑群是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正殿叫“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和遇皇祇室修缮时,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东配殿叫“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库房。西配殿叫“神厨”,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乐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地方。东、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南殿及两井亭于清乾隆十四年建成。

宰牲亭

  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用的牲畜(犊、冢、羊、鹿)的场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时初刻,在此举行宰牲仪式。门内两侧原有井亭各一座。

集芳囿

  位于外坛西北部,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是一座封闭式的一养殖、展览南北方名贵植物、花卉和金鱼为主的古典式景园。园内有殿室、廊亭、池榭、爬廊、假山等,布局严谨多变园内还有近900平方米,高12米的温室,室内除了有数百种名花树木异草外还有假山叠水、溪流。是一座名不虚传的景色优美、四季如春的幽静仙境。

斋宫

  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主体建筑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皇祇室

  皇祇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1925年地坛辟为“京兆公园”,曾在此设“通俗图书馆”,1986年秋定为“地坛文物陈列室”。

神马殿

  神马殿,始建于1530年,建筑为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顶。通面阔19.55米,每间面阔相同,进深7.5米。外有壝墙。1999年进行挑顶大修。 

牌楼

  牌楼也称牌坊,是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地坛牌楼与颐和园东门外牌楼一样高大雄伟。明代始建时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两个牌楼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您所见到的牌楼,是我园根据清代乾隆时所建式样于1990年重新建设的,新建的牌楼高达13.5米,气势高大雄伟,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以本“天龙地凤”之说,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今天的牌楼已成为地坛公园重要景点之一。

方泽坛

  方泽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 “皇地祇神” 之场所,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遵乾隆皇帝之旨谕进行改建,将黄琉璃砖坛面改换为艾青石坛面。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壝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

钟楼

  钟楼,始建于1530年,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顶的重檐正方形建筑,通面阔12米多。因年久失修,于1965年拆除。2000年按原样重建。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4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个字。钟声宏亮浑厚。

牡丹园

  牡丹园是公园占地面积最大、植物品种最丰富,亭、廊、水榭、花架等园林小品最精致的园中园,园内通过整合的设计手法,遵循现已形成的园林布局,采用形态生动,布置形式灵活的自然山石与灌木相结合的形式来处理驳岸,与水榭保持景观风格的统一,充分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思想。满足公园游人休闲、游赏、运动的功能,理顺游园的道路系统,完善休息设施,充分保留现存树木花草,全面恢复绿地景观,营造古韵幽深的园林景致,为游人创造一处良好的游览、休憩场所。

古树名木

  地坛公园现有古树168株,集中分布在方泽坛周边,大部分古树的树龄已经超过300年,古树种类有侧柏、桧柏、榆树、银杏、国槐等,目前园内的古树长势良好,千姿百态,既体现出饱经历史风霜的古老和苍劲,又表现了顽强的生活力,古树群落已成为公园的独特景观,特别是我园的独臂将军柏、大将军柏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历年来地坛公园一直重视古树的维护管理工作,每棵古树都有相应的档案记录,并设专人维护,2005年地坛公园完成了古树复壮工程,对全园古树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维护保养,以此保证古树的茁壮生长。    

旅游指南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地坛公园

  开放时间:6:00—21:00

门票

  2元

交通

    地铁

  乘地铁至雍和宫站下车,由南天门入园。

    公交

  乘坐104、108、27、13路公交车均可到达。

祭祀文化祭祀仪程

  祭祀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

  神、望瘗等。各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附录)。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组成的

  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可见当时乐舞队伍之庞大。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如此大的活动量对帝王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亲诣地坛致祭26次,而后21年则全部由亲王、皇子代祭。

  祭地现场的纪律要求极严。皇帝经常旨渝:陪把官员,必须虔诚整肃,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咳嗽吐痰,不许走动喧哗,不许闲人偷觑,不许紊乱次序。否则,无论何人,一律严惩。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五月甘四日,因恭修皇祇室内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亲王代行祭告礼。由于成亲王向列圣配位行“终献”礼时,亲。乱了先东后西之次序,事后被革职退居宅邱闭门思过,并罚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此例可见君王对祭地礼仪之严肃认真。 祭祀结束后,按制度规定要向有关官员分赐食肉,叫“颁胙”。祭前,由太常寺负责登记造册,并发给胙单,(取肉证)至各衙门。,祭毕,各衙门持昨单各自到祭所领取。据记载:宗人府、内阁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乐部、京[]道各7斤,太常寺蛮仪卫、詹事府、顺天府、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国子监、太医院、钦天监、中书科各4斤。 祭地对平民百姓并无好处,特别是大兴、宛平两县既要派驻坛户守坛,又要负担200多名厨差役夫,还要摊派祭祀所需的杂费银两。当然,对这两县的官员来说,倒是件有名有利的大好事。

  祭地活动源于远古。据文字记载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史料载: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招地于泽中方丘)。起初,是由于文化知识水平所限,人们尚不能认识与驾驭自然及社会力量,对自然界的众多事物现象(诸如生老病死、穷富苦乐、风云雨电、水火灾害等)解释不了,渐次产生虚幻、梦幻,集众人之幻,就臆想出超自然的什么“神鬼”,出现神宗迷信,把万物归宿于天地神鬼的造化安排,若遇不解之事就求救天地神鬼给以保佑和恩赐,臆造出“皇天”、 “地抵”掌管天、地之一切,是至高无尚的。

  后来,封建君王就利用这些进一步迷惑百姓。当作统治工具。君王为抬高其自身,维护其统治,又编出“天地君亲师”,为“五尊”,把自己置于天地之下,亲师庶民之上。封自己为“天、子”,宣扬自己当皇帝是天地造化、祖宗功德。为表谢恩与求助,就出现了拜谢与祈祷天地神之礼仪。到周代就形成了一整套礼仪制度,曰《周礼》。

  明清帝王承袭(周礼》之制,每逢阴历“夏至”凌晨,皇帝亲诣此台条招“皇地抵”、“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及本朝“先帝”之神位,曰“大祀方泽”(古时祀典分大祀、中祀、群祀三等级)。每逢国有大事(如皇上登极、大婚、册封帝后、大战获胜、宫廷坛庙殿字修缮的开工竣工等),皇帝派亲王到此代行“祭告”礼。礼仪比“大祀”稍简。

  祭祀礼器

  光绪官窑黄釉带盖豆(dou)

  豆是专门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

  的器皿。清代地坛祭祀皇地祇时的正位、配

  位、从位必须用豆。 

  光绪官窑黄釉双牺尊 (zun)

  尊是古代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清代地坛祭祀皇地祇时的正位、配位、从位须用黄釉双牺尊。 

  光绪官窑黄釉爵(jue)

  爵是一种饮酒用具。清代地坛祭祀皇地祇时的正位、配位、从位必须用爵。 

  光绪官窑黄釉双龙戏珠纹大盘

  盘是一种食具地坛祭祀皇地祇时的正位、配位、从位均需用光绪官窑黄釉盘。

历史文化

  1、嘉靖九年庚寅1530年五月,作方丘于北郊。十一月,定北郊之坛名地坛。

  2、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四月,方泽坛工成。五月,明世宗亲祀皇地祇于方泽。此为地坛首次祭祀大典。

  3、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修理地坛斋宫。

  4、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年,五月,遵旨修整地坛。将皇祇室以及方泽坛围墙绿琉璃瓦顶改为黄瓦、方泽坛面黄琉璃砖改为白色墁石。至乾隆十七年(1752年)工竣,形成的形制保存至今。

  5、嘉庆五年庚申1800年,清高宗升配方泽,重修皇祇室、祭台、库座、斋宫、牌楼。

  6、咸丰十年庚申1860年八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聚集地坛,拆地坛砖石砌炮台。此为地坛首次被帝国主义劫掠。

  7、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清穆宗亲政,为皇帝亲诣行礼,重修皇祇室。此为帝制时代最后一次修缮。

  8、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五月,清德宗亲诣方泽行礼。此为最后一次皇帝亲祀。自1531至1911年,明清两朝连续381年在此祭地,是历史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祭地之坛。

  9、1918年戊午五月,京兆尹呈请内务部拨用地坛筹办京兆养济院。

  10、1919年己未四月,京兆尹在地坛内设立京兆农林总局,始开辟种植。

  11、1925年乙丑春,京兆尹薛笃弼将地坛辟作京兆公园。8月2日,京兆公园开幕。

  12、1928年戊辰夏,京兆地方改名北平特别市。京兆公园划归北平市政府,改名市民公园。养济院和农林实验场划归河北省。

  13、1929年己巳,北平市工务局创办地坛苗圃。

  14、1935年乙亥,市民公园停办,仍以地坛名义售票开放。

  15、1938年戊寅6月,侵华日军修建西郊飞机场,将地坛内房屋土地分发迁移贫户居住耕种,遂停止开放。

  16、1949年7月1日,北平市人民政府令:建设局所属农林试验场决定由本府领导。其所属之中华门、西郊、德外地坛、日坛五苗圃仍归建设局领导。

  17、1956年11月18日,北京市市规划局批复同意地坛为绿化用地,用地面积457亩。

  18、1957年市园林局接管地坛重建公园。植树工作于4月21日开始,共植树1.1万余株。

  19、1958年年初,地坛苗圃(面积75亩)改为绿地,合并到地坛公园。

  20、1964年5月21日,市文化局复信市园林局,地坛钟楼严重危险,可做拆除处理。9月1日,园林绿化业务下放,东城区接管地坛公园。

  21、1973年6月,地坛斋宫南殿挑顶修缮开工。工程历时四年,至1977年5月完工。修缮三座大殿挑顶修缮,西殿石栏杆配齐归安。拆除内宫门,基址上堆起假山。

  22、1975年3月29日,方泽坛至内坛北门道路两侧绿化更新工程完工,栽植大规格银杏122株。

  23、1980年2月7日,占用方泽坛和皇祇室的某军用仓库迁出,两组主体建筑交还地坛公园。

  24、1981年3月15日,方泽坛大修工程开工。至12月16日完工。

  25、1982年2月1日,东城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成立地坛公园管理处。24日,地坛公园管理处成立。

  26、1983年10月5日,皇祇室落架大修工程开工。

  27、1984年5月2日,地坛公园售票开放。

  28、5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6月,皇祇室落架大修工程完工。

  29、1985年2月14日,首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开幕,会期13天,至26日结束,接待游人65万人次。此为当代庙会起点。

  30、1990年5月22日,复建地坛牌楼工程开工。至8月30日完工,以牌楼为中心建成安定生辉景点。

  31、1993年11月初,方泽坛棂星门恢复门扇。

  32、1999年9月25日,神马圈修缮工程开工。至11月25日完工。神马圈住户于1998年迁出。

  33、2000年8月31日,钟楼复建工程开工。至11月竣工。复建的钟楼为二层重楼,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楼内悬挂的原铜钟按保存于大钟寺的原钟复制。12月31日晚举行迎接新世纪鸣钟典礼。

  34、2002年5月30日,地坛坛墙修缮工程开工。修缮部分为周边整治中亮出的内坛东墙和南墙东段。更换了木梁,恢复了瓦顶,对破损的墙面进行剔补和勾逢。至9月10日完工。4月20日,地坛内坛住户拆迁工作启动。至9月20日完成, 61户住户全部迁出。

  35、2004年10月29日,地坛古建筑修缮工程开工。主要项目:铲除方泽坛内水泥砖地面,恢复城砖海墁;琉璃瓦顶配钉帽。皇祇室挑顶大修,更换室内破损金砖。查补各大殿屋顶。全部工程于2005年9月1日完工。

  36、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地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红旗卫生单位和全市十八个文明旅游景区之一。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塔拉斯
下一篇:抽真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