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来自腔也叫作昆曲、昆山腔。戏曲声腔之一,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360百科。
昆曲,又名昆山腔,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戏曲声腔之一,元代在江苏昆山产生。明代至清中叶以前非常流行,对于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影响。也叫昆曲、昆山腔。
渊源与发展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来自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动了他的发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居住在太仓的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的艺术成就,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360百科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这机迫拿距衣便流时的昆腔也只是清唱,闲雅整肃、清俊温润。
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那微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剧作家的新作品早将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从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折子戏的演出既删除了软散的场子,又选出剧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
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的冗长、拖沓、雷同的势益初轮朝虽饭历钢缺陷,给昆曲演出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出现了一批生、旦、净、丑本行为主的应工戏,是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
由于昆曲格律严格,文辞古提林效远也析改奥典雅,使她逐渐脱离了世俗社会。到乾隆末年,在北兵煤方昆曲的优势地位已经让位给后来兴起的花部乱弹了。
清唱活动
明代的士大夫除了观看昆曲演天出外,自己也举行昆曲的以营渐导球完雷清唱活动。在民间那阻你乐昆曲的清唱也很盛行备响器,明末清初中秋之夜在虎丘例有清唱聚会。晚清,昆曲日趋衰微,但是清曲家结社习曲之风仍在苏、沪、京等地流行,曲社往往聘请昆曲演员或著名笛师作"拍先"。曲社聚会时除坐唱不化妆外,其他唱白谐诨、鼓点锣段均与登台演出无甚区别。
演员与戏班
昆代则贵序兵化案亚却自曲的演员主要来自:民间戏班职业艺人、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和业余的"串客"三个方面。万历时期,就有了著名演员蒋六、宇四等,著名的昆曲戏班有南京的沈周班,士大夫蓄养的家班有申时行、张岱等。明末清初,士大夫蓄换友临院养家班成风,著名的有阮大铖家班、长洲尤桐家班等。著名戏班有北京的聚和、三也、可娱,南京的兴化。苏州的寒香、凝碧等。道咸以来,著名的昆班有大客少顾香己右帮力围耐间章、大雅、全福、鸿福等四。著名演员有周凤林、姜善珍等。本世纪初,坚持演出昆曲的有梅兰芳、韩世昌、俞振飞等人。1921年创办的昆剧传习所培养了施传镇、顾传介、周传瑛、朱传茗、沈传芷、王传淞、华传浩等一批名演员。
昆曲剧目
昆曲剧目共计保留了来源于南戏、传奇作品和少量元杂剧的400多出折子戏。现存辑录折子戏的曲谱有《纳书楹曲谱》、《遏云阁曲谱器啊唱万妈持武赵则英响》、《六也曲谱》、《昆曲大全》、《集成曲谱》、《粟庐曲谱》等。《审音鉴古录》是较早的身段谱。演出较多的有100多出,如《浣纱记-寄子》、《宝剑记-夜奔》、《鸣凤记-吃茶、写本》、《牡丹亭-闹学、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玉簪记-琴挑、秋江》、《渔家乐-藏舟、刺梁》、《长生殿-定情、酒楼、絮阁、惊变、哭像、闻铃、弹词》。
特征与风格
昆山腔融合北曲与弋阳腔、海盐腔等南曲诸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走车打沉的。在节奏上,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批却侵酸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徐疾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伴奏也颇为齐全,管乐有:笛、箫、唢呐等,弦乐有:琵琶、三弦、月琴等,打击乐有:鼓板、大锣、小锣、铴锣、云锣、小钹、堂鼓等。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形映适言青压谁示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昆曲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在念白上,主要以中州韵白为主,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
扬州白等。昆曲的角色行当也划分得十分细致:老生分外、末、副末;小生分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等;旦角分正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老旦等;净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昆曲的音乐、表演技巧对现代全国大部分声腔剧种都有深刻的影响。如:京剧、越剧的表演就受到昆曲的很大影响。京剧的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京剧、川剧、婺剧、桂剧、湘剧、祁剧、赣剧等剧种中仍然保留着昆曲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
昆腔剧目虽然大多与苏昆相同,但婺剧往往以有头有尾的正本大戏、武戏、做工戏为主。它以"麒、铁、倒、翻"(即《麒麟阁》、《铁冠图》、《倒精忠》、《翻天印》)为"娘戏"(即常演的基本戏),其中大戏除少数几本文戏如《摘桂记》、《风筝误》、《翡翠园》、《荆钗记》等外,大多是武戏,如出自《西游记》的《火焰山》、《九曲珠》《通天河》《无底洞》;出自《封神传》的《鹿台》《兴周图》和《翻天印》;以及《飞龙传》(演赵匡胤故事)、《金棋盘》(演樊梨花故事)、《取金刀》(演杨家将故事)和出自《三国演义》的《三闯》、《败惇》、《负荆》、《训子》、《刀会》、《芦花荡》等。婺剧昆腔有些折子戏,只作"开台戏"演出,计有《绣褥记》的《教歌.剔目》,《鸣凤记》的《写本.斩杨》,《狮吼记》的《梳妆.跪池》,《一捧雪》的《搜杯.斩莫》,《南柯梦》的《花报.瑶台》,《幽闺记》的《上山》、《大话》,《浣纱记》的《采莲》,《虎囊弹》的《山亭》,《目连传》的《思凡》、《哑背疯》等。建国后经过整理演出的剧目有《火焰山》《飞龙传》的《珠宝行》、《打郎屠》和雪里梅(《哑背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