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新石器时代陶器

新石器时代陶器,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就发明了陶器。最早发现的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来自的陶器,从陶质区分,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从工艺上区分,有手制、模制、慢轮、快轮;从纹饰上区分,有压印、拍印、刻划、彩绘、附加堆纹、镂孔;从陶窑结构区分,有横穴窑与竖穴窑。正是这些360百科风格迥异,不同的类别,创造了新石器时推茶振代绚丽多姿的陶器文化

  • 中文名称 新石器时代陶器
  • 发现 仰韶文化
  • 工艺分类 手制、模制、慢轮
  • 类别 陶器
  • 桃质种类 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

陶器分布

  日本青森大平山元文化,距今约16520-14920年

  俄罗斯远东地远东文化,距今约13000年。

  江苏溧水神仙洞文化,距今约12320年。

  广西桂林甑皮岩文化,距今约11000年。

  陕西华县老官台文化,来自距今约8230年。

  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距今约8000年。

  陕西宝鸡北首岭文化,距今约7000年。

  河南渑池仰韶文化,距今约6700-4500年。

  仰韶早期6700年左右,以西安半坡村的半坡文化为360百科代表。

  仰韶中期5才直攻极养600年左右,以甘肃东部,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为主。

  仰韶晚期4500年左右,以甘肃庆阳、平凉、天右这水为主。

  山东宁阳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约6400-5400年。

  甘肃临洮马家窑教雨放文化,距今约6000-4350年。

  马家窑初威讲凯判分科修套玉歌期6000年左右,以甘肃武山的石岭下文化为代表。

  马家窑中期5800年左右,以甘肃黄河、洮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为主。

  马家窑晚期5000年左右,以甘肃广河的半山文化和青海民和的马厂文化为主。

  四川巫山大溪文化,距今约5800-4400年。

  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距今约5700-4700年。

  河南陕县庙底沟文化,距今约5600-4500年。

  浙江杭州良渚文化,距今约4700-3900年。

  湖北应变山屈家岭文化,距今约4500-4200年。

 行妈未田钱包课茶调者哪 甘肃广河齐家文化,距今约怕大常威鸡冲4400-3600年。

  山品染上充蒸让图类粒系东章丘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3100年。

  甘肃山丹四坝文化,距今约3900-3400年。

 材又织由肥总高技系验东 甘肃临洮辛店(甸)文化,距今约3400-2800年。

  甘肃临洮寺洼文化,距今约340章无散京建依0-2800年。

  青海卡约文化,距今约3200-握展维现结2800年。(湟水、大通河流域,青海湖一带)

类脱得临友评画  青海都兰诺木洪半围总帮免并文化,距今约3000年左右。(柴达木盆地一带)

  甘肃民勤沙井文化,距今约3000特停吸放歌食才议独请校-2500年。(河西走廊一带)

发展简史

早期

  距今约12000-9000年

  发现的陶器数量较少,绝大多数为陶片,陶器中普遍参杂较大的石英砂粒,使用原始生维价素率座冷图请的模制技术和泥片贴塑方法、捏塑成型,工艺原始、器类简单,无刻意的装饰练致看和室世卷界。朵多谅少

  根据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的考古发现,中国至迟在公元前1200航不积般逐跟从希速办理0年就出现了原始陶器,在中国北方,河北徐水南庄头也发现了公元前9000至公元前8000年的陶器,据此,可以大体看出,中国南方最早的陶器多圜底,中国北方早期的陶器多平底,陶器的制作方法、器却危对成局顶表的装饰手法也有明显的差异,说明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

中期

  距今9000-7000年

  陶器工艺有很大改进,普遍采用泥片贴塑法、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以红色、褐色陶为主,烧成温度提高,但器表存在色泽不一的现象,装饰普遍比较简单,在黄河流域彩陶开始萌芽。

晚期

  前段(距今7000-4500年)

  制陶技术快速发展,流行泥条盘筑法,满轮修整技术愉叠普及,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轮制技术,陶器颜色仍以红色为主,但色泽纯正,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灰陶比例逐渐狱兵阀增多,装饰手法多样,黄河流域彩陶流行。

  后段(距今4500-4000年)

  制陶技术突飞猛进,快轮制陶技术迅速普及,产量增加,黑色、黑灰色磨光陶流行,风格素雅凝重,在黄河流域随着袋足炊器的普遍出现,范模制陶工艺发展很快。

工艺技术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境内的陶器发生、制作便是多元的,下面拟从制作工艺、技术的角度横向地比较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区来自域特点并兼顾各地陶器具体的纵向发展过程。

  从制作工艺、技术的角度看,中国陶器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两大类型,各地大体都经历了手制、模制、轮制的由原始到进步的发展过程。手制可分捏塑法、泥片贴塑法、泥条盘筑法,手制只限少量小器物,泥片贴塑法黄河流域罕见,它出现并主要运用于南方地区新石器360百科时代的早中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大地湾、裴李岗、磁山文化和北辛文化的前期都已黑顺出现泥条盘筑法,次看玉即将泥料先搓成泥条,再用泥条筑成坯体的方法,到了仰韶文化时期这种制陶方法开始盛行。

制陶工艺

北方

  以普通易溶粘土制作陶器时多以红粘土为原料;甘青文化区采用模具敷泥法,彩陶制作工艺高度很卫知发达,以马家窑文化员夜宙永为代表,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河中游是模制法最流行的地区,出现于庙底沟二期(距今5300年左右),立终态延雷原沙掉展物盛行举煮乃于中原龙山文化,模制法系用泥条盘筑(或圈筑)在模具的外面,再拍打(或滚压)成与模具形状相同,大小相近坯体的方法,对后来夏商陶鬲等旋跨射的制作工艺和青杀列滑铜器的范筑法具有深远影响;黄河下游是快轮制陶最发达的地区,所谓快轮看突皮香制陶是指利用轮盘快速旋转所产已同留宪认生的惯性力将泥料直接拉坯成想祖尝型。现有资料表明黄河下游和长江中游是中国轮制法出现最早的地区,也是轮制技术最发达的地区,山东文化区快轮制陶技术命检和渗碳工艺发达,蛋壳黑陶制作工艺空前绝后。

南方

  以高镁质易溶粘土和高铝质耐火粘土制作的白陶镇讨永侵且取调活眼明显多于北方类型,以瓷石或高硅质粘土制作的硬陶产于南方类型,夹炭陶和夹蚌陶的制作工艺具有南方稻作农业和水乡的特色,泥片贴塑法和蛋壳彩陶的制作工艺具有独特风格,还原烧成技术水平高于北方类型。

  新石利未些论宜器时代早中期的两个类型的制法存在差异,北方的模具的敷泥法属于模制范畴,而南方的泥片贴塑法属于手制范畴,但是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南北方的陶器制法逐渐趋向统一,两个类型都普遍采用泥条盘筑法,到了新时期时代晚期,都流行另父明细含固见氢苗常程轮制法。总的来看,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主要采用手制法成型,到晚期才流行轮制法和模制法,长期烧必担味愿群创多列状成温度较低,早期主要采用氧化气氛烧成,晚期才流蒸包哥输矛课便江降且让行还原气氛烧成,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制作和烧成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乐艺侵化,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从形态、艺术地角度看,由于各地环境、生业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各地陶器的形态也千差万别、异彩纷呈,共同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画卷。

出土文物

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早期陶器

  1975年、1977年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和河南新郑县裴李岗相继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经过科学发掘,出土了较原始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根据遗存的文化特征,命名为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或磁山-裴李岗文化。同时代或同一类型的文化遗存,在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和山东等省也有发现,说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居民在黄河流域的分布十分广泛。据碳-14测定。这些遗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6000年,为中国黄河流域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年代较早的文化遗存。

  这类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有以下一些特征:陶泥未经细致桃洗,陶片断面还发现有泥片贴敷的层理结构;胎质粗糙,皆手制;胎壁厚薄不匀,火候较低,一般在700摄氏度-900摄氏度之间,易破碎;陶色多呈红色或橙红色;陶器表面以素面为多,并有少量绳纹、竹簚纹、指甲纹与划纹等。这时的陶器器类少,性质比较单一,常见的陶器中,以砂质的深腹罐、泥制的小口壶、圜底或三足钵和碗类器较多,并有一些鼎、瓮、盘、豆、盂等。各地出土的陶器中,除有早、晚之分外,陶器的形制与花纹装饰还有地区差别。

  磁山文化的陶器,以敞口、深腹罐、小口、双儿罐,敞口、圜底钵或三足钵为主,并有一些平底盘、椭圆型盂、三足鼎、杯和靴形支架等。器表多饰绳纹与篾纹。并有划纹与波折纹,偶尔也有简单的彩陶。

  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也以直口或敛口深腹罐,小口、双耳壶,敞口、圜底钵、三足钵和碗为主,部分双耳壶的底部有加圈足或三锥状足的,并有一些三足鼎和瓢形器。器表纹饰以簚纹或划纹较多,很少见绳纹。

  陕西西乡李家村、滑县老官台、元君庙、宝鸡北首岭和甘肃泰安大地湾等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陶器,虽然也有深腹罐、圜底钵、三足钵和碗等器类,但小口壶却比较少见。陶罐的底部除为平底外,多加有三矮足,或口沿作锯齿状,另有小口瓮、杯和盂等器表纹饰以划纹与绳纹居多,并有锥刺纹、附加堆纹与多少不等的彩陶。由于这些遗址出土的陶器形制与器表纹饰也不尽相同,所以有人分别称作"老官台文化"、"大地湾一期文化"。山东藤县北辛村遗址出土陶器,时代也比较早。

  以上列举的黄河中下游和附近地区的几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陶器,制作工艺虽然还比较粗糙,但工艺水平已相当进步,因而它不应是中国最早的陶器。

  黄河流域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陶器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遗址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一带都有发现。遗址的分布范围大、数量多,已经科学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约有100多处,其中发掘面积较大的有陕西西安半坡、华县老官台、临潼姜寨、河南陕县庙底沟、郑州大河村、山西芮城东庄村,河北磁山下潘汪等。据碳-14测定的年代各地仰韶文化遗址的时间约为公园前4000-前2000多年,属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仰韶文化陶器是承袭各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陶器发展而来,但器类和数量明显增多,其特征是:胎质比较纯净、细腻,陶泥经过淘洗,表面磨制光滑,虽以手制为主,但已出现慢轮修正迹象。火候一般较高,陶色以红色者居多,并有一些棕陶、橙黄陶、灰陶和少量白陶。器表以素面与磨光较多,并有一些划纹、弦纹、附加堆纹、拍印的绳纹和蓝纹等装饰。部分细泥质陶器表面实有陶衣,并有用黑、白、红等颜色彩绘的图案花纹的彩陶器。

  仰韶文化常见的陶器有:

  (1)炊器:有大口或口微敛的深圆腹、平底砂质罐,小口、深圆腹、圜底、三足砂质罐形鼎,大口、浅腹或折腹圜底、三足盆形鼎,小口、扁圆形腹或扁折腹、圜底、三足釜,敞口、深圆腹、平底、镂空甑和带有火门的平底、盆形陶灶。

  (2)饮食器:有泥质大口、圜底或平底钵,大口、鼓腹或斜壁平底碗,大口、浅盘高柄豆,大口或直口、深腹陶盂和直口或敞口陶杯。

  (3)盛储器:有大口、深腹或浅腹、略鼓或折腹、平底盆,大口或敛口、深腹、平底罐,小口、深圆腹、平底瓮,小口、深腹或加双耳尖底瓶和大口或小口微敛、深腹、平底或尖底缸等。部分陶钵、陶盆和陶罐的上部饰有彩绘,另有带握手的陶器盖、筒形细腰陶器座、白陶器与硬陶器。

  各类型的代表性陶器:

  仰韶文化的陶器又可区分为半坡类型、西王村类型、后岗与大司空类型和秦王寨与大河村类型等,各类型的代表性陶器介绍如下:

  (1)半坡类型:因首先发现于西安半坡遗址而得名,遗址有早晚期的区别。代表性陶器有大口、圜底陶钵,大口、圜底陶盆,折腹陶盆,细长颈陶壶,小口、深腹尖底瓶、陶罐和陶瓮等。器表装饰有绳纹、线纹,弦纹与锥刺纹(分菱形、三角形、麦粒形)和彩陶。彩陶中多用黑彩绘制的带条纹、三角纹、波折纹、网纹、人面纹、鱼纹、鹿纹与蛙纹等。也有在陶器的内壁进行彩绘,这在仰韶文化类型的彩陶中少见。另外有的彩陶钵的口部里沿处刻划有符号。

  (2)庙底沟类型: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敞口、曲腹、平底碗,敞口、曲腹、平底盆,大口、圜底钵,双唇、小口、尖深腹底瓶,陶器座,小口、圜底罐,罐形鼎,小口、扁折腹釜,盆形、三足陶灶等。器表装饰有线纹、绳纹、划纹、篮纹、弦纹和彩陶。彩陶主要是黑色彩陶和涂有白衣的彩陶,而红色彩陶则很少。彩陶纹饰中有带条纹、圆点纹、勾叶纹、弧线三角纹、曲线纹等,并有少量动物形象的鸟纹与蛙纹。

  (3)西王村类型:因首先发现于山西芮城西王村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大口、宽沿盆,小口、带流罐,小口、长颈、双耳、尖底瓶,敞口、斜壁、平底碗,小口、深腹瓮等。器表装饰以绳纹最多,并有少量蓝纹、线纹、划纹、弦纹、方格纹与镂空,彩陶多红彩与白彩,绘出比较简单的条带纹、圆点纹、斜线纹与波折纹。

  (4)后岗类型与大司空类型:后岗类型因发现于安阳后岗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敞口、圆腹鼎,敛口、圜底钵,大口、弧腹、平底碗,小口、长颈、鼓腹壶和小口、圆腹翁等。器表从÷装饰有线纹、弦纹、划纹、锥刺纹和指甲纹。彩陶主要是红陶衣彩陶,常见的彩陶纹饰中有条带纹、竖线纹(分三竖道至六竖道)和三角纹等。大司空类型因首先发现于河南安阳大司空村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曲腹与折腹盆,大口、斜壁、平底碗,小口、卷沿、深腹、圆鼓、平底罐和带锯齿纹盆等。器表装饰有划纹、蓝纹、线纹、绳纹、方格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彩陶多用红色,绘制的纹饰有条带纹、弧纹三角纹、叶纹、螺旋纹、半环纹、S形纹、X型纹、沟型纹、网纹、圆圈纹。

  (5)秦王寨类型与大河村类型:秦王寨类型因发现于河南荥阳秦王寨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罐形和盆形折腹鼎,大口、圜底与平底钵,敛口、深腹罐(部分罐的腹部饰一周或两周附加堆文),小口、短颈、圆肩、鼓腹、平底瓮,小口、尖底瓶等。器表装饰有划纹、弦纹与附加堆纹。彩陶多用红彩和黑彩,彩绘纹饰有带条纹、网纹、X形纹、S形纹、竖道纹(三道或四道),并有一些白衣彩陶,这是河南中部地区仰韶文化中较晚的遗存。大河村类型因发现于郑州市大河村而得名,是二十世纪中发掘范围较大,延续时间较长的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从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的层次叠压和陶器特征来看,有早晚之分,并是前后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代表性陶器有砂质与泥质深腹、圆腹或折腹平底罐,罐形鼎与盆形鼎,小口、扁腹、三足釜,大口、深腹甑,大口或敛口钵,浅盘、高柄豆,小口、鼓腹瓮,短颈、深腹壶与双联壶,大口、侈沿、深腹盆与折腹盆,大口、深腹、平底缸、大口、深腹、尖底罐,小口、深腹、尖底瓶,筒形器座和陶器盖等。器表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与绳纹,并有较多数量的彩陶,彩陶多饰在泥质陶罐、陶钵与陶盆的上部,有黑、红、白等彩绘。彩绘纹样有条带纹、弧形三角纹、叶纹、螺旋纹、半环纹、太阳纹、S形纹、X形纹、钩形纹、网纹、锯齿纹、圆圈纹与波浪纹等多种。从鼎、罐、盆、钵与小口尖底瓶的形制和鼎足的发展变化以及彩陶纹饰的演变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大河村陶器整个的发展演变过程。大河村类型的晚期为秦王寨类型。

  关中、晋南、豫西和豫北4个地区的仰韶文化陶器之间虽然有着许多共性,但各自的地方特征也很明显,并有着各自的演变系列。

  马家窑文化陶器

  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古文化遗址发现而得名。马家窑文化是一种受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陶器形制特征近似仰韶文化,但他是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的一种文化。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甘肃和青海东北部一带,其年代据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3190-前1715年。已发掘的马家窑文化遗址,有甘肃兰州曹家嘴和青海乐都湾等数处。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以砂质河泥质红陶为主。但泥质陶的胎质细腻,器表多经磨光,并多系手制,彩陶最为发达。彩绘多用黑彩在泥质红陶或橙黄陶的颈部与上腹部,绘制出颜色鲜艳、线条流畅的图案花纹装饰。在砂质红陶器表还有施用划纹、三角纹、绳纹和附加堆纹,表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彩陶,有小口圆腹瓮(又称彩陶罐)、双耳彩陶罐和彩陶钵,其炊器为大口、深腹、平底砂质罐;食器如敞口微敛、浅腹、平底盆,敞口、喇叭形座豆,大口、平底碗和敞口、浅腹、平底钵;盛储器有小口、短颈、圆腹或双耳、平底瓮,小口、长颈、圆腹、平底壶,小口、长颈、深腹陶瓶等,另有陶杯与陶盂,其中多数陶瓮器表饰有彩绘图案。

  根据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样还可以区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马家窑类型彩陶:制作精细,以黑色彩绘较多。彩陶纹样有条带纹、圆点纹、弧纹、波纹、方格纹、垂幛纹、线纹、人面纹、蛙纹和舞蹈纹等。

  半山类型彩陶也以黑彩为主,但兼有少量红彩,构图复杂,纹样有螺旋纹、菱形纹、圆圈纹、葫芦形纹、三角纹、编织纹、连弧纹、网纹和锯齿纹等。

  马厂类型彩陶纹样较粗糙,有在红色陶衣上面施用红、黑二色绘制的彩陶。纹饰有人形纹、目形纹、云雷纹、三角纹、方框纹与蛙纹等。

东南地区

  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文化范围,包括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诸省,基本上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

  早期文化的遗址有江西万年仙人洞,广东英德青塘,冠山滑岩洞和广西桂林甑皮岩、马兰嘴山,杯较山、石尾山、海角山等处。以绳纹粗红陶为主要代表,质地较粗松,具有明显的原始特征。纹饰除了绳纹,还有划纹,篦点纹,见齿纹,指甲纹和篮纹等。

  晚期文化较早期为丰富,质料种类增加了泥质红陶,灰陶和黑陶;纹饰种类增加了颇具特色的几何印纹,绳纹迅速衰落,但大量素面陶依然为主要品种。工艺上仍为手制,器表留有慢轮修整的痕迹,器形也开始变化多样起来。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自治区,四川的陶器文化较为发达,云南、西藏颇有类似,具一定水平,贵州比较零星。

  云南的白羊村文化多产夹砂褐陶,陶质疏松,胎壁较厚。均为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制陶工具有陶垫,骨抿、陶支架、石印模等。器形独特,有罐、钵、缸、带流器等,肩、腹部常饰以变化丰富的划纹、绳纹、点线纹、剔刺纹、乳钉纹、附加堆纹、印纹(篦齿纹、圆圈纹、斜方格纹)、线纹等。

  西藏在建国以后才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器文化的遗址,主要是粗、细夹砂陶,陶色有红、黑、灰三种,均为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手捏法或模制法,制作较粗糙。器形简朴,只有罐、盆、碗、盘等。纹饰种类极少,多为绳纹或几何形划纹。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的陶器文化,统称为"细石器文化",它的遗址遍布中国的东北、内蒙古自治区、宁夏、甘肃等地,由于陶器的发展受当时经济生活的影响和限制,因此,在农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陶器数量和品种都较为丰富多样,在渔猎畜牧经济为主的地区较为稀少寥落。

  其早期文化包括兴隆洼文化、新乐文化、小珠山文化、赵宝沟文化、左家山文化,以兴隆洼文化为典型。兴隆洼文化以1982年发现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命名,此时期的陶器均为手制,只有夹砂陶,陶色主要为灰褐,黄褐,陶质疏松,胎质较厚,火候较低。典型器形为筒形罐,也有钵、罐等。多饰以数种纹饰组成的复合纹,戳印坑点纹等,有交叉纹、网格纹。竖压横排之字形线纹。

  中期文化以红山文化为代表,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其陶器种类较多,有夹砂陶和泥质陶,制作较粗糙。泥质陶为红色,多作容器,夹砂陶为深褐色,多作炊煮器。装饰极具特色,有压纹、划纹。附加堆纹和彩绘,以"之"字形线纹尤为突出。器形多样,有盆、钵、罐、瓮等。

  晚期以小河沿文化为代表,还有北沟文化、阿善文化、纹器文化。小河沿文化以夹砂陶为主,少量泥质陶,陶色种类分褐、红、灰三种,器形有瓮、罐、尊、器座、钵、豆、盘、猪、狗等头饰、纺轮等。制作粗糙,很不规整。器表多施拍印的菱形细绳纹和斜方格纹,器底有编织纹,其彩陶花纹与大汶口文化颇有相似。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外圆磨床
下一篇:高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