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过程:潜伏期45-160日,平均90日。感染的病毒量可能是潜伏期差别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大量输血或针刺传播都可以有或长或短的潜伏期。其临床过程可分几个病期。
黄疽前期:有非特异的前驱症状,与短暂的病毒血症相应的低热,关节酸痛,常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同时有不适、疲乏,突出症状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疽前期可发生肝外病变和血清病样综合征:关节痛和关节炎、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炎性病变、肾脏病变、紫癜、浆液膜炎、心肌炎、胰腺炎等。黄疽前期症状的轻重和时间长短可有很大不同,可自数日至2周。也可无明显黄疽前期,而以黄疸为最早的症状。
黄疸期:最初发现常是尿黄,反映血清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继而巩膜和皮肤黄染,粪便颜色变浅。黄疽1—2周内达高峰,此时大多热退、胃肠道症状明显好转。食欲好转是病情由极期开始缓解的常见标志。肝脏轻度肿大、质软,有触痛和叩击痛。小部分病人肋下可触及脾脏。血管蜘蛛痣可短暂出现。黄疸的消退要比其上升的时间缓慢得多,整个黄疽期1—6周。
恢复期:随着黄疸的消退,症状逐渐好转。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逐渐降低,急性乙型肝炎的胆红素下降常早于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极大多数病人在3-4个月内恢复。小儿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比成人要快。在恢复期中病人仍可有疲乏和不适。临床和血清学恢复后,肝组织病变减轻,但完全恢复须在半年以后。
ALT活性急剧上升、缓慢下降。ALT一般高达正常高值的十余倍甚至数十倍。ALT值表示炎症活动的程度,与组织破坏的重度不明显相关。ALT峰值后滞留不下或AST超过ALT,需警惕转为重症或慢性肝炎的可能。
总胆红素50μmol/L以上可见黄疸,黄疸型急性乙型肝炎峰值均数约为120μmol/L。总胆红素水平标志干细胞损害的程度,急速发展的高水平胆红素血症表示病变严重,持续快速增高者警惕重症肝炎可能。
尿液的胆红素和尿胆原都会增加;粪胆原则减少。
乳酸脱氢酶(LDH)标志肝损害的程度,其上升幅度超过转氨酶时可能发生重症肝炎。病变较重时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可轻微升高。
血清病毒标志物
HBeAg可出现在ALT升高之前,在自限性病程中,HBeAg最早消失。HBV DNA出现在发病前数周,ALT峰值后逐渐降低。急性乙型肝炎的病毒标志物远远没有慢性乙型肝炎那么重要。因为大多数急性乙型肝炎都是自限性疾病。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获得抗体。
急性乙型肝炎不需要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