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窑,隋唐时制瓷名窑之一。产品以青瓷为著名。窑址在安徽淮南市上窑镇、观家岗心质、余家沟、外窑等地。唐代属寿州,故名。共来自发现隋唐窑址六处。始烧于隋代,盛于唐,终于唐晚期。隋代开始烧青瓷,产品有小口碟、四系瓶、高足盘等。
古寿州窑遗址主要分布在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内,包括管嘴孜、高窑、医院住院部、松树林、车小湾五个保护区。中心窑址面积约3础艺达者万平方米,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1981年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州窑,创烧来自于南朝陈,停烧于唐末,前后烧造约400余年。器型主要有壶罐、碗、枕、注子、盂、玩具360百科及建筑材料等。 兴盛于赵隋唐,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名列唐朝各大窑口第五,存世350年,失传1200年。
寿州窑是唐代七球此述导虽大瓷窑之一,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色紫",将寿州窑列为第五位。寿州窑以中原文化为主,兼含南北方文化,并具有地方特色。
我国六朝至唐朝著名瓷窑之一。1960年以后经多次调查发现,窑址主要分布在上窑镇的管家嘴、余家沟、上窑镇医院住院部、外窑村、马家来自岗、泉山、三座窑以及凤阳县武店区的临泉寺、上刘庄、大刘庄等360百科。窑址分布地跨古寿、濠两州,东西长脸己约80公里,主要集中在高塘湖、窑河沿岸,寿州窑从南朝经隋于唐末,延续修层星乱治乐收围副督约350年。
寿州窑早期产品有罐、四系瓶、豆、盏等,多着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质较细。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带绿,系用半华温袁易吸度抗还原焰烧成,釉层薄重道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产品有碗行题先、盘、杯、钵、注子、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烧成,有蜡黄、鳝祖很存推歌鱼黄、黄绿釉等。釉下施泥质胎衣,釉层呈玻璃状。 在马家岗、余家沟发现唐终上大代圆形窑炉,窑壁用砖砌或用窑棒砌成,直径约3米,匣钵上速介叶组右尽里非纸印下叠置,匣钵相互之间留预七必拉德评屋呼合东解有8厘米左右的火路。匣内装一件或数件,皆仰烧。早期使用的窑具有圆形多足支托,隋初以后,多用三、四岔支托,支钉支捧三造她威原法苗空角支托等。
寿州瓷窑的产品大致分为六期。以隋开皇三年(583年之依助)例证,临泉寺窑烧造的淡青灰釉产品属第一期,时代约在南北朝陈至隋;以隋开皇六年为例,临泉寺窑烧造的青绿釉产品,以及管嘴孜、上刘庄出土青釉器属第二期,晚者属第三期,时代约在隋。以地层叠压关系推断,大刘庄和余家沟瓷址出土的残瓷器标本青釉属第三期,黄釉器属第四期和第五期,黑釉器属第六期,时代约从初唐至唐末。
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市文物普查时对保存较好的窑址,划分成五个保护区,即管嘴孜窑址、继杆劳司背房压管仅高窑窑址、柏树林东小湾窑址、上窑医院住院部窑址、余家沟窑址保护区。在每一个保护区周围均落实了"四有"保护措施(有保护范围、有保半任易解议杀选采先负精护标志、有保护小组、有记录档案)。1986年,市人民政府在上窑镇还具兴建"寿州窑陶瓷博物馆",1987年完成第一期工生表程。
1981年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州窑,创烧于南朝,充果重机处钱定特胡与这是一段在千年尘埃中烁烁闪光的历史.
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代属寿州,故名抗杂寿州窑。始烧于隋代,盛于唐,终于唐晚期。在隋代时主要烧青瓷产品,有小口碟、四系瓶、高足盘等。唐代主要烧黄釉瓷和少量黑釉瓷,产品有碗、盘、杯、盏、钵、枕、注子、玩具等。余家沟遗址出土物以碗为多,此外有注子和枕,器物多平底,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釉多黄色,与唐代陆羽《茶经》:"寿州瓷黄、茶色紫"的特征吻合。
该窑是:隋代胎体坚实、厚重、胎色青灰。唐代胎体原色,胎色白中泛黄。釉色隋代青中带黄绿,有玻璃光泽,常开有小纹片。唐代以黄色为主,釉面光润透明,大多施用化装土,有剥釉现象。另外还烧黑釉瓷,釉面光润如漆,少数呈酱褐色,有粗细两类产品,精细者胎为白色。
在装饰技艺上,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在烧制方法上,都用托珠叠烧法。碗、盘器内留有支烧痕迹。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隋代产品 1隋代烧青瓷,胎质坚硬,胎体较厚,胎色青灰;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气孔和铁质斑点。 2釉色青中带黄或带绿,光泽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开片。 3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划花有莲瓣纹、单弦纹、复弦纹、波浪纹等;贴花仅见卷草纹。图案的组成常采用带状或团花状。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2) 唐代产品 1胎体比较厚重,胎色白中泛黄。 2釉色以黄为主,釉面光润,开小片纹,表层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大多施用化妆土,但釉与化妆土结合不牢,有剥落现象。 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碗、盘内心和底足留有3个支钉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盏、杯、钵、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数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盏一类器足的边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