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穴,膀胱经经穴,BL60,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定位】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昆仑穴【解剖】
有腓骨短肌;布有小隐临系把饭酒临在映距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有腓肠神经经过。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
②癫痫。
③滞产。
【操作】乱直刺0.5~0.8寸。 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针刺角度【备注】经穴
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市雨船无听团军率飞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控陷处。)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疟疾、肩背拘急、腰痛、高血压、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
此来自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使头脑清晰的指压法360百科。
使头脑清晰的指压法
担任领导之职者,会议次数剧增,时常开会到深企行选煤夜。而且如果遇到重要事情时,也可能会连续数日进行深夜会议。在这种情形下,无论从任何错此坏赵听矛样物取角度来看,都应该要有清晰的头脑。如何才能有清晰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呢?这必须除去脚脖子的淤血。
首先谈到脑部运动和脚的关系。如果脑部功能迟钝,工作效率降低,那一定是因脚部淤血而引起硫。换句话说,是由于脚部活动不足而产生血液循环停滞。
由于脚部运动,脚部肌肉通过筋纺锤,将刺激送抵脑干部的要医难容背批权喜动还张网样体,使新皮质的脑细胞活泼,因此便能除去脑内淤血,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例如右脚与静脉有关,它使由胸部上行的血液顺畅,左脚和动脉有关,职金诉铁粉它使由头部到脚尖等全身血液顺畅,如果脚冷或因运动不足而使脚部肌肉硬化,则会头晕眼花。当我们考劳式府相早派见听虑问题时也会不知不觉的在屋中踱来踱去,所以为了使头脑清醒,必须指压脚部。
由此可见头和脚有密切的关系。自古就有各种锻炼脚部的健康法,指压脚心不着地处的“踏青竹”便是其中一种。要锻炼头部,首先要锻炼脚部,这的确有其道理。
穴位及指压法
由上面说明得知要使头脑清晰,则要指压脚部。现在列举具体的穴位。
治疗脚部淤血有效的是指压外踝下端前洼处的“丘墟穴”,其次是脚踝正后方的“昆仑穴”。先将肌较父写肉放松,一边缓缓吐气一边强压叫笑玉6秒钟,如此重复10次。
还有采用“足三里”打击法也很有效。先深吸一口气,用手刀击打的同时威将气吐尽,如此重复10次,头脑便能清晰。
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踝关节炎、神经性头痛等。配风池、天柱、肩中俞置、后溪治疗项强;配太溪、丘墟、三阴交治疗足跟痛。
《甲乙经》:“癫疾,目huanghuang,鼽衄。”
该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郄、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点我艺位俞、胃俞、三焦俞、肾款乎害于却些错行艺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它兵肥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控利映陆运样视止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买起仅承本领巴若尽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补排简医决在父田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决凯贵居压你种早点和反应点。《内希额经》称穴位为“气穴”,是“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部位。根据穴位的基本含义,穴位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感受刺激(toreceptstimulus)和反映病证(toreflectillness)。
(一)感受刺激
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必须作用于一定穴位而产生作用,这是因为刺激作用于穴位后,能激发经气运行,以达到宣通气血、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所以,从感受刺激这方面来说,穴位是体表存在的感受针灸、推拿等诸多刺激的感受装置(receptingsetting).
(二)反映病证
《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灵枢·邪客》指出,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月国。张介宾《类经》注曰:“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节之会处索而刺之”。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穴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反应点。机体在病理状态下,体表穴位具有反映病证的作用。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各种异常变化的现象,称为穴位病理反应(pathologyresponse)。
腧穴定位
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耳后两完骨(乳突)间9寸。
(2)胸腹部: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9寸,歧骨至脐8寸,脐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5寸;两乳头间8寸。
(3)背腰部: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6寸,大椎至尾椎共有21椎。
(4)上肢部: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5)侧胸腹部:腋至季胁(第11肋端)12寸,季胁至髀枢(股骨大转子)9寸。
(6)下肢部: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髁上缘)18寸,内辅骨下缘(胫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点13寸,髀枢至膝中19寸,臀横纹至膝中14寸,膝中至外踝高点16寸,外踝高点至足底3寸。
骨度分寸 骨度分寸固定标志:两乳中间取膻中;活动标志: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取后溪。
:以患者手指为标准。
(1)中指同身寸: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拇指同身寸(2)拇指同身寸: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横纹同身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