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图条约》,又称"恰克图界约"、 "喀尔喀会议通商定约", 是由清廷代表查弼纳、特古忒等与沙俄代表萨瓦于1728年(雍正六年)在恰克图(今俄罗斯恰克图市 )论额大卫订立。
《恰克图条约》是确认中俄此来自前各项条约(包括《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等)的总条约,共11款,主要内容是:①吃注轮范胡白经加以恰克图和鄂尔怀图山之间360百科的鄂博作为两国边界起点振乱班补省助艺味,东至额尔古纳河,西至沙毕纳依岭,以南归中国,以北归俄国;②重申乌第河及该处其他河流既不能议,仍保留原状律,双方均不得占据这一地区;③俄商每3年可以来北京一次,人数不得超过200名端需鲜如巴误,此外可以在尼布楚、恰克图通商。此条约同时规定中国协助在北京俄罗斯馆内建造东正教堂;接受俄国留宜认况历移望剂担学生来北京学习;以后双方不得收容对方逃犯,并严行查拿,送交对方守边人员。
《恰克图条约》由伤掌剧中俄双方在相互下另啊袁苦协商的基础上签订, 觉效话运是见事样龙对沙俄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也起了遏制作用,属于平等条约, 中俄恰克图互市也随着该条约的签订发展起来。 但清廷息事宁人的态度,也使还沙俄通过该条约从中国获帝得不少利益, 而中国则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概述内图片:《恰克图条约》满文本排印本首页 )
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是清代雍正年间与俄国签订的划定边界和通商的两个条约来自。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中俄中段边界待定。俄国利用这个机会,不断蚕食中国领土。清廷多次与俄国沙皇360百科政府交涉,要求双方早日划定边界及解决与此有关器选约八测的问题,沙皇政府置若罔闻。清于雍正二年(1724)断然停止中俄贸易。俄国庞大的商队在中俄贸易中赚取了丰厚利益,为保住这一财源,不得不于雍正二年派验边沿零顾心烟出谈判代表。萨瓦·务拉的思拉维数轮批须马束赤被任命为"特遣驻华全权大臣",率领俄国使团赴中国谈判。雍正四年冬俄国使团到达北京,清廷派吏部尚书查弼纳等人为代表,双方进行了6个月谈判,就然组奏他喜修婷妈血教翻原则问题达成了10元作垂项协议。
《恰克图条约》接着,两国使团前往边界上的季小报布拉河畔,在中方退让的情况下,按俄方提出的庆真天写范划界方案达成协议。雍正五年八月三十一日签订了《布连斯奇界约》。条约规定等副班搞酒了东起额尔古纳河,中经恰克图附近的楚库河(赤奎河),西迄唐努乌梁海地区西北角的沙毕纳伊岭(即沙宾达巴哈)的边界走向,中间树立界碑,以南属于算甚农业货似致市济个鲜中国,以北属于俄国。根据这个条约,又签订了《阿巴哈伊图界约》和《色楞额界约》,以详细勘分边界。
《布连斯奇条约》永签订后,俄国的"边境居民对这一条约高兴得无法形容,因为他们看到这一条约不仅没有使他们的土地面积缩小,反而更加扩大了,有的地方扩大了几天行程的面积,有的则扩大了几个星期行程的面积,从而给俄国带来了不少好处。" 【 (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 著《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研难两编 1619-1792》第167页】
雍正六年六月二十五日,中俄两国全权使臣在恰克图正式签订了两国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总协议《恰克图条约》。条约共11款,主要内容有四:①边界,其内容与《布连斯足活奇界约》相同;重申了中俄《尼布楚条油布约》关于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地区暂行存放的规定;②贸易,规定俄国商队每三年来北京一次,恰克图为边界贸易地点;③允许俄国在北京俄罗斯馆内建造东正教堂;④害交换越境人犯。上述条约,正式规定了中俄中段边界,在一定时期内限制了俄国的侵略。中国方面主要成果是确定了两个边界,获得俄方送还逃人的许诺,切断了俄国对中国西北叛乱者的援助。俄国则取得了在北京和恰克图的自由贸易权利(参见阿勒坦布拉格),并获换攻尼地未别并井著目训得了原未完全控制的色楞格河下游地区。规定了中、俄两国此萨彦岭素为界,立鄂博为界碑,外蒙古(即乌里雅苏蒸了场表管游到构台将军辖区)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恰存克图条约》签订后,中俄双方根据条约在边境着手开辟贸易点。由于条约规定的另一地点库克多博-祖鲁海图市场地处偏僻,而且远离中俄通商历史形成的主要商路,因而贸易情况始终不佳,不久就被放弃。于是"恰克图互市"就成为19世纪中叶前中俄贸易往来的惟一法定渠道。
条约文本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典藏于中国台北外双溪的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俄中段边界照《布连斯奇界约》的规定:以恰克图和鄂尔怀图山之间的第一个鄂博作为两国边界起点,东自额尔古纳河,西至沙毕纳依岭(即沙宾达巴哈)为界线,以南归中国,以北归俄国。
1727年(雍正五年),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国土,签订恰克图条约后丧失。
恰克图以及鄂尔怀图山本来就属于中国的领土,但是在条约中,俄国强行将两国分界线改变,认为从恰克图为国界起点,自西向东,也就是从沙毕纳依岭到额尔古纳河以北的所有区域均为俄国国土,而在此之前,这片国土一直由清政府管辖。至此,清政府 失去了贝尔加湖以南的10万平方公里土地。
俄商每隔3年可以自由出入北京进行贸易一次,人数不得超过二百人,中国不收赋税,同时允许俄商在两国交界处进行零星贸易,这是后来中俄恰克图互市的由来。
除原住北京的东正教士一人外,准许补遣教士三人,同时接受六名俄国学生来京学习满、汉文,东正教教士在华的居住权从此得到规定。中国有权不容纳俄国东正传教士,但在条约中规定,中国应当允许俄国传教士至少3人在北京进行传教,并且在传教期间,中方应当承担起俄方传教士生活起居的全部费用。
来自《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俄国继续360百科侵略蚕食中国蒙古地区。清政府曾多次建议沙俄举行中俄中段边界谈判,均遭拒绝,于1722年4月宣布中断两国贸易。沙俄政府担心中俄边界问题长期拖粒措川急果快宣盾航刘供延不决,将使其对华贸易受到更大什保千影响,加上同瑞典、波斯(今伊朗)连年作战,无力再算在中国边境挑起战事,遂于1725年委派S.V.拉占津斯基为全权大使,同清政府代表察毕那、特占忒、图理琛谈判两国其验划界和贸易问题。
自《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利用其所带来的和平时期,大力发展了对华商业贸易。那时经常有俄国还具紧商队来华,每个商队有数十人到数百人不等。他们携带毛皮之类的货物,到中国换取金、银、锦缎、棉布等,获得巨大利益误作调移。1691年以普洛特尼科夫为首的俄国商队金绿左离找冲德承来华,售出货物总值七千五百六十二卢布,带回去的中国货物总值达二万三千五百九十一卢布。后来莫洛多伊为首的商队,也以价值事五千五百九十二卢布的货物,换回了价值一万二千七百四十五卢布的中国货物。
沙俄政府以对华商业贸易有利可图,实行垄断制度,派官方代表或地方官员组织商队。1698至1718年,就有十个国家商队到过北京。 沙皇本人有时给商队下达训令,还规律鲁例标裂义致定西伯利亚地方当局不得阻挠来华语局讨位积放须正著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以此鼓励和推动对华商业贸易,并从中获取巨额弱宜绿烈约流船利润。1697年俄国对 华输出货物总值为二十四万卢布,超过俄国对中亚贸易的总值,而所得利润竟高达百分之四十八。前仅七蒸职1705至1709年彼得·库狄雅柯夫率领的商队,获利多至二 十七万卢布。
清廷希望制止沙俄新的侵略和维护边境安定,尤其想免除沙俄与准噶尔叛乱结盟,急于希望划定边界。
清廷对与沙俄贸完来委计事洲易并不感到兴趣:一是俄商带来观象的毛皮 等货物,清朝并不太缺乏和需要;二是俄商在华无礼和行为不温田门朝当端称父说城孩端,引起清朝不满;三是清朝更关心的是边界与逃人问题,俄国不愿解决,使清朝场弦怎坐它位降低了与其贸易的主 动精神。然而清朝多数时候不是根本断绝与俄国的商业贸易,而是提出一些限制。如康熙三十二年(怕后地怕族元盐土松1693)规定,俄商来华贸易三年一次,每次不得超过二百人,犯禁之物深内获含混已联批长树不准交易,到京后住俄罗斯馆,限八十日回国,等等。五十一年清理藩院致俄西伯利亚总督加加林咨文,不准俄"商务专员"要求由他处理中俄两国商人之间的争端,也不同意破例为其提供沿路食物、栈院等条件,只准许其商队由二百人增至二百二十人,在蒙古境内可走一条近路等。后来俄国企图使来华商队增至四百人,清朝也未批准。和俄国强烈追求商业利益形成明显对照,清朝把维持商业关系作为解决边界、逃人及安全问题的一项辅助措施。
清朝的愿望在俄国方面也不是绝对没有反响。康熙三十二年(1693)伊兹勃兰德·义杰斯带着沙皇交给的扩大与中国贸易的使命来华,由于回避谈判沙俄对中国西北和蒙古的侵略问题,清朝也拒绝了他提出中国向俄国出口贸易等的要求,这对俄国起了一定的触动作用。 后来康熙帝派遣内阁中书图理琛等出使俄国,进一步增强了俄国对清朝关切边界问题的理解。因为康熙帝先平定了噶尔丹的叛乱,继之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又反清,他 们都得到俄国的援助,策妄甚至与俄国结盟,允许沙俄在其境内开矿,沙俄也向其提出领土要求,清朝为孤立策妄,特遣图理琛等至明末从准噶尔原居地迁到伏尔加 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联络与策妄有深刻矛盾的该部首领阿玉奇汗。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五月出发,五十四年三月返回,图理琛不但见到了阿玉奇汗,向他 宣读了康熙帝的敕谕,而且来回受到俄国地方官的殷勤款待,也引起他们的警觉。土尔扈特部终于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回归祖国。
1719 年列夫·伊兹玛依洛夫被沙皇任为"特命大使"寻求组织对华商务关系,清朝提出中俄两国在蒙古方面的边界从未确定过,现在有必要确定这一边界,同时要求由他 派代表同清朝使节到西伯利亚总督处交还新近被诱逃到那里的蒙古居民七百余人。他只说把这些问题带回去向沙皇报告。1721年伊兹玛依洛夫的使命失败回国, 留下郎克作为商务代办继续谈判。七个月后因俄国迟迟不交还逃人,商务关系中断,他也回国了。
继之萨瓦·务拉的思拉维赤伯爵,于1725年8月11日被叶卡 捷琳娜任命为"特遣驻华全权大臣",来华谈判商务和边界问题。此时中俄两国都认为谈判边界问题时机已成熟,俄国想借清朝的急切愿望 趁机为自己谋得更大利益。俄使代表团包括熟悉中国的郎克及地理、植物、数学等方面的专家、医生、教士、军官等人,共有工作人员一百人,护送兵士一千五百 人。外交部给萨瓦的训令四十五条,商务部给他训令及秘密条款二十条。总括为四点:一,与中国缔结商约,如中国坚持要先解决边界问题,也应为了重要的商业利 益而让步;二,与中国划分边界,应以他绘制的西伯利亚地图为依据,俄国不能放弃贝加尔区、乌丁斯克、色楞格斯克以及尼布楚等地,在东部《尼布楚条约》已划定额尔古纳河为边界,在西部不能同意中国提出的让他们在额尔齐斯河上建筑一个城市,此外,还不应把矿区、特别有价值的土地和战略地点让给中国;三,私逃者 及非法逃离中国的人,有的已经送回和正安排送回;四,为传教士要求在北京的居住权利。
1725年10月23日,俄国代表团从彼得堡出发,经过一年的周转到达北京。在北京停留六个月,清雍正帝派吏部尚书查弼纳、理藩院尚书特古忒和兵部侍郎图理琛等为代表,与俄使进行了三十多次会谈,就基本问题达成了协议。这就是第一阶段的谈判。
清廷以在北京同外国使节签约无先例,提出中俄谈判代表在色楞格斯克附近的布拉河畔进行第二阶段的会谈和签约。到此去的俄使为萨瓦,协助的人员有阔留赤甫、郎克和格拉儒诺甫;清朝派去的是郡王额驸策凌、内大臣伯四格及图理琛。
本来雍正派隆科多和萨瓦谈判,隆科多提出以安加拉河为界,并从而提出对贝加尔湖以东地区的要求,这本来是大功一件。但是因为隆科多功高盖主,雍正又派图理琛做特使撤换隆科多,图理琛不懂当地地理环境,提出以喀尔喀边界,把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国土白白送给了给沙俄。远在天边的雍正就更不了解这里了,为了防止沙俄勾结西北叛乱,所以雍正稀里糊涂的就把条约签了。
从1727年7月4日至8月27日,双方又经过八次会谈, 就中俄中段边界和商业贸易达成了最后协议。9月1日签订了划定中俄中段边界协定的《布连斯奇界约》。11月2日签订了根据上述条件和包括中俄商务等关系方 面的《恰克图界约》。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不分条款,主要是阐明划分两国中段疆界的原则,有的做了具体规定,如由沙毕纳依岭起至额尔古纳河为止,其间在迤 北一带者,归俄国,在迤南一带者,归中国,有的由不久所订的中俄《阿巴哈依图界约》和《色楞额界约》予以具体划分。《恰克图界约》共十一条,包括边界、商 务、逃人、宗教、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边界方面的第三条基本就是《布连斯奇界约》的翻版。关于商务关系,主要是重申"准其两国通商。既已通商,其人数仍 照原定,不得过二百人,每间三年进京一次。除两国通商外,有因在两国交界处所零星贸易者,在色楞额之恰克图、尼布朝之本地方,择好地建盖房屋情愿前往贸易 者,准其贸易"。
此此时的清朝处于"康乾盛世"时期,而同时沙俄穷兵黩武,国力已有所下降,入侵奥斯曼帝国遭到惨败。然而清政府不经抵抗,把领土划给沙俄,沙俄除将17世纪中叶以后侵占的中国蒙古地区划入俄国版图外,还通过划界获得了贝加尔湖以西和唐努乌梁海以北伊聂谢河上游地区大片领土。
《恰克图条约》俄《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界约》是继《尼布楚条 约》之后,划分两国中段边界和解决商业、逃人等问题的重要条约,在避免边境冲突和发展贸易等方面都有值得肯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条约本身对中俄两国是不 完全平等的,对俄国更有利,即不但使其恢复了和中国的商业关系,取得了在北京和恰克图的自由贸易权利,就是在边界上也得到了对贝加尔至色楞格斯克和安加拉河一带的控制权,并使俄国的边界延伸到色楞格斯克以南的地区,把原来不属于俄国的土地拿到了手。
条约订立以后,俄国使臣萨瓦甚至在给叶卡捷琳娜一世回信中称:"雍正皇帝真是俄国人民的好儿子!"
自《恰克图界约》签订后,俄国积极发展对华贸易,自1728至1755年,俄国有六批商队来华。在恰克图的边境贸易也很活跃,特别是私商贸易发展尤其迅速。十八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沙俄在恰克图的贸易周转额,每年约有五十万到六十万卢布,进入六十年代即超过百万卢布。 俄国商人获利高达百分之二百至三百。沙俄政府从中亦获巨额税收,1756年贸易额六十九万二千零二十一卢布,收税十五万七千卢布;1759年贸易额一百四 十一万七千一百三十卢布,收税二十三万卢布。但是清朝仍对与沙俄贸易不感兴趣,甚至存有戒心。
乾隆二年(1736)监督俄罗斯馆御史赫庆提议,禁止俄商来京贸易,从此俄商主要集中于恰克图地方的边境贸易。就是在恰克图,由于沙俄的侵扰和收纳逃人,清朝也经常以停止互市进行制裁,自1728至1793年曾停 止十余次,每次数日至十数日。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朝以"私收货税,苦累商人"为由停止了恰克图贸易。
乾隆三十三年俄使克洛扑夫来京企图与清政府订立商约,或要求俄商再赴北京,均遭拒绝,仅与清朝所派理藩院左侍郎庆桂等缔结了通商章程,签订了《修改恰克图界约第十条》,加强了对逃人的管束和惩处。从此 恢复了恰克图的贸易。五十年,又因俄国隐匿逃人不交正法,停止恰克图贸易,而且严禁大黄茶叶偷运入俄。
乾隆五十六年,清廷应俄国的恳请重开贸易。这时双方又 感到有必要就商业问题进行谈判,于是清朝派库伦办事大臣松筠并副都统普福·贝子逊都布多尔济与俄依尔库次克总管色勒裴特等谈判,签订了中俄《恰克图商约》。此约共五条,主要是恢复恰克图贸易;两国商人货物交易后,即行归结,不复负欠;双方官吏,以和逊相处;两国边民严禁盗窃;两国边地盗窃人命案件,各 就近查验,缉获罪犯,会同边界官员审明后,各归本国处理。这一条约,给中俄双方带来了较长时间的安定,并促进了彼此的商业发展。
一 以后双方均不容留对方逃犯。
二 划界东起额尔古纳河,西至沙弼奈岭。
三 乌第河暂为两国公中地方,双方均不侵占。
四 通商仍照旧例,过境买卖,定于恰克图、尼布楚二处。
五 中国于北京俄罗斯馆,为俄人建教堂,教士四人,学生四人,教习二人,由中国给予赡养。
六 彼此行文平等。
恰克图,清代中俄边境重镇。南通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北达上乌丁斯克(今俄罗斯乌兰乌德)。1727年10月,中俄《恰克图条约》在此草签,次年正式换文。根据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旧市街划归俄国,清朝于旧市街南边建恰克图新市街。条约还规定﹐准许俄国商人贸易,其人数不得过二百人,每三年可进北京一次。1729年清朝立市集于恰克图,并派理藩院司员驻其地,监理中俄互市。1737年﹐停京师贸易,对俄贸易统归恰克图办理。1762年,置库伦办事大臣,专理对俄贸易。其后﹐因沙俄守边官员屡次违约恣行,以致失和绝市。1792年中俄订立《恰克图市约》﹐重新通市。在俄国境内之恰克图,今俄罗斯仍名恰克图;在当时中国境内之恰克图,即今蒙古国阿尔丹布拉克。
中俄两国贸易源远流长。早在17世纪,中俄两国就已经建立了经常性的贸易联系。频繁来华的俄国商队是那时中俄商品交流的主要媒介。1728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中俄贸易形成了商队贸易和边境贸易两种形式并存的格局。从1756年起,俄国那里不再派商队来北京。到1762年在北京的商队贸易完全停止。边境贸易则成了中俄贸易的主要形式。"恰克图互市"则是根据《恰克留条约》的规定设立的。恰克图贸易经久不衰,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特别是19世纪中叶前,中俄贸易几乎全部集中于此,小小的荒漠之丘,竟一时名声大作,成了中俄贸易的"咽喉"要道。清人何秋涛称其是"百货云集,市肆暄"的"朔漠之间一都会"(何秋涛:《切方备乘》卷三十七);俄文史料称其为"西伯利亚汉堡";有的西方历史文献甚至称其为"沙漠威尼斯"。
此约签订后,恰克图贸易渐盛,但因俄人不时违约,清高宗弘历时曾三次关闭恰克图市场。
18世纪20年代,中俄"京师互市"的中断,是17世纪以来中俄关系中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两国关系并没有继续恶化下去。由于两国都面临许多棘手的事务,各自的处境逼迫他们做出让步,以修整业已存在的各种关系。
18世纪20年代,清正值康末雍初,政局已渐趋稳定,农业生产迅速复兴,同时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对外贸易的扩大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西北边疆又生动乱,准噶尔叛乱成为清朝的心头之患。由于俄插手清朝内政,支持准噶尔叛乱,致使中俄关系紧张。为尽快平叛准噶尔,清决定在贸易上做出让步,以换取边疆平静。
此时的俄国,正值彼得改革后期,新秩序尚未得到巩固,经济上虽有发展,但落后于西欧。对外战争也使俄国库枯竭,急需开展对华贸易。同时,俄国还面临向东北亚和北太平洋扩张的严重问题,因此也需要缓和同中国的关系,重开边界贸易谈判。
雍正五年七月十五曰(公历1727年8月31日),中俄签订了《布连斯奇界约》,同年九月七曰(俄历10月21曰,公历11月2曰),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汉文称为中俄《喀尔喀会议通商定约》,共十一款。主要内容包括边界、贸易、宗教、越境人犯处理等四个方面。其中贸易方面规定"除两国通商外,两国边境地区之零星贸易,应于尼布楚、色楞格两处,选择妥地,建盖房屋,以准自愿前往贸易者贸易······。
恰克图位于色楞格河东岸,南距库伦800华里,属喀尔喀蒙古土谢曰汗辖境。《恰克图条约》签订后,因旧市街归入俄境,中方在境内另外建设新市街,仍称"恰克图"。从俄国内地到恰克图交通十分方便,而且恰克曰离西伯利亚各城市也很近,因此俄商愿意去恰克图进行贸易。
恰克图市场于1728年9月5曰首次开市。从此开始了绵延两个世纪之久的中俄恰克图贸易。清代中俄恰克图互市主要经历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
缓慢发展的初期阶段(1728-1762)
恰克图互市的早期发展不很顺利,尤其是最初的30年。俄国"禁止俄国商人贩卖粮食和毛皮,使交易无法进行。最初,甚至不允许贩卖牲畜。在这样的规定下,贸易自然不能开展。"此外,清朝对赴恰汉商的严格管制和缺少畅销商品,也使中国商人寥寥无几。所以,恰克图互市一开始就遭遇到重重困难。1729-1730年间销售国家毛皮,给恰克图贸易带来一定的兴旺景象,当时卖给中国人的皮货价值达23829卢布。进入40年代,恰克图互市有了新起色,并出现了逐渐上升的势头。这主要是因为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1743年批准向恰克图移民;1745年准许其他地方商人移居恰克图,准许商人用支票缴纳关税;1762年,取消国家对毛皮的垄断并不派商队赴京,从而使恰克图贸易自由化。恰克图互市如释重负,贸易开始迅速扩大。
大起大落的前期阶段(1762-1792)
然而,恰克图互市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未能妥善处理双方贸易中的矛盾和纠纷,结果导致了三次较长时间的贸易中断:第一次(1762-1768)中断六年;第二次(1778-1780)中断两年;第三次(1785-1792)中断七年。这就是清代史籍所称"恰克图三次闭关"。三次闭关贸易中断总计15年,对中俄双方经济发展及两国人民正常贸易往来显然不利,而且双方商人也蒙受巨大损失。这个时期的恰克图互市交易额,明显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现象。例如,据俄国海关统计,1762年交易额达到108万卢布,而1766年则降到了4.4万卢布,1776年达到304万卢布,1778年又降到了146万卢布,而1781年则又剧升至757万卢布。
鼎盛的中期阶段(1792-1858)
1792年2月 19曰,《恰克图市约》的签订,结束了18世纪下半叶恰克图互市时断时续的历史。恰克图贸易从此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
19世纪上半叶,中俄边境局势相对稳定,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恰克图互市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中方买卖城成为漠北商业"都会",市政管理和社会生活都井然有序。19世纪30年代,正处拿破仑战争期间,从欧洲到中国的海路受阻,许多欧洲商人只好通过俄国商人在恰克图同中国做生意。因此,到19世纪中叶,俄方恰克图不仅是西伯利亚的商业重镇,而且也驰名欧洲。
随着两国市圈的飞速发展,恰克图市场更加诱人。另外,恰克图互市自身特点也是其具有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它的交易方式采取的是易货贸易;其次,交易办法是约定俗成的;再次,在交易过程中,双方直接见面,不用中介,也不用翻译。交易是整年进行的,但冬季最为繁忙,大宗交易一般都在冬季进行。
日趋衰落的后期阶段(1851-1903)
恰克图互市进入繁荣期后,一直到50年代初,贸易额仍保持上升势头。每年交易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20%,俄国仅次于英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1851年《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后头二年,贸易额仍很可观。从1853年开始,特别是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交易额急剧下降,80年代较50年代少了3/4。恰克图互市开始走上了一条下坡路。
20世纪初,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全线通车彻底摧毁了恰克图互市。恰克图互市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的签订,使俄国大批商人将注意力转向西部。俄商深入中国内地,直接采购、制造、贩运茶叶,这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后,俄国与西方势力一起作为一种殖民势力深入中国内地的结果。由于海上交通恢复,一些欧洲国家直接从海路同中国贸易,对恰克图市场造成很大影响。中东铁路的修建使中俄贸易的重心转移到黑龙江,则对恰克图互市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恰克图互市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它同两国人民大众的生活需求和边疆开发结合在一起,主要货物是大众日常用品。正因如此,它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关互市在中俄关系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恰克图互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俄两国、特别是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恰克图开市以后,俄国在东西伯利亚兴建了制革厂、羊毛加工厂和呢绒厂;1747年和1755年,在伊尔库茨克建立了两个丝绸厂,其产品行销于恰克图;1763年,俄国开辟由叶卡捷琳堡经昆古尔到莫斯科的道路,1792年建贝加尔湖环行道路,沿大道设驿站、建村庄,组织向边区移民;此外,恰克图一买卖城的贸易,增加了俄国国库的收入。
其次,中俄恰克图互市为中俄两国人民的接触提供了场所和条件,增加了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两国市圈的许多商人成了老相识甚至多年的朋友。每逢中俄重大节日,双方商人还在一起欢庆佳节。同时也为两国商人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中俄两国人民在恰克图市场上的友好交往,在中俄关系史上留下了值得回顾的一页。
此外,恰克图互市也有助于保持中俄边境局势的相对稳定。俄国在执行其扩张政策时,不得不顾及它在对华贸易上所取得的巨大利益。至鸦片战争以前,俄国在中俄边界未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