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纪中叶,蒙古高原的回鹘汗国国都被黠嘎斯攻破,亡国真据领板的回鹘部众分别向南、向来自西两个方向迁徙逃亡。总由任毫回鹘王子庞特勤率领十五个回鹘部落西迁此地,建立起"高昌回家条怎应鹘国 ",又称"西州回鹘国"。吞并了焉耆、龟兹等许多360百科城市,由于南迁汉地的乌介可汗尚在,庞特勤自称叶护,以焉耆为治所,余部活动于吉木萨尔与吐鲁番一带。后来又从黠嘎袁胜精执承要斯手中夺回清镇云短足玛纳斯、轮台(今乌鲁木齐)和北庭(今吉木萨尔进),任命大将仆固俊为北庭首领。
高昌(维吾尔语:Qara来自-hoja),西域古国,位令提黄协积却著天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之哈喇和卓(360百科Karakhoja)地方,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地当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官反笔阶课罪汽春石打住化的中心地之一。高昌历史文献,展你脸改立接超错果困有《新唐书·高昌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早在漠北回鹘汗国时代,回鹘势力即已扩张到以高昌(西州)、北庭为中心的新疆东部地区。在840年的回鹘西迁浪潮中,以庞特勤为首的一支越过天山进入焉耆地区。当他得知逃裂下围放到漠南的回鹘可汗乌介已被杀害的消息后,便于848或856年在焉耆自称可汗,856年唐朝遣使前去册封,但册封使王端章一行被另一股回鹘所阻,册封未能实现。而儿立距约占与之同时,在北庭收地区也有一股回鹘势力在活动,“余众保金莎岭(即今几天山东部之博格达峰),众至二十明另社东才置须万。”当时阻挡唐朝册封使短热模略布下的可能就是这一股势力。
这一回鹘集团中出现了一位名叫仆固俊的新首领。他率部与吐蕃在西域展开争夺足药议确组,于866年大败吐蕃大将尚恐热,夺取了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要地。战败的尚恐热被拓跋怀光活捉之后斩首。大概就从这一年开始,高昌成为回鹘的首都,北庭成为夏都,标志着高昌回鹘王国的建立。其君主号称亦都护(Id女蛋呼纪参无uq-qut),疆域最广时东起甘肃西部,西到中亚两河流域,南抵昆仑象山北麓与于阗、喀什一省款士卫激里死速史质线,北达天山以北。境内民族除回鹘人、汉人外,还有“南突厥、北突厥、大众熨、小众熨、样磨、割禄、黠戛司、末蛮、格哆族、预龙族之名甚众”。然而,从10世纪末叶开始,其西疆便不断受到哈喇汗王朝的蚕食,疆域日渐促狭。
多种宗教并行,王室早期信奉摩尼教,后改信佛教,民众则大多皈依佛教,同时亦有不少人信奉景教,拜火教、道教、萨满教亦有信众。高昌回鹘积极发展与周边政权的关系,于辽来自太祖七年(913)入贡于辽。天赞三年(924),辽太祖西征,“遣兵逾流沙,拔浮图城,尽取360百科西鄙诸部”。随后,辽于北庭置监国太师。辽圣宗于北庭筑可敦城,屯以重兵,高昌回鹘遂仅初放些欢为辽之属邦(同时也称臣于宋),辽设高昌都大王府以羁縻之。不过,高昌回鹘与宋、辽的这种臣属关系都只是形式上的,而实急音这代脱娘标际上仍保有独立地位。回鹘:原名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
辽亡于金。此前,契丹王族耶律大石已率部西逃。1130年,耶律大石借道高昌,受到回鹘亦都护毕勒哥的款待。临行时毕勒哥又赠送了许多马、驼、羊,并表示“愿质子孙为附庸” 。但实际上回鹘并未成为附庸,且与之有过摩擦。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立密站缩路素东钢英套万溶稳脚跟后又率兵南下,再次进入高昌,未经战斗,回鹘归顺以为属国,但仍保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成吉思汗西征,汉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杀西辽派往高昌的少监,归顺于蒙古。因其率先归附并多次出兵随蒙古军作战,有元一代,高昌回送时鹘一直享有相当特殊的地位。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被成吉思汗封为第五子,并娶成吉思汗女为妻,名义上拥有与四位皇子(即术赤、窝阔台、察合台和拖雷)同样呼奏担策海的地位;政治、经济、文化上长期保持半独立状态。
在别失八里(即北庭)设行中书省。忽必烈继位后,察合台系与窝阔台系的西北蒙古宗王发动叛乱,别失八里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其最后的陷落应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之后。与此同时,双久两材吧跟谁从名显方也开始了对高昌的争夺。自至元十二年(1275)始,西北叛王都哇、海都、卜思巴等多次围困高昌,大约在至元二十年(1283)前后,亦都护火赤哈尔的斤战死。余部遂拥立年幼的纽林的斤为亦都护,在元军的保护下,迁至河西走廊东部的永昌,以后的亦都护都驻此遥领高昌军政。
在政治制度上,高昌回鹘够考的最高统治者为“亦都护”玉马伟径(突厥语,意为幸福的君主),他自称为“阿厮兰汗”(意为狮子王),其政治权力是专制和世袭的。其下有宰相和枢密东货济均执织使,再下有“于尔奇”蒸杂叫(大臣)、断事官(司法首长)以及大小伯克(存在于首府高昌以及各地方)。被统治阶级主海巴离取时引要为农民,分为:卡朗奇(受雇的农民)、伊得如(即要掌向下富款啊时看燕齐户,近似奴隶)、库瓦克(要向国家和官吏缴纳实物和捐税)、图图克(作为农奴被使用,期满可自由)、卡达篱(在自由民与农奴之间);其次为奴隶;第三种为萨里,是佛僧的仆人。如新批沉升果哪一种农民失去土地,鲜品误修养婷省专刻那就被迫去租种地主的土地。
高昌回鹘在吐鲁番盆地定居以后,其发展起来的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的生产,都已基本上摆脱了过去在漠北时期以游牧为主的内容飞剧值维,而具有西域的特点。
在农业生产上,放弃过去在漠北草原上的游牧生活而以经营定居的农业为主,地产五谷,产葡萄酒,在种植棉花并织成布方面有长远的传统,梧桐的树脂称测五研超笑乐实负稳为梧桐泪,可做药用及工业上金属的焊剂。在农业上利用水力,引导天山上的雪水以灌田园,造作水佑硙即水磨,便于粮食加工,因地制宜,用骆驼耕田,也有一部分畜牧业。
在手工业上,丝织品有兜罗、锦、纻丝、熟绫。棉、毛织品有斜褐、白布、绣文花蕊布。矿物中有著名的硇砂,是一种氯化钠,为制皮革不可缺少的原料。铁制品中,回鹘人已有镔铁即钢,当时回鹘人手工业操作的各种器械,许多得用钢铁才能制成。
在商业上,从其和内地商业的往来频仍可以看出商业之发达。回鹘人多到辽南京(今北京)做买卖,善于鉴别珍宝。也常到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进行贸易,辽朝特别在上京南城设立”回鹘营“作为居留地。与五代、北宋也进行贸易。向宋的洛阳、开封源源不绝地输送马匹,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元丰八年(1085)将战马24000匹送抵开封。又如棉布(白布)一项,后周广顺元年(951),一次运到开封的就达1329段,这也说明当时内地植棉业还很不发达。
在回鹘文书方面,除零星契约及文书外,主要的有回鹘文的《玄奘传》,原译本为10世纪中别失八里回鹘佛僧详古舍利所译,1930年在新疆出土,现已整理。《金光明经》(汉文译者为唐高僧义净)的回鹘文译本(译者同《玄奘传》),是从汉文译本转译的,另从梵文本添译了好多处,成为研究古代维吾尔语和宗教(佛教)的基本材料。《乌古斯可汗传说》,这是未经14世纪波斯史家拉施特·丁掺入伊斯兰色彩的、维吾尔族最早有关其自己始祖的民间传说。传说写成的时间大约在10世纪,地点在天山南路,为一佚名回鹘人的手稿,现收在拉得洛夫氏的《福乐智慧·导言》之中。
吐鲁番古代各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早有成熟的医药(如唐代的《西州续命汤》)。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高昌回鹘境内龟兹进奉使李延庆等36人到宋朝献香药。元代畏兀儿人军医月举连赤海牙曾在合州(今四川合川)钓鱼山,“奉命修麴药以疗师疫”。
高昌回鹘人在宗教信仰上,先信最早从波斯传来的摩尼教,而后信佛教。所以,在今新疆吐鲁番西的木头沟或吐峪沟的墙壁上或废墟内,已发现大量回鹘人的宗教壁画,表现出与波斯文化融合的倾向。高昌回鹘人“乐多琵琶、箜篌”,“好游赏,行者必抱乐器”。高昌壁画中,经常有天堂中跳舞的画面。塔里木盆地的戏剧表演,在汉代已产生,这由20世纪在吐鲁番、哈密发现的译成回鹘文的《弥勒会见记》抄本的残卷、写本①,以及近代在库车出土的有关当时戏剧演出的场面和文物可以证明。
19世纪末,法国人伯希和曾在我国敦煌千佛洞发现几百个属于元朝初年回鹘文木刻活字。据研究,这些回鹘文木刻活字很可能是元朝初年因在敦煌、吐鲁番一带大量翻译佛典,就参考同时代王祯那一套汉文活字印书的办法,用于畏兀儿地区所留的痕迹②。在唐代,已从内地传去七曜历,有十二地支及生肖,这由我国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吐鲁番得到的回鹘文历书残页(现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可以证明。
高昌气候温暖,宜蚕,谷麦再熟。著名土产有赤盐、白盐、葡萄、冻酒、刺蜜、白面、叠布(棉布)及丝织品等多种。其地处天山南北孔道,丝绸之路北路冲要,政治稳定,物产丰富,文化发达,中西使节、商客和僧侣过往频繁,成为汉唐间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15世纪初,已风物萧条,僧寺零落。
西州回鹘(高昌回鹘、畏吾儿)[仆固氏](866-1370)
仆固俊 | (8) | 丙戌 | 866 |
乾符(20) | 甲午 | 874 | |
毗伽.登里 | (32) | 甲寅 | 894 |
羽禄.仆固 | (21) | 丙戌 | 926 |
颉利.毗伽 | (34) | 丁未 | 947 |
毗伽.孙古律 | (15) | 辛巳 | 981 |
圣.毗伽.天王 | (11) | 丙申 | 996 |
骨咄禄.阙.毗伽 | (17) | 丁未 | 1007 |
阙.毗伽.王罕 | (44) | 甲子 | 1024 |
毗伽.天.答儿罕 | (6) | 戊申 | 1068 |
毗伽布的斤 | (49) | 甲寅 | 1074 |
喝里可汗 | (7) | 癸卯 | 1123 |
毕勒哥 | (38) | 庚戌 | 1130 |
月仙帖木儿 | (41) | 甲子 | 1168 |
巴尔术阿尔忒 | (21) | 己巳 | 1209 |
怯失迈失 | (12) | 庚寅 | 1230 |
玉古伦赤的斤 | (10) | 壬寅 | 1242 |
马木刺的斤 | (11) | 乙卯 | 1255 |
火赤哈儿的斤 | (20) | 丙寅 | 1266 |
雪雪的斤 | (13) | 丙戌 | 1286 |
朵儿的斤 | (9) | 己亥 | 1299 |
纽林的斤 | (10) | 戊申 | 1308 |
帖睦儿补化 | (11) | 戊午 | 1318 |
吉(藏吉) | (3) | 己巳 | 1329 |
太平奴 | (10) | 壬申 | 1332 |
月鲁帖木儿 | (11) | 壬午 | 1342 |
桑哥 | (13) | 癸酉 | 1353 |
不答失里 | (3) | 丙午 | 1366 |
和赏 | (1) | 己酉 | 1369 |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由高昌传入内地。那时,高昌王国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
佛教约在公元前1世纪传人高昌地区。当时高昌著名的高僧有道普、法盛、法朗、僧遵、法绪、智林、慧嵩等。他们或在本地修行佛道,或到内地传法译经,推动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据《名僧传抄》记载,齐时高昌僧人法惠曾去龟兹出家,返回高昌后,住仙窟寺,宣教民众。高昌故城可汗堡的东南角出土了一块北凉的佛教的造寺功德碑,证明那时此处为北凉流亡政权的王家寺院。吐峪沟百窟曾发现第七代王麴乾固抄写的《佛说仁王般若波罗密经》残卷。这些都说明,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高昌地区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佛教还只是起步阶段,并没有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
隋唐时期,佛教在高昌出现了日渐昌盛的趋势。据《续高僧传》记载,隋朝时,佛教的发祥地天竺有僧人来到高昌宣传佛法,并在这里的许多寺庙中游历讲经。那时的僧侣大部分都开始学习汉族的语言。隋炀帝就曾派遣汉族僧人道乘到高昌国,特意为高昌国王讲《金光明经》。
到唐朝中期,佛教已经在高昌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程度,种狂热的宗教信仰一直持续了几百年。公元9世纪,回鹘西迁到高昌,在当地原有居民的影响下,也逐渐接受了佛教,并对佛教采取扶植的态度,从而促使佛教在王国内有了新的发展,并成为王国居统治地位的宗教。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高昌回鹘王国在援助于阗王抵抗喀喇(kā lǎ)汗王朝的斗争中加强了与吐蕃接触,因而在宗教信仰上增进了解并相互影响,藏传佛教也开始在高昌王国流传发展。
佛教在高昌古国的大发展也使这一时期的经文、经书空前丰富起来。现在已发掘的佛经残卷有《金光明最胜王经》、《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金刚经》、《七星经》等等几十种不同的经文。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与佛教禅宗内容有关的佛书和其他的多种文学作品形式,比如颂诗、史诗、小说、剧本等,均是以佛教为内容的优秀作品。不幸的是,这些正规的佛经资料在清末民国时期大部分为德国、俄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列强的探险人物窃取。
佛教的盛行必然使佛教雕塑盛行。著名的伯孜克里克石窟,位于吐鲁番城东北约50千米处的木头沟西岸断崖上,现存64窟。一些石窟采取了开凿石崖与土坯砌建并用的建筑形式,以横顶直洞为主,亦有中柱式洞、方形双套洞和圆顶方形洞,是高昌石窟寺中保存最好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寺群。壁画题材以立佛为中心的供养图、横幅连环画式传经故事画和经变图等为主。壁画的绘制以线描为主,轮廓线以墨线勾出,面部和肢体加以渲染,色调以红为主,画面鲜艳。这座石窟始凿于隋唐时期,主要开凿于高昌回鹘时期,是回鹊佛教艺术的代表。但是,这些石窟中佛像的精品绝大部分也已经在战争中流失到国外。除了前面介绍的那两尊佛像外,还有两尊珍贵的佛像收藏于柏林。这两尊佛雕呈檀瑞像站姿,佛陀背靠椭圆形或者马蹄形光环站立着,光环的边饰有珍珠其右手施无畏印,僧伽被穿成罩式衣服。由于雕刻技巧的精湛,我们可以通过坚硬的身体感觉到健美的身躯。此外,在高昌国曾经的领土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佛像石窟不计其数,比如高昌石窟包括伯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沟石窟、雅尔湖百窟、胜金口石窟、以及七康湖石窟、科锡哈石窟、大桃儿沟石窟和小桃儿沟石窟等。在这些石窟中还绘制了众多佛教题材的精美壁画。
在佛教雕刻盛行的同时,另一种佛教艺术形式——绘画也进入了繁盛的阶段。高昌佛教绘画作品,主要集中在石窟壁画中。有的是描绘的通肩式大衣的千佛以及西方净土,也有的是描绘的地狱中的场景,还有穿草鞋踏莲花的立佛像。这些佛像的下面都绘制着精美的佛教故事,此外还有头着幞头长飘带的星宿图和佛涅像等。高昌佛教绘画中既保留了原有的佛教艺术,又吸收了来自中原、龟兹地区及摩尼教绘画的特点,加上后来回鹘的传统文化,构成了高昌佛教文化的主要来源。
在这一时期,佛教的空前繁荣还使佛教的传播出现了回流的现象。由于汉唐时代汉族已经具备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对这一外来宗教艺术也有自己的理解和发挥。这种理解和发挥也在不断地向西域地区回流。十六国时期,高昌僧鸠摩罗跋提向占据北方的前秦苻坚进献梵文《大品经》,晋太元十五年法显西行至高昌传授经文。
高昌国佛教的盛行,与唐朝时著名的佛教高僧玄奘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公元629年,也就是唐太宗时期,玄奘怀着到西方佛教的发源地去求取佛经、弘扬佛法的心愿踏上了漫漫的西游之路。经过了将近十年的长途跋涉,玄奘于公元638年到了高昌国境内。此时,正是高昌国王麴文泰的统治时期,国家十分强盛,佛教已经流行开来。但是,在高昌国王和他的臣民们研习佛法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文字和不懂的经文。而中原的唐朝却早已对佛经有了充分的知识与理解。从唐朝不远万里来了一个精于佛法的高僧,麴文泰很是高兴。
他为风尘仆仆的玄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在交谈中,麴文泰被玄奘的学识所折服,拜他为国师,并沐浴更衣,亲自为玄奘执香炉,率领王妃、文武大臣听他讲经说法。在听了玄奘的讲解后,麴文泰马上弄懂了许多以前苦思冥想也没有结果的问题,对玄奘更加佩服了。就这样,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度过了几天的时光。
这天,麴文泰到玄奘的住处去拜访,却听到了一个令他十分意外的消息。原来,玄奘向他辞行,准备收拾行囊继续向西天的路前行。麴文泰本来是专门来请玄奘长期住在高昌国的,协助他管理国家的,却听到了这个与之完全相反的消息。无论玄奘怎么劝说,他都不予放行。但是,玄奘是一个有着坚毅的信念的高僧,誓死也不会改变去西天的志向。麴文泰见玄奘执意不从,不愿意破坏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无奈之下只得放他西去,但是提出了两个条件,一个是要与玄奘结拜为兄弟;另外就是请玄奘留下来讲一个月的佛法。
玄奘见国王松了口,况且他提出的条件也不过分,而且还可以宣扬佛法,也算是好事,便答应了下来。就这样,玄奘与麴文泰举行了隆重的结拜典礼并认真的将自己的佛法知识全部倾囊相授。之后,麴文泰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把玄奘亲自送到了百里之外,才恋恋不舍的回去。
玄奘在高昌国宣讲佛法时,在寺庙内遇到了长期居住在这里的3名汉族僧人。其中有一位年纪最老的已经鬓发皆白了,听说来自唐朝的玄奘法师到了,衣服都来不及穿好、光着脚就跑去相见。他一见到玄奘就痛哭了起来,说已经多年没有见到过来自家乡的人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唐朝时就有内地的僧人到高昌宣讲佛法。这件事也说明了高昌国由于佛教的盛行,吸引了大量的内地僧人,有力地说明了高昌国佛教传播的回流现象。
此地原为雅利安族住民所居之地。汉代以后,汉人逐渐迁入(主要为汉魏屯戍军民的后裔和逃避战乱的内地移民),在回鹘移住以前,受汉族影响甚深,其风俗政令、文字等悉与华夏大同小异。另据文献记载,此地自古即流行佛教。依《出三藏记集》卷八所载道安〈摩诃波罗蜜经抄序〉言,前秦·建元十八年(382)正车师前部王弥第来朝,其国师鸠摩罗跋提献胡本《大品》一部。及北凉·沮渠
蒙逊领有此地后,高僧辈出,译经风气大盛。麴氏王朝成立后,佛教受历代诸王外护,佛法隆盛。玄奘西游途中,路经此地,国王麴文泰率全城欢迎,热情款待,并请求永留其国。玄奘婉拒,惟停留一个月,并为讲《仁王经》。及回鹘移住后,除潜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景教、祅教等。
十九世纪以后,经多次考古探险,出土无数佛像、佛画,与梵语、胡语、汉文、回鹘语经典等。此中,以回鹘语写成之经典,有《金光明最胜王经》、《方广大庄严经》、《弥勒下生经》、《天地八阳神咒经》等,多为译自汉译藏经之转译本。此外,此地另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伯孜克里克石窟等著名佛教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