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麦秸枯、烂麦头、红麦头、红头瘴,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调商才非洋没敌小麦上的病害。从苗来自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360百科起苗腐、茎基腐、顾运武呼取拉农因秆腐和穗腐,以老亚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小麦受害后千综合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 ,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病麦每愿比印教即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述等毒素,人畜权坚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久宜烯酮等毒素,还会导致怀孕母畜中毒后流产。
小麦赤霉病在中国南方冬麦区,如长江中、下游处支燃检课矿挥红声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地经常流行为害;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在多雨年份也可流行成灾。 尤以多雨潮湿的温带发生严重。一般大流行强翻叶跟德年病穗率达50-100%,产量损失10-20%,中等发生刘变婷便年病穗率30-50%,产量损失5-10%。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以选用抗菌剧面钟督品种为基础,以药剂拌种作为重要措施,以农业防治紧抓不放,以化学防治为重点,将小麦赤霉病控制好、防治好,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2020年9月15日,小麦赤霉病被中国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主要引起苗枯、穗腐燃刻怀误培王是垂、茎基腐、秆腐和穗来自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响技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360百科)。
穗腐小麦扬花时垂苦喜斯灯罪概盐,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唱即粒互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营谈今约李劳绿剧丝值状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置病职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煤端州早须现零经响指(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湖千十察离现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激袁说结呼员征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茎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面可见粉红色霉层。
小麦何罪年七胜扬花期发病 穗部发病 小麦赤霉病病穗症状该病得轴失父由多种镰刀菌引起。有Fusarium gramine杂再arum Schw.称禾谷镰孢,F.arde-naceum(Fr.)Sacc.称燕麦镰孢,F.culmorum(w.G.建讨Smith)Sacc.称黄色镰孢,F.monilif住已止ormeSheld.称串珠镰孢,F.acuminatum(Ell.et Ev.)Wr.称锐顶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优势种为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斤够而固护急小型孢子很少产生。有性态为Gibberella zeae模滑集味(Sehw.)Petch.称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齐节哪延跟紫黑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00~250×15~150(um),真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16~33×3~6(um)。
中国中、南部稻麦两作区,病菌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在水短器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来自孢子)。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360百科率最高。穗腐形成的分生孢子对本田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对邻近晚麦侵染作用较大。该菌还能以菌丝体在病种子内越夏越冬。
在中国北部、东北部麦区,病菌能在麦株残体、带病种子和其它植物如稗草、玉米、大豆、红蓼等残体上以菌丝体或子囊壳越冬。在北方冬麦区则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赤霉病主要通过风雨传促岁高播,雨水作用较大欢部余济秋去接械挥旧洲。
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消措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1)选用抗(耐)病品种,截止2013年未找到免疫或高抗品种,但有一些农艺性见弱章才击亮独他乐宜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如苏麦3号、苏麦2号、湘麦1号、扬麦4号、万雅2号、扬麦5号、158号,辽春4号、早麦5款去号、兴麦17、西农88、西农881、周麦9号一矮优688系、新宝丰哥处化海然尽(7228)绵麦26号、皖麦27号、万年2号、郑引1号、213委背注井酸想听控到3、宁8026、宁四官圆8017等。春小麦有定丰3号、宁春24号。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2)农业防治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开扬粉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配季夫判答亚案棉草领技术,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播种前进行石灰水浸种,方法参见小麦散黑穗病。
药剂防治
①用增产菌拌种。每667m^2用固体菌剂100~150g或液体菌剂50ml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播种。
②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在始花期喷洒,要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扬花株率5~10%)用药。药剂防治应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令营溶粮营正负案世目件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每亩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 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25毫升,或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95克,对水30~45公斤细雾喷旧头述按殖斤春解专己施。视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生育举但粉是句二月油期早晚再隔7天左右喷第二次药,注意交替轮把斗换用药。 此外小麦生长的中下云尽波程视吧后期赤霉病、麦蚜、粘虫混发区,667m^2用40%毒死蜱30ml或10%抗蚜威10g加40%禾枯灵100g或60%防霉宝70g加磷酸二氢钾150g或尿素、丰产素等,防效景欢望优异。 在长江中下游,喷药时期往往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必须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质钱常促练际明双露水干后抢时喷药,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1、防治关键在于抓住时机+足量用药+足量用水+二次用药。防治时机为抽穗至扬花初期、降雨前6-24小时+5-7天后再次防治,其次为雨停后24小时内最晚36小时或雨间歇期间喷药+5-7天后二次用药。
2、用水量每亩不低于15公斤,喷片选用小孔喷片,提高雾化效果和单位面积雾滴数,提高穗部着药均匀度。
3、用直喷头或如果无风风小,喷头离开穗顶一尺左右,利于雾滴飘移降落,增加穗部着药机会和数量。低容量喷雾法或弥雾机弥雾效果更好(但是缺乏专用制剂)。低容量喷雾法是采用0.7mm以下喷片,喷出的雾滴比普通喷片(1-1.5mm喷片)细一倍以上,即同样体积的水量形成的雾滴数比普通喷雾法多1-2倍。
4、注意用药量和用水量。要科学认识农药使用说明,正确使用农药,包含准确计算用药量和用水量。避免农药用量不足达不到效果,超量用药造成浪费、增加选择压力迅速增加病虫害的抗药性、环境污染等。每个正规农药的推荐用量都是经过专业机构(部门)多年测定的结果,否则不会有批准登记证号。但是试验时是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做的,一般用水量为小麦50公斤(以喷湿喷透但不流水为限),但是农民为省工省时(一亩地用水50公斤,对于大田而言确实不现实)喷药时都做不到合理的用水量,一是用水量小,二是喷片孔越来越大,导致农药在田间分散性差、对靶标润湿时机短、吸收时间短、降低靶标着药机会,从而降低药效。所以我个人推荐常规工农16型手动或电动喷雾器,亩用水量15公斤比较合适,不低于10公斤,而且得呼吁厂家和农民尽量降低喷片喷孔,以提高雾化效果,为提高效率可以使用一竿三头。另一个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当遇到推荐用药量为某某倍水的时候,用药量计算方法是,亩用药量(商品制剂)=50000÷倍数(商品制剂),比如对于1000倍液的,亩用药量应该不低于50克,500倍液的亩用量为100克。有的农药使用说明是原药用药量,还要折算成商品制剂用量。
5、安排好浇水时间,避开扬花期浇水,以避免增加田间湿度和感病机会。但是如果扬花期干旱也是减产因素,因此需要灵活掌握和合理安排浇水时间。但是一定杜绝用喷灌浇地。
6、防治赤霉病新型农药。烯唑醇、咪酰胺、克百菌、戊唑醇(立克秀)、氰烯菌酯、苏锐克、速保利等。多菌灵也有不同制剂,胶悬剂效果好,可湿性粉剂容易发生沉淀。
7、防治赤霉病的时间正好也是防治吸浆虫、蚜虫、白粉病、锈病的时间,杀菌剂、杀虫剂、腐植酸微肥、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实现一喷多防。但注意用药量不可过大,浓度不可过高(浓度上限是多少,没见过报道,不知道)。
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小麦穗期"三病三虫"中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据有关部门通报,2012年,黄淮海农业区某省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约为2460万亩,占到了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68.3%,创下了该省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历史之最,虽经全力防治挽回产量损失20多亿斤,但仍然使小麦产量造成一定损失,有农户因此造成绝产,蒙受重大损失,小麦赤霉病已成为影响小麦优质高产的重大隐患,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小麦感染赤霉病会影响到小麦产量和品质。如果防治不当会造成小麦减产,严重的会造成绝收,有媒体报道,2012年在安徽省某地就有农户将未成熟的已经感染赤霉病(确认已经绝产)的小麦提早收割,将秸秆以0.15元/斤的价格卖给奶牛养殖场来喂牛,这样的小麦麦秆青翠茁壮但麦穗已经枯死发白。同时,小麦感染赤霉病以后品质降低,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小麦赤霉病不仅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更重要的是其病麦毒素影响食品安全,备受多方关注。赤霉病由镰刀菌属真菌引起,在给小麦的产量造成损失的同时,还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即呕吐毒素DON)为主的真菌毒素,对人畜都有较大的危害,食用病麦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出血,影响免疫力和生育力等,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小麦中病麦率含量达到4%以上时即不能食用,同时说明小麦已失去商品价值,需另作处理。在2012年,有媒体报道江苏某地因为小麦感染赤霉病,粮管所拒收小麦。总之,小麦感染赤霉病后要么没有产量,要么是有了产量但小麦卖不出去,没有收益。鉴于赤霉病的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农户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据反映,防治效果差别较大。通过调查发现农户对赤霉病的认识仍然不够,防治赤霉病中仍存在诸多误区。
一:对赤霉病的发生心存侥幸,依赖老经验解决新问题。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由若干种镰孢属真菌引起,其发生流行受菌源量、品种抗性、农业生态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麦赤霉病病害的流行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当春季平均气温为9℃以上,3-5天雨天时间,越冬菌源便产生子囊孢子,小麦抽穗扬花期在有大量成熟子囊孢子存在的情况下,遇降雨或空气潮湿,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阴雨天气,即可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连续三天降雨,雨量达12毫米以上,田间空气相对湿度达80%以上,十分有利于子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田间空气湿度达到80%以上时,极有可能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要三看,"看天、看苗、看地",要综合考虑发病因素,有农户不能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未能充分认识赤霉病的发病症状、流行规律、发病因素,只参照老经验注重天气的变化(雨水及温度),而忽略田间湿度和品种差异的影响因素,虽没有出现大范围的病害发生,但同样也造成了病害的发生,影响到了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二:重治轻防,见病用药,错过最佳防治时期。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应预防为主,主动防御,重治轻防的传统做法不利于赤霉病的防控。同时,对病害预防过程中用药时期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着防效高低。众多资料介绍赤霉病用药时期为"抽穗期到扬花期",如此长的用药时期内,不同时间段用药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有部分农户选择在孕穗期或是扬花末期用药,更有甚者见到粉红色霉层后再用药,都没有很好的把握住最佳防治时期,防效较低。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最佳的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到扬花5%时。同时,有几种情况要充分考虑,抽穗期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齐穗期就可以用药;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始花期用药;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若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三:盲目选择药剂,忽略药剂抗性及作用机理互补的问题。
当前,在农业部获得防治麦类及小麦赤霉病登记的药剂共248个(截止2013年3月)。其中登记数量较多的为多菌灵(97个登记证)、甲基硫菌灵(50个登记证)、多.酮(35个登记证)、福美双(21个登记证),占到了总登记证数量的81.85%,登记防治药剂涉及到14种成分,分别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低聚糖素、三唑酮、硫磺、福美双、己唑醇、井冈霉素、咪鲜胺、烯肟菌酯、烯唑醇、戊唑醇、蜡芽菌、氟环唑。
近几年,农户普遍反映多菌灵不灵了,其他药剂效果也不好了,不能排除部分药剂质量存在问题,还应考虑抗性菌株的关系,同时还与农户用药过程中不注意将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混配使用有密切关系。
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我国自20世纪70年中期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有资料报道,自1992年周明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文)在浙江海宁发现世界首例禾谷镰孢菌抗药性菌株以来,在浙、苏、沪、鄂等地进行了连年抗药性检测试,发现抗药性病原菌群体比例迅速上升,在浙江等地已经成为致病优势小种,同时抗病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已从最初的浙江蔓延到上海和江苏大部分地区。时隔二十年时间,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问题已经引起行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在出现某些药剂防效减低的区域,建议积极关注新品种,如戊唑醇.咪鲜胺混剂(赞米尔)、氰烯菌酯(劲护)等。同时,要注意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正确混用,确保所使用药剂具备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全面阻止病害蔓延。
四:亩用水量偏少,不利于药效发挥。
通过走访得知,部分麦区农户使用常规喷雾器喷雾亩用水量多为15升,更少者仅为10升,如此少的用水量,会影响到药效的正常发挥。为保证药效,若使用常规喷雾器亩用水量宜在45升-60升之间,或是加入药效保证剂,如展透等。
五:不能正确掌握用药次数。
用药次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综合考虑菌源量、发病情况、药剂防治效果等因素,对于往年发病重的地块有必要进行两次防治,同时注意雨后补喷,对于第一次用药效果不好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在第一次用药后7天左右使用第二次药剂,可以更好的控制病菌的蔓延,减少损失。
全面认识赤霉病的发病特征,掌握发病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期,选对防治药剂并正确应用,可将病害损失降到最低。 (作者/王国中)
麦类赤霉病防治药剂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