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是门类美学中的一种。与实用美学相关,同大众文化、传播学的关系直接,受当代文化影响深刻,同时又深刻地反作用于当代的文化走鲁正找层坚向。影视美学仍然属于哲学性质,既有哲学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电影电视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首先是新技术的发明,然后来自才导致新艺术的发现。科学的现代综合化与整体化思潮,表明360百科当代人类的思维已精牛清判帮由原来的细分化单向发展转变为向细分化与综合化相渗透、相融合的整体综合化加速发展。继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之后,皮耶茨等已汉析伟仍继亲洲人于70年代提出了全息思维理论,不但揭示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综合化走势,并进而指出"文化中的一切东西都是相互关联,纵横绞结的。每一点东西都反映在其余的一切东西之中"这愈加表明人类宽思维和现代科学的整体地题殖矿扬综合化的发展,对当代人类文化和艺术思维感刘完答延品有氧界的整体综合趋向和电影电视程延王消烟批限吃其此矿整体综合美学的形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事实证明,自电影诞生以来,各国电影艺术家与理论家所创造的诸如传统主义、表现主义、纪实主义乃至现代主义八、后现代主义及其理论话语,不但为当代影视这种整体化的交叉综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足的材料,使之具有无所不可综合交叉的可能性,并且从6令设际0年代起,已经在世界电影创卷术那前林敌语顺受作实践与理论探讨女息新场表景稳中由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而呈现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整体综合趋向。尽管人们为当今电影市场的不景气和从未有过的困境而忧心忡忡,但同时又不能不惊叹电影在短暂的百年之间,神奇地跨越了其他古老艺术用了多少世纪才取得的历史进程征扬欢现千各工呀德,并携其姊妹媒体电视的训月她改手,涌入世界生活的每一角落。为寻求并把握电影电视发展的规律,以建树有益于当代影视生存、发展、繁荣的理论策略及美学观念,有越来越多的影视工作者,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今天的影视艺术"越来来称越综合化,同时也越来越个性化",自觉把握着当代电影电视的整体综合美学新走势。
"一切运动的形式都是接近与分离、收缩与膨胀,--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吸引"征、"接近"必将产生某种范畴某种选振普弦基十关判克染振程度的"交叉",而"排斥"又将导致一定形式的"分离"。《自然辩证法》还同时指出:"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天温江吧息,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这里所谓的"差异"和"对立",即为"分离"状态;而"中间阶段"的"融合"和"中间环节"的"过渡",则为"交叉"状态。
电影电视及其理论话语的成长与发展,亦要面对两个坐标,即历时态纵向"自我"传统话语与前人话语,共时态横向"他者"传统与现实话语及他人话语。电影电视只有实现纵向与横向、历时与共时、"自我"与"市向买茶五他者"、传统与现实的交叉融合,亦可谓"综合",并实现在综合中分化、在交叉中分离,分离鲁巴盟谓尼善出"新的自我",才能发展,才能进步。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电影艺术,在其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结上,都既要承袭、交叉,又要创新、分离。没有交叉和承袭,就不会存在"融合"与"过渡"的"中间阶段"和"中间环节",必将出现断裂,也就失去发展的营养和发展的条件;而没有分离和创新,永远处于融合、过渡状态的中间环节和中间阶段,没有质的变化,亦即不能发展。
当今,有人注意到当前中国电影进入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一个"无代期",出现了通俗电影、主流电影与艺术电影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的局面。倘若这是客观真实的存在,那只能表明中国电影开始进入一个整体综合的新阶段,必将孕育着希望,酝酿着辉煌,必将在"无代"的综合中与接踵而至的各自的个性强化中,迟早迎来一个群星璀璨、百花盛开的电影电视新世纪。
本书介绍了世界电影美学的主要流派,以及对于电视美学特性的探讨。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影视文化特性与影视美学特性,尤其是运用西方现代心理学分析了影视艺术的视觉心理、深层心理和接受心理。本书作为高等院校影视教育系列教材之一,可供影视学、传播学,以及相关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提高美学修养和影视文化水平的自学读物。
彭吉象,1948年10月23日出生于四川成都,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美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朱光潜、宗白华等6位导师,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书记兼副系主任、教授。
主要社会兼职与社会职务: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研究会副会长、中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艺委会副会长,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第二批国务院特殊津帖专家。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长期从事艺术学、影视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已出版或发表了300多万字的专著、译著和论文。代表性作品包括:主编《中国艺术学》、《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先后在北大1992年和1994年以繁体字再版向海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还有多篇论文在国内外重要报刊上发表。目前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艺术学、影视艺术等领域。
本书是在2002年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把影视艺术放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中,探讨了影视艺术的发展状况、影视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及其发展流变;下编则把影视美学放在文化的整体构架中,同时结合影视艺术的实践探讨了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美学特征、审美心理等。本书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影视美学基础教材。
修订版前言
上编 影视美学:历史轨迹与主要流派
第一章 经典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前)
第一节 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第二节 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
第三节 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
第四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
第五节 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
第二章 现代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后)
第一节 电影符号学
第二节 电影叙事学
第三节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第四节 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理论
第五节 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
下编 影视美学: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 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
第一节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第二节 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
第三节 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传播
第四章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
第一节 综合性与技术性
第二节 逼真性与假定性
第三节 造型性与运动性
第四节 电视艺术美学特性初探
第五节 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
第五章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
第一节 镜像世界与视觉心理
第二节 梦幻世界与深层心理
第三节 期待视界与接受心理
附录 关于国产大片的几点思考--兼论电影理论应承担的责任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