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位于安徽省芜湖市,  前身是1930 年创立的省立安徽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系主任由当时理学院院长、全国著名化学家胶简州岩析丁绪贤教授兼任,截止到2来自010年已有8360百科0年的历史。丁绪贤、明山船连黄叔寅、李景晟、许熙生、张道政、吴东儒、张定荣、叶钟文等一批著名学者曾执教于此。

  • 中文名称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创办时间 1930年
  • 所属地区 中国 安徽
  • 主要院系 化学系
  • 现任校长 朱昌青

介绍

  1960年随学校改名为皖南大学化学系,1972年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2000年在原化来自学系、有机化学研究所基础上合并成立化学与材料肥矛胶等急沿它测使科学学院。学院办学力量较为雄厚,形成"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完整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800余人,研究生近300人。

建设

  学院现有化学360百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博士后流动站、无机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化学学科教学论、应用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教育硕士)和 4个本科专业 -- 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1个国家级实验所味国氧星中心、化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机化学、分析化学)、1门国家精品课程(化学教学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分析化学)、1个国家级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哪下功能性分子固体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室(分子基材料实验室,安徽省粉末涂料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功能性分子固体实验室、化学生物传感实验室),有机化学为省特聘教授设立岗位。

科研成果

  自2000年建院以来,科研工胞随神光由参生行领也受作一直积极围绕建设创新型学院的目标,实施精品战略,质量至上,始终把高素质学术团队建设,高级酒常特向皮技验顾欢讨别项目申请作为重点。申请并获得了一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性分子固体重点实验室;一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分子基材料重点实验室;两个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功能性分子固体重点实验室和化学生物传感重点实验室。同时在学科建设方面获得了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有机化学博士套促赠点,为科研工作搭建了一个较高水平的平台。争取到科研项来自目15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项,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2项,省部级项目42项,厅局级项目65项,累计科研经费3856(含配套)万元。发表学术论文961篇,其中SCI论文439篇。申360百科请专利15项,获得授权专利8项。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成尽吗燃质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师资力量

  教授33人,副高职称3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7人,在读博士19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皖七项便茶土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首批"百人计划"特聘言尔唱粮移甲候师移专家、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享受政府津贴的专状容家51人次。同时学院还聘请了朱清时院士、钱逸泰院士、游效曾院士、陈洪渊院士、吴奇院士等一批著名科学家为我院兼职教授划蛋氧溶听阿回留数客属

专业设置

  化学专业

  一、专业概况

  化学专业是学校最早设立的理科专业之一。始于1930年创立的国立安徽大学理学院的化学系,创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了专业建设,已发展为学校招生规模较大、办学层习键淋组次较高、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成因探础胜次温害阶限大果突出的优秀专业之一。

  化学专业普通本科,招杠乃组生规模在扩大,由验厚达1998年招生120人增加到2004年337人,2000到2009年招生人数分别为2000级200人,2001级302人,2002级270人,2003级31外制延没预胜己金4人,2004级337人,2005级282人,2006级239人,2007级234,2008级233人,2009级163人。化学专业在校生人数是869人。就业情况优良,一次就业率均达到了85%左右。

  二、专业办学理念与定位

  (一)专业办学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章参环说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努力实践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代表亿万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腊堡想,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以培养出适应全国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工员曾样常断背最念整,人才市场要求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炼局负笑糊厦力强、素质高的高级综合型人仔讲寻才,服务于安徽教育事业,适应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

  (二)口调食袁规跑胡专业培养目标

  化学本科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体魄健全、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能胜任中等教育的化学教学、理科教学、教学算赵劳船该吸代研究的教师、教学工作者;能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输送科学研究优秀人才。

  化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业务规格:

  ①较好掌握一门外语,掌握计算机及其应用;

  ②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③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只操站沉溶孔你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工基础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④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和掌握专业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⑤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掌握选修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要学习人文科学;

  ⑥掌握中外文资料查阅、文教去句都献检索及运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⑦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知识,了解化学的学科前沿、教研动态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优秀专业

  (三)学校化学专业建设特色

  1、面向中高等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教师,即"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既有从教技能和基本功,又能从事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承担了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2、面向科技主战场,培养科研后备力量,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为重点大学、科研院所提供优秀研究生;同时也为企业单位输送优秀人才;

  3、连层次培养人才,提倡本、硕连续,即免试保送优秀高年级本科生进入硕士点深造;

  4、创造条件,接收国外本科生、硕士生来学校就读化学专业本科、硕士研究生,也可选派学校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就读,真正做到与此国际接轨。

  三、专业发展规划与前景

  学院化学专业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不断探索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类招生,构建相同的基础教学平台;中期分流,构建各专业的教学平台;后期定位,使学生各有专长。通过突出"改革"(即改革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改促进),注重"实践"(即修改教学计划,重订课程大纲,改建实验中心,改建本科教室,组编专业课、选修课教材,以建促进),坚持"质量"(就是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主要环节入手,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业务、能力、水平、以质取进。)等措施使化学专业能够面向中高等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教师,面向科技主战场,培养科研后备力量,能够连层次培养人才,提倡本、硕连续,免试保送优秀高年级本科生进入硕士点深造。化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知识面较宽,能较好掌握一门外语,计算机及其应用,掌握各类专业知识和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化学教学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如何检索文献及运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等。

  应用化学专业

  一、专业概况

  应用化学专业于1994年经省教委批准后设立,是学校较早的非师范本科专业,该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仪器分析、精细化工。自1994年开始至今已连续招收12届本科生,1999年列为省重点建设专业(当年资助经费3万元)。2003年准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已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专业课教师约二十余人的师资队伍。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及社会需求已开出8门专业方向课及十多门专业方向选修课,教学大纲完整,教材齐全。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已拥有460多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及100余万元专业实验设备。

  二、专业办学理念与定位

  (一)专业建设思路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掘学生潜能, 借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之东风,让学生选专业、选教师、 选课程,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2、以化学学科优势为依托,夯实公共基础课、 科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大平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与能 力。

  3、紧密联系实际,以市场需求为立足点,与时俱进, 开设和增设专业方向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专业特色:

  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材、教学软件、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形成了适应于不同特点学生需要的多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全方位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化学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具有相对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 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 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 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5.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 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 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 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该专业在制定计划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在理论教学体系中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使其具有从事应用化学方面工作的基本素质,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将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与管理技能、 科学研究方式与思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培养的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 能力。

  三、专业发展规划与前景

  应用化学专业在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课程设置体系方案逐步稳定,精细化学品方向进一步得到加强,加大了工科的力度,增加了实践环节。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率都呈现较好趋势,同时恢复仪器分析化学,找好市场定位,培养一定规模的仪器分析人员。毕业生以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而普遍受到人才市场和社会岗位的欢迎。

  为了适应学校的办学宗旨,适应专业知识面的拓展要求,该专业在学校的支持下在教学和科研水平方面都不断提高。并注重将科研成果移植到教学实验中,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创新思路和实现创新的条件;为本科毕业论文开展提供充足的研究课题和经费支持,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培养机会。

  未来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激励机制:在岗位聘任等方面以教学质量为主要指标,制订具体的措施并加以实施。

  2、完善师资队伍:兼顾学科建设,引进部分国内外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补充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增强专业实验室的教师配制。

  3、强化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相关措施,实现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制订相关促进大学生创新活动开展的奖励措施。

  4、建立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方法:提高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计划中的比例,促进实验和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涉及的课程有: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专业实习。

  5、进行重点课程的建设,从师资配备、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进行重点建设,使之成为该专业最具品牌效应的因素。重点建设的课程有: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胶体化学等。

  材料化学专业

  一、新专业的设置背景

  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新材料技术被视为高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它对于各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以新材料技术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之一。为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材料专业技术人才,根据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现有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条件,于1999年申报增设"材料化学"专业,经批准于2000年开始招生。已招收了5届的本科学生,总人数约300余名。2000级首届材料化学专业的60名学生于2004年7月份毕业。本届学生在校期间很好地完成了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学业,毕业率达100%。材料化学专业的建设实践和成果,为学校学科专业的建设,开辟了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增添了新的专业生长点,拓展了学科专业覆盖面,丰富了学科专业内涵。

  材料化学一般属于理学范畴。国家专业目录中规定可授予学位为理学或工学学士。根据学院现有办学传统和经验,专业建设伊始,确定了"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办学理念,借鉴、移植、依托并加以创新,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材料化学新专业。

  二、专业实力

  2005年该专业所属的化学学科获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2006年材料化学获安徽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学科。

  校、院两级在该专业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了一批国际上最先进的现代分析测试大型仪器设备与材料制备装置,如核磁共振、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瞬态荧光光谱仪器、X射线粉末衍射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系统、热分析系统等20多台套。良好的硬件条件,为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新建的材料化学实验室总面积达到800多平方米,其中用于本科教学用实验室面积近500平方米,将为该专业培养理工结合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师资力量

  该专业具有很强的师资力量,大部分教师具有材料科学领域中不同专业博士学历和出国进修学习的背景。在校、院两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又引进了化学、物理、材料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经过几年的建设,该专业拥有16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学位12人(含博士后4人);有"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名;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奋进、富有朝气、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为加强青年师资队伍建设,该专业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指派指导教师,签订培养责任书,明确培养目标。由学术带头人和富有教学经验的年长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开课前的指导,让青年教师掌握教学规律,抓住教学过程的关键。

  四、人才培养

  该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具备材料化学以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化学高级专门人才,以及能在材料科学更高层次进行深造的后备人才。

  业务要求: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较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2、掌握材料制备(或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了解材料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5、具有较高的外国语(一门)水平,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该专业修业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结构

  该专业主干学科为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材料分析等。

  根据国家教育部对材料化学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并参照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制定了既符合该专业的基本要求又体现学校材料化学专业特色的本科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设置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

  主干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A、线性代数、概率论、大学物理A、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C、物理化学B、微机应用基础B、C++语言程序设计、结构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材料现代测试方法、材料学概论、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化学、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材料工程基础等。

  集中实践环节为40周,包括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验等。

  六、成果与特色

  该专业在教材选用和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博采众长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用国内外的优秀教材作为该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如采用《材料化学导论》等教育部推荐的21世纪教材等。同时,组织教师编写了《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工程基础》教材,先在校内印刷,已使用了一到两轮,同行教师和学生反映使用效果良好。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先后投入了约200多万元,购置了相关实验仪器设备,结合材料科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完成了实验室的改造,基本满足了实验教学要求,保证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实验的正常运行。实验开出率>95%,确保了教学质量。

  建立稳定的学生认识和毕业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了解生产企业实际的机会,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建立了四个条件较好的校外实习基地,从而保证了教学实习的正常开展。

  除了加强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还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包括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学生中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此外,通过多次组织院领导和知名教授博导与学生座谈,开展"走近教授"和"走进学生"的活动,从个人理想,到专业前景,乃至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交流,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和困难,使学生健康成长。

  七、发展规划与设想

  继续加大教改力度,总结专业建设的经验教训,跟踪首届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成长过程,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借鉴兄弟院校材料化学专业建设的成果,完善"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探索专业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实完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的比重,以适应人才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材料科学的教学,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继续深造和从事新材料研发工作的后劲。

  八、就业去向

  该专业凸显和贯彻将理科知识传授与工科工程能力培养相结合,即"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办学理念,因此,该专业学生兼具材料科学、尤其在化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材料工程实践知识。所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适应性强,毕业后可在材料、化学、化工、电子、轻工、环保等诸多领域及交叉学科从事教学、研究、开发、设计和管理工作。而且,由于该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材料科学基础,适应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

  九、社会评价

  学院学生工作部门一贯重视对毕业生的质量进行跟踪调查,有规划、有制度地开展毕业生质量检查;建立毕业生质量信息监测反馈点,定期通过专人走访或函寄的方式联系用人单位,请用人单位对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用人单位对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各方面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尤其对毕业生的务实态度、责任心和业务水平高度赞赏,不少毕业生已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中高级技术管理干部,各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学院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每年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十、毕业生的社会声誉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就业工作上学院提出"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全员参与,将就业率与各系工作考评相联系"、"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用人单位称心"的工作要求,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院的工作重心之一,通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学风建设解决就业瓶颈等措施大力推进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就业工作中,一方面不断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不断调查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采取措施为学生就业谋求新的出路。学院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2005届是89.83%、2006届是88.50%。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材料化学专业十分注重通过提高研究生录取率来推动学院就业工作,通过加强学风建设和加强专业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既解决了到毕业就业时的成绩瓶颈制约因素,又使学生的研究生升学率大幅度提高,材料化学专业2005届和2006届的研究生录取率分别为18.64%和31.15%。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一、专业概况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05年经省教委批准后设立,该专业自200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已初步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专业课教师约二十余人的师资队伍。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及社会需求已开出18门专业方向课及十多门专业方向选修课,教学大纲完整,教材齐全。正逐步完善和新建专业实验室和工科实训基地。

  二、专业办学理念与定位

  (一)专业建设思路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借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之东风,让学生选专业、选教师、选课程,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2、以化学学科优势为依托,夯实公共基础课、科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大平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

  3、紧密联系实际,以市场需求为立足点,与时俱进,开设和增设专业方向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对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化工相关产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5.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该专业在制定计划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体系中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使其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工作的基本素质,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化学与工程工艺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将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与管理技能、科学研究方式与思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培养的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学校设施

  学院图书资料室现有各类中、英文藏书数万册,国内外化学学术期刊260余种,拥有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实验室面积4900 m2、拥有仪器3481台件,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30台件,设备总值4200.52万元,具备较好的科研基础条件。

优秀校友

  学院教学质量较高,毕业生优秀代表有李亚栋院士(86届)、张小祥(81级,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赵刚(88届,上海有机所博士生导师)、陈传峰(86届,中科院博士生导师)等。

历任领导

  解放前历任系主任

  丁绪贤、陈景琪、周萃和、李景晟、黄叔寅、曹自晏、雷瀚

  解放后历任领导

  1.党委(总支、支部)书记:

  胡道富、李东方、朱仇美、吴发祥、吴长根、张学浩、傅乐义、顾家山

  2.院长(系主任):

  黄叔寅、张定荣、吴家良、倪申宽、张文敏、王绍武

  3.党委(总支、支部)副书记:

  胡道富、倪申宽、乔金龙、吴长根、傅乐义、袁维华、袁德水、史铁杰

  胡 敏

  4.副院长(系副主任):

  叶钟文、朱仇美、倪光明、张学浩、王冬生、宫世国、倪申宽、张文敏

  方百盈、王金理、王绍武、孔祥发、孙益民、方 宾、杨 强、魏先文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高山红景天
下一篇:徐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