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句就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拗句有小拗和大拗之分,出现拗句就要"救",救有三种,本句自救、对句补救和一拗双救。
1、niù jù(音六句),此为错误。
2、ào jù(音奥句)。
关于读"niù jù"的问题,在最新版实体《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无有查证。只
在网络版《新华字典词典》软件中有这种说法,但此为错误,详情见下。
关于读"ào jù",来自在2009年《辞海》缩印本0033页有证实此种读法,原文如下:
(1)拗律 ào lǜ。拗体的律诗。详"拗体"。
(2)拗体 ào tǐ。律、绝诗每句平仄都有规定形安记章功给完存关,不合规定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所谓"拗",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着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诗人中有故意为之者,如清王轩《声调谱序》云:"韩(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360百科弊。"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一翻打显研五安单班之句中前面该平处用仄料,后面该仄处用平,侵纪能色水是谓本句自救;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是谓对句相救。如此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也有拗而不救者。
为什么是"ào jù"而不是"niù j酒设ù"呢?主要从"拗"字意技求硫施胡教类简义来分析:
(1)ào,指不顺;发音不顺口:拗树倍口。拗口令(绕口令)。 《新华多功能字典》、《辞海》缩印本。
(2)ào,指不顺从:违拗。 《新华多功能字典》。
(3)niù,固执;不随和:执拗。脾气很拗。 《新华多功能字典告宣权雨苦》。
(4)ǎo,指弄弯月;折断:拗折。把竹竿拗断了。 《新华多功能字典》。
由以上意宪挥最济者支酒义判断,不难看出,第(1)项意义符合"拗句"的读音。为什么呢?因为近体诗(格律诗)和词在古代的格律是讲求音乐的节奏和声调的,创作出来的格律诗和词是能唱的,其性质其实就续谁奏调相状凯张省住是歌词,格律相当于乐谱。如果格律一"拗",也就是永消固定的平仄格律被打破了的话,节北科供振错说放完奏声调当然就不谐笑玉调了,不谐调就是发音不顺口了。
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帝胶丝距苏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如"红颜弃轩冕",第三字按格律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就把第四字应仄而矿送吃四温风烟够想法但改用平。又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上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该仄改为平。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否则,会出现犯孤平﹑失黏等毛病。做格律诗旧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际极例案机温司教主这只是一般的说法。因为在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五字的平仄,有的是不能轻易更动的。
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完刻帝理部加河神误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经家料京划怎弱阿够好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首先拗句必须是律句,不是律句就谈不上"拗"。在律诗中从广义上讲,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是拗,就是我们在上面讲的正格和变格中提到的变格,所谓变格中涉及的字就是"拗",那么变格律句就是拗句了。在律诗中我们要说的拗句相对来说也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这也是狭义上的拗句,我们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还要分成小拗和大拗来,小拗通常是指1、3、5部位平仄格式发生变化,大拗是指4、6位置(五言4位,七言6位)平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具体讲解。
诗人在写作时对律句犯拗的地方想办法进行补救,这就是拗救。由于近体诗中已经有很多不论平仄的字了,那么这类字也就无用拗救了。拗救就是当本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使用"仄声字"而形成"拗",为了声律和谐,就要在本句或是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本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拗救有三种情况:
本句自救
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例如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换作仄声字,那么在第五字就将该用仄声字的换用平声字,例句"双鬓向人无再青"。在"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在第三字位改用仄声字为平声字,变成"仄平平仄平",例句"故园芜已平"。从例句中我们发现五言第一字有拗就要救,但没有提到七言的第一字,因为七言的第一字的位置不是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要求对第一字进行补救,但适当时候可以考虑平仄和谐。
对句补救
七言出句(一组律句的上句,下同)的第三字和第五字以及五言出句的第一字和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我们就要求在对句(也就是一组律句的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将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的第五位该平用了仄,那么对句格式就是"仄仄平平平仄平",也是在第五位将仄声字改用平声字;再如五言"仄平平仄仄",第一位该平而用了仄,那么对句就是"平仄仄平平",也是将第一位仄声字换用平声字。例句: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必须要提醒的就是没有平拗仄救的,这是为了避免孤平而制定的规则,也就是当上述出句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不能在对句相对应位置将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一般这种情况要求本句自救或是变成大拗采用另一种救补方式(关于大拗我们单独列出来分析)。
一拗双救
同时对句相救。例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出句第五位"竹"仄声拗、对句第三位"自"仄声拗,作者在对句第五位将该用仄声字的时候换用平声字"沙",这样既救了出句的拗,又救了本句的拗。
大拗
本来本部分内容可以在上三小类中可以解释,为了更好地分析,我们将这部分单独列出来,因为这部分也是很多诗词楹联爱好者急需学习和要掌握的。
大拗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也就是(五言就是除掉括号内的两个字,也就是七言除掉前两个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种就是出句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在对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将该用仄声字的用作平声字,这就是错位补救,以使平仄声和谐。第二种我们看到对句的格式不变,只是出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同时将七言本句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这就是本句临字补救,其实这也是规避三仄尾的一种做法。
这种律诗的大拗句(出句)运用还是比较多的,通常被诗人故意安排在律诗的第七句。
拗句
(1)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律诗是有拗就要救,但由于楹联只有上下句,没有其它律句相映衬,故关于拗救部分的小拗通常不要求在楹联中使用,也就是说楹联中的小拗可不救,只要整体平仄声和谐即可。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律诗要求对句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如果对句不进行拗救仍然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讲此诗句就不合律,但在楹联中不能属于出律范畴,只要对句仍然是相对应的律格联句即可。
(2)关于大拗句的格式,律诗中的格式是固定的,就是上面列举的两种格式,但楹联则不同,因为楹联仅仅是两个句子之间的对仗,所以楹联更大程度上倾向于平仄相反律,特别是网络楹联的兴起,更是给拗句的另一种格式提供了温床。楹联拗句(大拗)也是两种,但每种有两种应对格式,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格式一,律诗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格式二,相反律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一,律诗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平--格式二,相反律格式
以上相反律格式仅适用于楹联,不适用于律诗!楹联中拗句在日常使用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鄙人在分析古今风景名胜区名联时统计691副联中有拗句联(包括多分句联中拗句分句)41副,比例约为6%,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不能看到拗句联而不知何物。
例如我们通常讲的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出句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第二种格式,出句关于三位拗在四位进行了救;再如泰安泰山楼联"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地犹郰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出句第二分句也是上述第二种拗句格式,第五字拗第六字救;又如洛阳邙山吕祖阁联"东南瞻崿岭,千层翠黛朝凤阙===西北听洪水,万丈波涛出龙门",出句第二分句就是上述第一种拗句格式,对句第二分句完全按照相反律来安排平仄的,是第一种拗句的第二种格式相反律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