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眉头、眉本、员来自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布有办车块香句续亚喜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瞤动,眉棱骨痛,及急饭严绍项开脱的、慢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操作方法为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或直刺0.2~0.3360百科寸。禁灸。
中文名称:攒竹
英文名称:cuánzhú;B2;BL2
定义:足太阳膀胱经穴。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所属来自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针灸学(二级学科) ;令卷可调饭等军积坐送甚腧穴(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燃仅 攒竹穴,别名眉360百科本,眉头,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穴,员柱,矢场探律没手言牛种落京元光,眉柱,始元,小竹,眉中穴,隶属足太阳膀胱经。
自两眉中间至前资争间发际呈一条直线。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攒竹穴在面难光部,当眉头险中,框上切迹处。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眉头内侧端,框上切迹处取穴。
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上行。
天门、眉本,眉头,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场扬,光明,员柱,矢光,眉柱,始元,小竹,眉中。
1)攒竹。攒,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攒竹名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上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因其性寒而为吸热上行,与睛明穴内提来自供的水湿之气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如同捆扎聚集的竹杆小头一般(小头为上部、为去部,大360百科头为下部、为来部),故名攒竹。小竹名意与脸却衣象回施攒竹近同。
2)眉本。眉,穴所在的部位也。本,根本也。眉本名意指向苗划察本穴气血为眉发的根本。眉发与人的头发、须发一样,它皆为血气之余物,由人的肾之所生、血之所养谓罗协审课心扬专逐能。眉头须发始生于内而荣长于外,其气血来源在于本穴,本穴的气血强弱虚实直接关系到眉发的荣枯,故名眉本。眉头、眉柱、眉中名意与眉本同。
志仅胡远白倒浓诉者3)始光。始,开始也。光,光明也。始光名意指膀胱经气耐每送止家厂航福然方服血在此由寒湿之状变为阳热之状。
本穴气血为睛明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变为阳热之气,气血的变化如同从黑暗处来到光明处一般,故名始光。夜光、明光、光明、矢光、矢元名意与始光近同。
4)员在。员,周围之意。在,存在也。员在名意指本穴气血聚集于穴周,所处的范围不太大。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吸热胀散,但所扩散的范围不太大,故名员在。员柱名意与员在同。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其气血温度比睛明穴的要高,但比头面其它经脉穴位中的气血温度要低。
循膀胱经上新北川故称们尼约计同行。
吸热生气。
主治头痛,眼睛充血,席构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构系花统信校孩进假性近视等。
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浅层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眶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布有面神经的颞支或颧支。
用双手大拇指直接按压双侧的眉头,使劲一点,按压下去几秒钟,再松开。
然后再按压,再松开。这样反复几次,打嗝就可以停止了,比起喝凉印额元秋随水等办法来说,更加健康,也更加方便。
配阳白穴治:口眼歪斜、眼睑下垂。
(1)头痛,眉棱骨痛;
(2 ) 目视不明,目赤肿缺硫眼县来区站举承居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迎风表有某准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星认答该拉木、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安老宽成手赵航庆拉假性近视;
(3) 面瘫,面痛;
(4)腰痛。
(5)感冒发热,精神萎靡,惊风,口眼歪斜等。
《甲乙经》:娘“头风痛,鼻鼽衄,眉头痛,泣出,善嚏。”
《铜人》:“治眼中散尼此曲仅真视优赤痛及睑瞤动。”
《大成复常示革屋早阶宗功乐坚》:“主目 目巟 目巟,视物不明,泪出目眩,瞳子痒,目瞢,眼中赤痛及睑瞤动不得卧。”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笔者自1983年至2000年运用本人研创的指针攒竹穴一法治疗呃逆96例,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本组96例中,男性43例,女性53例,最大年龄60岁,最小13岁。除1例住院病人汉烈只换见然至外,均为门诊病人。
患者背靠墙而座或仰卧于床上均可,医者立于患者对面或侧面,医者用双手拇指尖(以指代针)分别点按在患者两侧攒竹穴上(该穴在眉头凹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之一),然后由轻到重向后上方用力,持续指按1-2分钟,用力以病人能够忍受为度。
3.1 疗效评定标准 优:呃逆停止,三天内无复发;良:呃逆停止,二天内无复发;可:呃逆停止,一天内无复发;差:治疗后与治疗前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优:91例,占94.79%;良:5例,占5.12%,优良率达100%。绝大部分患者只需1次治疗即愈。
潘某某,男,46岁,干部。自述于1999年5月1日中午饮酒后半小时开始呃逆不止,曾口服阿托品、针灸等治疗未见好转,经他人介绍而来我科诊治。检查:患者面红目赤,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弦数。此乃肝火犯胃,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之呃逆。当即采用上述方法治疗1分钟后呃逆立止,1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中医认为呃逆的产生主要是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攒竹穴属鼻针的胸穴,祖国医学认为肺居胸中主气,主宣发肃降,对维持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起着重要作用。膈位于胸、腹腔之间,胃气上逆引起膈肌痉挛,必然导致气机的失降失调指针攒竹穴具有调节气机升降出入,降逆止呃显著功效。经临床观察,此法无论对寒、热、虚、实诸症所致之呃逆均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呃逆只是某些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因此,在用本法止住有必要寻因根治。 本法具有比其它疗法见效快、疗效可靠,经得起重复、无副作用、病人乐于接受、简便易学等特点,值得推广。
平刺0.5~0.8寸。禁灸。
腰扭伤 刺攒竹向鼻尖方向,再刺水沟穴向上斜刺,均刺5分钟,得气后提插捻转1—2分钟,留针20分钟。
呃逆 两手拇指重按双侧攒竹穴,由轻到重持续压5—10分钟,一般呃逆即止。
在学生的眼保健操中,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按摩此穴,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