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员去由北方禾谷花叶病毒引起的、发生在小麦来自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穗部,发病360百科时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的条纹,分药显著增多,植株矮缩,形成明显的丛矮状。
小麦丛矮病在全中国地区均有分布,在宁活气六夏、河南、江苏沿报参与上货、四川、新疆、西藏及辽宁等省(市、区)发生较严重。一般麦田发病率5%左右,中度发生达呼考20-30%,大流行年常达50%以上,有些地块绝收。轻微否凯现富杨供病田减产10-20%,重病田减产50%志生甚客球以上。
小麦丛矮病的防治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治虫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麦丛矮病于20世纪40年代初发生于日本北海道、青森等处。中国于19来自49年见于河北石家庄,极为零星,未受重视;1960年山东泰安、惠民及缺业来附克镇术迅昌潍等专区开始大量发生,当地当时称作"芦楂"病,1965年曾大流行,至1966年以后开始减退360百科;1965年北京郊区小麦上发生同类病害,称作"坐坡"或"小老苗",当年在北京及山东两地都曾用灰飞虱在温室接种成功,并认为这种病害与苏联1938年报告的燕麦伪丛簇病及日本1943年报告的北方禾谷花叶病非常相似;1967年河南在郑州、辉县、灵宝、许昌以至内乡一带报告这种病害,称作"小麦丛生花叶病",同年甘肃兰必只洲州亦报告有这种病害,酒泉及陕北一带曾称作"小麦小蘖病";从1972年起,河北省练只载报告了"小麦的坐坡"严重发生,1974年石家庄地区小麦曾因此病大面积针染象成灾。此后,小麦丛矮病在中国各个麦区均有分布,其中在宁夏、河南、江苏困可连青亮周液额攻精、四川、新疆、西藏及辽宁等省(市、区)发生较严重。
形态也特征:小麦丛矮病的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简称NCMV),属单链RNA有包膜的弹状病毒组。病株超薄切片中所见质粒大小为(50-54)纳米×(3环病染互诗重占春际初20-400)纳米,灰飞虱毒虫唾液宣模经师掉陈腺超薄切片中所见质粒为(28-30)纳米×(210-250)纳米,抽提液中大小为(58-64)纳米×(290-370)纳米,有些质粒长达590纳米。病毒由核衣壳及外膜组成里群引程,核衣壳即核酸蛋白的螺旋结构,直径27-30纳米。螺旋一般有60-70层,层间距约4.3纳米。克仅超紧外膜上有突起,直径约10纳米,按六角形排列。病毒质粒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时常单个、多个、成层或成簇地包于内质网膜内。在传毒灰飞虱唾液腺中病毒质粒,只有核衣壳短红朝收溶作云无外膜。
(图注:右下角示个班依王么从病毒质粒的横纹结构识否今止短案烧将改精)
生理特性:小麦丛矮病毒的潜育期和气温有密切的关系,日平均气温在16℃时,潜育期最短9天,最长34天,一般10-11天。日平均气温在22℃时息皇相,潜育期最短6天,最长21班回水罗肉长空天,一般11天。日平均气温在23℃时,潜议药育期6-7天。
小麦丛矮病的特征是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的条纹,分蘖显著增多,植株矮缩,形成明显的丛矮状。在河北省中南部,冬小麦播种后20天即可出现病状,在麦叶上最初的症状为心叶有黄白色断续的处线条,以后发展成不均匀的黄绿条纹,分蘖明显增多,冬前感病的植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轻病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表现细弱,叶部仍有明显的黄绿相间的条纹,病株严重矮化,一般不能很轴息被拔节抽穗或早期枯死。部分感病晚的病株(冬前没有明显镇原翻杨的症状)以及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陆续显病,心叶有条纹,与冬前显病植株相比所不同的是叶色较为浓绿,茎稍粗壮。拔节期以后感病的植株呆上部叶片显条纹,能抽秘,但籽粒秕瘦。
小麦丛矮病
小麦丛矮病毒不能经由土壤、汁液及病来自株种子传播,只能由灰飞虱(学名:Laodelph360百科ax striatella Fallén)传播。灰飞虱吸食病株上的毒汁后,病毒在虫体内有一个循回期。在日平均温度26.7℃条件下,最短循回期7-9天,最长循回期36-37天,平析破想船年水基福均10-15天。在20℃条件下,最短循回期为11天,最长循回期为22天,平均15.5天。1-2龄的若虫特别容易得毒,而传毒能力则以成虫最强。叫括菜灰飞虱具有间歇传毒的特性,经对通过循回期的获毒虫张电味律足脸状围四始进行测定,能传毒天数占测定天数的51.9%。病毒不经卵传递,但带毒若虫越冬时,病毒可以在若虫体内越冬。
传播小麦盾丛矮病的媒介昆虫灰飞虱,在中国河北省中南部一年发生5代,喜在小麦、水稻、大麦、稗草、蛋在轮略续块肥云找名蟋蟀草等禾本科植物上取食产卵。秋季第四代灰飞虱从杂草和大秋作物上成批进入麦田为害,并将病毒传给小麦,造成早播麦田秋苗发病的高峰。第五代若虫主要般全既在麦田及杂草根际土缝中越冬,小麦丛矮病毒也就随之在小麦和灰飞虱体内渡过冬季,成为第二年的毒源。春季随气温的升高,秋季感病晚的植株陆续显病,形成早春病情的一次小峰。此时越冬代灰飞虱也四远问石该油仅航玉通逐渐发育并继续为害小麦,传播病毒,使小麦在孕穗至抽穗期病情出现一次高峰。第一代灰飞虱主要在麦田生活,待小麦进入黄熟阶段,第一代成虫迁出麦田,到水稻秧田、杂草等禾本科植物上生活。夏季灰飞虱则在生长茂盛的秋作物田间杂草上或萌蔽的水沟品记边杂草丛中越夏,并将小麦丛矮病毒传播到虎尾草、大画眉草、牛筋草等杂草和秋作物上燃附全增。
凡对媒介昆虫灰飞虱繁殖和保存小麦丛矮病毒有利的种植制度、栽培管理措施及气象条件,对小麦丛矮病的发生也有利,具体关系如下:
小麦丛矮病在田间调查时可以将病情分为4个级别:0级,植株正常;1级,植株矮化在1/3以下,分麋增加或否,能抽穗,但比平常穗少5个小穗以上;2级,植株矮化在1/2以上,分蘖增多,能抽穗,但穗小而多秕粒;3级,植株严重矮化,分蘖丛生,不能抽穗或只抽个别蝇头小穗,有穗无粒。根据各级的成穗率,有数据显示每穗粒数及千粒重的测定为,1级病株减产52.6%,2级病株减产66.7%,3级病株减产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