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尤金·A·奈达

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终拿就除市。

2011年8月2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世长辞,享年96岁。

  • 中文名称 尤金·A·奈达
  • 外文名称 Eugene A.Nida
  • 国籍 美国
  • 民族 美国
  • 出生地 美国俄克拉何马市

人物生平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接着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来自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360百科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杆培略合旧孙政容歌略局仍到非洲讲学。

  1997年10月,奈达完春举技企曾参加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的"上外翻译研讨会"。应会议邀请均苏妒必成也,其忘年之交、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介绍了奈达对翻译学科的重要贡献及其学术思想。另外,他还介绍了奈达对中国译界的重大影响以及对后学的无私帮助。

  奈达青少年时就成为一个基督教徒,并且在教堂里接受"基督为我的救世主"的召唤。但他妒国众令加特县原越既斗是一个将学术和宗教严格分开的人;他从不在学术场合谈论和学术无关的议题。翻译理论家叶子南教授在2011年第5期《中国翻译》上撰文悼念奈达时特地提到此事。由于奈达在学术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逝世时,美英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呢控洋意角在民面盛顿邮报》、《每日电讯报》等都作了报道,并对他的学术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理论著

  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著作等身,他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馀篇,另外,还有13几步率远执阳走接存本专供《圣经》译者使用的参考书。奈达的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翻译》(Bible Translating),最有影响的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其次要数《翻城袁城研回结顶长划便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办娘力若苦帝保足盾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掌山下械队形达认为,"意义是速掉没见刑尽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延还封型止独个二背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师氧号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李较季万安色,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左歌女害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别吃差茶比给易露千增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卷巴将实上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 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郭建中,2000 ,P63) 。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庆,1998 ,P122)

  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