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安徽入犯德九大学计算机科限哥太汽学与技术学院是安徽大学的二级学院,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是1984年成立社量破电米的安徽大学计算机系。

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5个本科专业;在来自编教职工101人,其中罗价自交80位专任教师;有各类在校全日制学生1900余人,其中博士生25人360百科,硕士生近400川能实人,本科生1500余人

  • 中文名称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外文名称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nhui University
  • 创办时间 2004年
  • 办学性质 二级学院
  • 主管部门 安徽大学

学院简介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是1984来自年成立的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在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学院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中心,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三基并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注重培360百科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烟固抗务算状头具究越社质人才;坚持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科优化,突出学科优势,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坚持对外合作交流,保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密切联系。

  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技术五个专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在编教职工106人字弱历岁,83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0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68人,35岁以下占35%。教师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世围验落费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元张班统班效转后备人选3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除于无计好察官如陈造植对象5人。

  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全日制学生1900余人,其中博士生25人,硕士生近400人,本科生1500余人。学院重视江跑调安外致附黑农绝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诉春王防对滑声样垂,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国际和国内数学建模竞赛、模拟机器人足球赛、ACM软件设计大赛和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比赛等多项科技活动,获得国际国内奖项十多项。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网络工程系、信息安全系四个教学管理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

  学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级重点学科;建有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有"安徽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过服己鲜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军具气该就车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拥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培训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的培养和招生资质;拥有"计算机科学反航真整校严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网满事营促日专养款络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五个本科专业及相应的继续教育专业。

  规模

  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全日制学生1900人,其中博士生25人,硕士生400人,本科生1500余人,另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等各类继续教育学生400余人。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近三年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国际和国内数学建模竞赛、模拟机器人足球赛、ACM软件设计大赛等多项科技活动,获得过包括全冲或派晚利配国数学建模大赛一、二等举第创具商远奖项在内的各类奖项19项。2005年启动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计算机和数学科学学院"4+1"合作办学项目,即在我院进行四年的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英语成绩达到一定水平(T微策助济汉马金封OFEL550或IELTS6.0)即可直接申请去英国格林威治大学继续深造一年,学业合格者可获得格林威治大学颁发的硕士们毛了个抗学位证书。

  学院资料室藏书近三万册,中外期刊60余种,拥有专业和基础实验五个,学院近期还将在新校区建立"计算机专业基础"、"计算机原理与结构"、"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及"计算机新技术与学生创新"5个方向的实验中心。学院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计算机应抓极用技术,"计算机应用尽顶收技术"博士点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计算机软件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三个硕士点;拥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培训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的培养和招短任切量如满生资格;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及相应的继续教育专业。

本科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初步训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

  就业去向: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工矿、邮电、金融、保险、工商税务、公安、交通、大专院校、信息技术公司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开发、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软件工程专业

  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软件工程及其相关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软件及工程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初步训练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等。

  就业去向: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工矿、邮电、金融、保险、工商税务、公安、交通、大专院校、软件开发公司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的研究、开发、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网络工程专业

  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网络工程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网络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结构、网络原理、网络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操作系统等。

  就业去向: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工矿、邮电、金融、保险、工商税务、公安、交通、大专院校、企事单位以及与信息相关的公司等单位从事各类网络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在职教工6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20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的教师22人,具有硕士学位和在读硕士的教师15人。教师中有一来自人获"皖江学者"特聘教授,有一人被评为安徽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有两人受到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有两人被评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五人被选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360百科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五人被评为安徽省高校骨干教师。

学院教授

  罗斌 李龙澍 刘锋 李炜 陶亮 吴小培 仲红 王爱平 汪继文 张燕平 方贤勇陈鹏陈志立施巍松(安大特聘讲席教授) 石润华汤进汤进 夏俊峰张兴义 赵姝张真诚(安大讲席教授)郑春厚

  系别教师:

  管理部门(系)

  主方留

  副主任

  计算步雷威机科学与技术系

  张燕平

许现石李块害军包务  王华彬

  软件工程系

  赵冷听单足培歌什至帮军供

  章程

  网络工程系

  宋杰

  周健

  信息安全系

  石润华

  崔

教学成果

  学院科研工作成果丰硕。近三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5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近180篇;毫白完成或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计岩染费频确离送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省自然科学黄施下基金、安徽省人才开发基金等科研项目44项,其它项目28项;荣获各级适脚二输李令息果效告盟科研成果奖8项,通房文进字过成果鉴定10项。截止2004年底在研项目国家级10项,省部委级27项。学院注重加强与国内外高校联系,与国内清华大学、英国YORK大学和GREENICH大学、澳大利亚SWINBOUNE工业大学、加拿大ALBERT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互访和人员交流。

研究生专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一.概况

  计算给击举社甚仍介机应用技术专业现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其培养方式为硕士、博士、提前攻博等等。2002年获准国家立项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2003年获准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实行学分制,2005年招生规模为30人。博士研究生学制2年,实行学分制,2005年招生规模为12人。

  近年来,本学科先后获得211工程和国家重点学科经费资助,软硬件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在主要研究方向已形成人才高地

  二.学科研究方向介绍

  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智能与知备来笑超识工程,包括问题求解史细外志密委互皮商空间理论及其应用、基于商空间理论的粒度计算理论及其应用、构造性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新的层次机器学习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复杂系统的优化技术和方法等等,获得了一批原创性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三.握治项垂优怀火专业课程设置

  1手安望纸.学位课

  英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组合数学、算法设计分析、高级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科学数权吧误延式念它烧学理论、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及执万应用、人工智能高级教程、高级数据库技术等等

  2.非学位课

  并行计算、智能计算、计算机视觉、知识发现、专家系统及其开发环境、优化理论及方法、构造性学习理论与方法和数据仓库及数据采集等等

  四、学科导师队伍

  张铃:男,1937年5月生,福建福清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同年分配至安徽工作,先后在安徽四所大学任教。1993年调至安徽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任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至今。1986年4月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正教授,198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先后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中科院智能所等单位聘为客座教授。获得荣誉称号:改革开放以来,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八次;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等省级以上学术奖励十次;1978年获安徽省首届科技大会成果奖;1984年获第六届ICL欧洲人工智能奖;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2年专著《问题求解理论及应用》获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1992年专著《新一代计算技术前沿的研究》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3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9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一等奖;1999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商空间粒度计算理论(这是目前国际上三大粒度计算理论之一)、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理论和方法等。

  程家兴:男,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博士,教授,现任安徽大学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安徽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澳大利亚南澳大学SCG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澳特别基金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建立国际合作关系。研究方向:智能计算,算法分析与设计,最优化方法。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3等奖,安徽省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2等奖.。目前,指导博士生5名,硕士生9名。主讲课程有具体数学,智能计算,优化理论与方法,组合数学以及本科生离散数学教学课程等。

  张燕平:女,1962.2出生,安徽巢湖人;1981年毕业于上海电力学院热工自动化专业; 1989年作为合肥工业大学微机应用研究所研究生获工学硕士;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职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安徽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6月任安徽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2003年担任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4年11月任教授。主持完成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2004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在《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国家重点期刊和国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篇。

  汪继文:男,1958年9月生,安徽宿松人。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硕士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12 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2004.8出站,获博士后证书。1982.1-1986.9在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任教。1989年7月硕士毕业后留校到安徽大学计算机学院(原为计算机系)任教到至今。2001年6月担任硕士生导师,2002年9月受聘为教授。2002.12入选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三次获教学优秀奖,一次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先后参加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两项省教委项目。目前参加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一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28篇,SCI收录论文4篇。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1. 智能软件

  学科带头人李龙澍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软件体系结构、不精确知识表示和智能Agent技术,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主持开发的主要系统有:农业气象决策支持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探讨知识的继承机制和抽象原理,使智能软件系统的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融为一体,引进了知识的层次结构,增强系统的可用性和维护效率。完成国家"863"项目"基于气象分析的指导农作物种植管理软构件",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软件体系结构和组件技术的研究",深入研究模糊商结构理论,将粒度计算理论用于建造软件体系结构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商空间的智能软件体系结构构造模型,研究成果在农业气象、河流污染、公路管理、煤矿救护等GIS系统中有广泛应用。

  不精确知识表示的研究:深入研究不精确知识表示的特点,提出一种适合领域特征的信息处理系统的框架和数据约简、知识发现方案,促进知识库系统开发技术水平的发展。研制适合模糊粗糙集信息处理的新的智能软件体系结构,不仅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而且在农业气象分析应用中取得其它方法和系统无法替代的明显效果,结合农业气象信息,分析模糊粗糙集的特性和优点,研制适合知识处理的构件模型,用于建造减灾防灾、农作物管理等实际决策支持系统,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智能Agent技术的研究:Agent体系结构是智能Agent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智能Agent是由哪些模块组成,这些模块之间如何交换信息,以及如何将这些模块用软件或硬件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合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和机器人世界杯足球锦标赛RoboCup(Robot World Cup),面向大中型企业的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和建造基于Agent技术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为安徽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2. 数据库与Web技术

  学科带头人郑诚博士、副教授。2002年12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并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新一代Web技术等。2005年9月起在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在职)。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省高校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近几年内作为主要骨干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4项。主持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二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数据库与Web技术方向:研究数据库与数据仓库及其应用技术、基于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多粒度数据挖掘技术,将它们应用于税务、网络安全等领域;研究语义Web技术,在Web中引入有关智能技术,让计算机能理解Web上的信息。

  3. 并行计算

  学科带头人刘锋,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并行计算、网格计算,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科研项目、安徽省自然基金项目和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项目多项。

  近期发表的主要论著:

  1. 基于改进型遗传算法的门阵列模式布局 (EI)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2,no.3

  2. 求复函数方程根的遗传算法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37卷,第24期

  3. PVM环境下求复函数方程根的并行遗传算法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3,no.7

  4. ORACLE数据库的MIT在营业帐务系统中的应用 电信技术 2001.9

  5. 电子出版物与纸质出版物异同论 情报科学 2001.7

  6. 基于遗传算法的方程求根算法的设计和实现 (EI)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4年第3期

  7. Internet QoS控制机制综述 计算机科学 2002.3.

  8. 基于分布理论和遗传算法的多项式求根算法 微机发展 2001年第6期

  9. 基于Agent网格计算性能的实时调节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年第39期

  10. 并行遗传算法求复函数方程根的设计和实现 (EI)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6期

  4. 中间件技术

  学科带头人邹海,博士,高工。2001年3月至2003年7月在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信息与电子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近年来主要专注于模糊与随机环境下的粗糙集理论与知识获取、中间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948项目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10多项横向合作项目,目前在研省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10余篇。近年来承担了包括东北晚中生代资源预测专家系统、坝工建筑物实时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基于网络通讯的远程分布式遥测系统、基于数据挖掘的防汛抗旱调度指挥系统、B/S/S架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内的多个应用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工作,并得以成功应用。

  模糊与随机环境下的粗糙集理论与知识获取研究:针对信息识别中大量存在的不完备信息和随机环境这一的特点,结合智能信息处理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粗糙集(Rough Set)理论,深入研究在复杂系统中不完备信息及其随机环境下知识的表示、知识的约简、知识的学习、归纳和推理等。

  中间件技术的研究:中间件技术作为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础软件,近几年来逐渐成为构建网络分布式应用系统的重要支撑工具。它能够解决网络分布计算环境中多种异构数据资源互联共享问题,实现多种应用软件的协同工作。研究方向涉及分布式高性能高可靠企业级基础软件平台架构与机制、应用集成架构与技术、J2EE应用服务器、、工作流技术、移动中间件技术、反射中间件技术、嵌入式中间件技术、网络即插即用中间技术件、普适计算中间件技术、网格计算中间件技术、CORBA高级技术等。目前,中间件已与操作系统、数据库、前端应用软件一起,跻身于软件业发展的重点之列,并成为分布式应用的关键性软件。它可广泛适用于政府部门、银行、证券、电力、电信、交通与军事等关键性的网络分布应用。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

  一、研究生始招时间及在校研究生规模

  始招时间:2002年

  在校研究生规模:约60人

  二、导师梯队介绍

  1.计算机视觉及应用方向

  韦穗:安徽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学委员会信息学部委员,1983年4月至1985年9月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及弗吉尼亚多理学院作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图像图形学、模式识别、数学形态学和全息成像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863项目。其中大容量快速图像分析系统(负责人)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荣获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先进工作者称号及国家科技部授予的国家863计划先进工作者称号。863项目"基于VR技术的装配帮助系统"(负责人)的研究, 2000年经863专家组组织验收,认为该项目的成果对于本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SVD分解的射影重构算法研究"在图形学中的多视图几何、3D重构和基于图像的绘制、图像获取几何和降低计算复杂性,实现复杂景物的3D描述与显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持了2002年第二届国际图像图形学会年会,编辑了两本会议论文集,其中大部分论文都被EI收录,翻译出版《计算机视觉中的多视图几何》(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和原著作者Richard Hartley和Sman的授权)。

  梁栋:博士、教授(博导),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1985年和1990年在安徽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获安徽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为安徽大学讲师,1996年晋升为安徽大学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安徽大学教授。1995年被评为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和参加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先后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新型实用专利1项、安徽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图象信息处理。

  2.图像处理与识别方向

  罗斌:博士、教授(博导),英国约克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首批"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IEEE学会会员,IEEE计算机学会会员,英国BMVA会员。研究领域为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邻接图谱理论的图像聚类方法研究》,以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安徽省人才开发基金和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等。与国外同行专家保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参加英国EPSRC项目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应用现代图的分解理论对图像的结构化描述、图匹配理论和图的聚类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EM算法和矩阵的SVD分解理论得到不同大小及包含结构噪声图的匹配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图匹配的图像配准算法;将图的谱分解理论应用于图像的识别和聚类,提出图谱结构特征提取方法,以及利用谱特征进行图的识别与聚类,并应用于图像库的检索。研究成果曾获亚洲计算机视觉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和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论文被SCI、EI、ISTP等索引40多次,论文代表作曾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Pattern Recognition》、《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Image Vision Computing》等学术期刊。

  3.智能信息处理方向

  吴小培:博士、教授(博导)。2002年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信号处理。2003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在职), 2004年4月-9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研究领域:盲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和语音、图像处理和识别。近年内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盲源分离、独立分量分析和脑电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相关论文多次被同行引用。

  柴晓冬:教授,博士。安徽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目前在中国科技大学电子技术与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在职),研究内容为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信息安全。参与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主持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4.多维信号处理方向

  陶亮:博士、教授(博导),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助理。2003年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考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资格,次年被派往加拿大温莎大学访问研修一年。1999年被选为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并获项目资助,2002年入选安徽省高校首批学科拔尖人才。自1988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以来,一直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曾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或主讲过多门专业课程,获得过校教学成果奖和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是本校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生导师(该学位授予点开点导师之一),同时也是本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参加或主持过多项科学研究,近期主持了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的研究各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维信号处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电子学报》、《Chinese Optics Letters》等核心学术期刊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过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目前(2005年4月)已有2篇论文被SCI收录,22篇论文被EI收录,10篇论文被ISTP收录,多篇论文被他人引用;有专著1部(《实值Gabor变换理论及应用》);是《电路与系统学报》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形学学报》审稿人以及IEEE国际电路与系统专业学术年会审稿人(被邀请担任过审稿委员会委员、专题分会主持)。

  三、主要学术成果

  1.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本矩阵的鲁棒性计算及应用"支持下,应用视觉理论、投影几何、代数几何、矩阵分析和现代数学最优化理论,完成了基本矩阵的鲁棒性算法研究,并给出了在3维计算机视觉中相关问题的鲁棒性算法。

  2.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SVD分解的射影重构算法研究"支持下,对基于SVD分解的射影重构算法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模拟数据和真实图像两方面的实验,获得图像中匹配点噪声效应的定量理解和算法性能的定性理解。

  3.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照片的场景重现"支持下,对基于序列图像的全景漫游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图像插补问题、图像整合问题及全景图生成问题。

  4.在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装配帮助系统"支持下,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建立一个Windows环境下的多模综合实验平台;2)实现一个基于视点的物体识别、定位的帮助装配系统的虚拟现实系统;3)对摄像机自标定、基于视点的插补、3D重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经国家"863"专家组鉴定:对本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

  5.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对计算机产生体视全息图进行了研究。全息技术能提供所有视点、距离上的3D(深度)感知,它是目前最理想的3D显示。当今来自计算机、卫星、先进医学成像设备、战场环境的精确模拟以及地质勘探等各个领域的数据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将这些数据变换成人们更易理解的形式,即真3D显示的形式。它无须借助眼镜、头盔等辅助设备,并用计算机生成3D显示的编码,由光电器件生成空间显示。

  6.先后完成"基于图像的交通肇事现场测距系统"、"基于图像序列的交互式全景漫游生成系统"、"合肥风光交互式全景漫游系统"、"基于图像的犯罪现场重现系统"、"芜湖长江大桥和合肥中心油库交互演示系统"、"宜昌交互式招商引资展示系统"等开发和研制,并应用于交通事故处理、公安刑侦、城市规划、旅游宣传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基于图像的交通肇事现场测距系统"和"合肥风光交互式全景漫游系统"经合肥市科技局组织专家鉴定:核心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填补国内空白。

  7.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的支持下,初步验证了用独立分量描述思维脑电特征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基于思维脑电独立分量特征的脑机接口技术研究新设想。该研究思路和阶段性成果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研究了小波变换和独立分量分析进行结合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变换和ICA的时频空三域分析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多导脑电信号ICA分析中存在的过完备问题和非平稳问题;研究了在线ICA算法及其实现技术,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在线Infomax算法,并用于实测脑电数据的在线消澡问题,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该项成果是对Infomax 盲源分离算法的扩展和补充。

  8.在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提出了实值离散Gabor变换(RDGT)理论与快速算法,提出了基于RDGT的瞬变信号表示算法、基于过抽样RDGT的核磁共振FID信号增强算法,以及基于RDGT的线性时变系统表示与逼近方法;研究了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方法与系统。研究成果以40多篇论文中英文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电子学报》等重要的核心学术期刊和若干国际学术会议上,并且已有20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

  四、学科研究方向介绍

  1.计算机视觉及应用方向

  将多视图几何与矩阵分析、谐波分析和现代数学最优化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基于图像的3D成像几何与物理中的算法和应用,包括基本矩阵的鲁棒计算及应用、基于照片的场景重现和SVD重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装配帮助系统、计算机产生体视全息图的研究及其在交通事故处理、公安刑侦、城市规划、旅游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图像处理与识别方向

  将现代图的分解理论、现代统计学理论和模式识别理论应用于数字图像的分析与识别,对图像的结构化描述、图像特征的提取、图像的配准、结构模式识别中的图匹配理论和图的聚类方法进行研究,并将图匹配理论和图聚类方法应用于图像库的检索和索引。

  3.智能信息处理方向

  研究小波分析理论及其在脑电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基于时-频-空三域分析方法的思维脑电特征提取与识别、思维脑电的独立分量分析及其在脑机接口中的应用、在线盲源分离算法及其DSP实现。

  4.多维信号处理方向

  研究多维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应用于生物信息、语音、图像信号的处理和识别。如一维和二维实值离散Gabor变换理论、快速算法及应用的研究;复杂背景下灰度图像和彩色图像中人眼自动定位算法;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方法与系统实现;支持向量机快速学习算法及应用;语音消澡和识别技术等。

博士后流动站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获准设立,该学科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学科,设有教育部""特聘教授岗位、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现有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16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智能计算、计算视觉与模式识别、模式信号处理。

  智能计算方向:论述了智能理论与模型的关系;提出基于商空间的粒度计算理论;证明了"保假原理"和"保真原理";建立了模糊等价关系与距离函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多侧面覆盖"学习算法。该理论从问题的提出、方法的构造到理论的建立均是原创性工作。应用情况:⑴证明了"模糊集定义鲁棒性";推导出证据理论中的D-S组合律;给出基于商空间的机器学习的新算法,应用于金融预测、手写汉字识别、图像分割和数据挖掘等。提出统计遗传算法、佳点集遗传算法,并应用于求解合优化问题。⑵交通信号优化配置设计研究。设计的优化配置方案比德国PTV公司设计的方案平均等待时间缩短30%以上。应用软件已应用于道路信号改造工程。

  计算视觉与模式识别方向:应用视觉等理论,完成了基本矩阵的鲁棒性算法研究。研究了图像的全景漫游技术如图像插补、图像整合及全景图生成。计算机产生体视全息图的研究。提出基于人类视觉的全息带宽压缩方法。应用推广:完成"基于图像的交通肇事现场测距系统"等多项开发和研制,并应用于交通事故处理、公安刑侦等。研究了图像的结构化描述、结构模式识别中的图匹配理论和图的聚类方法,提出图匹配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匹配的图像配准叠代算法。提出了图的结构特征及提取方法。

  模式信号处理方向:提出了基于思维脑电独立分量特征的脑机接口技术。研究了在线ICA算法及其实现技术。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在线Infomax算法,并用于实测脑电数据的在线消澡问题。研究了实值离散Gabor变换理论与方法。开展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光纤扫描天线阵、新型移动通信天线、SAR成像技术及图象处理,高阶算法、渐近波形估计、运动目标识别的研究。

重点学科

  学科简介

  2002年,安徽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经过7年的建设,本学科已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和"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早期凝炼出的"智能计算、计算视觉与模式识别、计算信号处理"等三个学科方向,发展成现在的"智能计算、模式识别、计算视觉、计算信号处理、智能软件、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处理"等六个研究方向。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学科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本学科高度重视研究方向的选择,在计算科学领域做出了具有一定开拓性的工作。计算科学(Computational Science)是保证国家竞争力和保持国家长期的技术领先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被国际上称为21世纪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致布什总统的报告:《计算科学:确保美国竞争力》)。在这一领域,我们瞄准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具有普遍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研究方向;强调高水平数值建模、高效的计算方法,高水平的应用软件的研究,特别是与现代数学的交叉与渗透;发挥我们的特色和优势,在智能计算、计算视觉与模式识别、计算信号处理三个方向的研究上取得了若干原创性的成果和多项特色明显的创新性成果,并在应用方面取得实际成效,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较大的影响,使本学科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某些研究方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本学科具有善于把握和凝炼研究方向、能将计算科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良好学术素养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学风端正、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梯队由84人组成,具有博士学位的成员52人,教授24人,副教授3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学术骨干较七年前有了显著提高。在岗"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并设有""特聘教授岗位。

  近7年来,本学科先后获省、部级奖励14项,主持863项目8项、973项目(子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省部级项目48项。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8篇,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29篇,SCI收录46篇,EI收录226篇,出版专著4部,鉴定项目22项,获得发明专利6项。培养了一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在技术转化方面也做出了显著成就。同时,本学科对教育部电能质量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现代成像与显示重点实验室和合肥大学科技园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国际同行中也有多方面稳定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世界上20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有实质性的合作交流,吸收国内外访问学者22人,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4次,国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10次。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建有"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电力系统红外图像安全监控网络平台" 和安徽省"工业图像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设有"安徽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及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的招生资质;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和"信息安全"四个本科专业。

  学术带头人

  张铃:1937年生,教授。针对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以拓扑学的商空间为工具提出商空间粒度计算理论,并结合算法与应用进行研究。"该理论从问题的提出、方法的构造到理论的建立均是原创性工作"(国内专家评语,下同),"是当前国际粒度计算三大理论之一"。提出了基于商空间的粒度计算理论,将商空间理论扩展为模糊商空间理论,给出模糊集的构造性定义,证明了"模糊集定义鲁棒性",这个结果解决了四十年来对模糊集定义的非议。利用神经元的新的几何意义,提出了机器学习的覆盖算法,将神经网络学习问题转化为覆盖问题,使计算的复杂性由 降为。

  罗斌: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约克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国际学术组织IEEE南京分会合肥分支部主席、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安徽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首批"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高校博士点基金1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等省部级及横向开发项目1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论文被SCI、EI、ISTP等索引近80次,代表作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PAMI和Pattern Recognition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曾获得亚洲计算机视觉会议最佳论文奖、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和三等奖3项。

  韦穗:1946年出生,教授。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曾任国家863机器人主题专家组成员和中国科学院"八五"重点项目负责人。近期主持及参加完成的国家"863"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曾获国家新产品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获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译著1部、编著1部、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吴先良:1955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微波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线理论与电磁散射专业委员会委员、微波分会理事等。主要从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电磁场散射、逆散射,电磁场数值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首次提出基于辛几何理论的焦散区散射场计算方法,基于辛几何理论复杂目标散射场计算方法。解决了计算电磁场焦散区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首次对基于矢量抛物线方程的双站RCS计算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有效地处理轴向方向45度以内的电磁散射问题及多体目标进行雷达散射截面(RCS)的计算。采用图形电磁学(GRECO)方法,开发了可视电磁散射计算平台。研制的智能型杂质和金属在线探测仪应用于全国80%以上的卷烟、复烤厂。

  李龙澍:1956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主持完成10多项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863"信息技术应用二等奖和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近三年被EI、ISTP收录学术论文15篇。在研主要项目有国家清史、奇瑞汽车设计等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吴建国:1954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部委下达的科研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新产品证书、软件著作权各1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

  陶亮:1963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安徽省高校首批学科拔尖人才,安徽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在中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被SCI、EI、ISTP检索30多篇,出版专著1部,代表作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和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近两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

  张燕平:1962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商空间模型下构造性机器学习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60多篇,参加了多项国家973项目、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面上基金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产学研项目多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科研团队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张燕平

  汪继文

  程家兴

  王爱平

  罗 斌

  陶 亮

  吴小培

  赵海峰

  李兴荣

  王庆生

  刘玉峰

  赵 姝

  刘慧婷

  汤 进

  陈思宝

  刘 峰

  段 震

  罗 罹

  钱付兰

  陈 喜

  邱剑锋

  陈 洁

  张兴义

  张 顺

  软件工程系

  刘 锋

  李龙澍

  李 炜

  郑 诚

  赵 鹏

  周爱武

  邹 海

  琚川徽

  刘政怡

  李学俊

  贾兆红

  贾瑞玉

  马 猛

  韩 莉

  程 凡

  杨为民

  张以文

  徐怡

  姚 晟

  许荣斌

  网络工程系

  仲 红

  宋 杰

  章权兵

  方贤勇

  束永安

  石润华

  吕皖丽

  高湘萍

  涂铮铮

  周 健

  崔 杰

  王福田

组织机构

  学院党委:

  书记:王建华 副书记:周宇晗

  委员:王建华 罗斌 周宇晗 李龙澍 汪继文 郑诚 黄宗和

  学院行政班子:

  院 长:罗斌

  副院长:李龙澍郑诚黄宗和

  教学系主任: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主任:张燕平 副主任:赵海峰

  软件工程系:主任:刘 锋 副主任:赵鹏

  网络与信息工程系 主任:仲 红 副主任:宋杰

  学院常设委员会:

  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主任:罗斌

  委员:王建华 李龙澍 陶亮张燕平 吴小培 汪继文 郑诚

  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李龙澍

  委员:陶亮 张燕平 刘锋 王爱平

  学院工会委员会主席:李炜

  委员:赵海峰 李学俊 周勇 徐军

  学院财经小组:黄宗和 汪继文 李平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下一篇:高塘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