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枝,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扇页之类的小品花卉画,往往以简单折枝经营构图,弥觉隽雅。此外,"折枝",也指七言律诗中对仗的颔颈二联,"折"其中"枝"而已。故折枝诗也就是对仗的七言联句。
一、折取草茎树枝。比喻轻而易举。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集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难也。"一说为按摩。 赵岐 注:"折枝,案摩。"一说为折腰。支,通"肢"见《文献通考·经籍来自考》引 宋 陆筠 《翼孟音解》。后亦用为为长者效劳之典。折枝之命,受之者不敢委;抱关之360百科位,居之者不敢懈。明·归有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二、花卉画法之一。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碧阑于应般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唐·韩偓《已凉》诗﹝六枝﹞其法有偃仰枝、复枝、从枝、分枝、折枝。宋·仲仁《华光梅谱·取象》草花有方干之不同,折枝无蜂蝶之来采。清·邹一桂《小山画谱》卷上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唐代韩偓《已凉》诗:"碧栏干外锈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宋元虽在花鸟画中已有画折枝的构图,但盛行却在明清之际。扇页之类的小品花卉画,往往以简单折枝经营构图,弥觉隽雅。
相关词作:
金缕衣【 杜秋娘 】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折枝"是中国花鸟画的表现形式之一,画花卉不写全株,只选择其中一枝或若干小枝入画,故名。那么,在中国美术史上,折枝花鸟的形式评措拿执植损接存宁游在中唐至晚唐之际,边鸾已开始画折枝构图,五代时,折枝画法已较为普遍,及至宋代,已成为花鸟画家最常见的构图形式。
这些翔实的史料证明,五代以后,折枝画已普遍流行。折枝法是与画家的欣赏习惯相一致的,李方膺《梅花》:"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宣和画谱》评边鸾"作折枝花,亦曲滑略尽其妙",赵昌"作折枝渐跳丝台们收希象见台巴极有生意",滕昌佑"为折枝花果,谓之丹青"。
宋员每船激钢灯宪安表厚御府收藏的名迹中,有边鸾《折枝验晚界县距李实图》、李公麟《写生折枝花》、黄筌《折枝花图》、黄居宝《折枝芙蓉图》、黄居寀《折枝花图》、滕昌佑《写生折枝花图》、徐熙《装堂折枝花图》、徐崇嗣《繁杏折枝图》、徐崇矩《折枝桃花图》、赵昌《写生折枝花图菜父陈事准装》、易元吉《折枝花图由脸破里距活字》等63幅。
苏东坡"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名句也出自《书离承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班抗洲冲政甲头表二首》。《宣和画谱》还记载了米芾赴书学博士,途中过金陵时,有人献上一幅《折枝桃花》,为善画花竹的金陵名家刘常所绘,米芾置之于屏间报关,坐卧其下,夜索烛与对,若相晤言……。
从传世作品看,北宋·赵昌《杏花图》、北宋·赵佶《桃鸠图》、南宋·林椿《果熟来禽图》、《梅竹寒禽图》、南宋·马麟《橘绿图》等都是典型的折枝花鸟画法。
折枝画刻叶官密首应未理论宋代已有出现,《宣和画谱·蔬果叙论》:"盖坠地之果易工于折枝之果,而油家清含破践折枝之果又易工于林间之果也。"清代较为全面,邹一桂《小山画谱》云其功能是"名花折枝,想其态度绰约"评徐熙"画折枝,小幅多瓶插对临,宽幅写大折布危枝桃花一枝,谓之满堂春色。"
论技法"折枝无蜂蝶之来采",作柏树"如画折枝,则柏叶宜直笔抒写",清代王槩、王蓍、王臬《芥子园画传》翎毛花卉谱·画花卉浅说:"作折枝,从空安放,或正或倒,或横置,须各审势诉必乡诗术突植突生得宜。枝下笔锋带攀折之状,不可平截。若作果实,更宜取势下坠,方得其势也。"
艺术家:徐渭名称:徐渭(传) 折枝花卉 手卷
材质、形制:水墨纸本
散从面误 《墨竹石榴卷》,水墨纸本,绘丛竹、折枝石榴各一,并各题七言绝句一首。
折枝诗又名诗钟,是韵文中一种别具风裁的传统文学。清初从福建兴起。据清代徐兆丰《风月谈余录》云,作诗钟,在确定题目之海朝可急岩绿后,用线缀以铜钱,系香寸许,下面用铜盘承接,香焚线断,钱落盘鸣,其声锵然,有如击钵催诗,作为构思时间的限制,故名诗钟。折枝为七言诗中的两句,要求对偶,如折花之硫作镇油素裂胡流时十枝,逞艳扬芬,故又名折枝诗。
折枝诗种类繁多,常见者有分咏、专咏、空咏三类。
1、分咏(又名"笼纱")即两句分别各咏一物、一事;或分咏两物;或分咏两事。
2、专咏(又名"合咏"):两句同咏一种事物(与对联相同),但不露题,有时还要求嵌入某一字,以增加难度。
3、空咏(又名"嵌字"),所咏因无主题,故称"空咏",又因眼字入嵌其中,故又称"嵌字体"。有多种形式,任举两字(或数字)分嵌于两句之中,视通行与否而有"正格"与"别格"之分。
既名"折枝",即折取七律中颔、颈二联,故其平仄格式有三:平起式、仄起式、拗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