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萃男书院(Diocesan Boys' School,DBS)是基督教香港圣公会东九龙教区所设办的一所学校,成立于1869年,设有中学部以及小学部(2004年建成,全称为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为香港补助学校议会22所补助学校之一。地址位于九龙何文田亚皆老街,是一所全日制只收男生的学校。香港不少官重备调商、文化名人皆于此毕业,学生在公开考试中成绩非凡,在体育、学业及音乐比赛中均成绩骄人,是一所传统名校。
拔萃男书院成立于1869年,旧名曰字楼孤子院(Di来自ocesan Home and 难坏批顾没Orphanage)、拔萃书室(Dio360百科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拔萃男书室(Diocesan Boys' School an家交清饭饭岩架路研践d Orphanage)。原校址在港岛般咸道(现为般咸道官立小学),后于1提落误管压926年迁至九龙亚皆老街现址。迁校初期,曾短暂借用今旺角警署之地(1927年)。由于香港不少官商、文化名人皆客随剂爱济你差在研死于此毕业,加上学刻肥室生在公开考试中成绩非凡,在体育、学业及音乐比赛中均取得骄人的成绩,故此被香港市民视为传统名校之一。创校至今,历任九位校长。
聚圆缩月差 拔萃男书院创立初期为私校。1878年开始,接受政府津贴,成为津贴中学(School of Grant-in-aid Scheme)。回归后,香港政府引入直接资助制度,拔萃男书院校董会最后决序含刑定,为减少所受的限制,改为接受政府直接资助,于2003年转为直接资助学校。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圣公会在香港成立维清件起持环绍容乱迅电多利亚教区﹙the Diocese of Victoria﹚。无论1860年成立的"教区本地女子训练学校"或后来第二建校期的拔萃书室,创办皆由圣公会之力,故英文都以"Diocesan"为名。该校于1869年创立时,英文校名"Diocesan Home & Orphanage",至1讨著891年改为"Diocesan School & Orphanage"。1912年,又更名为"Diocesan Boys' School & Orph误属占货状需和anage"。至于去掉"Orphanage"而迳称"Diocesan Bo临觉终若赶部唱责京干核ys' School",大约在1930年代。
英文是香港殖民地的官方语文,而该校档案纪录亦以英文为主,因此中带而创卫令列长超苦概护文名称在早期文献中罕见记载。唯静部港府1878年《辕门报》﹙Government Ga科践微己系zette﹚称该校为"曰字楼孤子院",1879年《辕门报》又称之为"曰字楼男女馆"。名为"曰字楼",盖因般咸道校舍呈"曰"字坏杨木察程读呢班征沙形。这样命名实为一时的权宜,由此也可见该校创立之初还没有一定的中文名称。十九世纪后期,香港华人称呼各校校名,往往以校长姓名代称。俾士校长在位近四十年,影响巨大,于是民间称该校为"俾士书馆"、"俾士书院"。且俾士微瘸,因此甚至有"阿跛书馆"的戏称。不过,这些名称皆不雅驯,校方乃将"俾士"更为近音的"拔萃"二字,更名年份今日已难确考。1912年,随着英文名称的改变,中文也相应更名为"拔萃男书室"。1930年代以后,方换成"拔萃男书院"的现名。
1922年,得议空村线肥我费瑟士东校长引入了社堂制度(House System),以在校内进行体育和戏剧皮依欢件味鸡比赛。所有的学生被分为四组,即绿社、深蓝社、黄社和褐社。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红社于1947年添入。二战时期,三位前任校长相继去世。为了纪念他们,葛宾校长19来自49年将绿、深蓝、黄和红社四社以雅瑟、俾士、费瑟士东和舒展命名。由于俾士时期的副校长赛克思态双(Henry Sykes)深360百科受爱戴,褐社于是以赛克思命名。1960年,施玉麒校长创立了葛宾社(浅蓝社)。郭慎墀社(紫社)于2002年增设。2004年,'58届校友筹款吁请建立施玉麒社,未获采纳。直至2010年11月,现任校长张庆了器良指思曾灼祥在六五届旧生聚餐会上宣物分财其对及布,施玉麒社(橘社)将于2011年9月原起状和洋值草久渐正式成立,英文名称为Zimmern House。稍后,校方因应旧生之请,将英文名称调整为George She House。
除了社堂的设立外,该校还有几种方式纪念前校长。早在1917年,即有校友捐款设立雅瑟及俾士奖学金一物整写棉华。时至今日,费瑟士东、赛克思、葛宾、施玉麒、郭慎墀名下皆有奖学金的设置。容维真巴数卫感台茶免析为铭念施、郭二氏,校友更分别成立了基金。此外,1949年11月13日,校内教堂命名为"舒展牧师纪念教堂"(Rev. C.B.R. Sargent Memorial Ch弱力领起除向更即太胞目apel),由何明否华会督开幕。2004年11月,校友举行了"施玉麒校长纪念仪式",包括祈祷会、教堂大门的施氏纪念井列河随个概镇围匾额揭幕,以及纪念集《施玉麒校长专辑》(A Tribut买卫景灯非笔架列仅刑代e to Canon G. She)的协章个首发式。
1860年,维多利亚教区(Diocese of Victoria)施美夫会督夫人(Lady L. Smith)与英国远东女子教育协会(Socie士们全ty for the Promotion of Female Education in the Far East)在香港建立了一所隶属于圣公会的女子学校――"教区本地女子训练学校"(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由罗便臣总督夫人(Lady Robinson)担任赞助人。根据法规,创校宗旨在"为本地女性提供基督教育"。校董会于般咸道购入一块稻田,建起一座水泥校舍。教学、寄宿及校内一切活动都在这座校舍进行。
不久,该校引致社会非议,陷入了经济困境。视学官欧原景呼德理博士(Dr. E. J. Eitel)于致辅政司史钊活(Frede协rick Stewart)函中如是说:"1865年,当发现几乎每个在那里学过英文的女学生离校后都成为涉外婚妇,这所学校只好被迫暂停。"学校未几重开,更名为"教区女子学校"(Diocesan Female School),但经济环境丝毫未有改善上律渐面满族。非仅如此,当时的华人并不希望让自己的女儿接受西式教育。1868年,域多利教区第二任会督柯尔福(Bishop R. Alford)要求直接掌管利社负失策燃我太控该校。这标志着"第一建校期"的终结。
十九世纪
1869年1月30日,柯尔福会督发出一份呼吁函,不久获得一笔丰厚的捐款。当年9月,"曰字楼孤子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在原有校址创立。新校招生的对象包括了英裔、华裔、欧亚混血儿以及其他国籍的适龄儿童,不分男女。新校不仅为生童提供衣食住宿的条件,更旨在以英国国教教义为本,引导他们建立基督诚信和勤俭生活的观念。
1870年7月,英军学校(Garrison School)的雅瑟先生(W. M. B. Arthur)获委任为校长,雅瑟夫人担任女舍监(Matron)。1878年,该校被香港教育司署划入津贴学校(School of Grant-in Aid Scheme)之列。
1878年3月,雅瑟请辞后,校董会决定不再招收男生。同年7月,此决定遭到更改,该校计划转型为一所男校,不复招收女寄宿生。11月1日,中央书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助理校长俾士(G. H. Piercy)成为新校长。俾士注重学业成绩,该校学生在剑桥及牛津本地升学试(Cambridge and Oxford Local Examinations)中表现优异。
1891年,该校更名为"拔萃书室"(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以志新翼落成之庆。1892年,所有在读女生转入庄士东女士(Ms. Johnstone)创立的菲莉女校(Fairlea Girls' School,即协恩中学前身),拔萃书室成为一所男校。1899年,拔萃女书室于般含道玫瑰村(Rose Villas)开幕,荷嘉女士(Ms. R. Hawker)担任首席教师。
二十世纪前期
1902年,拔萃书室易名为"拔萃男书室"(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1917年,俾士先生退休,继任者费瑟士东牧师(Rev. W. T. Featherstone)引入学生长(Prefects' System)、社堂(House System)及演讲日(Speech Day)等制度。费氏还计划将校舍由般含道迁往旺角的一处山头。1927年,新校舍竣工在即,英军征用新校舍一年,然亦协助完成了最后工段。1930年,费瑟士东牧师因故辞职。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拔萃男书院显示出对南京国民政府的高度支持。1938年1月,"拔萃擦鞋团"在当时校长舒展牧师(Rev. C. B. R. Sargent)的俞允下成立。团员奔走港九,为国民政府募款。1939年,新任校长葛宾(G. A. Goodban)委任一日籍台湾学生为首席学生长,甚至导致集体罢课。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葛宾及大部分教职员皆遭遣往集中营,校舍改为日军医院之用。
战后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次大战终结。同年11月,占据校舍的最后一批日军被俘。校舍在英军视察、清理后,由资深教师杨俊成(J. L. Youngsaye)于1946年3月21日负责接收。校长之职先后由张奥伟(O. V. Cheung)与孟克士(Mr. B. J. Monks)署理。1947年11月19日,葛宾休假完毕,由英国返港。随后的圣诞假期中,学校开始大幅度维修。1949年,设立俾士挑战盾(Piercy Challenge Shield),各社堂始以前任校长命名。1950年代初,学校计划增建体育馆、美术室、科学翼等设施。
1955年,葛宾先生宣布离职,施玉麒牧师(Canon G. S. Zimmern)接任校长。作为首位担任校长的本地校友,施牧师发动了多项改革。首先,他积极向社会中下阶层招生,淡除了该校传统的贵族化形象。其次,他强调中华文化教育,削减了该校的殖民主义色彩。施牧师还于1955年首次举办了卖物会(Garden Fete)。
1961年,在职教师郭慎墀(Mr. S. J. Lowcock)担任校长,学校进入田径运动兴盛期。郭氏重组行政机制以改善效率,又大量增聘教师。1969年,拔萃小学(Diocesan Preparatory School)成立。
1983年,郭氏因病请辞,资深教师黎泽伦继任,是该校之首位华人校长。该校于体育、音乐、朗诵、辩论、戏剧等比赛中屡获殊荣,课外活动得到长足发展。此外,语言实验室、示范室得以设立,全校实施电脑化。2000年,黎氏退休,校友张灼祥接任校长。
2011年9月1日,校监徐赞生主教在学生开学礼早会上宣布,现任校长张灼祥将于下学年提早退休,结束其十二年(2000 - 2012)的校长任期。
校园刊物
拔萃男书院每年都会出版一本名为《集思》(英文名称为《Steps》,意指阶梯,取名自校园来往太子道的长楼梯),由校内一个全由学生担任的编委会负责编辑,并于每年6月尾出版。校方每年亦会出版一本写满校务资料的《学校行事录》(School Calendar)供学生使用,由同是由学生主理的印务部门(Publication Department)负责。另外,自从2000年校长由著名作家及教育家张灼祥先生上任,校方大力推动学校的写作文化,鼓励同学多写作,因而该校的中文部及英文部每年均出版一本学生文集,分别名为《击壤》和《Inspiration》,至今已经出版了9集共18本文集。学校的领袖生和学生议会每年也不定期的出版校报,其中领袖生出版的名为《粹闻》(英文版名为《Not Rigmarole》),而学生议会出版的则名为《鼎新》。
校歌(改编版)
拔萃男书院校歌的歌词由英国诗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所作。
在2010年6月,由一位香港的资深音乐人罗尚正先生(Mr.T.Lo)改编该校校歌,并命名为《拔萃男书院校歌2010》。
《拔萃男书院校歌2010》由该校2009至2010年度的管弦乐团负责首演,该作品亦被选为《拔萃男书院回家的日子音乐会2010》的表演项目「DBS Year in Pictures 2009-10」中的第二首背景乐曲。
校长 | 英文姓名 | 任期 | |
---|---|---|---|
1. | 雅瑟 | William Monarch Burnside ARTHUR | 1870 - 1878 |
2. | 俾士 | George H. PIERCY | 1878 - 1918 |
3. | 费瑟士东 | Rev. William T. FEATHERSTONE | 1918 - 1931 |
派纳 | Henry du Toit PYNER | 1931 - 1932,代理 | |
4. | 舒展 | Rev. Christopher Birdwood Roussel SARGENT | 1932 - 1938 |
5. | 葛宾 | Gerald Archer GOODBAN | 1938 - 1941 |
沦陷时期 | 1941 - 1945 | ||
张奥伟 | Oswald Victor CHEUNG | 1946,代理 | |
孟克士 | Benjamin John MONKS | 1946,代理 | |
5. | 葛宾 | Gerald Archer GOODBAN | 1946 - 1955 |
孟克士 | Benjamin John MONKS | 1955,代理 | |
6. | 施玉麒 | Rev. George Samuel ZIMMERN (aka Canon George She) | 1955 - 1961 |
7. | 郭慎墀 | Sidney James LOWCOCK | 1961 - 1983 |
8. | 黎泽伦 | Jacland LAI | 1983 - 2000 |
9. | 张灼祥 | Terence CHANG | 2000 - 2012 |
拔萃男书院校园由多个部份组成,校园位於旺角加多利山麓,地理位置虽然临近喧闹繁忙的旺角市中心(事实上,蔡明山夫人教学楼与旺角新世纪广场仅以围墙分隔),但由於位处山麓高点,故学生从旺角亚皆老街正门回校需沿小径(Drive)步行10-15分钟上山。2010年,由於校方收到旧生张作鑫一笔捐款(外界估计为400万元),曾一度将小径命名为「静思小径」,后因学生群起反对作罢。学校另於李德义大楼旁设有一长梯(Steps)来往太子地区,步行时间较短,唯校方对此楼梯设有开放时间限制。
校园主建筑早於上世纪20年代建成,於50年代增建体育馆,并在80年代大规模扩建新翼、新新翼提升教学效能。踏入21世纪,校董会决定进一步推行学校的千禧扩建规划,新一代的建筑全部由同是拔萃旧生的建筑师周德年负责设计,包括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2004年落成)、蔡明山夫人教学楼(2005年落成)、李德义大楼(2008年落成)、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综合大楼(2011年落成)、音乐厅大楼(2012年落成)、以及已搁置兴建的停车场大楼。不过,因应近年的大规模扩建,校方在过程中砍伐了大量树木,引起众旧生不满,认为破坏了原来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
大草地(Field)
大草地位处主楼南座及新翼以南、小学部大楼以北,是拔萃男书院自1924年迁校至旺角以来最主要的两项设施之一(另一为主楼)。在一般日子,大草地中央可供学生进行足球等球类活动,而该校在每年一度的卖物会中亦有部分的摊位设在大草地靠近中学主楼的一边。2006年,由一旧生在大草地捐赠修建的一条田径跑道启用,并命名为「智晴径」。另外,大草地近小学部的一边建有一树屋供小学部学生使用。该树屋由中学部历史悠久的礼堂长木椅经加工制作,环保之馀亦可作为纪念。此外,由於该校体育活动发展迅速,校方於大草地外围兴建了跳远练习场、链球和铁饼护笼、室外游泳池、高尔夫球活动区及射箭场等体育练习设施。
小草地(Lawn)
在主楼南座外面,一如传统英式的建筑,正门外设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学生统称该处为小草地,以便与大草地(Field)区分。小草地过往纯粹供学生休憩之用,多为中文朗诵比赛练习地方,但於2011年适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校方得到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捐款,在小草地竖立一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以纪念孙中山先生曾在该校就读的历史。铜像已於2011年10月19日揭幕。
主楼(Main Building)
主楼建於1924年,布局呈「王」字型(正门外的回旋处为王字上的一点,整体设计呈「主」字型)、分为南座、中座及北座,以2条长走廊串连,其中每座可再细分为东中西三翼,整座主楼的最高点是中座的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美术室(Upper Room)。主楼於英国殖民时代兴建,设计上虽以英式建筑为蓝本,如极具传统风格的礼堂前厅和英式大宅门前必备的回旋处和门廊;但在布局上亦充份体现了中国的建筑特色,例如呈座北向南的格局,以及原先在中座和北座之间出现的中庭。现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的主楼,在千禧建筑群落成前一直以地下为特别室、一楼为课室、二楼为宿舍的楼层分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主楼在1924年落成时因资金不足,因此只设地下和一楼,而二楼的楼面是在1929年才加建而成的。因此,若从主楼正门向上望,不难发现一二楼之间的支柱有明显的接驳痕迹。
而在日占时期,整个校园被徵用作日军的军事医院,主楼就成为了医院的主要建筑。在香港重光后,校方就在主楼礼堂前厅的墙上设立了一个纪念碑,悼念因日军侵华而牺牲的学生。
目前主楼主要用作学校的一般教学、学生餐饮与行政工作,内部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南座 | 东翼 | 中翼 | 西翼 |
---|---|---|---|
地面 | 校园办事处、戏剧室、国乐室 | 校工室 | 学校小圣堂、童军室 |
1楼 | 一号及二号教员室、会面室 | 学校正门、礼堂前厅、校务处、职业辅导处、校牧办公室、训导组会面室 | 课室30-33(G11D、G11P、五号及六号特别室(SR5、6)) |
2楼 | 一号及二号电脑室、社工室、语言阁、收生事务办公室、校务资源办公室 | 校长室、财务总监办公室、拔萃男书院旧生会办公室 | 升学辅导中心、十二号特别室(SR12A/B) |
阁楼 | / | 拔萃男书院家长教师会有限公司办公室 | / |
南座与中座之间 | 东翼 | 中翼 | 西翼 |
---|---|---|---|
地面 | 停车场 | 有盖操场、十号特别室(SR10A/B/C) | 小池塘花园(俗称「龟池」,值得一提的是,「龟池」并没有养龟,只有锦鲤数尾。) |
1楼 | / | 礼堂 | / |
2楼 | / | 礼堂上层楼座、礼堂灯光及音响控制室 | / |
中座 | 东翼 | 中翼 | 西翼 |
---|---|---|---|
地面 | 小卖部 | 洗手间 | 设计与工艺工场 |
1楼 | 课室15-18(G10S、G10M、G10J、G10T) | 礼堂后台、领袖生办公室、音乐部储物室、校刊编辑室 | 课室10-13(G11S、G11M、G11J、G11T) |
2楼 | 住校教师宿舍 | 宿舍浴室 | 课室36-37(三号及四号特别室(SR3,4)) 、住校教师宿舍 |
阁楼 | / |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美术室(Upper Room) | / |
中座与北座之间 | 东翼 | 中翼 | 西翼 |
---|---|---|---|
地面 | 停车场 | 学生饭堂(俗称为「红砖屋」) | 宿生饭堂(2009年落成,2011年扩建、俗称为「玻璃屋」) |
北座 | 东翼 | 中翼 | 西翼 |
---|---|---|---|
地面 | 音乐室、法语室 | 学生饭堂、教师饭堂 | 饭堂中央厨房、校史馆 |
1楼 | 课室7-9(G7T、G10D、G10P) | 课室4-6(G7S、G7M、G7J) | 课室1-3(G9D、G7D、G7P) |
2楼 | 校长宿舍 | 住校教师宿舍 | 住校教师宿舍 |
旧体育馆(Gymnasium)/音乐厅大楼(Auditorium) 旧体育馆/音乐厅大楼的部分位於主楼南座和中座的东面,包括建於1951年的旧体育馆和附属设施,以及一个供学生和宿生闲暇时联谊使用的小型烧烤场。旧体育馆除建有体育馆及更衣室的主要设施外,后期还建有地理室、美术室、临时教室及校园办事处。直至2008年,位於李德义大楼的新体育馆正式落成,除了烧烤场之外,旧体育馆连同所有设施随即拆卸。由於过往旧体育馆常用作校内考试试场之用,让学生回忆甚深,加上校方在决定拆卸旧体育馆的过程中未有充分咨询学生,拆卸行动曾惹来众多旧生及学生批评。另一方面,在旧体育馆面向主楼的一面入口,入口上悬挂的校徽是独一无二的,也写上了校训:道成肉身。此校徽最后在拆卸行动下被校方保留,存放在邻近的烧烤场内。 旧体育馆原址正重建为音乐厅大楼,其主要设施包括一个800座位的演奏厅、学校乐团排练室及用作戏剧表演的黑盒剧场,重建项目已於2012年1月中完成,并在2012年1月13日学校毕业典礼时低调地对外开放。校方於大楼开幕后把大楼列为禁区,几场试听也只安排低年级学生参加,引起不少高年级学生不满。
音乐厅大楼的内部设施如下:
音乐厅大楼 | 设施 |
---|---|
地下 | 音乐厅入口大厅、五角剧场、休憩区域、桌球室、贵宾服装间 |
阁楼 | 音乐排练室1(半月形)、音乐排练室2(矩形)、音乐厅大楼办公室 |
1楼 | 演奏厅、演奏厅后台 |
2楼 | 演奏厅、视听控制室、紧急出口 |
新翼(New Wing)
新翼在上世纪60年代建成,主要因为原有设施不敷应用,以及教育当局推行科学普及教育而兴建。由於70年代该校仍然属於津贴学校,新翼的建筑由政府负责,因此新翼的建筑风格与外间同时代的学校建筑非常类似。新翼大楼的布局呈C字型,其中北座与新新翼及主楼南座西翼连接。现新翼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新翼 | 北翼 (东接主楼南座西翼、西接新新翼。受地形所限,不设地下) | 中翼 | 南翼 |
---|---|---|---|
1楼 | 一号及二号综合科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小型高尔夫球场 | 自修室、九号特别室(SR9)、洗手间 | 演讲厅/十一号特别室(SR11A/B)、图书馆、学生议会办公室、储物室、大草地更衣室 |
2楼 | 课室23-29(G9T、G8D、G8P、G8S、G8M、G8J、G8T) | 一号语言实验室、二号多媒体学习中心 | 住校教师宿舍 |
新翼三部分的布局呈C字型、中间围绕一小草地,该地为学校每年各班别照片拍摄地点
新新翼(New New Wing)
新新翼建筑背景与新翼一样,同样是由於班级扩充及推行科学普及化而由政府负责兴建。事实上,新新翼及新翼其实属同一扩建计划,只不过是由於落成时间有差异,因而被称为新新翼,意指「新的新翼」,以便与较早落成的新翼区分。新新翼现有的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新新翼(南接新翼北翼、北接蔡明山夫人教学楼特别室翼) | |
---|---|
地面 | 七号及八号特别室(SR7/SR8)、一号多媒体学习中心、校园保安办公室、通道前往中央篮球场 |
1楼 | 化学实验室、一号物理实验室 |
2楼 | 课室19-22(G9P、G9S、G9M、G9J) |
顶楼 | 楼顶花园(Roof Garden) |
在新翼与蔡明山夫人教学楼之间,设有一中央篮球场。
另在新翼与新新翼之间,与新翼与蔡明山夫人教学楼交界处之间,设有一条绕过新新翼大楼、直通大草地的小路,由於该地为学校园艺种植场,因而被称为「花王路」,闲人不得擅进。蔡明山夫人教学楼(Mrs. Tsai Ming Sang Building) 蔡明山夫人教学楼原称校园改善计划大楼(School Improvement Programme/SIP Building),於2005年9月落成启用,直至2007年校方得蔡明山夫人捐款一千万港元而改为现称。大楼原址为学校网球场,后建成由2层的教学翼(课室38-47)及3层高的特别室翼组成的「L」形布局大楼,分别连接新新翼及主楼北座西翼。本大楼亦是千禧建筑群中第二幢落成的大楼(第一幢落成的是小学部大楼),设计上强调透明与开放。本大楼的教室一般编配予高年级的学生,大楼主要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特别室翼(南接新新翼) | 教学翼(东面为主楼北座西翼) | |
---|---|---|
地面 | 地理室、视觉艺术室、创意实验室/艺术展览室、储物室、篮球及网球场更衣室 | 有盖操场 |
1楼 | 二号物理实验室、基础科学实验室、二号语言实验室、医疗室、洗手间 | 课室38-42(G12D、G12P、G12S、G12M、G12J) |
2楼 | 三号多媒体学习中心、资讯科技支援办公室、三号电脑室、学校行政及管理系统后勤室、储物室、洗手间 | 课室43-47(U6A、U6B、U6C、U6D、G12T) |
3楼 | 三号及四号教员室、会议室、洗手间 | 空中花园(Sky Garden) |
在蔡明山夫人教学楼与李德义大楼之间,设有两个网球场。
李德义大楼(Samuel Tak Lee Building)
李德义大楼是一座新宿舍及综合康体设施大楼,造价达1亿1000万港元,由企业家兼校友李德义捐款7000万元冠名兴建。大楼於2007年11月奠基,於2008年9月2日正式启用。李德义大楼位处太子道西对上的斜坡,临近学校的太子道长楼梯出入口,横跨目前长楼梯的终点,亦因如此,该大楼兴建难度极高,甚至在兴建过程中加建了临时楼梯供学生暂时使用,避免造成危险。此外,大楼亦是中学部唯一一幢未有统一楼层的大楼,李德义大楼的正门入口位於校园地下,但按照该大楼的楼层分布则属於3楼。李德义大楼由3M层以上的宿舍及3楼以下的综合康体设施两部分构成,针对宿舍保安问题,校方一反其一贯「开放校园」的校园设施政策,采取严密的保安措施,在前往3M层(宿舍入口)以上的楼梯全部加设保安大闸,禁止日校学生进入;相反,对3楼以下的综合康体设施部分则全面开放。另一方面,由於大楼本身高度甚高,加上已处於山坡之上,因此各宿舍房间均享有非常优越开扬的景观,北座房间可望见狮子山等九龙山麓,而南座房间则可望见整个拔萃校园。以景观论,宿舍房间甚至比附近九龙塘区的豪宅单位有过之而无不及,亦因大楼设计周到,让其获得了2007年香港建筑师学会全年境内建筑大奖。目前大楼在9楼向北面一方有一大楼的英文名称「Samuel Tak Lee Building」的立体字样,而具体的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李德义大楼 | |
---|---|
1楼 | 游泳池机房、健身室、紧急出口连接太子道长楼梯(Steps) |
2楼 | 游泳池、游泳池更衣室 |
2M楼 | 体育馆更衣室 |
3楼 | 体育馆、宿舍正门电梯大堂、体育发展办公室、楼梯往宿生入口 |
3M楼 | 宿舍行政办公室、宿生入口 |
4楼 | 中央庭园(Courtyard)、宿生房间(大楼4楼宿舍曾改建作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的课室,直至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综合大楼建成。) |
5至6楼 | 宿生房间、宿生交谊厅 |
7楼 | 宿生房间、音乐排练室、传染病隔离房间 |
8楼 | 舍监及驻校教师房间 |
9楼 | 舍监及驻校教师房间(南翼)、天台(北翼) |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综合大楼(IB Complex) 主翼及副翼於2011年年底落成,设有专供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学生使用的课室、实验室及附属设施。 另设有全校师生共用的多媒体图书馆、演讲厅及圣奥古斯丁礼拜堂(St. Augustine Chapel)。大楼位於主楼北座已北的山坡上,与李德义大楼为邻。大楼设计匠心独运,一般人经常误以为大楼中央的大框为正门入口,但细看之下才会发现大楼入口其实相当隐蔽地位於大楼两侧。建筑师在接受校报访问时表示所谓的"大框"其实是大楼的装饰--智慧之门,而把入口设计得隐蔽的原因是为了让在底层地下图书馆温习的同学不受进出大楼的同学打扰。大楼的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副翼(近李德义大楼) | 主翼 | |
---|---|---|
底层地下 | / | 多媒体图书馆及自修室 |
地面 | 演讲厅、大楼西面入口、圣奥古斯丁礼拜堂入口 | 课室001-003、学生温习室(004室)及大楼东面入口 |
1楼 | 圣奥古斯丁礼拜堂 | 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科学实验室 |
2楼 | 圣奥古斯丁礼拜堂上层 | 课室201-203、中央教员室 |
3楼 | / | 课室301-302 |
停车场大楼(Car Park Complex)
本大楼已经搁置兴建,曾计划位於大草地(Field)西侧兴建一座3层高的停车场大楼,以解决目前主楼泊车位置严重不足的问题。后来因为工程造价急升,加上项目对教学效能没用明显提升,校方最后於2009年决定搁置兴建。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Diocesan Boys' School Primary Division, DBSPD) 附属小学位於大草地(Field)南面,原址为校长宿舍,大楼於2004年落成时曾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年度建筑奖项。小学部大楼共设有3个出入口往来不同地点,分别是供车辆上落学校的马路、供行人前往学校的楼梯,以及在往来中学部的2楼出口。其中在往来中学部的2楼出口外设有一由捐赠者赠与学校的座右铭--「木石云水」命名的艺术装置。另外,附属小学设有一个钟楼,矗立於小学的楼顶上,於2006年9月23日启用。钟楼呈湖水绿色,四面面积均为13.1平方米,楼高於水平面62.3米,建筑师原意希望钟楼能除了为学生提供报时服务外,还可以惠及旺角市民。然而,由於小学本身处於嘉多利山山腰,四周绿树林荫,加上旺角区人烟稠密,高楼大厦甚多,因而位於旺角市中心的市民其实视线受到遮挡,并不能够直望钟楼。因此,钟楼其实主要为在大草地练习田径的学生们提供报时之用。
目前附属小学是与中学部独立营运的关系,因此两间学校除了体育设施如大草地和游泳池等与中学部共用外,附属小学的其他设施都是独立使用的。
设施 | |
---|---|
地面 | 篮球场、游乐区 |
1楼 | 电脑学习中心、会议室、学生活动中心、多用途室、攀石场、有盖操场、小卖部、食堂 |
2楼 | 教员室、学生辅导室、道往来中学部、「木石云水」艺术装置 |
3楼 | 常识室、音乐室、礼堂、多媒体图书馆、中国文化室 |
4楼 | 礼堂楼座、语言学习中心、多媒体图书馆 |
5楼 | 美术室、小班教学室 |
天台 | 空中花园、钟楼(2006年启用) |
其他 | 30间小学教室分布各层 |
拔萃男书院作为香港的一所本地中学,过往一直跟随香港政府政策沿用英制的三二二三学制,提供三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预科合共七年的中学教育。直到2004年,学校小学部正式开办,另外提供六年的小学课程。
而随著香港政府推行教育改革,中学部在2009/2010学年在中四级开始逐步落实三三四学制,转为提供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合共六年的中学教育。新学制的班别即将采用「Grade」的英文称呼,有别於旧制中学的「Form」(中一至中五)及「Lower/Upper 6」(中六及中七),而中学班级的称呼也将延续小学的序数,因此新制中一至中六的英文名称将为「Grade 7 - Grade 12」。
与此同时,校方筹备而久的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亦将与新高中课程同步实施,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为期两年,相等於新高中中五及中六两级,但课程则受国际文凭组织而非香港政府教育局组织及管理。 校方期望此课程能为同学提供本地课程外的另一选择。
因应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只是为期两年,校方对修读课程的学生提供一个相等於中四级的一年制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衔接课程,以协助同学适应国际文凭课程以论文及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拔萃男书院是香港少数提供法语课程的本地中学之一。无论修读本地课程还是国际文凭课程,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中文或法语作为英语以外的学习语言。
以下为2011年至2012年年度全校各班级资料:
小学课程
小一(Grade 1):G1D、G1P、G1S、G1M、G1J
小二(Grade 2):G2D、G2P、G2S、G2M、G2J
小三(Grade 3):G3D、G3P、G3S、G3M、G3J
小四(Grade 4):G4D、G4P、G4S、G4M、G4J
小五(Grade 5):G5D、G5P、G5S、G5M、G5J
小六(Grade 6):G6D、G6P、G6S、G6M、G6J
初中课程
中一(Grade 7):G7D、G7P、G7S、G7M、G7J、G7T、(G7X)、(G7R1)、(G7R2)
中二(Grade 8):G8D、G8P、G8S、G8M、G8J、G8T、(G8X)、(G8R1)、(G8R2)
中三(Grade 9):G9D、G9P、G9S、G9M、G9J、G9T、(G9X)、(G9R1)、(G9R2)
拔萃男书院的初中班级采用「拔尖补底」的模式进行分班,在每年的全级考试中,排名最高的50%学生将被编入D、P、S三班;而馀下的学生将被随即编入M、J、T三班。在排名最高的50%学生当中,英语成绩较佳的三分一学生将被编入D班,中文成绩较佳的三分一学生将被编入S班,而数学成绩较佳的三分一学生则将被编入P班。
此外,在中文、英文、数学三科中,校方同时设有抽离式的小组班别,即X、R1及R2班,以落实小班教学的方式,促进教学效能。每科全级排名最佳的16名学生在修读该科目时将获编配至X班,而每科全级排名较低的32名学生,在修读该科目时,则被编配至R1及R2班。
三三四学制高中课程
中四(Grade 10):G10D、G10P、G10S、G10M、G10J、G10T
中五(Grade 11):G11D、G11P、G11S、G11M、G11J、G11T
中六(Grade 12):G12D、G12P、G12S、G12M、G12J、G12T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衔接课程(Pre-IB)
中四(Grade 10):G10G、G10L、G10Z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IB)
中五(Grade 11):G11G、G11L
中六(Grade 12):G12G(G12IB2)
三二二三学制预科课程(将於2012/2013学年起取消) 中七(Upper 6):U6A、U6B、U6C、U6D
音乐
每年拔萃男书院各合唱团及乐团皆於香港校际音乐节取得卓越的成绩,当中高级组的男声及与拔萃女书院组成的混声合唱团更连续多年获得香港校际音乐节的最佳合唱团之奖项,成为香港政府指定合唱团之一。拔萃合唱团过往多次为政府的官式活动演出,当中包括在香港回归纪念日和中国国庆日升旗典礼中领唱国歌、以及於2008年北京奥运香港区火炬传递仪式中领唱主题曲《We are ready》等。拔萃男书院男声合唱团亦曾於2009年获邀前往北京国家大剧院参与其《八月合唱节》的专场演出。此外,拔萃男书院的合唱团每年亦会远赴世界各地,参加国际比赛,包括世界合唱比赛、德国布拉姆斯合唱节等,并在多个组别取得世界冠军的佳绩。
拔萃男书院目前拔萃男书院合唱团的是全球最佳的男声合唱团[1],而合唱团的全球总排名则为第11位。[2]至於拔萃男书院及拔萃女书院组成的混声合唱团的世界排名(儿童及青少年组别)为第6名,全球总排名则与男声合唱团同时并列於第11位。
公民及德育教育
在2010年5月24日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副局长黄静文太平绅士就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与拔萃男书院学生进行交流。除了向学生介绍政府在2010年4月推出的《二零一二年行政长官及立法会产生办法建议方案》外,黄静文亦参与了一场生动的问答环节,回应学生及教师的提问。黄静文获邀到访,希望可以加强学生对香港政制发展的理解及聆听他们的意见[3]。
杰出会考成绩
直至2010年,拔萃男书院共出产17名会考10A(2007年后为8A及2科5*)状元。
4位状元:2003
2位状元:2004、2008、2009
1位状元:1992、1998、2000、2001、2005、2006、2007著名校友
孙中山:中华民国国父,(1883年9月入学,短暂就读)
施炳光(Andrew Zimmern)︰清廷驻朝鲜钦差协理
罗旭和(Robert Kotewall):香港第一位华人官守太平绅士、香港实业家
胡兴德:香港政府视学官
苏耀祖︰前运输署署长、前市政总署署长、前文康广播司
杨启彦:前库务司、前运输司、前九广铁路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梁展文:前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任秘书长、屋宇署署长
鲍文(H. T. Barma):前运输司
郭惠阶:前工务司
田北俊: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席、前立法会议员(新界东),前自由党主席
罗智光: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常任秘书长
梁宝荣: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
陈维安:教育局副局长
汤显明:廉政专员
范鸿龄:前行政会议成员、前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主席、前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中六至中七就读)
叶维义:行政会议成员、惠理基金创办人之一、新昌营造集团执行主席
何志平:前民政事务局局长、前香港中文大学外科(眼科)讲座教授
施玉麒(George Zimmern):资深大律师、圣约翰座堂牧师、拔萃男书院第六任校长
谭雅士︰香港早期律师、立法局非官守议员、裁判司、保良局主席、港大校董
关祖尧:香港著名法官,御用大律师、前行政局首席议员
施文(Archibald Zimmern)︰香港最高法院原讼庭按察司
张奥伟:香港资深大律师,前香港大律师公会主席、前立法局议员、前行政局议员
简悦强:香港资深大律师,东亚银行前主席、前立法局及行政局首席议员
列显伦(Henry Litton):终审法院非常任法官
彭键基:香港高等法院原讼庭法官、前选举管理委员会主席
罗正威(Robert G. Kotewall):香港资深大律师
冯华健:香港资深大律师、前律政专员、前广播事务管理局主席。
何猷广:美国执业律师、何东爵士曾孙
翟绍唐:香港资深大律师、投诉警方独立监察委员会(警监会)主席
莫树联:香港资深大律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
邓尔邦:香港大律师、前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
陈启明(George Tyson):香港华商总会主席,香港大有银行总裁(20世纪初)
侯维廉(William Howard):登巴洋行及和记黄埔总裁(20世纪初)
黄靖猷:香港金城银行总经理(20世纪初)
施灿光(Adolph Zimmern)︰又名施遇文,香港联合交易所前主席
黄金福:香港九龙仓总经理(20世纪初)
施玉荣(Francis Zimmern)︰香港联合交易所前主席
林建名:商人,丽新集团董事
张宇人:立法会议员(饮食界)、自由党副主席
田北辰:前九铁公司主席,制衣商人、新民党副主席
何柱国:商人,星岛新闻集团主席
洪丕正:渣打银行(香港)行政总裁
霍建宁: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何定国:香港富豪何英杰后代;加拿大温哥华华人企业家
方志伟:香港总商会总裁,前保安局副局长
许浩明:前港交所副主席及董事学会主席
王守业:大新金融集团主席
许坤华:香港企业家,十友控股创办人之一
李卓民:前甘泉航空主席
陈荣捷:著名哲学家
陈培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音乐家
郭慎墀(James Lowcock):拔萃男书院第七任校长、香港业余田径总会副赞助人、香港学界体育联会永远名誉会长
谭尚渭:前香港公开大学校长
卢景文:香港演艺学院校长、香港理工学院副院长、香港艺术中心教授,被誉为"香港歌剧之父"
黄兆杰: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
冯以浤: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校史编纂者
黎泽伦:拔萃男书院第八任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创始者之一暨荣誉院士、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委员、圣公宗(香港)小学监理委员会执行委员、廉政公署顾问委员
夏永豪:圣保罗书院第10任校长、前立法局议员
张明瑞: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荣誉教授、有"世界人工细胞之父"之称,因研究"人工血液"而获得加拿大勋章(Order of Canada)
郑耀宗:香港大学前任校长
廖柏伟:香港中文大学前副校长
张灼祥:现任拔萃男书院校长(第九任),作家
钟庭耀:香港大学民意研究部主任
崔康常:恒生管理学院校长
黎文狄(Eric Wilfred Ryder):台湾著名电视/广告导演,作曲人,香港商壹传媒动画有限公司 美术总监, 意念关连有限公司 总裁,数位内容学院 业师 / 顾问
许子滨: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陈庆恩:音乐家,香港大学音乐系主任
陈双幸: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副教授
陈炜舜:文史研究者,台湾佛光大学文学系副教授
梁伟贤:前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院教授
陈衍昌 : 英国伯明翰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莫礼士(Rev. Basil Moraes)︰筲箕湾圣马可学校牧师
佘氏(Rev. Guy Shea)︰圣约翰大教堂牧师
奇勒里(Rev. Denman Crary),旺角基督显现堂牧师
汤显森︰圣约瑟堂主任牧师
范晋豪︰圣多马堂主任牧师
关景良︰孙中山学友、养和医院创办人
李树芬:著名外科医生、同盟会员,曾任中华民国卫生部长兼临时总统府医事顾问、香港中华医学会会长、香港养和医院董事长兼院长
余潮光:香港早期知名执业医师
李心平: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现任院长
黎青龙: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
李登伟: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
修斐(Frederick Southey):建筑师,九广铁路港段及毕架山隧道设计师
冼佐之(George A.V. Hall):香港早期知名设计建筑师
叶葆定:知名工程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董事会名誉主席、学院名誉教授
谭天放:工程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大学院士、香港工业总会主席,中环广场设计者
许威廉(William Hill):运动员,曾参加1964年东京奥运会
余锦基:商人,前公益金执行委员会主席,前香港足球总会主席
高威林:香港田径总会主席
蓝三(Roy Lamsam):板球运动员,"香港女飞鱼"伍劭斌之弟
邓汉升:田径运动员,男子110米栏及400米栏香港纪录保持者,首位获得玫瑰碗最佳男运动员的转校生(1994-95年转校入拔萃).
陈俊乐:足球运动员,英格兰冠军联赛球队彼德堡青年军成员
沈鉴治:经济学家、导演,前《信报》总编辑
陈达维:记者,编辑,评论员,前《南华早报》外事组及中国组编辑主任,在促成中英香港问题谈判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刘家杰:香港著名英语教师,前香港无线电视新闻报道员,现移民加拿大多伦多
尊子:著名政治漫画家
廖忠平:头条日报采访主任,前香港无线及亚洲电视著名粤语新闻主播、港铁公司公关及东方日报社长
李臻 :香港now新闻台首席主播
黄永 :香港商业电台策划总监及商业一台台长,原名黄伯康
吕秉权:香港有线新闻中国组记者
泰山:原名曾匡民,商业电台DJ
方东升:香港无线新闻助理采访主任兼主播
苏敬恒:前香港无线新闻港闻组,中国组高级记者,现转职香港电台
吕荣淳:前香港有线新闻主播
彭超慈:香港无线新闻记者
Dr. Tim:原名张惠贤,商台《杏林茶》节目主持
李国能(唱片骑师):前香港新城电台DJ,现任潮音乐A & R Manager
陶俊民:前香港无线新闻财经主播,现为有线新闻财经组高级记者
林子祥:歌手、演员
邓梓峰:电视节目司仪
罗启锐:著名导演及编剧,作品包括《岁月神偷》、《七小福》和《秋天的童话》等
王贤志:电视节目司仪,现从商。
林慕德:作曲家
杜汶泽:原名吴卓彰,演员
何秉舜:香港著名音乐制作人,青山大乐队keyboard手,何韵诗哥哥
李传韵:小提琴家
伍乐城:香港著名音乐监制,作曲人
于逸尧:作曲人、编曲人
Vivek Mahbubani︰栋笃笑艺人
文峰:美国好莱坞亚裔男演员
李霖恩:无线电视男艺员
黄家正:钢琴演员。2009年第46届金马奖获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及最佳音效的电影《音乐人生》中的主题人物
陈宇琛:无线电视男艺员
胡鸿钧:超级巨声2亚军
黄庆尧 : 亚洲星光大道2第6名、最佳舞台魅力大奖得主
雷柏熹:音乐监制、作曲人、编曲人
刘健:青年作家、十二万分之七的心事作者
梁靖琛:青年作家、十二万分之七的心事作者
黄桦: 著名补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