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是由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Y病毒等2则小静势第联0多种病毒引起的、发生在马铃薯的病害。来自根据症状表现将马铃薯病毒病分为马铃薯花叶病和马铃薯卷叶病两大类。

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的360百科主要病害,在中国大弱罪派海宁里沉天部分地区发生均十分严重,一般使马铃薯减产20-50%,严重的达80%年争古镇种以上。马铃薯花叶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及情气率合侵染的一类病害,看黄伯列婷纸普遍分布于世界马铃薯种植区,在中国也广泛分布,但由于高温降低植株对花叶病毒病的抵抗力,因此,以中国南方发生较为严重;马铃薯卷层设染支至末触叶病是一种马铃薯种性退化的主要病害,也是最早发现的马铃薯端黄何在扩给突鸡病毒病,在中国广泛分布,尤其是东北、西北等北方地区,造成马铃薯产量损失30-40%,严纪形我清略烧守斯重时可达80-90%。

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策略应以采用无毒知非神神种薯为主,结合选用抗病品种及治虫防病等综合防治措施。

  • 中文名称 马铃薯病毒病
  • 外文名称 Potato Viral Diseases
  • 病原 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Y病毒等
  • 为害作物 马铃薯
  • 危害部位 叶片、块茎、茎等

  马铃薯病毒病田间表现症状复杂多样,常见者研且文维感给的症状类型可归纳如下:(1)花叶型。叶面出现淡绿、黄绿和浓绿相间的斑驳花叶(有轻花叶、重花叶、皱缩花叶和黄斑花叶之分),叶片基本不变小,或变小、皱缩,植株矮化。(2)卷叶型。叶缘向上卷曲,甚至呈圆筒状,弱否祖决合穿件款色淡,变硬革质化,有时叶背出现紫红色。(3)坏死型(或称条斑型)。叶脉、叶柄、茎枝出现褐色坏死斑或连合成条斑,甚至叶片萎垂、枯死或脱落。(4)丛枝及来自束顶型。分枝纤细而多,缩节丛生或束顶,叶小花少,明显矮缩。

为害症状

  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

  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360百科,呈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

马铃薯病毒病

  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 萎蔫脱落;

  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论空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 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

  轻花叶病:由X病毒引起,并常与其他病毒负荷侵染。病株生育正常,仅叶片表现出不同的斑驳或轻微花象团职降陈希层础叶,气温过高、过低时症状都易隐蔽。病毒由汁液接触传染

  重花叶病:病株信采上的叶脉、叶柄及茎均有黑褐色坏死条斑,并发脆易折。感病初期叶片呈现斑驳花叶或有枯斑,以后背面叶脉坏死,甚至沿叶柄蔓延至主茎。主茎发病时产生褐色条斑,导致全叶萎蔫,但不脱落。重花叶病由Y病毒侵染引起。Y病毒既可以通过汁液机械传染,又可以通过蚜虫传染。Y病毒与X病毒混合侵染时呈现严重的皱缩花叶及矮化症。我国发生的马铃薯退化,主要由这两种病毒复合侵染所县否效致。

  马铃薯卷叶病:病株叶片边缘以主脉为中心向上卷曲,革质化,叶色变淡,有的略呈紫红色。有的病株试绝染盐英展系块茎切面呈网状坏死斑。病薯产生的重病株,植株短化,老叶卷成筒状。本病由马铃薯卷叶病毒引起,在自然条件下由蚜虫传染。

病原

  马铃薯X病毒 (Potato 红爱执层取virus X 简称PVX)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症,有时产生斑驳或环斑,病毒粒体线形,长480一580纳米,其寄主范围广,系统侵染的植物主要是茄科,病毒稀释限点100000~1000000倍,钝化温度68一75C,体外存活期l年以上。

  马铃薯S病毒 (Po绿袁充山坚员到措念找玉tato virusS 简称PVS),在马铃薯上引起轻度皱去兴顶操缩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长650纳米,其寄主范围较窄,系统侵染的植物仅限于茄科的少数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一10倍,钝化温品怕洲事越广治兰行本种度55一60C,体外存活期3一4天。

  马铃薯A病毒 (PotatovirusA简称PVA)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长730纳米,其寄主范围较窄,仅侵染茄科少数植物,病括飞觉措来汁液稀释限点10倍,钝化温度44~52C,体外存活期12一18小时。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Y病毒 (料施清potato virus Y 简称PVY),在马铃薯上引起严重花叶或坏响护刚密死斑和坏死条斑,病毒粒体线环子代晚些参复数愿争断形,长730纳米,该病毒寄主范围较广,可侵染茄科多种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0一1000倍,钝化温度52一62C,体外存湖它呼硫活期1~2天,

  马铃薯卷叶病毒 (Potatolea行ollvirus简称PLRV)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5纳米。该病毒寄主范围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马铃因卫普预投束银薯上引起卷叶症,病毒稀释限点10000倍,钝化温度70C,体外存活期12一24小时,ZC低温下存活4天。此外TMV也可侵染马铃薯。

发病特点

  病原为病毒等,毒源种类包括病毒(占多数)、类病毒、植物菌原体多达30余种,我国已知的毒源种类有10种以上。常见而重要的有:(1)马铃薯X病毒(简称PVX)际变律阳湖察集,或称马铃薯普通来自花叶病毒,引起轻花叶,有时产生斑驳或坏死斑,寄主360百科广,可借汁液传毒和菟丝子传毒。(2)马铃薯Y病毒(简称PVY)。或称马铃薯重花叶病毒,引起重花叶或坏死条斑,寄主较广,借助蚜虫(主)和汁液传毒。(3)马铃薯卷叶病毒(简称PLRV),引起卷叶,寄主主要是茄科作物,借助蚜虫(主)和茎嫁接传毒。(4)马铃薯S病毒(简称PVS),或称马铃薯潜隐病毒,引起标画坐肉假鲁判传叶片皱缩,或不显症,或后期叶面出现青铜色及细小枯斑,寄主仅茄科少数植物,借汁液摩擦传毒。(5)马铃薯A病毒(简官践双化孩训出希称PVA),或称马铃薯春片永胡编迫贵激威氢率轻花叶病毒,引起花叶、斑驳、泡突,或不显症,寄主范围窄,借助蚜虫(主)和汁液传毒。此外,还有黄瓜花叶病毒(简称CMV)、烟草脆裂病毒(简称TRV)、苜蓿花叶病毒(简称AMV)等。这些毒源主要来自种薯和野生寄主上,带毒种薯为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种薯调运可将病毒作远距离传播。病薯和病种子(个别)长出的植株一般都有病。在植株生长期间,病毒通过昆虫或汁液等传播,引起再侵染。高温特别是土温高(>25℃),既有利于试送龙传毒蚜虫的繁殖和传毒活动,又会降低薯块的生活力,从而削弱了对病毒的抵抗力,往往容易感病,引起种薯退化。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在近年国内推介的近40个马铃薯品种中,表现抗卷叶病毒的有:中薯3号(中抗,中国农业科学院育);东农303、304(东北农学院);克新1号(高抗)、2验频见轻林已号、3号、4号(黑龙江);虎头、跃进、丰收白(河北);乌盟601、呼薯1号念获云假也(内蒙古);高原4号、7号(青海);陇薯1号(甘肃);宁薯1号(宁夏);中心24、中薯2号(高抗,中农院);费乌瑞它(荷兰引)等。表现抗Y病毒的有:东农303(高抗)、304;克新1号(高抗)、2号、3号、10号;跃进、坝薯9号、10号;呼薯1号;陇薯1号;中薯2号、3号;疫不加(波兰引);费乌瑞它(荷兰引)等。表现抗X病毒的有:克新2号、3号;陇薯1号;中薯2号、3号。表现抗皱缩花叶的有:鲁马1号反院尼且(山东);克新4号(不感染);丰收白(不感溶持亚张染)。值得指出的是,中心24对X、Y病毒都不抗,但对马铃薯癌肿病(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真菌)却表现高抗。

束顶症状

传播途径

  以上几种病毒持前行念玉越外州除PVX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 量大发病重。此外,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的备矿帝快、迁飞或传病,从而利渐失杀带光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交先比普完杨得非垂华务故一般冷凉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方法

  马铃条点化薯病毒病所致的种薯严重退化,产量锐减,已成为发展马铃已干这历薯生产的最大障碍。防治本病应以抗病育种为中心,抓好下述环节:

  (1)建立无病留种基地(品种基地应建立在冷凉地区,繁殖无病毒或未退化的良种)。

  (2)采用无毒种薯,各地要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原种田应设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并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汰除病薯,推静资土鲜列广茎尖组织脱毒,生产田还可通过二季作或夏播获得种薯。

  (3)一季作地区实行夏播,使块茎在冷凉季节形成,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二季作地区春季用早熟品种,地膜覆盖栽培,早播早收,秋季适当晚播、早收,可减轻发病。

  (4)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申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

马铃薯病毒病

  (5)现代农业绿色无公害生物防治:预防:在病害常发期使用《蔬菜病毒专用》40g+纯牛奶250ml或有机硅5克,兑水15kg喷雾,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控制方案:初发现病毒病株,使用《蔬菜病毒专用》40克+有机硅1包或纯牛奶250ml兑水15公斤,进行全株喷雾,连用2天,间隔5天,再用1次,待病情完全得到控制后转为每个疗程用一遍药预防进行即可。

  (6)国内高科2%氨基寡糖素和32%核苷·溴·吗啉胍是治疗交叉感染引起的病毒病,3-4天一次,连续使用3-4次,不要使用生长素或者激素,特别严重的地块可以结合冲一次黄化曲叶病毒灵灌根剂,1亩冲1500毫升,效果会更好。建立完整的留种制度。选用脱毒薯做种薯。药剂防治,马铃薯病毒病传播途径主要是靠蚜虫传播,因此防病同时要治虫防。防病毒病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2%核苷溴吗啉胍30-50ml兑水30公斤,病菌速灭13ml/亩,1.5%植病灵K号乳剂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一700倍液等杀菌农药。防治蚜虫可用氧化乐果和吡虫啉类杀虫剂。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远离茄科菜地;避免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