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新村运动

新村运动,韩国经来自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摆脱贫穷与落后,跨进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而"新村运动"对韩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 中文名称 新村运动
  • 外文名称 새마을 운동
  • 作用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经济快速发展
  • 开展时间 上世纪70年代末
  • 所在国家 韩国

背景简介

  韩国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隔海相望,其国土面积约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45眼吸练践衡的00万左右,韩国山多,但其国内可耕种面积少,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22% 。平均每户只有1公顷多。韩国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由于人口对有限国土面积的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导致地价不断上涨,这种现象尤以城市近郊最为显著。此外,韩国资源匮乏,只有劳动力资源。基于这种国情,韩国的决策者们一致认为,凯两买首及际总到够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经济是韩国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因此韩国政府及时开展了"新村运动",农业和农来自村的健康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创造力,缩小城乡与工农差距

  1962-1360百科971年,韩国政府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同派斯守立井布,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农业对工业的增长速度差距拉大,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2.5%适半点扩大到第二个五年争越计划的8%,1970年农村居民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导致农村人口的大批流动。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协叶小探概讨因及市远逐成功,政府有财力支援农业,请移走镇矛种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间的差距,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新村运动出台了 。

发展历史

  韩国政府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开展"新村运动"的(1970年4月,在全国地方行政长官参加的抗乙气据操案陈击法照放旱对策会议上,朴正读装熙提出了"建设新村运动"的构想),目的是动员农民共同建设"安乐窝",因为当时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韩国院清常判农民生产和生活状况落后,而政府也没有钱。在"新村运动"初始阶段,政府向全国所有3.3万个行政里(行政村)和居民区无偿提供水泥,用以修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随后,韩国政府又筛选出1.6八红其万个村庄作为"新村运坚怀宁止握东货殖负病动"样板,带动全国农民主动创造美好家园。 "新村运动"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改变了农村破旧落后的面貌,并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新村运低既判备内南划动"由此逐步演变为自发的运动 。

  上世纪70年代末,政府行政领导推出"新村运动",全国各地以行政村为单位自发组成了开发机迅责轴代委员会主导"新村运动",吸收全体农民为会员,并成立了青年部、妇女部、乡保部、监察会和村庄古德基金。运动的主要绿妒庆内容包括农民自发修筑乡村公路、整治村庄环境、帮助邻里修建房屋、兴办文化事业、关心和照顾孤寡老人等。

  到上世纪80年代,"新村运动"逐渐完成了由民间主导加政府支持到完全由民间主导的过渡。在这期间,韩国为"新村运动"立了法,对"新村运动"的性质、组织关系和资金来源等作了详细规定,还成立了全国性的领导机构"新村运动本部",并在各直辖市和道(相当于省)成立"新村运动指导部",在各市和郡(相当于县)成立救持会,健全了"新村运动"指导网络。

  30多年来,"新村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完善和丰富,社会影响面和感染力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互助运动。"新村运动"曾开展了"和谐与爱护邻里运动""帮助恢复经济运动""全国公园化运动""讲道德守纪律运动""爱护环境运动"等各种活动。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开展的"奥林匹克新村运动"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为拯救国家经济开展的"捐金运动"都是"新村运动"的一部分,为韩国成功举办汉城奥运会和渡过亚洲金融危机做出了贡献 。

  韩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实现经济腾飞,创造了"汉江奇迹",但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在这期间,"新村运动"相对缓和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合作与和谐共处的意识,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

  "新村运动"从农村发端,在农村广泛开展的同时逐渐进入城市社区。随着产业化的发展,韩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离农"现象,即大批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谋生,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转移,城市社会文化走向繁荣。随着人口和产业转移,农村开展的"新村运动"逐渐向城市扩展,帮助城市解决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在市政管理、社会秩序、公共道德等方面出现的矛盾。农村先行开展的"新村运动"在向城市扩展过程中,又为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道德和文化素质较好的人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民进城就业引发城市出现过多的社会问题 。

  韩国在长期开展"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勤勉""自助""协作"的基本精神。"新村运动"不是要改变社会结构,而是通过挖掘民众中潜在的"美"和"善",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弥补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会发展的盲区,疏解民众的不良情绪,以促进社会和谐。

呼即审

  韩国前总理、"新村运动"中央来自会会长李寿成认为,搞任何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有载体,否则大家只能空谈而不会有实际行动。"新村运动"便是提高国民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和社360百科会凝聚力的良好载体。人们参加"新村运动",不仅能改变农村和国家的面貌,更能提高社会整体的思想道万雨架源段车转方造帝德水准。的确,韩国的"新村运动"既是农村城市化的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 。

  人才资本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两项至关重要:一是国民的科技水平;二是国民的生活伦理(work ethic)水平。1945年韩国光复后,韩国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为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电居突稳细贵棉照自收另,韩国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严入换销友假语起等重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毁灭性的朝鲜战争,加上端先照传绿垂汉长年的政治动乱,以及循环往复的通货膨胀严重的破坏了韩国国民勤俭节约、互相信任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民风民俗。自上世纪60年 代以来,韩国工农业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露双件室含搞汽者暴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矛盾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加上社会不断动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大批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一次又一次需面然双氢讲田系备技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一到政界选举之际,政治家们为了增加选票,提出很多不能兑现的口号作为 政治资本,腐蚀了农民健康、淳朴、自助、自立精神 。

  韩 国的学者们认为,要想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必须通过一种措施提高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使其与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相辅相成,才能全面发展农血怀苦断亲怀究货思父投村经济和推进社会 进步。从国外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并不难,但是国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如勤勉、诚信、节俭、自助、平等、合作等思想、精神、意识是永远无法用金钱和引进获取的。 如果通过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活动和国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使国民长期受抑制而潜在的良好社会伦理道德再次迸发出来,哪告就会释放出无穷无尽的效能。60年代末,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已有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之间的差距。这种社会背景,从客观上要求韩国的农民振奋精神,勤勉、自助和合作,官民一体,建设家乡,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

  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序问源搞育河广密商规负,面临着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片春矿节用的问题,从1970年起,韩国本的历充输政府开始正式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简称新村运动),韩国政府和学者们基于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农村运动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再一个资本主整货占本行胜希板口提义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看苦秋句反药你明的协调发展,而这些做法对我们研究"三农"问题不无借鉴意义--韩国"新村运动"的启迪: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创造婷非看胡你策力,缩小城乡工农差距 。

  在经济、社会均衡发四么随木源今路阿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实看压江达宪九亲浓称南践。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京叫审去艺兰李道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韩国农业与我国一样,同属东亚小农生产,且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实践对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

发展阶段

  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30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 。

  1.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屋顶、厕所,修筑围墙、公路、公用洗衣场,改良作物、蔬果、蓄禽品种等。自1970年冬季开始,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质,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勉、自助、协同精神。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新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调动了他们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妇女也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

  2.扩散阶段(1974--1976年)

  在这一阶段,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原来划分的自立村,根据村民的收入情况改划为福利村。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卓有成就的农村提供贷款,并在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轮流到农村巡回讲授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在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实现了丰收 。

  3.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

  在这一期间,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社区经济的开发日趋红火,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开发区建设。在这一阶段,国内政治不断动荡,新村运动受到种种批评和责难。经过调整以后,新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群众活动 。

  4.转变为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

  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等。当时,农村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准 。

  5.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

  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派繁荣气象从城市开始逐步向四周农村地区扩散,新村运动也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的特征。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同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新村运动转变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以后,为在运动初期启动农村经济、文化活动而建立的政府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逐步弱化,而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农协、流通、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并在不断优化其结构中生机昂然地传承着新村运动的精神和理念,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

  (三)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形式和社会效益

  新村运动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生活环境上,其理由是:(1)农民当时最为迫切的要求是改善自己的居住生活条件;(2)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更容易启发农民并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新村运动就是在这种农村社会背景下发起,又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

  1.改善农村公路

  当时的韩国农村,从地方公路到村级公路既狭窄又弯曲,没有桥梁,各种车辆和农机具无法通过,交通十分不便。新村运动初期,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善公路的工程。1971--1975年间,全国农村共新架设了65000多座桥梁,各村都修筑了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公路。到70年代后期,除了个别极为偏僻的农村外,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村民们又自发起来,修筑了许多政府还没有顾及到的大小河堤。不少农民无偿让出了自己的土地,供村里修路。新村运动发起后,很多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村里选出男女各1名担任新村指导员,妇女活动在新村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2.改善住房条件

  1971年,在全国250多万农户中约有80%住在苫有稻草的茅草屋,但到1977年,全国所有的农民都住进了换成瓦片或铁片房顶的房屋,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由于改善了农村周围的公路,水泥和钢筋等物质的运费也大大降低,很多农民从外地运来水泥和沙子,改善屋顶工程逐渐转变成以建新房为开端、建设新农村的事业,政府也积极给予贷款支援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 。

  3.农村电气化

  60年代末,在韩国的农村只有20%的农户按上了电灯,其余的农户还在传统的煤油灯下生活。到1978年,全国98%的农户都装上了电灯,90年代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新村运动初期,政府鼓励竞争,优先给积极参与的农村供电。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开展,农村电气化得到迅速发展,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这期间,由政府补助一部分,农民借用低息贷款,加速实现了农村电气化。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家电得到了普及,农民为了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就要储蓄,这又促进了农村储蓄业的迅速发展 。

  4.农民用上自来水

  自古以来,韩国农民饮用井水,而传统的井水既不卫生又不方便,需要花费很多劳动力和时间。当时,能喝上自来水,对农民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夙愿。新村运动开始时,村民们自觉地动员起来,把山上的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后用水管接到每家每户。因地势高,不宜引水的村庄,深挖井,再用水管接到每家厨房,用抽水泵取水。80年代,普及使用汲取地下水的井管挖掘机,农村的饮水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也明显得到改善。

  5.推广高产水稻品种

  新村运动初期,政府开始推广"统一系"的水稻高产新品种,使韩国的水稻生产跨入划时代的发展阶段。1970--1977年,水稻的每公顷单产从3.5吨增加到4.9吨。农民们在水稻生产中,学到了共同合作的"集团栽培"方式。水土条件相近的10--30户农民,这种共同协作的"集团栽培",使得水稻高产品种在极短时间内推广到各地农户,提高了全国农民的水稻栽培水平。

  6.增加农民收入

  在韩国,农户收入由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两部分组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步向农村地区扩散,农户收入中的非农收入所占比重逐步增大,预计到2004年,非农收入所占比重从1994年的35%增加到50%。韩国农民收入的明显提高是从70年代开始的。1970年,农户年平均收入为25.6万圆(当时可折合成824美元),按每户6口人算,人均收入137美元;1978年农户年平均收入为3893美元,人均649美元,即使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农户的实际收入也大大提高。韩国农民的收入急剧提高,得益于如下几个因素:(1)自1973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水稻新品种;(2)自70年代中期,政府为保护"统一系"水稻新品种的价格,给予财政补贴;(3)部分农户改种经济作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4)政府以新村运动的名义,大量投资,扶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7.农协组织的迅速发展

  70年代的新村运动,对于韩国农协,尤其是基层农协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自古以来,韩国农民因贫困交加而没有多少储蓄的习惯,但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到农协金融机构储蓄,而且储蓄额也不断增大。1971年每户农民的储蓄额只有4300韩圆(时价12美元),而1978年增长到24.5万韩圆(500多美元)。随着农民储蓄额的不断增加,由农协提供的农业生产资金也不断增多。60年代中期,由农协提供的生产资金中,70%来自政府的财政资金或金融资金,而到70年代中期,这一比重下降到25%。农协的信用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的储蓄,农协的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妇女组织在发展农村储蓄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新村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

  除了金融业外,在流通方面,农协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农民在种植水稻高产新品种的过程中,施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农资、建材、家电等物质也都由农协来组织提供。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协的规模也迅速得到扩大。70年代,全国基层农协数为1500个,大致与邑为单位的行政区域数相近,一个基层农协对1000多户农民开展业务。一个基层农协的工作人员从1972年的6名增加到1980年的18名;一个基层农协受理的资金从1977年的4300万圆增加到1980年的23.4亿韩圆(330万美元),其中180万美元来自信用事业,100万美元来自经济活动,50万美元来自公共福利保险事业。由此可见,基层农协在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8.兴建村民会馆

  新村运动一般在冬季农闲期间开展,但在当时很难找到村民能集中讨论活动的场所。为在农忙期间节省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在村民会馆中办起了公共食堂。妇女会在村民会馆中还举办了公共交易场,降低了产品的流通费用,节省了村民的购物时间。村民会馆收集了包括农业生产统计资料和农业收入统计资料在内的各种统计资料。农民不是只通过书本,而是在各种实况展示和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了民主决策和管理的真谛,也学会了与各级政府同心协力,共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进而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能力 。

  新时期韩国政府的职能与作用

  上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认为已经完成了运动初期需要政府支持、协调和推进的某些使命,国民及非政府组织已有能力自主开发一些活动,于是便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来推动新村运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培训、信息和宣传工作由民间组织来实施和完成。然而,因为农业本身的比较效益低,仍需要政府的一些保护和扶持,并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在这方面,韩国历届政府始终加以高度重视和努力施行。进入90年代,韩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扶持农业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政策措施,以促使新时期韩国农村与新村运动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1994年6月,由当时的金泳三总统主持召开的"推动农渔村及农政改革会议",研究制定了有关促进农渔村发展的14项40条政策措施,力争在20世纪末使农民年均收入超过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21世纪初实现现代化的农村,使新村运动在韩国奠定的良好基础,在新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 教育

  1、大学以区域划定招生名额;2、优先照顾农业高中毕业生升学,对1万名来自农渔村的大学新生提供注册金;3、优先在农渔村地区建立专科大学;4、到1997年为止,完善农渔村小学的各项办学条件;5、在人事制度方面,对农渔村学校的教师给予优厚待遇;6、对农渔村高中生减免学费比率从15%提高到30%。

  (二) 医疗

  7、由国家财政承担农渔村医疗保险的比率从40%提高到50%-60%;8、定期对农渔民进行体检,使农渔民与其他行业的职员享受同等待遇;9、根据地理位置,合并相邻市、郡的农协组织,共同分担重病患者及老年人的医疗费。

  (三) 农渔民年金制度

  10、自1995年下半年开始实行农渔民年金制度,最低等级金额的1/3由政府从农特税中支出;11、为照顾高龄农渔民,申请加入的年龄界限从60岁以下放宽到65岁以下。

  (四) 减轻农渔民负担

  12、免除畜牧业用物质生产增值税;13、对经营耕地少的农民及收看电视困难的农民免收费;14、扩大对大小岛屿的飞行航线 。

  (五) 扩大非农收入

  15、简化申办农工团地的手续,促进旅游开发,解决30万人的就业渠道;16、到2004年,将农渔民非农收入比率从30%提高到50%;17、指定小城镇周围为农渔村产业地带,供其自由使用 。

  (六) 建设现代化的农渔村

  18、组建790个100-300户规模的现代化农渔村;19、改善现有农渔村住宅50万栋 。

  (七) 扩建农渔村公路

  20、对现有3.4万公里中的2.7万公里重新铺修,将铺修比率从26%提高到85%;21、为修建农渔村公路,提高地方养路费所占比率。

  (八) 开掘地下饮用水

  22、为取水困难的5000个村庄,开掘提供地下饮用水;23、为小规模村庄提供污水处理设施。

  (九) 鼓励经营农业

  24、免除因继承农业或经营农业而回乡者的城市住宅转让费。 (十) 增加信用保证基金

  25、提高对农渔民的信用保证基金,每年增加信用保证基金700亿韩圆,从1750万圆信用保证基金增加到1万亿韩圆。

  (十一)搞活农用耕地交易

  26、废除农用耕地所有面积上限和距离限制条件;27、对少于660平方米的旱田允许农民使用;28、将现行的3公顷以上非自耕农地处理权扩大到1公顷以上,对不在当地而拥有耕地者加重税收,以防投机行为。

  (十二)健全食品加工制度

  29、修改现有的法规,使农民或农业生产者团体只需在市、郡、区申请就可以营业;30、废除品目制造许可证制度。

  (十三)建立竞争制度

  31、培育15万户专业农户(其中大米10万户,畜牧、果树业5万户);32、到1998年为止,休整农业振兴地区内的13.6万公顷耕地;33、到2004年为止,培育2000所在城镇有限投资的农业法人团体;34、提供1000亿韩圆购买农机具贷款;35、到1998年为止,完成34个农产品公用批发市场;36、制定消费者协同组合法,以建立山区与城镇的联系;37、建立各类综合处理设施400个,畜产品综合处理设施10个,水果、花卉及猪肉等出口专用基地60个。

  (十四)建立健全农业支持机构

  38、1994年下半年,为实现农业国际化、区域化,加速整顿农林水产部、农村振兴厅、山林厅和水产厅;39、分离农水产协同组合的信用产业和经营事业,合并基层农协单位组织;40、改革农渔村振兴公社、农水产品流通公社的基层组织及职能 。

  金大中总统执政期间的1998年3-2003年2月,克服了国家的金融危机,恢复了经济增长,进一步完善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更加注重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实现了南北首峰会谈。自2003年3月,卢武铉当选总统开始执政以来,提出了20项基本国策,倡导建设具有竞争力和生活和美的农渔村,具体政策有8项:(1)确保农渔村预算达到10%,进一步提高农渔业的竞争力;(2)开发环境亲和型农业;(3)增加农民收入,增幅达到20%,补贴农民收入因农产品价格走低而减少部分;(4)确保农渔业稳定经营;(5)建立农渔业福利体系;(6)稳定农民收入;(7)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8)奠定农渔业旅游基础 。

实施方法

  韩国政府认识到农村开发事业,需要广大农民提高认识,主动、积极、自发地开展各项建设工作,政府重点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扶持,即使对村民有好处的事也要先征求村民的意见,决不强制推行。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韩国政府重点推行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以村为单位实施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每年2-3月,开展有计划的新村工作,由村总会研究决定具体项目内容、规模、实施范围、预期目标,村开发委员会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操作计划,如资金分配、劳动力安排,工作日程等,还要记录每天或每周的工作进度,并依此制定相关的措施,如动员村民补充劳动力,向政府通报信息,求得人财物支援和对策分析等,以保障新村开发项目按时完成 。

  二是实施奖优罚劣的开发政策。新村运动中,政府在人财物的支援上,没有采取平均分配政策。刚开始,以村为单位,平均免费提供300袋水泥用于村里的公共事业,根据各村完成公共事业的成绩好坏,把全国3.5万个村划分成自立、自助、基础三级,成绩最好划为自立村,最差的划为基础村,第二年政府的援助物质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平均增加到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经过几年的建设,积极参与的农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抱着消极旁观态度的村见邻近村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又从政府的奖励先进和重点扶持、援助中受到刺激,奋起直追,到1978年,全国绝大分村都成为自立村或自助村。

  三是实施村民监督制度。新村运动中有,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资,如何保证这些财物有效地应用到农村建设中去是政府考虑得较多的问题,他们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采取"一竿子到底",所有的财物以村为单位申报领用,政府各部门不参与工程建设。政府每村只委派一个公务员具体负责统计工作,并接受村民监督,政府把能否及时、准确无误地将中央分配下达的支援物资送到村里作为考核公务员素质的重要标志,公务员的晋职升薪与每个公务员在新村工作中的政绩、水平有关。另外,各村的村民代表可参与郡、面政府的有关决策会议,可以约见市长、郡守,并当面提出问题、批评与建议 。

精减机构

  为完成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财物援助项目,减少扯皮和内耗的重复中间环节,韩国中央政府合并或取消了一些机构,根据需要又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中央成立了"中央协议会",直属内务部,并由内务部部长任议长,中央部委副部级官员但任议员。 地方各级政府按中央模式,设立了相应的地方协议会,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建立了系统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村级设立开发委员会,由10-12名村里的有识之士及农民代表、新村指导员组成,里长或新村指导员任议长,具体筹划、协调和执行村级新村运动。村开发委员会根据中央协议会的基本方针,制定具体的开发项目和实施操作方案,再经面促进委员会、市、郡协议会,逐级报到道、中央协议会,重大事项由中央、道协议会研究解决 。

管理制度

  韩国政府认识到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即使制定出再好的政策措施和宏伟蓝图,也无法得以善始善终的实施而取得预期效益。为此,韩国政府经认真研究后,制定出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对各级政府的管理对象、内容、方法、信息分析,组织和反馈体系等都做出明确详实的规定。一是面(乡镇)级管理职责。面政府公务员每天在村时调查研究,检查督促新村运动执行情况,收集整理有关数据,并向面长报告,面长通过建立图表档案及时收集分析有关情况,每天或每周向郡守报告有关统计数据。二是郡级(县级)管理职责。郡级管理监督的目的和任务是及时发现农村基层组织有关情况,检查监督中央分配下达的支援物资是否及时、准确地送到面、村并合理使用。三是道(省)、中央级管理职责。及时撑握郡、面、村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和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加以矫正或推进,各道(省)的副知事负责及时收集和分析各郡守提出的报告和有关厅局经调查研究提出的报告,全面负责新村运动的具体实施和按期完成。各道(省)政府及时收集有关情况后写成报告,每月或定期向内务部部长报告。内务部部长收集分析全国的情况,及时制定或调整有关政策。内务部长委托大学教授负责全国的检查监督工作,并根据情况派中央有关部委官员到道、郡检查监督 。

  在1970年以前,韩国政府曾投资20亿美元,以推动农业地区的综合开发,但由于有效利用资金投入的体制与机制不健全,以致资金的投入效益不大。为此,韩国政府不得不从1971起启动全面的新村建设运动,宏观管理上建立"协议会"统一机构,微观上发挥农协组织在农村经济、文化教育、民主管理建设中的作用,并于1984年制定了《农协法》,确立了农协组织在农村农产品流通、物资供应、加工、销售、金融、保险、福利等的组合功能 。

基础建设

  新村运动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上,如改善农村公路、农民住宅,实施农村电气化,农村自来水改造等,这些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村面貌,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称赞。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开展,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推广高产水稻品种,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多种经营,并积极推动农村保险、金融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修建了村民会馆、敬老院、读书室、运动场、娱乐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农村文化设施,通过举办文艺活动、各类培训来启发村民们的勤勉、自助、协同、奉献精神 。

教育引导

  韩国学者认为,要想把政府的意图长期、正确地贯彻实施下去,变成全体国民的自觉行为,就必须加强新村教育,教育全体国民树立勤勉、自助、协同、自立精神的民主市民意识。1972年,韩国政府成立了中央研修院,1990年,该院正式定名为"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中央研修院"。新村运动初期,新村教育比较注重对社会各阶层的核心骨干人员和中坚农民的培训,如举办过骨干农民培训班、新村指导员班、农协组合长班、农协管理干部班、妇女指导员班、土地改良组合长班、水产团体干部班、农村教育骨干人员班等共二十四种培训班,通过集体住宿、集中讨论、生活教育等三个环节达到教育目的,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地区开发、意识革新、经营革新、青少年教育等七个方面,到1995年,各层次的新村教育共培训了34.2万多人次。中央研修院通过新村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献身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社会骨干,为推动韩国加入世界发达、文明国家的行列做出了巨大贡献。

  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中又实施了"志愿指导员"制度。自愿服务者是指为了区域共同体的发展,除了本职工作以外,根据自己的自发行动,无偿地提供自己的知识、能力或付出努力,志愿义务工作者主要来自大学教师、学生。这一活动并没有强求,而是学生自愿报名,学科主任推荐后,再申请具体的服务项目。从新村运动开始发起至今,历任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会长都是义务工作,没有报酬,全国300万新村运动指导员(农村、城市等基层单位的运动骨干)也都是义务工作,没有报酬。

主要成就

  韩国曾经是世界上最穷的农业社会,由于较好地处理了城乡关系和地区差异问题,从1962年至2002年的40年中,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国民总收入由1962年的23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4770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由87美元增加到10013美元,取得了令世人称道的"汉江奇迹",至今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

  1971-1975年间,韩国农村共新架设了6.5万多座桥梁,各村都修筑了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公路,到70年代后期,除了个别极为偏僻的农村,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生产设施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实施区域开发、建设农产品流通批发市场,推进农村金融业发展、支持农民协同组织等多种措施,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农村中百户拥有彩电率123.6%、电冰箱105%、汽车20.9%、煤气炉100.4 %、电话99.9%、计算计6.7%,新村运动在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区域平衡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

  新村运动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生活环境上,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首先是改善农村公路。到70年代后期,全国实现了村村通车。不少农民无偿让出自己的土地,供村里修路。第二是改善住房条件。1971年,在全国250多万农户中,约有80%住的是盖着稻草的茅草屋,但到1977年,全国所有农民都住进了换成瓦片或铁片房顶的房屋。改善屋顶工程逐渐转变成以建新房为开端的建设新农村的事业,政府也主动给予贷款,支援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第三是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上世纪60年代末,在韩国农村只有20%的农户有电灯。到1978年,全国98%的农户装上了电灯,90年代全国已实现电气化。第四是改善农民饮水条件。新村运动开始时,村民们自觉地把山上的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后用水管接到每家每户。80年代,普遍使用汲取地下水的井管挖掘机,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也明显得到改善。第五是推广高产水稻品种。新村运动初期,政府推广"统一系"水稻高产新品种,使韩国的水稻生产跨入划时代发展阶段。水土条件相近的10至30户农民,在掌握先进耕种技术的班组长的带领下,共同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水,直到收获。这种共同协作的"集团栽培",提高了全国农民的水稻栽培水平 。

  新村运动的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韩国农民收入的明显提高是从70年代开始的。1970年,农户年人均收入137美元,到1978年,农户年人均收入649美元。韩国农民收入的急剧提高,得益于如下几个因素:(1)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水稻新品种;(2)政府为保护水稻新品种的价格,给予财政补贴;(3)部分农户改种经济作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4)政府以新村运动的名义大量投资,扶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此外,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也是"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开展新村运动的第二年开始,各地农村纷纷兴建村民会馆。农民有了自己的会馆以后,不仅用来召开各种会议,还用来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村民会馆还经常向村民展示本村发展计划和蓝图。在村民会馆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农民学会了与各级政府同心协力、共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实践能力 。

  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认为已经完成了运动初期需要政府支持、协调和推进的使命,于是便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来推动新村运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然而,农业本身的比较效益低,仍需政府的保护和扶持。1994年6月,由当时的金泳三总统主持召开的"推动农渔村及农政改革会议",研究制定有关促进农渔村发展的14项40条政策措施,力争在20世纪末,使农民年均收入超过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21世纪初实现农村现代化 。

主要问题

  新村运动遇到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其中,果农、菜农占较大比重的汉城市郊和济州岛的农民收入最高。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也显著提高,每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电冰箱105%,燃气灶100.4%,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 。

  新村运动在国家发展和社区经济开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各种问题,遇到了种种难关,如新村运动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实践;在城镇开展此项活动并不理想;因过分强调政府的统筹作用和依赖行政手段,助长了农民依赖政府号召和组织的思想;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日趋严重;对乌拉圭回合以后开放农产品市场缺乏研究;对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发展效益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没有更为有效的对策等。在这一期间,韩国的新村运动组织也组织开展过一些有效的活动,如"一区一社一村一品运动"、"农产品直销"、"城乡姊妹联系"、"文明市民和家庭活动",以及敬老、环保、交通安全等活动 。

  这些都无非是城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内容,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尽管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资金投入、科技教育、民间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有直接关系,但是农民通过新村运动树立的勤勉、自助、协同精神和意识仍鼓舞着韩国农民积极向上和奋发进取的主人翁意识和勤劳致富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新村运动不是一场政治运动(在法制政治体制下,不可能发生群众性政治运动),而是在农业萎缩、农村衰退、社会颓废的大背景下,农民得到政府、学界和城市居民有组织的支持和呼应而发起的自助、致富活动,也是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成功尝试和具体实践。

  韩国开展新村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和肯定,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先后有130多个国家派出12000多人参观、学习和取经,有些国家的总统、各部部长亲自带领考察团组学习、考察。中国农业部、中国农学会在绿色证书培训、科教兴村活动、农村科教扶贫、农村综合开发等项活动中,与韩国新村运动组织机构、全国大学教授新乡村研究会有着广泛深入的联系、交流与合作,邀请李秉东、李质铉等韩国大学教授来华指导,据2002年4月统计,在全国开展科教兴村活动的村庄已有3000多个。韩国在推进和实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多社会问题与我国遇到的社会问题极为相似,韩国的新村运动发起过程、主要内容、社会效益及经验教训,对我国调整农村政策和产业结构,研究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都会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

影响中国

相似

  韩国于1970年代初开始进行新村运动,与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大的相似性:(1)面临的问题基本相同。韩国在1960年代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加大,1962年农户的年均收入是城市居民家庭的71%,而到1970年则下降到61%。当时,在全国农村人口中经营不足1公顷耕地的农户占67%,这些人的年均收入不到城市居民的50%。这虽然远远不及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但其三农问题的症状与中国一样,都存在农民占人口比重过大、农业机械化程度低、鄙视和离弃农业农村的风气蔓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普遍缺乏自信等问题。(2)所处发展阶段基本相同。1962~1971年间,韩国实施第一、二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重点扶持工业,扩大工业产品的出口,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人均GNP从1960年的85美元增至1970年的257美元。政府已有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之间的差距。我国人均GDP已于2003年超过1000美元,也具有了以工哺农的能力。(3)国家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相近:都是国家和政府主导、权威感召、学者广泛支持和参与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办大事,办群众拥护。(4)都具有东方民族文化,如尊重长者、政府官员和学者,注重礼仪和社会秩序 。

差异

  指导思路上的差异

  建国以来,如何确保农产品稳定、有效供给一直是我国政府制定农业政策的首要目标,所有的政策措施都是为了确保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供给,把农村问题简化为农业问题,简化为农产品供给问题,很少考虑生产农产品的主体-农民的实际需求。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农产品价格、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减免农业税赋、实施种粮直补政策等等无不沿袭着这样的政策思维。单一的思维使我们的农村政策越走越窄,政府对农业生产调控能力越来越弱。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实践表明,解决农业问题,重点是解决农民的问题,通过实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的综合开发建设,让农民安居乐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关心他们享受的福利水平,他们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 。

  农民参与程度的差异

  农民的参与程度低是我国各项惠农政策实施效果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农民参与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程度低。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以部门和专家为主体,农民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长期养成了依赖和漠不关心的习惯,各项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少政策承担载体。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组织化不断弱化,税费改革后,农民的分散化加快,农村出现管理真空,出现了"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的尴尬现状;三是乡村政权改革滞后。乡镇政府职能取向错误,承担了过多的经济管理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强化了对乡村的控制,民间力量得不到发展 。

  韩国新村运动以村为单位实施各项政策,并推行竞争机制,真正让农民成为政府惠农政策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受益者,从根本上激发了农民建设家乡和热情。各级政府工作重点用在协调、管理、监督方面,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

  管理体制

  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改革开放后,虽进行了修修补补,但总体格局未作大的变革。我国农业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差,缺少统一协调管理的权威部门,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相互封锁、争权夺利现象突出。支农政策和资金由各个部门组织实施,部门利益难以打破,出现了农业管理官僚集团,财政支农中的重复建设、盲目投资、效益低下问题突出。

  韩国政府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成立了新村运动"协议会"这一组织机构,统筹协调全国新村运动的各项工作,为新村运动有序、高效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

启示

  韩国政府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等给中国至少四个方面的有益启示。

  要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从而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的自信、决心和创造性、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农民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才会体现出来。即使政府认为对农民有益的事情也要先征求农民的意愿,决不强行推行,让农民成为各项农村建设事业的主体。

  要落实全面综合的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涉及包括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民主建设等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纳入政府统一规划建设,整体进行综合建设和治理。应先从村庄改造、乡村道路等小型工程入手,建设村容整洁,生活便利的新农村,树立农民建设家乡的信心,进而推动农村自治管理;挖掘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树立勤劳节约、互助合作的民族优良传统。

  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农村管理体制的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主要指乡村治理结构,宏观层次指县以上农村管理体制。微观的改革重点是推进村民自治和乡镇机构改革,大力推进农民组织化进程,实现乡镇自治。政府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来实现对乡村的治理。宏观层次的农村管理改革首先是合并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涉农管理职能合并集中后由统一的部门来执行;其次是下放管理职权,最后要改变涉农管理中人员分布的 "倒金字"塔型结构,让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基层和农村去。

  要强化宣传和教育

  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动员城市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和宣传新农村建设。还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要做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和指导工作,要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设施,重点加强对农村中那些具有公益心、组织能力和开放性的农民骨干力量的培训。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