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是南宋音多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这是一篇登览怀古之作,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来自景,引起对六朝兴衰的感叹,暗示朝廷苟且偷安,无心完成统一祖国人业。下片以追忆谢安的不幸处境,表现了自己受朝廷排挤、不能实现北伐抗金的抱负苦闷360百科思想的表白。全词采用磁脸岩太且力吊古伤今的手法来表现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激愤师已留的主题思想,写景,寓情于景,感情山菜该笔保频纸任极其浓郁;抒句苏供负承米翻营成情,吊古伤今,结航散掉养兴笔调极为深沉悲凉。

  • 中文名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 作者 辛弃疾
  • 作品出处 辛稼轩诗文钞存
  • 文学体裁 词
  • 创作年代 南宋

作品原文

  念奴娇1·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2

辛弃疾

  我来吊古3来自,上危楼4,赢得闲愁千斛5360百科。虎踞龙蟠何处是6?只杆镇乡船有兴亡满目7。柳外斜阳,水志还错边归鸟,陇上吹乔木8。片帆西去9,一声谁喷霜竹10?

  却忆安石风流11,东山岁晚12,泪落哀筝曲13。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矛左化棋局14。宝镜难寻15,碧云将暮16,谁劝杯中绿17?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18。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双调一百字,前后阕各四仄韵。
  2. 赏心亭:缩奏答位于建康下水门之上,下临秦淮河,是当时的游览名胜,辛弃疾特爱登此亭眺望。史留守致道:史正志,字致太调汉冷道,扬州人,高宗织笔列时进士,除枢密院编修。宋孝宗乾道三年至六年(1167—1170)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沿江水军制置使。留守,即行宫留守,宋室南渡初,高宗一团吗名担市文军度驻跸建康,故称落城蛋木盟送胞史广建康为行宫。
  3. 吊古:凭吊原电斗上斗被者重含般步古迹。
  4. 危楼:高楼,此代指赏心亭。
  5. 斛:度量容器,古席普基五伤人以十斗为一斛。
  6. 虎踞龙蟠:诸葛亮曾对孙权说:“秣陵(金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京理呀甚侵排青鱼许职之都也。”(《金陵图经》)后人遂以此形容建康城地势之险要终连部宗且,气势之峥嵘。
  7. 兴亡:指六代于移地安朝兴亡古迹。偏重于“亡”。
  8. 陇:田埂,此泛指田野。乔木:高大的树木。
  9. 片帆:孤舟
  10. 喷霜竹:谓吹笛。喷,吹奏。霜竹牛掉,秋天之竹,借以指笛。
  11. 石:谢安,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风流:指谢安丰采照人,英才盖世。
  12. 东山岁晚:谓谢安晚年。谢安出仕前曾隐居东山(今浙江上虞县西南。又题旧五头的推,金陵亦有东山,也是谢安游憩之地),故以“东山”代指谢安。后世也遂以“东山”称隐居。
  13. 泪落哀筝曲:晋孝武帝末年,谢安位高遭忌。据《晋书·桓伊传》载,孝武帝龙志支作确时损冲告曾召善乐者桓伊饮宴,适谢安侍坐。桓伊抚筝而歌,歌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享不显,乃然专有见疑患。······”谢安闻歌触动心事,不觉潸然泪下,语桓伊云:“使君于此不凡。”孝武闻语亦面有愧色。但谢安后来终被罢相。
  14. “儿辈”二句:言谢安将建功立业的机会都交付给儿辈,自己惟以下棋度日。据《晋书·谢安传》: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大军南下。谢安派其弟谢石、其侄谢玄抑战于淝水。由于谢安指挥碍当,晋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捷报传至相府,谢安正与客下棋,阅后脸无喜色,下棋如故。客问之,他从容答道:“儿辈道已破贼。”
  15. 宝镜难寻:据唐李濬《松窗杂录》,有渔人于秦淮河得一古铜镜,能照人肺腑。后不慎坠水中,遍寻不得。此喻知我者难觅。
  16. 碧云将暮:言天色将晚,喻岁月消逝,人生易老。
  17. 杯中绿:杯中酒。
  18. 波浪翻屋:形容水势汹涌浩大。

白话译文

  我来凭吊古人的陈迹,登上高楼,却落得愁闷无穷。当年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今在何处?满目所见只是千古兴亡的遗踪。夕阳斜照着迷茫的柳树,水边觅食的鸟儿急促地飞回窝中,风儿吹拂着高树,掠过荒凉的丘垄。一只孤独的船儿在秦淮河中匆匆西去,不知何人把激越的寒笛吹弄。

  回想当年那功业显赫的谢安,晚年被迫在东山闲居,也被悲哀的筝声引起伤恸。建功扬名的希望都寄托在儿辈身上,漫长的白日只有消磨在棋局中。表明心迹的宝镜已难于寻觅,岁月又将无情地逝去,谁能安慰我的情怀共饮酒一盅?早晨以来江上便狂风怒号,高浪似要翻倒房屋,真令人忧悚。

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任建康通判,当时他南归已经七个年头,而他左块车引修浓统顾片向往的杭金救国事业,却毫无进展,而且还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打击。词人在一次登建康赏心亭时,触景生清,感慨万千,便写了此作,呈送建康行宫留守史你经迅超师致道,以表达对国家来自前途的忧虑,对议和派排360百科斥爱国志士的愤懑。

决会弃疾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全词采用吊古伤今的手角率目三镇收司法,来表现主题思想,写景时,寓情于景,感情极其浓郁;抒情时,吊古伤今,笔调极为深沉悲凉。此词分以下几个方面下笔:建康的地理形势、眼前的败落景象,并用东晋名相谢安的遭遇自喻,表达词人缺乏知音同志之士的苦闷,最后用长江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

辛弃疾

  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抒发内心感情基调。然后再围绕主题,一层一曲地舒展开来。“上危搞分能楼,赢得闲愁千斛”,是说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其实是作者关心国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终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忧愁。

  四、五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虎踞龙蟠何处是?”问话中透出今不比昔的悲凉。但在辛弃疾看来,此时的建康却徒留“帝王之都”处及夫的空名,和一片败亡的气息。这里初顾西吗官暗中谴责了南宋朝廷不利用健康的有利地形抗击金兵、收复中原,饱含感情的问答异常生动地勾画出词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气愤填膺的形象。

  “柳外斜阳”五句,是健康眼前的景象,把“兴亡满目”落到实处,渲染一种国势渐衰悲凉凄楚的气氛:夕阳斜照在迷茫的柳树上;在水边觅食的鸟儿,急促地叶边哪去觉况河识去句飞回窝巢;垅上的乔木,被狂风吹打,飘落下片片黄叶;一只孤零零的小船,英实攻也简漂泊在秦淮河中,匆匆地说兴究降亚杂向西边驶;不知何人,吹奏起悲凉的笛声。映入词入眼帘怎能不勾起作者忧国的感叹。同时词人独选此景,也正是意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构思而言,时示育织课范胞上片三个层次,采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的笔法,衔接极为严密。而各个层次,又都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和强化主题。

  上其之丝课饭次汽乎说片十句侧重于吊古伤今。下片十句则侧重于表现词人志不得神、无法实现抗金国好心季斤困浓听它队报古收河山壮志的愁苦,及其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下片亦分三个层次,前五句为一个层次,是曲笔。次三句为一个紧停掌层次,是直抒胸臆。最后两句预传双可目裂另音为一个层次,是比喻。各层次的笔法虽不相同,但能相辅相成,浑然符契。

送沙激渐背钟  “却忆安石风流”五句,用谢安受谗被疏和淝水之战等典故。前三句写谢安早年寓居会稽,与王羲之等知名文人,“渔弋山水”、“言咏属文”,风流倜傥逍遥洒脱。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本也可隐居安逸但忧国之心使其尽小国事,以至“弦挥丝龙概念朝征泪落哀筝曲”。词人在这里用谢安被疏远、桓伊为之向晋孝武帝弹筝的故实,实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曲折隐晦地表达未见重用志不得伸的情怀。“儿辈”两句,用谢安事。这段历史,本来说明谢安主持国事,沉着与矜持。可是,辛弃疾改变了它的原意,把词意变成:建立功名的事,让给小儿辈干吧,我只须整天下棋消磨岁月!不难看出,这里包含着词人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同时也给予议和派以极大的讽刺。辛弃疾为词气魄不亚于东坡,但这里却屡用喻指,语含讥讽,可见长期的压抑使之极度愤懑,而面对现实除了无奈更别无他法。

  “宝镜”三句,笔锋又双从历史转到现实,词人用寻觅不到“宝镜”、夜幕降临、无人劝酒,暗喻壮志忠心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苦闷。这里借用“宝镜”典,意在说明自己的报国忠心保国之才无人鉴察。刘熙载说:“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俚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姿是何敻异!”(《艺概·词曲概》)的确,“宝镜”三句,感情基调虽然悲愤沉郁,但词句却含蓄蕴藉,优美动人。

  最后两句,境界幽远,寓意颇深。它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便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这两句不仅写出江上波涛的险恶,也暗示对时局险恶的忧虑。它既象征着作者内心的极不平静,也象征着南宋国势的危急,甚至也可以象征在主和派当道时抗战派的凶险处境。所以是一语多端,而风格则由下片的哀婉沉郁复归于激荡慷慨,这就使全词风格有双面性,也有包举性——哀婉终究汇流于雄大。

  登览怀古之作,往往以历史的变迁寄寓对国事的感慨,借古讽今,抒发感慨或鸣不平,以雄深跌宕为胜。对于知己的唱和之作,往往是心语的倾诉,以诚挚深切为高。要将这两种意思打和成一片,就需要糅合两种不同的美学风格,兼有雄深与温婉。这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妙境,而此词显然达到了这一境界。辛弃疾写得尤其成功,感人至深。《宋史》本传称其“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即说明辛词此类作品的豪放风格。

名家评价

  明·潘游龙《古今诗余醉》:抚时之作,意存感慨,然浓情致语几于尽矣。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愤气直发千古豪,贪人冰冷。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老辣。

  近代·吴世昌《词林新话》:《词品》曰:“填词平仄及断句皆定数。而词人语意所到,日一寸有参差。”今己不知何去,只好假借“桃花叶”为问也。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一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辛弃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