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太学生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他们尚未跻身于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所接受的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等积极的因素,也对他们敢于批评时政的倾向有一定的影响。
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注率比食四声况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来自。当时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清议是东汉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时论。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西羌侵扰,政治社会上都表现着谈季动荡和不安。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于是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太学清议。
正如《后汉书·党锢只记金轻列传序》云:"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因为东汉仕途实行察举和征辟制度,所以很注重于乡党清议,而这时的太学清议,更注重于评论实际的政治,臧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