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井-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它是苏维埃俄国(以下简称苏俄)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书包退出战争,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听你点府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布列斯特和约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队就九棉层并终干打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季维诺也夫、索又越服五报派水误日模树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阳笑突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360百科订和约,主张对帝统握远讨蒸皮站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乌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即不战不和),中央委员克行围紧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为展蒸亮打伤达河飞支持托洛茨基。
1918年1月2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谈及古盟,赞成列宁主张的仅15人。最终,列伤社下效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
1918年1月24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1月30日,布列斯特谈判恢复。作为外交人民委员(即外交部长)、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坚持留代局衡娘: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陈技亲衡牛。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俄大举进攻。2月18日,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配论,托洛茨基转而支胶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纪放军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但是,德国在得到通知后任没有停止进攻,并于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论联某位属压煤史司条件。苏俄党中央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章成列宁的主张。列宁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显演法基负备握里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发生动摇。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2月24日,苏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1922年,俄罗斯与德国魏玛政府签署了拉帕洛条约。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
1918年3月3日,苏俄被迫在和约上签字。这个苛刻的和约,不仅使俄国丧失了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此外,条约还规定,苏维埃政府必须复员军队,包括刚刚组建的红军部队。海军应该驶进俄国的港口,在那里停泊到缔结普遍的和约或立即解除武装。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的条约。同年3月27日,又在柏林签订苏德间三个附加条约,规定苏俄以各种形式赔款60亿马克。
和约由14条正文、5个附件和7项补充条约组成。主要内容有:
①缔约双方宣布停战。
②俄军全面复员,在签订普遍性和约之前,俄军舰驶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装。
③俄国放弃对路岩孔时啊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
④在缔结普遍性和约和俄军全面复员之前,德国将继续占领德军于和约签订前夕在上述地区以东所占领的地方。
⑤俄军立即撤出阿尔达罕、卡尔斯和巴统地区(该地区实际由土耳其兼并)。
⑥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
⑦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
⑧德国承诺不干涉苏俄内政,不从芬兰方面进攻俄国。
条约规定,要苏联政府和乌克兰拉达政府缔结和约,也就是要苏维埃政府承认已被乌克兰人民赶走的拉达资产阶级政府为合法的政府,乌克兰苏维埃政府为非法政府。苏联军队和乌很乡罪秋练反克兰人民军队都要撤走。那就是要苏俄背叛即将取得完全胜利的乌克兰革命是飞山似审复升加汉双。同时,苏俄就失去了粮食和煤的供应地(乌克兰的粮食占俄国的1/3,铁砂煤占70%)。
1918年1月28日,芬兰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人民苏维埃政府。条约规定,德国要苏俄撤走在芬兰的军队,也就是要苏俄放弃国际主义的义务。芬兰是一个小国,没有苏俄军队的支持,芬兰随时都会被帝国主义国家所360百科吞食。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不久,4月3日,德军“波罗的海师”在汉科登陆,镇压芬兰革命,推翻了芬兰革命政府。虽然,苏俄军不一定能够保护得采验欢住芬兰革命政府,但重要的是苏俄放弃了国际主义的义务,放弃了对芬兰革命的支持与援助。
条约规定,不得进行反对对方国家政府和兼并地区的政府的宣传鼓动,这就是要解除苏联进行世界革命的武器。列宁说,没有西欧革命,尤其是德国革命,苏俄是会灭亡的。如今,接受这个和约条件,就是放弃了国际主义,放弃苏联进行世界革命的义务,也就是违背了国际余初请全位通球达致主义的纲领。
条约规定,苏俄被割去了近100万平方公里(包括乌克兰在内)的领土。苏俄失去了北方建立了革命政府的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失去了被称为俄国粮仓的乌克兰和盛产煤的南俄,加剧了苏俄粮食的短缺和煤的供应不足。割去了大片领土,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黑防远义责革陆握选剧利居民(4,600万人),也就是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兵源。更重要的是失去府了这部分居民中的大部分拥护苏维埃的民心。在德国方面来说,取得粮食和煤,使国内严重缺乏的粮食得到缓解,也就缓和了国内人民日益不满的情绪(从1918医板年3月到10月,德奥从乌克兰就取得的农产品有:52,000吨粮食和饲料,34,000吨糖,4,5000万只蛋,53,000匹马和39,000头牛。有一半工厂因缺少原料和燃料而停工或半停工的得到从苏俄掠夺得来的煤和原料使工厂能开工,增加了产量,也就缓确轴更胜车保讲解了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的困难。这些都能起到和缓国内阶级矛盾剧化的作用。
即使这样,德军依然不断越出布列斯特和约的界线,继续侵占俄国领土。谁新急铁都销5月开始谈判,到8月27日在柏林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附加条约。条约承认利含连发某括亲跑赶点赶夫兰和爱沙尼亚最终脱离俄国,把土耳其占领的巴库交还俄国,而们俄国答应把巴库石油产量的气船洋四口早三分之一提供给德国。德国保证不越过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及附加条约所规定的边界(德国之所以答应不再越界发动进攻,是由于德国在西线发动几次进攻均遭失败,器初已无力进行进攻了。在东线已扩大了占领地区、兵力薄弱,也没有甚么力量发动进攻,德国的败局已识百际站定。)德国撤出新分界西南侧的冷单含席由唱月约语合占领区。俄承认格鲁吉亚独立。俄国要支付60亿金卢布的赔款给判师去洋德国,俄国又失去了一大片领土,而且要支付巨额赔款。这个附加条约比布列斯特和约还要孔喜宽单冷点更加“屈辱”。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苏俄仍然属于协约国一方,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顺应民意,退出战争,保住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苏俄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1917年12月3日开始的谈判中,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托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权衡利弊,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国际帝国主义宣战;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但不与德国签约。
在1918年1月2日召开的中央和地方负责人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仅15人。列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列宁的态度是,尊重大会的结果,但继续阐述自己的主张。1918年1月24日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布列斯特谈判于1月30日恢复。作为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
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反而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俄大举进攻。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中央委员会举行了2月18日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但德国得到通知后继续进攻,并于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并要求苏俄在24小时内答复。党中央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气氛紧张,争论十分激烈。发言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焦急而愤怒,但仍然严格遵守民主制的原则,他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的政策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发生动摇。列宁指出:“如果你们不签字接受这些条件,那么三个星期之后你们就得在苏维埃政权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结果,2月24日苏俄重新派出了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处在万分危急中!俄国工农的神圣义务,就是要……奋不顾身地保卫苏维埃共和国,抗击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德国的匪军。”以列宁为首的人民委员会,迅速发布了告全国人民书。在列宁的号召下,全国人民迅速动员起来,纷纷拿起武器,投入到保卫祖国的斗争中。一支支刚组建的、崭新的红军部队火速开往前线,顽强地挡住了德军对彼得格勒的进攻。德国最高统帅部妄图用闪击战一举打垮苏俄、夺取苏维埃首都的计划宣告破产。从此,红军开始还击德军入侵的那一天——2月23日,作为红军的建军节而载入史册。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苏维埃俄国正式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苏维埃政府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从而能够恢复经济,建设红军,巩固政权,为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奠定了基础。
战争引发了德国国内的革命,声势浩大的工人总罢工和士兵武装起义,逼得不可一世的德皇威廉二世被迫在11月9日宣布退位,逃往荷兰。德国无力再战,两天后签订停战协定,宣布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灾难。它长达四年多,卷入战争的有三十三个国家,人数超过十五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直接上战场的约有七千万人,死伤三千多万。各交战国的经济损失约两千七百亿美元。
一战停战协定签订后的第二天,苏维埃政府宣布,废除不平等的布列斯特和约。
从“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到“单独的兼并的和约”是布尔什维克、苏维埃政权的一次投降。因为这时苏维埃俄国处于“革命战争”和“屈辱和谈”的危机时刻,二者择一是生死存亡的选择。因此,“布列斯特策略”的内涵就是:与德国单独媾和、签订和约,同时不停止复员军队。
这种“投降”对列宁来说当然是无法想象又不能不接受的。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中间,对于这种“投降”惟一持基本相同决策意见的是列宁和托洛茨基。所不同的是,列宁主张立即签订和约、赢得时间,保住苏维埃政权,而托洛茨基则主张“设法使谈判破裂,以便在对方明显采用武力面前被迫投降——如果不得不投降的话。”他们曾经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即尽量拖延谈判与签订和约的时间,一旦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再在“刺刀下签字”。
所以,布列斯特的和谈一开始就实施拖延策略。为了拖延,列宁甚至提出要将和谈的地点定在斯德哥尔摩,而不要在德国人占领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举行。要拖延,就要有能拖延的人。列宁选中了托洛茨基,因为他熟悉国际事务,精通德语,懂得“拖延”策略之精髓,而代表团的构成也是一个拖延的结构:其中模仿“苏维埃”模式,有一个工人,一个农民和一个士兵。托洛茨基在布列斯特也是极尽拖延之能事,他到波兰去观光、阅读德国报纸、口授十月革命史,因此不无兴奋地说:“我根本没有想到布列斯特竟成了我写作的地方”。列宁对托洛茨基的拖延也是肯定的:“托洛茨基的策略要拖延谈判这一点是正确的。”
但是,当德国人提出苛刻的条件,要求俄国签订和约,再不签约苏维埃政权就有丧失的危险时,托洛茨基仍然表示要再等一等,停战,但不签约。所以,列宁批评托洛茨基:“但宣布战争状态结束而又不签订和约,那就不正确了”,“搞政治不能这样。”
对列宁来说,这时最大的“政治”就是“赢得时间”。关于这个“赢得时间”,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借用梁赞诺夫的话,引吭高歌过几句诗:“伊里奇怒气冲冲地高呼:‘事情毫无进展!’让党来承担这付重担。让我们取得布列斯特的喘息。失去——空间,赢得——时间。”多年来,马雅可夫斯基的“失去空间,赢得时间”成了对布列斯特和谈与签约的最经典解释。
列宁首先是为了保存住苏维埃政府,因为保住了苏维埃政府也就保住了俄罗斯的革命和前途。所以,列宁立即要求将首都迁往莫斯科。当苏维埃政府实际上“只有彼得格勒”(托洛茨基语)时,失去了彼得格勒,也就将失去苏维埃政权,因此从彼得格勒迁出政府就成了重中之重。所以,1918年2月26日,人民委员会做出了关于迁移政府的决定。这份决定表明了列宁为保住苏维埃政权,不惜与德国单独媾和、签订和约、甚至最后与德国破釜沉舟一战的决心。以斯维尔德洛夫为首的工作组立即到莫斯科迅速将政府安排在克里姆林宫内。3月11日,即在布列斯特和约签字后的第8天,列宁和中央政府的重要成员乘夜车来到了莫斯科。这成了列宁“赢得时间”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其次,列宁赢得时间所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复员军队,建设一支苏维埃政府自己的军队。所谓复员军队是指解散那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已经被打垮的俄国军队。列宁认为,这支军队已经患了病,整个机体都受到了感染,已经不能打仗。1917年12月18日,列宁在《人民委员会关于同德国和谈等问题的决议草案》中明确了复员军队的基本方针:“在缩减军队编制和加强防御能力的条件下,加紧采取措施改组军队。”
复员军队和组建新军队是同时进行的。列宁组建新军队的根本原则是:组织起来,遵守纪律,服从指挥。谁来负责这样重要的工作?这次,列宁又选中了托洛茨基。托洛茨基最后离开布列斯特是被列宁召回的。布列斯特拖延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频繁更换和谈的负责人,每次更换都必定要带来时间上的延长。
布列斯特和约所带来的喘息时间是极为短暂的,迁移政府和复员军队是它的两项成果,也几乎是惟一的成果。对于这两个成果,1918年4月23日,列宁在莫斯科工人、农民和红军代表苏维埃的讲话中作过评价:“可以有把握地说,内战基本上已经结束……毫无疑问,国内战线上的反动派已被奋起进行斗争的人民彻底打垮了。”但随后,一场大规模的、残酷的内战还刚刚开始。也许,这就是说,列宁不适当地扩大了对布列斯特和约所赢得的喘息时间、所赢得的成果的评价。
布列斯特开启了一扇门,它表明:1,在和谈与革命战争之间对垒的主要方面,不是列宁和托洛茨基,而是列宁和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布哈林等所坚持的“革命战争路线”渊源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一个基本战略观点——世界革命,尤其是德国革命的胜利。他们与列宁之间的分歧并不是反对或赞成无产阶级革命的敌我之分,而是用什么样的手段继续这场革命。列宁善于变通和实用,审时度势,而布哈林等则不能这样。当然,即使在和约签订之后,列宁也没有从根本上放弃“世界革命”的希望。2,在布列斯特和谈与签约问题上,托洛茨基始终是遵循中央委员会的意见办事的,并且在与列宁意见有分歧时,尽力和列宁保持一致,并最后服从列宁的决策,他没有私自中断布列斯特和谈。
3,在关于布列斯特和约的争论中,斯大林一开始是支持托洛茨基的观点的。他在1918年1月9日的中央会议上说过这样的话:“应当结束这种争论了。托洛茨基的立场是个中点,它为我们提供了摆脱困境的出路。”此外,斯大林也是一直不同意签订和约的,这至少在1918年2月23日之前是这样的,这有列宁在这一天的中央委员会上的发言为证:“斯大林说可以不签订和约,那是不对的。必须签字接受这些条件,如果你们不签字接受这些条件,那么三个星期之后你们就得在苏维埃政权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
布列斯特和约在党内的通过,完全是民主的方式,列宁作为党的领袖,充分表现了在领导集体中平等一员的身份和民主的作风。
在列宁的这一成功地进行党内民主生活和党内斗争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列宁坚持处理党内不同意见和党内斗争的几个原则:
(1)不把自己看作与一般委员不同的最高领导者,而是以平等一员的身份与其他委员争论,力争取得多数委员的理解和认同。即使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即使每拖延一天德国就侵入苏俄更多的领土,列宁仍然坚持以党内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
(2)对不同意见不能罗织罪名,不能采取任何组织手段,更不能动用专政手段。这是保证党内民主集中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3)宁可自己辞职、退出政府和党中央,也不能破坏党内民主决策的规矩。列宁的民主风范受到全党的尊重,效果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