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隶属于河北省承德市,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2′~118°14′,北纬41°35′~42°40′,东、西、北三信面分别与内蒙古的喀喇沁旗、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接壤,西南和南面分别与丰宁满族自治县、隆化县相连会。县境东西长138公里,南北宽118公里,总面积9219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底,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辖7个镇、30个乡,共312个行政村、5个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同率末深著图研印合1个县直辖生产队。总人口生上笑它状532573人,是举场陈效己办容以满族、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境内共有汉族、掌宜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苗族等30个民族来自。2011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治孩71.7亿元,并先后被确定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商垂略困大科久室历品牛基地县、中国旅游明星县等。
商周,属燕地,称为"鬼方"。
秦代,西部濡水(今滦河)流域属渔阳郡,东部索头水(今伊逊河)来自流域属右北平郡。
两汉三国,为鲜卑地。
隋、唐,隋时属奚地;唐时,属河北道,北部为契丹地,南部为奚地。
辽、金,辽时县境北部属上京道,为辽帝避暑狩猎之所,东部为中京道松山州松山县,西、南部则为北安州利民县地。金时,属北京路大定府。
元360百科代,东部属大宁路松州,南部为惠州,西部属上都路兴州兴安县。为羽林军屯田之地。
明代,属开平左屯意是社卫,后为诺音卫,再后划入乌梁海,成为鞑靼人牧地。
清代,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正式设置"木兰围场",直属朝廷理藩院。光绪三年(1877年),设立围场粮捕同知及司狱。署名曰粮捕厅(亦称围场厅)际担衡刘周势木到分机,为围场建治之始。光绪三十吧无致处离一年(1905年)十月,改粮捕厅为抚民厅,由承德府划归导原否叶预满否直隶省,隶属于口帝害吗北案倒作装型适北道宣化府,与张家口、多伦诺尔、独石口为口北四厅。
下江唱掌策七若阳末 民国元年(1912年),围场正式改厅建县,曰"围场县",属热河省角二房支。
1956年1月1日,热河省建置撤销,围场县划归河北省承德地区管辖。
1989年6月2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撤销围场县,成立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行政区域不变,不增加机构和编较率毛史可范制。
截至2011年底,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河县辖7个镇(围场镇、四合永镇、克勒沟镇、棋盘山镇、半截塔镇、朝阳地镇、朝阳湾镇)、30个乡(腰站乡、黄土坎乡、银窝沟乡、蓝旗卡伦乡、四道沟乡、新地乡、育太和乡、广发永乡、杨家湾乡、郭家湾乡、大唤起乡、哈里哈乡、新拨乡、宝元栈乡、张家湾乡、山湾子乡、姜家店乡、三义永乡、下伙房乡里还、燕格柏乡、城子乡、牌楼乡、御道口乡、老窝铺乡、大头山乡、南山嘴乡、石桌子乡、西龙头乡、龙头财然排甲刚月者承某兵山乡、道坝子乡),共312个行政村、5个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1个县直辖生产队。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2′编操排优向扩刘怀红约点~118°14′,北纬41°35′~42°40′,东、西、北三面分别与内蒙古的喀喇沁旗、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接壤,西南和了以材居场南面分别与丰宁满族来自自治县、隆化县相连。距承德市区138公里,距省会石家庄643公里,距首都北京384公里。县境东西长138公里,南北宽员作须析118公里,总面积9219平方公里。
参介都必烈和叶木够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过渡带,为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的尾部与燕山山脉的结合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700~1900米。
围场属北(寒)温带-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 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明越地气候。冬长夏短;夏半年,受副热带暖高压影响,盛行偏南风,天气温暖多雨,无明显盛暑季节;冬半年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寒担历带影负歌束执袁宽冷干燥。春秋两季则是这两种气巴团的转换季节,风向多变,天气复杂,气温变化剧烈,春季气温回暖快天气干燥少雨,而秋季则气温迅速变凉,气候凉爽怡人。且坝上、坝下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很不一致,小气候差异很大。
围场协承站氢座缩刻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风360百科光辐射
围场满族蒙死古族自治县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7~134千卡/平方厘米,其中向阳坡太阳辐射较多。其分布趋势是北少南多。季节分布是春夏两季居多含沉刚念了,占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64用聚给表依更断触丝广%,冬季辐射量最小,12乐乡找似月份仅为530千卡/平起美方厘米。平均生理辐射≥0℃、≥5℃、≥1德否达祖位德个0℃、≥15℃、≥众末工把冲架肥还干律送20℃期间总量分别为99.90、83.90、57.70、50.20、15.50千卡/平方厘米。5~9给固春兰背径术故洲药月份作物生长期间的太阳辐射量为73.60千卡/继演向平方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55%。
日照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77~283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8%~64%。其中4~9月日照时数近1500小时,超过全年日照时数的55%;作物生育期间日照时达为1200小时以上,占全年日照时数的罪培亚味已助斗氧43%以上。全县大部作物为一季短作,所以均能满足作物对光能的需求。
气温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年平均气温在-0.50~6.00℃之间,年平均最高气温在7.00~13.00℃之间,年平均最低气温在-8~4℃之间;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40℃,出现于2000年7月14日。
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持续暖冬现象,年平均气温发生明显变化,1991~2005年,年平均气温为5.80℃,较80年代前平均值升高1.10℃。气温变化尤以1~3月最为明显,分别较历史平均值上升1.40、2.70和1.50℃。夏季上升为0.60℃。
降水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年降水量为300~560毫米,时空分布上差异较大。从地理分布看,县西为少雨区,县东为较少雨区,县中为多雨区。从季节分布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72%,春季雨量较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2%~15%。在冬季,北部坝上地区降水量多于中南部,可达10毫米以上,其他乡镇为3~5毫米。作物生育期间的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
1991~2005年降水平均值无明显变化,但15年间经历一个相对多雨期和一个少雨期。1991~1999年为相对多雨阶段,均降水量为535.80毫米;2000年后为相对少雨期,特别是2000~2002年连续年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2000年盛夏6、7月降水量仅为59.70毫米,2001年春季干旱持续到5月;2002年春夏干旱间断出现,5月降水仅5.20毫米,7月降水22.70毫米,旱象十分严重。2003年降水出现3个历史极值,即8月降水量仅10.40毫米,为历史同期最少;9月降水量为198.00毫米,为历史同期最多;全年降水总量达604.00毫米,为历史上最多的年份。
蒸发
年平均蒸发量为1491.10毫米左右,冬季蒸发量最小,夏季最大。以蒸发量和降水量之比来看,春季最大,蒸发量是降水量的8~10倍,因此土壤失墒严重,导致春旱和风沙天气。
霜期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各区霜期差异较大。1980年前,中南部地区初霜为9月20日,终霜为5月14日,无霜期128天;西北部地区初霜为9月12日,终霜为5月25日,无霜期111天;坝上高原区初霜为8月25日,终霜为6月22日,无霜期63天。1980~2005年间,全县初霜日延迟到9月21日;终霜日提前到5月8日;各区无霜期分别延长3~4天。
地温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年平均地面温度为7.90℃,极端地面最高温度为68.90℃,出现于1992年7月6日;极端地面最低温度为-36.70℃,出现于1971年3月6日。5.0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14℃、15℃的平均初日分别为10/5,15/5,18/5。
冻土
1981~1990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年平均冻土深度103.20厘米。1991年后,由于气候变暖,冻土层深度变浅,多数年份均小于100.00厘米。到2005年,15年平均冻土深度90.20厘米。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河流多,且均于县境内,水浅流急,受雨水补给影响,流量变化大。可分为滦河和辽河水系。伊逊河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长88.5公里,流域内为主要经济区。小滦河自北向南流经西部地区,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长 95公里,该河源于塞罕坝上茂密的森林,因汇入滦河故得名"小滦河"。阴河源于北部接坝地区,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长62.1公里,也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最大的河流。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矿产以非金属矿为主,主要有硅砂、沸石、莹石、油母页岩、玄武岩等,其中硅砂储量3亿吨,居河北省第一位。已探明的矿产有36种,开发利用的20种,是全国规模较大的造型材料生产基地,适合于大规模开采。
按多年调查统计,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域内各门植物有170余科、470余属、1100余种或变种,其中:大型真菌30余科70余种,苔藓植物35科200余种,蕨类植物12科20余种,裸子植物3科15种,被子植物90余科800余种或变种。有很多品种形成了庞大的植物群落,有些属国家级或省级保护植物,有些属当地稀有罕见珍贵品种。除人工从外地引进(含建国前引进)外,纯属乡土品种。
大型菌类有:猴头菌、耳木菌、珊瑚菌、密环菌即榛蘑、白口蘑、木灵芝等。
当地稀有罕见或新确认植物有:照山白、鹿蹄草、臭冷杉、坚桦、黄胭脂花、东方草莓等。
可供园林绿化植物有:油松、杜松、云衫、核桃楸、冷海棠、黄檗、五角枫、糠椴、小叶白蜡、稠李、暴马丁香、花楸、红瑞木、接骨木、兴安杜鹃、山刺玫、忍冬、荚莲、山樱桃、珍珠梅、八仙花等。
可供饮用或药用的珍贵植物有:沙棘、山杏、胡枝子、小叶锦鸡儿、刺五加、鼠李、岩青兰、黄芹、黄芪、石韦、野金丝桃、白屈菜、曼陀罗、列当俗、青蒿、小丛红景天等。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已查明的脊椎动物计5纲28目78科183属323种,其中:鱼纲4目5科21属23种,如细鳞鱼、鲫鱼、泥鳅。两栖纲1目3科5种,如中国林蛙、中华大蟾蜍。爬行纲1目5科5属15种,如虎斑颈槽蛇,俗称野鸡脖子、双锦蛇俗称花带子。鸟纲16目50科121属228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鸨、白鹳、黑鹳、白头鹳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大天鹅、高山秃鹫、黑琴鸡、灰鹤、白枕鹤、草原雕、乌雕、苍鹰、雀鹰、松雀鹰、白尾鹞、猎隼、红隼、雕鸮、长耳鸮、纵纹腹小鸮等。哺乳钢6目15科35属51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梅花鹿;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猞猁、兔狲、石貂、水獭、豹猫、马鹿、蒙古羚、斑羚等。
截至2011年底,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共有179616户,其中乡村户数为129453户。全县共有人口532573人,其中男277959人、女254578人;其中农业人口440175人,非农业人口92362人。全县有少数民族人口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8.1%,其中满族250410人,占总人口的47.02%,蒙古族56037人,占总人口的10.5%,回族1907人,占总人口的0.4%,其他26个少数民族1050人,占总人口的0.2%。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以满族、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境内共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苗族、白族、维吾尔族、壮族、侗族、布依族、瑶族、黎族、高山族、土家族、彝族、藏族、达斡尔族、傣族、土族、哈尼族、羌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哈萨克族、普米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基诺族等30个民族。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为华北地区通往内蒙古 和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围多(围场-多伦)公路、承赤(承德-赤峰)西线公路和承围公路交汇于此;京通铁路(北京-通辽)从庙宫入境,经四合永、腰站、银窝沟、克勒沟、朝阳地等5个乡(镇)出境入内蒙古自治区。县城距境内最近的火车站--四合永站18公里。
围场坝上草原2011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7亿元,是2001年的4.1倍,年均增长8.8%。与全市年均增速相差4.6个百分点,位居全市7位。其中第一产业GDP总量由4.8亿元增加到28.6亿元,年均增长10.9%;第二产业GDP总量由4.3亿元增加到21.6亿元,年均增长 8%;第三产业GDP总量由8.2亿元增加到21.5亿元,年均增长7.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27.7:24.9:47.4调整为 39.9:30.1:30。人均生产总值达16978元,是2001年(2001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338元)的5.1倍,年均增长9%。
2011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财政收入达4.2亿元,是2001年的6倍,年均增长19.6%。
2011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5家,其中省级2家,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5.8%,较2006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先后被评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马铃薯和胡萝卜绿色原料供应基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4464元增加到2011年的12146元,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304元增加到2011年的3532元,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10.5%。
2011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较2001年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39.9亿元和1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入统标准为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分别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9.3亿元、增加值10.8亿元。
2011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风电新增装机131万千瓦,总装机达到141.7万千瓦,并网发电94.3万千瓦,年纳税6463万元,水电、光电开发同步推进,县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36家。
2011 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2亿元(2011年入统标准为投资500万元以上,2010年以前入统标准是50万元以上,2001年500万元以 上项目24个,完成投资3.6亿元),是2001年的9.8倍,年均增长25.6%。2011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亿元,占总投资的76.7%。
2011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亿元,是2001年的3倍,年均增长11.5%。
2011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共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3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1.5倍和2.7倍。
2011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投入资金7600万元,完成围场镇中、围场镇第四小学等9所学校教学楼及配套附属工程。
2011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39.5万份,建档率达到89.6%;完成御道口乡卫生院扩建及27所村卫生室建设,90%以上的村卫生室达到省级标准化要求。
2011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新建农家书屋111个、乡镇文化站36个,开展文化下乡活动28次。
2011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共实施了7个少数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城建重点项目52项,新竣工房地产开发面积25万平方米,新建公租房252套、廉租房50套;县城供热二期、供水增容工程顺利竣工,县城集中供热普及率和供水普及率均达到68%。
木兰围场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猎苑,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蕴藏着五千年的红山文化,千余年的辽金文化和三百年的大清木兰秋狝文化。木兰围场从新石器时期有人类居住开始,到战国时期的古墓群,燕、秦时期的长城,辽金时期的古城遗址,元朝的白塔,再到境内现存的康、乾、嘉三位皇帝御笔所书的碑刻等众多的文物古迹,孕育了丰厚独特的满蒙文化。满族特色的《霸王鞭》、《太平八角鼓》、《太平萨满舞》、《满族说唱》、满族宫廷舞蹈、满族《二人转》、"二贵摔跤"和蒙古族舞蹈、蒙族曲艺《好来宝》、蒙族器乐演奏等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节目,至今兴盛不衰。特别是《太平萨满舞》曾获得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文艺汇演银奖,蒙族曲艺《好来宝》曾获得河北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等奖。
根雕
根雕又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树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的一种民间艺术。
剪纸
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剪纸不是依靠机器而是纯粹手工制作,常用的方法有剪刀剪和刀剪两种。剪纸的纹理大致可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皿、花木、果菜、山水等。
竹板落子
在围场表演的竹板落(lào)子中,一人"单口"的称作"耍单锤",二人"对口"的称作"一把鞭"。为配合春节、庙会等秧歌会,可就地圆场,也可登台,二人对口唱时,根据情况进行化妆,即化妆为丑、旦角各一人,一般旦角(多为男旦)打板,承担主要唱段与剧情中的一个或几个主要角色,可伴有简单轻盈稳健的舞步,如另有专司伴奏人员可持并耍扇子及手绢,而丑角一般在开场白以数板形式先打一"辫穗",在旦角主唱到具有转折、过渡、人物变换等唱段,接旦角"下音"。丑角若不打板,可持手绢或半截"霸王鞭",还可见景生情插科打诨,临时抓词,给观众以诙谐俏皮的幽默感。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特产主要有:一品鹿唇、杏仁露、煎碗坨、年糕、烙糕、散状、甘沟口粘豆包等。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内旅游资源主要有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木兰围场、千年双榆树、东庙宫、将军泡子、塞罕庙、月亮湖、七星湖、塞罕塔等旅游景点。
木兰围场
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上游地区,以其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山川形胜甲于紫塞载入史册。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首次看中这块"万里山河通远檄,九边行胜抱神京"的境地。清帝为"肄武绥藩"设立木兰围场,每次秋季到这里举行围猎,史称木兰秋狝(xian三声,音同“显”)。
木兰秋狝图东庙宫
东庙宫座落于县城以南26公里,伊逊河畔。该庙宫又称"兴安大岭神祠"建于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作为嘉庆皇帝"拈香小憩"和接见内、外蒙古、新 疆、青海各少数民族首领随围射猎、赐宴的活动场所。总面积为2400.5平方米,属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中的"塔里雅图伊逊哈巴齐"围场。东庙宫内外,现存参天古松75棵,已有190余年树龄,山门题额:敕建敦仁镇远神祠,在青山碧野之中形成了国内现存较为独特的庙宫合一建筑。
月亮湖
月亮湖是一个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湖,外观形状圆似天上之月,是一处集森林、草原湖泊为一体的自然景点。
七星湖
七星湖,原名火泡子,因康熙火烧噶尔丹粮草得名,原有七个小湖,现已连为一体,08年从新改建。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著名人物有:陈镜湖、蹇先任、王克东、于海洲、车庆丰、王文泽、丁明亚、江峰、惠世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