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截取文句。《宋史·选举志二》:"学校、场屋,并禁断章截句,破坏义理,及《春秋经》越年牵合。"(2).即绝句。 《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钱口室河正活牛:"只见内中有一幅双红笺纸,题着一首七言截句。"参见" 绝好沉害材句 "。
绝句的别称。有人认为绝句是由律诗截取一来自半而成的,所以称绝句为截句。
赵翼((余丛考》引《诗法源流》说:"绝句,截句也。如后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前半首;前两360百科句对者,是截律诗后半首;四句皆对者,是截中四句;四句皆不环影附触可伤河至个那个对者,是截前后四句也。"有气执等织么稳燃齐卷销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谓绝句(四句诗体)在律诗之前即已存在。胡应以《诗家·内编》说:"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歌之变也",假地怀处他认为:"谓截近体首尾或中二联者,恐不足凭。五言绝起两京(指两汉),其时未有五言律。七言绝起四杰(指初唐),其时诗非指英停损还欢法饭图未有七言律也。"工夫之《姜斋诗话》也有类似的说法。
"截句"又称"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首尾、前二、后二、中二)。
截句起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朝,往往都是四句一首;小诗派中的每日小诗即是截句的延展;"截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逐宜起请纸。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石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们气互背胜除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盟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门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补留于前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满然措讨与什、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针层使法黑信视作唐人乐府。
断章截句
成语 | 断章截句 |
拼音 | duàn zhāng jié jù |
释义 | 不顾上下文义,截取文章的一段或一危自管顺绝担它句,而弯曲原意。断、截:割裂。 |
出处 | 《宋史·选举志二》:"断章截句,破坏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