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天龙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来自避暑宫。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360百科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由于北齐时山下兴建了天龙寺,后人就习惯地称之为天龙山了。天龙寺,宋代易名为圣寿寺,一九四八年散传块担别层名钟判失火,寺庙被焚毁。一九八一年,搬迁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现已修葺一新。

  • 中文名 天龙山石窟
  • 适宜游玩季节 春夏最佳
  • 建议游玩时长 6-8小时
  • 修建时间 1981
  • 门票价格 30.00元

建筑简介

天龙山石窟

  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各窟的开凿年取尽系代不一,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东魏石雕比例适度,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洗炼、精湛。唐代石雕体态生动,姿势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漫山阁”中的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立像,高约11米,形体丰满,璎珞富丽,纱罗透体,而普贤雕像,面带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天龙山上,还有遍山松柏,尤以盘龙古松龙游神盘,纵横缠绕,为天龙山上又一来自奇观。

  天龙山盐石身防化副石窟以其造型的娴熟、比例的适当、线条的柔和、雕刻的精细为我们研究佛教、美术、360百科雕刻、建筑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坐太原到清徐的小巴,或者坐8路公交晋祠下车,然后绕道晋祠后面上天龙山,沿着盘山公路一直走就到了,现在收进山费

内容摘要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天龙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续赶斗包织向从须数屋暑宫。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由于北齐时山下兴建了天龙寺,后人就习惯地称之为天龙山了。天龙寺,宋代易名为圣寿寺胜切的属加呼断电都,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庙被焚毁。一九八一年,搬迁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现已修葺一新。

石窟特色

龙山石窟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来自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360百科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希察奏格必应坐剧家波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刻具任,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族都集与线合,寓意十分深刻。包序针社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秋花赵空敌但立限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送刑费八怀的流排兴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八呼下古达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天龙山石窟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袁够管如封架会于罗探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历史沿革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五饭目改影庆画适语缺元534—550年),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建否评标工计内兰氧赵立北齐的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隋代杨广为晋王,继续开凿石窟,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高峰。 天龙山石窟位于东西两峰悬常功崖半腰,这些石窟中,有东魏、北齐、隋、唐各代开凿的石窑二十七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窟之间山径相通。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重活似雕、藻井、画像1夜让和木绿些144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

  报余员高掌色盾距促临天龙山石窟的雕塑技巧比北魏大大前进了一步。第九窟,原有木构[漫山阁],阁内唐代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弥勒大佛,坐像高约八米,局部虽有毁损,但仍是天龙山石窟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尊石雕塑像。下层,观音立像高达十一米,形态生动,姿态优美,身披璎珞,罗纱透体,体态丰满,薄软的罗纱质感清晰,是天龙山石窟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尊雕像。

  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天龙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的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隋代杨广为晋王,继续开凿石窟,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高峰。

重点石窟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40公里天龙山,窟龛分布于东西两峰的南坡,始建于东魏,以后经历了北齐、隋、唐、五代,共有二十五个洞窟。属灰白色砂岩,易雕凿,也易风化。其中东峰十二窟、西峰十三窟。

  北魏末年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虽然都以“大魏”为国号,但实际上都已是傀儡政权,东魏由高欢摄政,公元550年其子高洋称帝,改魏为齐,史称“北齐”。太原古称晋阳,东魏(534~550年)、北齐(550~577年)时为高氏的別都,高欢曾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宮,使这里的佛教迅速兴盛起來,开始了大规模的石窟寺营造工程。

  两座东魏窟和三座北齐窟都是方形窟室,三壁三龛的形制,东魏尊像組合皆三尊像,为正壁释迦、左壁弥勒、右壁阿弥陀的三世佛。西魏改为五尊像,倚坐的弥勒佛改为交脚坐的弥勒菩萨。东魏像清瘦,造像手法朴实、简洁,仍是“秀骨清像”的风格。北齐像更減少了动感,重在形体结构的雕造,雕塑语言臻于完美。同時,还可以看到龛形和窟形上对于建筑结构的关注,相当精确地再现当时木构建筑的原貌。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隋代仅有的一窟,保存着有名的“开皇石室铭”,可知建窟于隋代开皇四年(584年)。晋阳又是唐太祖李渊的龙兴之地,因此在唐代也是別都,地位重要,佛教更为发展,因而天龙山唐代开凿最多,达十五座,可以第9窟“漫山阁”为代表。這是一座上下两层的大窟,上层有8米高的弥勒佛倚坐像,下层以6米高的十一面观音像居中,左右分別为乘象的普贤和骑狮的文殊。造像丰腴、优雅,手法细腻。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总体来说,天龙山造像的艺术水平在同时代其他石窟之上,生动显示了石窟艺术由北朝向隋唐转化的进程。可惜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难以置信的盗凿破坏,大批精品流失国外。最近,天龙山石窟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历史的和艺术的宝贵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弘扬。

检测与防护

天龙山石窟

  经过对天龙山上25座石窟病害情况逐一核对,云冈石窟文物研究院专家表示,预计8月底将作出石窟群病害调查研究评估报告。 天龙山石窟位于我市西南36公里的群山之中,始凿于1400多年前的北朝东魏时期。历经北齐、隋、唐历代开凿,现存石窟25座,分列于东西两峰山崖之间,绵延1公里有余,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宝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

  为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天龙山文物保管所(天龙山石窟研究所)与云冈石窟文物研究院合作,开展为期一年的病害调查及对策研究工作。通过对气象条件、周边环境、现存状态、病害调查、砂岩成分及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调查,进一步分析天龙山石质风化的病害机理,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建议。7月24日,本报以《天龙山石窟有望得到科技保护》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2007年8月11日上午,在天龙山第九窟“漫山阁”内,两位专程从大同赶来的专家正手持地质罗盘仪,就石窟现有的病害情况以及以往病害史,与我市地质专家做最后会商。在身高7.55米的弥勒佛坐像前,专家们仔细核对石佛身上及周边的裂隙位置、走向等情况。据专家介绍,就目前调查情况来看,天龙山25座石窟最突出的病害主要表现为风蚀、冻溶、剥落和酥碱,其中病害最严重的是第八、九和第十八窟。由于这些石窟位置紧邻石壁下方,受雨水冲刷严重,因此“水害”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据悉,云冈石窟投资1000多万元的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突破了世界上石窟防水难题,通过对裂隙灌浆和铺设混凝土防渗层,确保雨雪渗水不会渗入洞窟,这项研究试验成果,对我市保护石窟群具有积极意义。

旅游小帖士

天龙山石窟

  (一)最佳旅游季节

  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春夏两季是最佳旅游季节。

  (二)交通

  坐太原到清徐的小巴,或者坐8路公交晋祠下车,然后绕道晋祠后面上天龙山,沿着盘山公路一直走就到了,现在收进山费。

  (三)住宿

  从火车站乘坐308路(原8路)公共汽车到晋祠,然后乘坐去天龙山的旅游小巴,可直接到山顶。一般有几个小时便可尽兴地游玩,如果还想继续感受朝露晚风,可下塌天龙山庄。 天龙山庄于1993年7月建成,山庄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有客房十余套。会议厅、餐厅、游艺厅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在山庄下榻,早迎朝阳,晚观山色,常饮龙泉圣水,可祛病怡神。

  (四)美食

  天龙山石窟同圣寿寺在同一景区。山腰是石窟,山脚是圣寿寺。在圣寿寺处有天龙山庄于1993年7月建成,山庄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有客房十余套。会议厅、餐厅、游艺厅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在山庄下榻,早迎朝阳,晚观山色,常饮龙泉圣水,可祛病怡神。在圣寿寺外有2、3家乡村小店,有野味买。

相临景点

天龙山石窟

  ·晋祠

  ·龙山石窟

  ·碑林公园

  ·汾河二库风景区

  ·山西省博物馆

  ·双塔

  ·东缉虎营

  ·双塔烈士陵园

  ·太原动物园

  ·天主教堂

  ·迎泽公园

  ·开化寺连理塔

  ·太山寺

  ·晋阳湖

  ·天龙八景

  ·三国演义城

  ·童子寺燃灯塔

  ·豫让桥

天龙山石窟

  ·五一广场

  ·漫山阁

  ·圣寿寺

  ·中国煤炭博物馆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西华门

  ·清真古寺

  ·晋阳古城遗址

  ·傅山书法碑林公园

  ·多福寺

  ·晋窦大夫祠

  ·南十方院

  ·崇善寺

  ·纯阳宫

石窟艺术

天龙山石窟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而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也要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造像。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时间、地点的不同,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后汉人所开的窟画出一些大乘经变以外,其余早期开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经中的故事造像。这些石窟群中,遗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等单独的形象,其次则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这些画像多数是根据《声闻藏》各经创造出的,与外国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学小乘教唯礼释迦的记载相同,与法显、玄奘等人所记天山南簏各国信仰小乘教的记录也完全吻合。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因而它不能割断与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联系,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这应该是石窟艺术的一个特点。

评价

  天龙山石窟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东魏石雕比例适度,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洗炼、精湛。唐代石雕体态生动,姿势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漫山阁”中的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立像,高约11米,形体丰满,璎珞富丽,纱罗透体,而普贤雕像,面带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天龙山上,还有遍山松柏,尤以盘龙古松龙游神盘,纵横缠绕,为天龙山上又一奇观。

  天龙山石窟以其造型的娴熟、比例的适当、线条的柔和、雕刻的精细为我们研究佛教、美术、雕刻、建筑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旅游小贴士

最佳旅游季节

  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春夏两季是最佳旅游季节。

交通

  坐太原到清徐的小巴,或者坐8路公交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安徒生故居
下一篇:快乐魔法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