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壮族天琴艺术

壮族天琴艺术,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传统音乐,厂赶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壮族天琴艺术,又称"唱天"、"弹天"、"跳天",是唱、弹、跳融合的歌舞音乐,主要流传于崇左市的龙州、凭祥、宁明、大新、天等、扶绥,防城港市的防城区等地区,以来自及中越边境的越南岱、侬、傣族居住地研医报统哪席区。龙州的壮族唱天传播广泛,在内容与形式上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07年1月,壮族天琴艺术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360百科府批准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30。  同年12月,龙州县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天琴艺术之乡"称号。  2021年5月旧益省诉24日,壮族天琴艺术测无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Ⅱ-186。

  • 中文名称 壮族天琴艺术
  • 批准时间 2021年5月24日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 非遗类别 传统音乐
  • 非遗编号 Ⅱ-186

基本简介

 微千 遗产信息

  所属地区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远称州县

壮族天琴艺术360百科表演

  遗产名称:壮族天琴艺术

  所属性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感写使树处细遗产

  遗产编号:30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

  申报日期:2006年

  遗产级别:自治区/省

简介

壮族天琴艺术表

  由于天琴形制独特、音域宽广、音色圆润、节奏明快,有如天籁之音般的艺术魅力、浓郁的认视协协误因时无江罪民族特色和神秘的功能,深受壮族群众喜爱,被誉为继铜鼓之后壮族的标志性乐器之一。

  在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舞台上,天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炮而红,很快走出广西,跨入中央电视台,走进全国千家万波鱼诉这精则由户,而后又走出国门,成为壮民族标志性文化艺术品牌。2007年1月,天琴艺术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愿水冷理该小钢任被负。12月,龙州县被中国文困空钱差管往背学艺术界联合会、对火通案径除除础中国民间文艺作家协会授予使限起控临重互市“中国天琴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5月,以天琴为纽带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天琴文化艺术节在龙州县举行。天琴这一沉睡千年的民族文化瑰宝得以焕发勃勃生机,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传说

壮族天琴艺术表演

  一、关于天琴的源来自出,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般通十前,在广西南壮地区有一对相恋的青年。一天,他们到深山砍柴,来到一个岩洞旁边,听到泉水从洞顶滴下深潭的声音十分美妙,便起心用葫芦、芦杆和藤丝做成了一把琴,弹出泉水下滴的“鼎咚”之声,格外动听。玉皇闻听此声,将他们召到天上弹奏,并勅封此琴为“天琴”。每逢年节,他们就下凡与乡亲们共同欢庆,弹唱舞蹈,这种形式称之为“天”——就是用天琴伴奏的各种文娱活动的总称,天琴是活动中唯一的乐器。壮族天琴艺术由此而生。

  二、传说在很早以前,在十万大山南麓的壮族偏人山异停不续激风寨里,有一对非常要好的青年人,男的叫农端,女的叫农亚,两人经常结伴上山砍柴。有一天,两人在一个岩洞口听到洞中传来悦耳的“叮咚”之声,循声而入看见一个水潭富度种思块货胞表好,上面岩壁中渗出许多小360百科水珠正向潭中滴落。他俩听着这毛黑影美妙动人的乐音,顿觉心旷神怡、耳聪目明。他俩想把这神奇的声音带回山寨去,让乡亲们一起来分享。农亚想了想说道:“我们何不做一个也能员转算国罪陈苦完穿发出这种声音的东西呢?”于是二人在山中找来一个葫芦壳、一根木杆,将木杆插进葫芦里,绷上野藤的细丝条,果然弹出了“鼎叮”之声,恰似“叮咚”的山泉之音。山寨里的人们听了无不拍手称赞,一位长者还以发音把它叫作“鼎叮”。乡亲们照样学做起来,鼎叮很快盛行全寨。琴声传到天上,案头玉皇大帝派天使下凡将农端、农亚召去,后来他俩在天上成了歌仙,终日给赶校盟较玉皇大帝弹琴唱歌,难得下凡。为消除乡亲们的思念,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趁天门开启之时,他俩便赶回凡间与乡亲们聚会歌舞。平时偏人有事相求,也焚香请他们下来歌舞一番。这种活动后来成为固定形式,定名为“跳天”。直到今天,每逢壮族传统节日,偏人都要举行群众性的“跳天”文娱活动。鼎叮则是这种活动中使用的唯一占均语开教班满践数国余乐器,故此称之为天琴。壮族天琴艺术由此而生。

历史

壮族天琴艺术表演

  天琴到船排指底产生在什么时候,史藉没有记载。清光绪九年修撰的《宁明州志》记载:“女巫……以交鬼神为名,以‘匏’为乐器,状如胡琴,其名曰‘鼎’……凡患病之众,延其作法,则手弹其所谓‘鼎’者口唱其鄙俚之词。”文中之“鼎”就是天琴。长期以来,这种活动曾是“天婆”(巫婆)祭祀时的一种宗教活动,在于求神保佑平安,消灾除害,预兆丰年。据介绍,壮族民间传说《妈勒访天边》中的妈勒就是吃展探连际得伤延买脱失弹着天琴去天边寻外创众几七乐片找太阳,为壮乡带来光明和欢乐的。由此可见壮族天琴艺术历史悠久,自无疑义。

  天琴是壮族支系偏人最有特色的—种古老弹拨弦鸣乐器。偏语称鼎叮。由乐器发声谐音而得名。从外表上看,它用葫芦做琴鼓,梧桐做板面,尼龙做弦线,琴头是雕刻的龙和凤。演奏时用弹片拨弦,发出优美报慢动听的琴音。天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宁明和龙州等地。至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

挖掘

广西龙州县金龙镇板池屯10岁的黑衣壮族小姑娘李秋燕在爸爸和奶奶的指标另导下学弹天琴。

 止特永故雷列察所视沿 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壮族天琴,在濒临灭绝的时候,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关专家进行了挖掘,组建天琴女子弹唱组合,使天琴焕发了生机,成为改只引宜既城预中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广西进仍去渐国右路论映设壮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对壮族民间乐器进行了多次挖掘,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最成功的还要数天琴的挖掘。”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音协主席傅馨说,经过挖掘的壮族古老乐器,把壮族文化完美地传递出去了。

  傅馨认为,天琴的挖掘可以说是壮族人民挖掘民间文化的一个奇迹,在2003年前,天琴只有搞音乐的人知道,如今能成众人知晓的文化品牌,关键是它把广西的乐器和民歌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并把天此神弦春川垂还五世办琴与美女村联系起来。

  如今,当地政府将天琴文化与当地旅游资源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当外来游客畅游龙州县左江风景区时,已经可以欣赏到壮族黑衣美女们手抚天琴,弹唱动听的壮族名曲。

形制

  壮族传统天琴长约120厘米。琴杆木制,雕龙纹。琴头雕成凤形、帅印、太阳或月亮形,左右各置一木制弦轴。琴筒用葫芦或麻竹筒制。呈半球状,厚10厘米,前11胶麻竹壳或薄桐木板,面径11厘米,后端镂刻花纹为音窗。竹制琴码,张丝弦。琴体各部可拆装组合,便于携带。现代天琴,琴杆长90厘米、呈半圆柱状,杆身无饰。琴头平顶,琴筒天麻竹或铁制,圆形,直径10厘米,蒙蛇蟒皮,张丝弦或尼龙弦。定弦c1、g或d1、g。里弦定高音,外弦定低音。音域g-g3。

特点

壮族天琴艺术表演

  壮族天琴艺术大都以多声部形式出现,其结合方式有支声、对比、模仿和各种音型化烘托,变化丰富。乐曲中常有中立音,因而造成奇特的中调式色彩。龙州壮族民歌分霞秀调式和金龙调式两种。霞秀调式又分有长声和短声,长声抑扬顿挫,以真假声进行演唱;短声音调和谐,尾声可以拉长或波浪式的音律,唱来悦耳动听。金龙调式有三句诗韵和长诗两种。三句诗韵多为白昼演唱,长诗句多为夜间对歌演唱。金龙山歌吟唱时多是两人或多人合声齐唱,唱调婉转响亮动听,并通过反复收声,达到别具一格的效果。而于天琴曲,广西艺术学院的杨秀昭教授等在二十年前就收录有民间艺人梁臣中、赖增华演奏的天琴独奏曲《逗天(之一)》《弹天》《解闷曲》等,弥足珍贵。

演奏形式

  天琴的演奏形式分为“弹天”、“唱天”和“跳天”三种。

  “弹天”指的是天琴的独奏形式。“弹天”即天琴独奏。演奏天琴时,可以采取坐奏或立奏两种姿势,还可以边弹边跳。技法上可弹单音或双音,演奏打音、顿音、滑音很有特色,表现力极为丰富,时而强劲有力,时而欢快活泼,时而简洁明快,时而轻盈跳跃。独奏中有大跳的换把动作,常运用上下滑音,节奏鲜明,曲调轻松活泼,委婉动听。往往“天”的活动都从弹天开始,它有一定的程式和固定的曲牌。代表性的独奏曲有撇仙曲浓铃亘天曲浓懈闷曲浓依欠乐曲浓爆曲》等。大都轻快跳跃,节奏鲜明,给人以轻松愉悦感。

在龙州县举行的电影《天琴美人》开机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上,天琴女子组合表演。

  “唱天”一天琴的合奏形式,也是主要的演奏形式。“唱天”就是用天琴伴奏,演唱各种山歌或叙事歌的活动,伴奏时换把较少。分为“独天”和“对天”两种,其中,一人自弹自唱,或一人伴奏,一人独唱称为“独天”,两个以上弹琴对唱称为“对天”。“独天”既有叙事性,亦有抒情性,以祭祀方面的内容为主;“对天”带有斗智、竞赛性质,用以相互问候,乃至倾吐爱情等等。这当中,唱与弹的结合很奇特,虽然节奏、节拍、速度都不相同,但结合得很融洽,演奏者还可在脚踩处挂上一串小铜铃,合着乐曲的节拍抖响,唱、弦、铃三者兼顾,使“唱天”更富有地方特色。代表性的唱天曲有和昌天谣浓妍场曲浓和昌牛浓牺季)}解年景》等,其中,尤以伸昌天谣》最负盛名。2003年11月8日,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晚会上,来自龙州的壮族天琴女子演唱组合表演独具特色的壮族民歌伸昌天谣浓13位青春靓丽的少女身着黑壮长袍,手持天琴、脚系铜铃,玉指轻弹、深情演唱,琴铃合鸣、歌声婉转,有如天籁之音。这种古老的原生态器乐与声乐融合在一起的艺术美感,不仅让在场的中外各族观众耳目一新,还引起各界人士广泛关注。

  “跳天”一天琴的歌舞伴奏形式。“跳天”即天琴舞,是表演者边弹琴、边唱歌、边跳舞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多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一般在节日、庆丰收、婚娶喜庆等场合进行,人数众多,场面浩大,气氛活跃。

影响

在龙州县举行的电影《天琴美人》开机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上,天琴女子组合表演。

  天琴虽然是一种弹拨乐器,但它却历经千百年来的文化沉淀与现代变迁,早已融入壮族的信仰与习俗之中,贯穿于壮族人生的活动与礼仪过程,其性质与功能既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又是民间娱乐的乐器,具有壮族的文化凝聚性和代表性,成为壮族的族群标识和文化象征之一,承载壮族的认同感和攘解灾难、驱邪扶正、渴望平安的灵物。天琴在壮民族音乐史、曲艺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民族宗教史等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古骆越文化在曲艺方面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具有骆越文化传统独特的见证价值。

文化内涵

  天琴文化是壮族人民为了适应环境和满足需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利用特定的材质和独特的制作方法创造的一种乐器和演绎方式,它集乐器、乐曲、唱词、弹唱、舞蹈、展演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于一体,积淀着丰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着壮族富有特色的文化成就,深深地影响着壮族的信仰意识、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是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是展示和演绎壮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平台。

教学

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

  目前,全国共有包括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张艺谋艺术学校等在内的一些大中专院校开设天琴艺术课程。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于2007年成立“梦之莺”天琴艺术团,现有团员50人,年龄9岁左右。该团多次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接待演出,还曾应邀到香港、上海和澳大利亚悉尼市演出。在天琴艺术传承的本土龙州县,龙州民族中学、龙州镇新华小学也开设天琴艺术兴趣班。龙州民族中学天琴艺术兴趣班于2年成立,目前共有3个班,每个班40名学生。该兴趣班部分学生还曾应邀到香港和澳门进行学习交流活动。这体现了当地政府从教育的层面对天琴作为一种民族乐器,对天琴艺术作为一种民族民间艺术给予认可和扶持,有利于天琴艺术新的传播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天琴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保留节目

成为旅游工艺品新宠的龙州天琴

  2004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在南宁举行。广西曲协和桂林市曲艺团在筹备节目时,决心借这一极好的机会,打造精品,他们将自己的创作实践锁定在天琴弹唱这一艺术形式上。已见的天琴弹唱大多是用天琴伴奏演唱民歌的节目,歌词简单,唱故事唱人物的曲艺形式还没有过。他们决心从内容到形式来一番继承创新。他们选取了一位老外婆在漓江捡垃圾的故事,歌唱她心灵与山水同美的崇高品质。龙州天琴弹唱基本形式是座唱,局限了表演。桂林的编导者选择了“跳天”的舞蹈语汇加以改造,创编出很有特色的“脚铃舞”,节目顿时活了起来。演出服饰精心设计,十分漂亮,山水衬景优美,整个节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每次演出,大幕一拉开,观众席上立即响起了掌声。这个名为《漓水谣》的天琴弹唱节目,开拓了天琴演唱的新局面,把天琴的演唱提升到更高一级的层次,自问世以来先后公演近百场,还演到了香港、澳门,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曲艺调演金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十多个奖项,其形式不断被复制,乐曲被填词套用,成为保留节目。

组合

  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

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

  由巧名青春靓丽的少女组成,她们在表演时身着布傣族群传统盛装。在弹唱技法上做了创新,在原来基础上融入琵琶弹奏技巧。天琴乐器方面,龙州民间天琴制作师秦华北在民族音乐家范西姆的指点下从琴头、琴杆、音高、音域、发音孔等方面数次改造天琴。弹唱曲目方面,以范西姆为代表的民族音乐家从龙州壮族民歌中加以整理和提炼,创作出旋律优美,风格浓郁、充满时代气息和族群地域特色的天琴弹唱歌曲。如《唱天谣》、《美女泉边美女村》、《侬炯欢歌》、《三月木棉开满坡》、《壮乡丽江情》、《弹起天琴唱新谣》等。通过这些艺术新变,天琴音乐和弹奏的内容及形式的美学品质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具有较高的现代审美意蕴。现代审美是在隔离现实功用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中得以实现的。天琴女子组合由本民族青春靓丽的少女组成,其着装是族群传统盛装,改良后的天琴乐声优美动听,内涵丰富。这是天琴艺术作为审美对象通过“形”、’“色”、“声”的感官形式来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从而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

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

  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于2003年11月登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舞台,标志着天琴艺术已经突破乡土,渗透人都市社会,由民间艺术走到国际艺术舞台当中。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组建以来,六次应邀到北京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荣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二等奖,中央电视台2004年西部歌手大赛三等奖和舞台风采奖,2004年广西“八桂群星奖”会演一等奖,参加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第七届中国艺术节、2003、2004年南宁国际民歌节,崇左花山艺术节,参加“2006北京·广西文化周”和“旅游嘉年华”开幕式活动,参加在中山纪念堂举行的“紫荆龙情在广东”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庆典文艺活动。2006年9月与中央电视台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组委会携手走出国门,远赴欧洲奥地利萨尔茨堡、德国慕尼黑演出。自2005年以来,应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邀请,“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多次到高平省、谅山省和太原省进行艺术交流,深受越南观众的青睐。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国庆庆典通过天安门广场的广西彩车上也有天琴展示。显然,天琴艺术已经被现代都市社会认可和接纳,成为一种大众审美对象,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标识。

保护及发展

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

  在八十年代开展的民间艺术普查中,天琴就以壮族民间乐器编入《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中,成为中国民间乐器家庭中的一员。2003年龙州成立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课题组,邀请了区内外民族音乐家如范西姆、梁绍武,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会员、民族音乐学院青年专家、中国音乐学院教师曹军和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研究课题组成员潘木岚等人,重点对天琴这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整理。课题组的专家们从“天琴’这个富有壮族特色的古老乐器入手,通过加工、整理,提炼和创新,进行了4次改良。同时,也对天琴乐曲加以整理和提炼,创作出了旋律优美,民族风格浓郁、充满时代气息和易于传唱的天琴弹唱歌曲。同年,南宁国际民歌节东南亚风情夜上龙州壮族天琴女子弹唱组合的演出,把龙州壮族独特民族艺术淋漓尽致展现给广大观众,成为南宁国际民歌节的一大亮点,备受瞩目。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