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卫国战争,南朝鲜、北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日来自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万历朝鲜之役,亦将其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现代汉语中称为万历朝鲜战争。
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壬辰年,中国万历年间,日本文禄、庆长年间)派兵入侵朝鲜引360百科起。因明国是朝鲜的宗主国,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明国的面但因行动受阻,丰臣秀吉也在战争末期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亚测黄八陈参吗样希全部从朝鲜撤退。
壬辰卫国战争(1592—1598),是朝鲜人民击来自退倭寇大规模武装侵略,360百科保卫祖国疆土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壬辰卫国战争又称万历朝鲜战争,南、北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日本称之为文禄员质鸡息它钱措假右省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
穷凶极恶的日本侵四演径略者从早作好战争准备,遂1592年4月出动20万多兵力,突然侵入了朝鲜。由于日本的大举武装侵略,朝够山元农角安月科草酒地鲜面临了严重的危机。朝鲜人民为了保卫祖国,一致奋起投入了卫国战争。
这场战争由日将尼督远买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设角划完年壬辰年,中国万历年间,日本文禄年间)派兵侵略朝鲜引起。因朝鲜为中国的朝贡国,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遣大军救援,明国和朝鲜陆军及水师多次并肩作战,加之配合上李舜臣设计的龟船,中朝盟军最终获胜,朝鲜转危为安;日军主力被迫降宣减医德外左选理降村撤退,日本企图侵占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中国的企图破灭,丰臣秀吉也在希望破灭后不久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被迫全部从朝鲜撤退。
壬辰卫国战争
日期: 15点作鲜断境差扬搞害概92年—1593年,1597年—1598年
名铁任 地点:朝鲜半岛
结果岩机球重: 大明、朝鲜联军胜利,日军撤退
起因:
领土变更:
点皮 参战方
中国明朝
朝鲜李朝 日本安土桃山时代
指挥门杆石很准形阻官
中国:
李如松
李如柏
麻贵
刘铤
邢玠
陈璘
承兵止从笔邓子龙
朝鲜:
朝鲜宣祖
光海君
李舜臣
权栗
柳成龙
郭再祐
金时敏
惟政
元均
日本:
丰臣秀吉
宇喜多秀家
小早川隆景
加藤清正
小西行长
藤堂高虎
加藤嘉明
黑田长政
福岛正则
毛利辉元
宗义智
胁坂安治
九鬼嘉隆
岛津义弘
来岛通总
兵力
中国:
第1次(1592–1593)
约50,000人
第2次(1597–1598)
约80,000人
朝鲜:
34,000人(战争开始时)
最后:22,600人(包括民兵等)
日本:
第1次(找防减图府推露右船松1592–1593)
约160,000人
第2次(1597–1598)
约140,000人
鸡京书伤亡
大明:约30,0条五结00人
朝鲜:理然村胜约300,000人
临举走创夜翻伤定里日本:
约140,000
日本太合(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88年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在1591年5月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并完成其最终统一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称霸东亚的图极手运花答随林速谋。他在万历19年(1591年)6月,派出使者宗义智通告朝鲜国王宣祖李昖,表示他有意于次年(1592年) 春天假道朝鲜进攻明国,并没条吗这请多多包涵与协助,秀吉致书朝鲜国王云:“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而直入于明使来自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 但朝鲜因久事明朝而拒绝。当时朝鲜八道武备废弛,李昖重文轻武,以致“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路传司品快船道功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设防。
壬辰卫国战争大致分将帮为三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592.4—1593.6)是自战争开始斯线决鸡兴建坐至朝鲜军民驱逐闯进国内纵深的倭寇赶到庆尚道南海岸峡窄地区的时期。
当时敌360百科人的战略是以陆军为主力配合水军,以“水陆并进”战术,短时间内强占全朝鲜,进而征服明朝。
当登上朝鲜南海岸的敌人直扑釜山城和东莱城的时候,两城军民展开英勇抗战,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城虽失陷,但仍显示了朝鲜人民不屈的意志和爱国精神,给了敌人以极大的沿敌氧重蛋站顶候责明府恐怖。
此后,敌人兵分三路北上,攻陷汉城,闯进了国内纵深。
爱国人民勇跃奋起投入了卫国战争。
李舜臣将军指挥的朝鲜水军继止洋名海种玉浦海战上取得第一个胜利之后,接着在合浦海战等多次海战中连获大捷,在第田过倒述含世液项毛搞一次出战中击沉40多致服各击宗减检艘敌船,杀伤了许多敌军。第二次出战时,使世界最初铁居师次甲船龟船打前头,展煤察回沿粮游到贵讨故开猛烈的进攻战,在泗川、唐浦海战中击沉74艘重律可只独送谁群类敌舰,消灭了包括10多名敌将在内的数千名敌军。第三次出战中也击沉100多艘敌舰,杀伤了9000多名敌军。
敌人的“水陆并进计划”化为泡影,朝鲜水军掌握制海权,直接威胁了敌陆军背后,扭转战争局面为有利于我方。
这一时期在陆上,人民万已风二正告组成义兵,到处予敌重创。
义兵斗争的第一把火炬,由“红衣将军”郭再佑在庆尚道宜宁燃起。此后,西山大师的僧兵队、郑文孚的义兵队等在敌占区各地展开的义兵斗争,为挫伤敌人进攻锐气起到重方酸村卷映该爱继让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官军也克服战争初期的混乱和无秩序状态,重整旗鼓,从8月起开始展开了反击战。
延安城的义兵和人民针对敌人的凶猛进攻守城到底;晋州城的军民也联合力量击退了大敌进攻,消灭了包括300多名敌逐范光巴委帝究抗玉指挥员在内的许多敌军。
落四好刚议座准早 1593年1月初将头诗乱赶占就,朝鲜军队凭借以反击战所造成的双请副洲雨殖掌继夜义南有利局面,作好了反攻准备,同义兵队联合作战,收复平壤城,消灭了1万名日本侵略军。
此后,接着进行幸州山城战斗、汉城收复战斗以及晋州城防御战斗等,由于朝鲜人民在各地蓬勃展开斗争,敌人被驱赶到以釜山为中心的庆尚道南海岸狭窄地区。
7月以后,战争进入了休战状态。
战争第二阶段(1593.6—1597.1),是自晋州城防御战斗至敌人重新进攻时为止。这一时期,敌人在“谈判”的幕后促进了重新侵略的准备。
另一方面,由于人民群众的爱国斗争,朝鲜武装力量在休战期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大有增强,做好了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军事保证。
战争第三阶段(1597—1598.11),是自日本侵略者增强武力重新发动大举进攻至朝鲜水军予以敌人最终歼灭性打击的露梁海战为止。
敌人在“和谈”幕后促进重新进攻准备,于1597年2月出动14.15万陆军和130多艘舰船装备起来的数万名水军,再次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就在这样的时候,由于替代李舜臣当了三道水军统制使的元钧冒险的、错误的作战指挥,朝鲜水军在7月的漆川岛海战中打了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战争局面又一次陷入了严重的状态。
重新被任命为三道水军统制使的李舜臣,在鸣梁海峡只用12艘舰船击退强敌,大获全胜。
陆军也在稷山、素沙坪给敌人以歼灭性的打击,把日本侵略者重新赶到了南海岸一隅。
敌人接连遭到惨败,再也支撑不住,开始了全面退却。李舜臣将军指挥下的朝鲜水军于1598年11月在露梁给敌人以最后的决定性打击。
露梁海战辉煌地装饰了壬辰卫国战争最后胜利。
壬辰卫国战争中,朝鲜人民之所以能够取得了胜利,是因为战争的主要承担者—爱国的人民和军人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展开了忘我的斗争。
李舜臣和郭再佑等大震名声的指挥员熟练的指挥,也是保证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朝鲜人民通过壬辰卫国战争的胜利,保卫住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给中世反侵略斗争史装饰了辉煌的一页。
一、东起常陆,经南海至四国、九州,北起秋田、坂田至中国,临海各国诸大名领地,每十万石准备大船两艘。
二、各海港每百户出水手十人,乘各国诸大名所建之大船;若有多余,则集中至大阪。
三、秀吉本军所用船只,各国大名每十万石建大船三艘、中船五艘。所需建造费用,由秀吉拨给;各国大名将所需建造费用,以预算表呈报,先拨给一半,迨船建造完毕后,再行付清。
四、水手每人给予两人俸米,其妻子食粮另外给付。
五、军阵中所雇用之下人妻子,亦一律给予食粮。
六、以上所述及之各船舶、水手,皆须于天正20年(公元1592年)春季时,集中至摄津、播磨、和泉三国各港口。
到了同年3月时,亦决定了陆军部队兵员的征召动员令。各国诸大名每万石应征召人数各地不同:
一、四国、九州600人。 二、中国、纪州500人。
三、畿内五国400人。
四、骏河、远江、三河、伊豆四国300人,由此以东,200人。
五、尾张、美浓、伊势、近江四国350人。
六、若狭、越前、加贺、能登四国300人。
七、越后、出羽200人
军团 | 总兵数 | 将领 | 官职 | 所部兵员 | 城领 |
第一军团 | 18700人 | 1小西行长 | 摄津守 | 7000人 | 肥后宇土 |
宗义智 | 羽柴对马侍从 | 5000人 | 对马府中 | ||
松浦镇信 | 肥前守 | 3000人 | 肥前平户 | ||
有马晴信 | 修理大夫 | 2000人 | 肥前有马 | ||
大村喜前 | 丹后守 | 1000人 | 肥前大村 | ||
五岛纯玄 | 大和守 | 700人 | 肥前福江 | ||
第二军团 | 22800人 | 加藤清正 | 主计头 | 10000人 | 肥后熊本 |
锅岛直茂 | 加贺守 | 12000人 | 肥前佐贺 | ||
相良长每 | 左卫门佐 | 800人 | 肥后人吉 | ||
第三军团 | 11000人 | 黑田长政 | 甲斐守 | 5000人 | 丰前中津 |
大有义统 | 羽柴丰后侍从 | 6000人 | 丰后府内 | ||
第四军团 | 14000人 | 毛利秀成 | 壹岐守 | 2000人 | 丰前小仓 |
岛津义弘 | 羽柴萨摩侍从 | 10000人 | 大隅栗野 | ||
高桥元种 | 2000人 | 日向宫崎 | |||
秋月种长 | 长门守 | 日向财部 | |||
伊东祐兵 | 民部大辅 | 日向饫肥 | |||
岛津忠丰 | |||||
第五军团 | 25000人 | 福岛正则 | 左卫门大夫 | 4800人 | 伊予今治 |
户田胜隆 | 民部少辅 | 3900人 | 伊予大洲 | ||
长曾我部元亲 | 羽柴土佐侍从 | 3000人 | 土佐高知 | ||
蜂须贺家政 | 阿波守 | 7200人 | 阿波德岛 | ||
生驹亲正 | 雅乐头 | 5500人 | 赞岐高松 | ||
来岛通之 | 700人 | 伊予来岛 | |||
来岛通总 | 出云守 | ||||
第六军团 | 15700人 | 小早川隆景 | 羽柴筑前侍从 | 10000人 | 筑前名岛 |
毛利秀包 | 羽柴久留目侍从 | 1500人 | 筑后久留米 | ||
立花宗茂 | 羽柴柳川侍从 | 2500人 | 筑后柳川 | ||
高桥直次 | 主膳正 | 800人 | 筑后三池 | ||
筑紫广门 | 上野介 | 900人 | |||
第七军团 | 30000人 | 毛利辉元 | 权中纳言 | (同右) | 安艺广岛 |
2第八军团 | 10000人 | 宇喜多秀家 | 参议兼左近卫权中将 | (同右) | 备前冈山 |
3第九军团 | 11500人 | 丰臣秀胜 | 岐阜宰相 | 8000人 | 美浓岐阜 |
细川忠兴 | 左少将 | 3500人 | 丹后宫津 |
再加上九鬼嘉隆率九千二百人水军部队和七百艘舰船作运输士兵和海战之用。(如下表所示:)
将领 | 官职 | 所部兵员 |
九鬼嘉隆 | 大隅守 | 1500人 |
藤堂高虎 | 佐渡守 | 2000人 |
胁坂安治 | 中务少辅 | 1500人 |
加藤嘉明 | 左马介 | 750人 |
来岛康亲 | 700人 | |
菅野正影 | 250人 |
另外为了补充兵源,命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胜、蒲生氏乡、伊达政宗将他们的旗下的军队集结在名护屋作为预备队,共10万5千人。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战略上,采用德川家康的提案,确定了“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法;以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一举占领朝鲜。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借口朝鲜拒绝攻明,于4月正式开始了攻略朝鲜的战争。四月 12日其第一军团一万八千七百人先渡海至对马岛待命。四月13日九军出发之命到达,4月14日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19日后的5月2日攻陷朝鲜王京汉城,6月15日攻陷平壤。
在明朝中央反覆蒐集情资与讨论之际,辽东已经在6月己亥日先派遣出宽奠堡副总兵都指挥佟养正率领8名飞骑传信传信先渡江到朝鲜义州附近准备,分为5拨,每拨须奔驰百里,遇到紧急军情,迅速传递。恰巧倭将屯住在江沙,发数百名骑兵举行操演,朝鲜大臣特地请明将前往侦查,明将有说:"若只如此,天兵一来,可以剿灭"。
6月间朝鲜使节李德馨屡次上书明朝辽东巡抚郝杰,并在巡抚帐下日夜痛哭不走,辽东巡抚受其感动,遣副总兵祖承训率骑兵5000人渡鸭绿江救援朝鲜,与日军战于平壤城。但因天雨马蹄纷纷溃烂,加上祖承训不知善用骑兵之利,反而领兵轻率进入平壤城内,城内多狭巷,骑兵不但无法冲锋,更成为日军鸟铳伏击的对象,导致军溃将亡,承训仅以身免,朝廷震动。
7月17日黎明,祖副总兵以游击史儒、王守官等为先锋统军进迫平壤炮城,史游击身先士卒,率领千总马(马世龙)、张(张国忠)两官先入城,手斩敌首到10级之多,不幸遭到鸟铳命中而亡。军队溃散,祖副总兵一日之内败退过大定江,朝鲜疾派兵曹参知沈喜寿往九连城,希望杨总兵能命令祖副总兵暂时留守在朝鲜境内,无奈祖副总兵撤退过速,已经过江。
战役评析:依据祖副总兵在其后上呈给杨总兵的报告里面,提及了数个问题。
1.粮草不继,朝鲜无法提供足够的粮草够军队食用。
2.军情不实,朝鲜情报指出平壤只有1000多名倭军,实际交战后估计倭军有上万人。
3.指挥权不专,朝鲜群臣一直希望天兵能由朝鲜将领指挥,并且压迫明军在天时不利的情况下出兵。
4.明军对朝鲜军缺乏信赖,祖副总兵指出同时去平壤的也有500名的朝鲜军,结果临交战时,400名朝鲜军先溃逃,剩下的100名则是与对方有所交谈。同时,天兵多有遭弓箭射伤与射死,根据朝鲜的情报,倭军只有铁炮与长剑,所以怀疑射箭的是朝鲜人。
经过朝鲜使臣的反覆申辩,杨总兵后来是接受了朝鲜的解释,也就是军情是由朝鲜的节度使提供的,可能侦查有误,关于射箭一事可能是因为朝鲜兵器落入倭军手中,或者是因为有朝鲜人遭到俘虏,才受到倭军指使。抛开双方的争议,观察此次战役可以发现明军作战是很有程序,显示出明军应该是老于战阵的部队。 其一、明军重视侦查作为,在军队进入前,就已经几番派将领或是使臣到朝鲜境内侦查。
其二、明军重视补给,所以没有足够的粮饷绝对不出兵,而祖副总兵的渡江也是因为朝鲜一再保证军粮绝对足够的情况下,才渡江。
其三是明军重视通信,派出快马传递,可以即时传递紧急军情。
此三点正是朝鲜军所缺乏的,很难想像都已经是快要亡国的君臣,竟然完全不知道敌军的总数有多少,国土遭到占领的范围有多少,国家的战备物资剩下多少。当这些疑点无法厘清的时候,朝鲜的君臣只是一直催促明朝发兵,而明朝就野战战略的层次也不得不慎重其事,所以虽然有很多后见之明说明军动员过慢,不过以宣祖实录的记载来看,有万全准备比没有准备还是要好的。
可见后来明朝大军发出,此时辽东已知,绝非朝鲜以为的数千兵马,而且也已经规划要以中国内地后勤补给来支援做战,并期望能以优势兵力尽速击倒倭军。至于后来为何成为梯次增兵,还是不脱补给不继与情报缺乏两项。
同时先派出先锋不过因为考量到朝鲜的军粮缺乏,所以暂时驻兵在辽东境内,根据宣祖实录纪载,所派先锋人数为6000人,其中有副总兵祖承训的蓟镇兵2400人,案例番上本来要派往建州卫的南军炮手600人,游击张奇功麾下3000人。至于总兵力则是号称10万人,实际派发在7万人。9月己未,敕使薛潘渡江到朝鲜晋见国王做最后的协调,“…曰:天兵十许万方到,且千里馈运,事所未易,预以银来此换米,何如?…”,这段是说千里运粮不是很简单,天朝想要带银两来此,然后现地买军粮,可以吗?国王是这样回答的:“…小邦土地偏小,人民贫瘠,且国俗不识货银之利,虽有银两,不得换米为军粮矣…”,一段话就等于告诉明朝大军必须要自带粮食,朝鲜基本上的农业是已经破产了。在同月的辛酉日也有如下纪载,辽东巡按命令林世禄询问朝鲜司谏院司谏李幼澄,“…你国粮料可支几月?答曰:可支万兵一月。又问:一月之外做何计较?答曰:若除平壤之贼,则忠清、全罗亦可取用…”,由此可知为了支应大军,平壤是首要战术目标。
五万大军:明军的军略。在10月庚辰,朝鲜礼曹判书尹根寿等见明朝葛总兵,葛总兵私底下告诉他们说,这次动员有关内蓟镇宣大等处兵及南兵1万人共7万人,广宁辽东等地兵6万人共13万人,……圣旨以为直杀到王京,如果让倭军今年逃走,则明年必当再次入侵,当使倭军片甲不还。 这就是明军一开始的用兵规划,希望能集结大军一次歼灭入侵的倭军,只是事后才发现计划与实际有所出入就是了。朝鲜臣又问说,那么粮饷怎么办,葛总兵说,鸭江以西车运,以东马运,并不需要使用贵国的钱粮。使臣又问说,那么沈游击的和谈之说,如何?如果真的和谈,小邦的痛就没有办法申张了。葛总兵回答:我不知道朝廷的意思,不过杨总兵说大兵到了平壤,如果倭军束手哀求请降,那我们也只能没有话说的接受。如果顽强抵抗,就将倭军一次杀光,哪里有不让你们满足心愿的道理!葛总兵的话就是倭军不投降的话,一定会让朝鲜人复仇的意思。
明军首波渡江入援人数的朝鲜官方纪载,10月壬子,朝鲜的备边司启曰:天兵共计4万8005人,将领中军千把总还没有算在里面,一日粮每一名是1升5合,马匹2万6700匹,将领等官之马不在数内,每一匹日给料豆3升。以此计算,则4万8585人的粮食一天是720石,2个月则需要米4万3730石;马一日用豆801石,2个月需要豆4万860余石。……目前估计自义州至平壤,留谷之数大约有5万1488石,豆3万3127石……,抽西补东军粮可以支应50余日,马豆则似乎不足……。
26日李如松得报后,以为日军如当地土民所说弃王京撤退,遂率领本部兵马骑兵2000余人从开城疾驰引援。孰料日军立花宗茂领3200名骑兵正在砺石岭,从清晨7时顷开始以部将十时连久、池边永晟的奋战战死,历经5小时击退了查大受的军势,如松得知先锋已经交战迅速展开为鹤翼之阵,于砺石岭北方的望客砚迎来查大受军势后于碧蹄馆重整军阵,此时近中午时分,突然20000名日军先锋军如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广家等出现占领望客砚,后面还有日军本队20000人如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进军,措手不及两军已犬牙交错,无法退兵。由于碧蹄馆地形狭隘,又多泥泞水田,不利骑兵行动,于是李如松且战且退,往北方高阳市的出口惠阴岭,急忙传令中军主力急速进兵,虽然刚开战明军先锋击退小早川隆景的左翼先锋粟屋景雄3000人,但隆景右翼先锋井上景贞3000人又反包夹明军先锋,但是战况仍是明军优势,一方日将立花宗茂领3000人从日军左方移动至明军右侧山上,见机突击明军右翼,立花军中其中一位金甲倭将(小野成幸)与李如松单挑时,被李如梅射杀,而明军左翼也遭到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的突击,正面则是小早川隆景压制,明军顿时如同被包围的态势,此时李如柏、李宁、查大受、张世爵、方时辉、王问等明将皆各自持刀奋迅作战,其中李有升为护卫如松而遭到隆景部将井上景贞刺杀,日军的立花军中也有安东常久、小串成重两位部将战死,小早川秀包麾下更有八名部将身亡,不久小早川隆景投入吉川广家、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的军势欲加包围,然而明军终于等到左协大将副总兵杨元率援军到来,杨元奋勇冲破日军包围领军抢占如松右方阵地,并和李宁的炮营发炮轰击日军援护明军撤退,日军小早川隆景惊讶明军援军的到来方始退军。
另外根据<明史>、<征东实记>、<万历三大征考>等史书记载,李如松率轻骑解救出查大受军后,继续鼓勇急进,又从碧蹄馆向王京方向逼进了三十里,和王京数万日军对峙了三天,最后方从容撤退。
两军从午后交战6个小时至黄昏,据朝鲜史载两军各死伤五、六百人,部分日史记载明军参战人数为20000人,倭军斩首明军6000人。满清编写者则说“诸营上军籍,死亡殆二万”云云,占了当时明军入援朝鲜参战兵力的一半。都远远高于朝鲜史的记载,根据朝鲜宣祖实录所记,明军投入战役人数当不超过5000人,当日军望见明军步兵抵达后随即撤退,可见明军投入战场兵力并不多。而“朝鲜<宣祖实录>记载,此役之后,明军大势依然,二万之死亡云云当系虚说”应该可以确信。
战后日军并未追击,反而退返王京,显示日军并未完全控制战场,此役应该是胜负各半。但是李如松经此役后,因亲兵死伤甚重,加上明军北兵与南兵之争日烈,李如松以后就无意进取,先退开城,后又退往平壤。但终达到逼退日军从平壤南下于战略上的成功,而碧蹄馆之战则算是日军在战术上的成功,属皮洛斯式胜利。
碧蹄馆战役后之种种争议:
1、南兵北兵之争:因为平壤之役南兵先登城墙,可是北兵多斩首级,而李如松上报朝廷的时候多表北兵之功,而少论南兵先登之功,造成南兵将领与北兵将领之间的隔阂。朝廷也因为有北兵是斩朝鲜人的首级来报功的传言,特别派出钦差大臣来朝鲜查证。在碧蹄馆战役后,南兵就传出北兵在碧蹄馆阵亡的传闻,并且抢先向经略回报;同时南兵因为提督下令她们留守平壤,在碧蹄馆战败后,将领对于北兵将领多有嘲讽之语,认为北兵作战不利,如果单用南兵早就收复王京。
2、明、朝之争:两国争议不外乎是在粮饷与兵力,朝鲜复国心切,一再催促明军进兵,明军将领多半言明粮食欠缺,天候不佳,进兵有所疑虑。同时明军因为将南兵留在平壤,在前线的反而多是北兵,北兵以骑兵为多,根据当时将领所言,明军损失战马多达12000匹,造成骑兵战力的严重折损。此外明军也碰到逃兵问题,尤其以辽兵最为严重,而南兵因为家乡遥远,反而不会脱逃,为了填补空缺,明将多向朝鲜要求勾军来填补缺额。此外,明将也多次反映朝鲜提供的敌情不明,无法知道要用多少兵力才可以消灭入侵的日军。对于宋经略则是完全不相信朝鲜的官员,认为他们很容易泄漏军机,往往军情只要移咨朝鲜官员,他们一下朝后就会转告亲友,当时朝鲜的风俗也不以泄漏朝政为可议,反而认为如果不说就是瞧不起亲友。因此明、朝官员多所隔阂。至于某些明朝官员假借职位,要朝鲜官员提供日军首级以报功等等情事,也让朝鲜官员有所不齿。
3、经略提督之争:经略以文人而节制军事,提督要求增兵増饷都需经过经略上承,李提督老是以为宋经略受南兵影响故意压文不发,同时宋经略也以为武人爱说大话,往往上呈不实,比如说有功劳的时候以少报多等等情事。双方因此公文多方往返,就是不愿进兵,而宋经略也受到朝廷和战议论的影响,要在北京多所谋略。于是,一开始是李提督主战而宋经略不许;后来,在日军撤兵向釜山时,又变成李提督主张缓进,宋经略主张急追。两人互相制肘,反而一事无成,图让朝鲜君臣议论纷纷。
朝鲜水军的奋战:自从日军登陆以后,朝鲜水军随即在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率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