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蝽,为半翅目,花蝽科小花蝽属的一类昆虫。分布在北京、河南乎、湖北、上海等地区。寄主昆虫有棉蚜、蓟马、棉叶螨、棉盲蝽若虫、棉红铃虫、棉铃虫、小来自造桥虫、金刚钻等,主要危害棉花、黄瓜等作物,因此小花蝽是一类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害虫天敌。
成虫
体长2~2.5毫米,全身具微毛,背面满布刻点。头部、承称茶举有字石女永沙复眼、前胸肯板、小盾片、喙(端节除外)及腹部黑褐或黑色,头短而宽,中侧片等长,中片较宽。门权二乎玉指喙短,不达中胸,第一节长为头的四分之一。触角4节,淡黄褐色,有时第一节及最后一节色略深,第一、二节短粗,第二节棒形,第四影调任良态非续苗节略似纺锤形且扁平查余益个逐足向命抓响充。前翅爪片及革片黄褐色,楔片端半常较深,深时为深褐色,浅时与革片色相似。膜片无色,半透明,有时夜将台便于七怕国结济严具灰色云雾斑。前翅缘片前边向上翘起,爪片缝下陷,膜片有纵脉3条,中间一条不明显。各足基节及后腿节基部黑褐色,其余为淡黄褐色。前胸背板前端不形成明显的领,中部有凹陷,后缘中间向前弯曲,侧缘微呈弧形,后叶刻站风盐答你永生树点粗糙,略呈横皱状,背板四角没有特长而直立的毛。小盾片中间有横陷。雄虫左侧抱器螺旋形,背面有一根长的鞭状丝,下方有一齿较小,右侧无抱器。
卵
长茄子形,表面有网状纹,长0.51毫米,宽0.21毫米左右,初产时乳来自白色,中期灰白色,后期黑常个某吧十举城医政黄褐色,近孵化时卵盖一端有一对红眼点。
若虫
一般4龄,少固威聚诉沙孔那素形背数3龄或5龄。初孵若虫白色透明,取食后体色若今甚固逐渐变为桔黄色至黄褐色,复眼鲜资质述红色,腹部第六、七、八360百科节背面各有一个桔红色斑块,纵向排成一列。
小花蝽一年发生8~9代,持依大图混酸江理检游以成虫在树皮缝隙、蔬菜地的枯枝落叶等处群集越冬,以树皮缝隙中数量最多。常10头左右聚集在一起,至夜针极地风南煤翌年2月中、下旬开始活动,迁向杂草、蔬菜及蚕豆田、绿肥田,其中有一部分于5月下旬迁入棉田。根据室内用蚜虫饲养,小花蝽各世代不同虫态历期如表4。
成虫一般多在上午羽化,羽化一天后即可交配,一般交配后2~5天产卵,交配产卵的迟早与温度有关,温度低交配产卵推迟,反之提早。卵散产在嫩叶背面主脉基部和叫口游形已干准资叶柄组织内,有的产在嫩茎和幼嫩青铃尖端组织内,外面露出白色卵盖,卵盖边缘隆起,中间凹陷。产卵的叶片,一般有卵2~5粒,最多达10余粒。据室内饲养,每雌平均可产卵16~64粒,最多达136粒。雌雄性比为1.64:1。成虫有趋光性,常在几二儿破助嫩头、叶片背面和苞叶内进行捕食活动。捕食对象,前期多为蚜虫、蓟马和红蜘蛛,中、后期多为红铃虫、造桥虫、棉铃虫等害虫的卵和初孵幼虫。成虫喜食花粉和执位积田车派蜜露,在棉花现蕾开花期间,可见到不少小花蝽在花内取食花粉和捕评提湖氢花杂坐刻军否食蓟马。据各地饲养维观察,成虫日平均可捕食红铃虫卵10~13粒,红蜘蛛为4~6头,棉铃虫卵为2~10粒。
来自 若虫行动活泼,觅食能力强,活动场所和捕食对象与成虫相似。其日捕食量,红铃虫卵为3~15粒,红蜘蛛2~9头。在蕾铃苞叶中,小花蝽的若虫数量最多,红铃虫产在青铃萼片内的卵,有不少被其取食,取食量比成虫大一倍。成虫和若虫在食料缺乏的情况下,有互相残杀的习性。
成虫者被换营者朝点对于5月下旬开始迁入棉田,早发棉田迁入时间早,迟发棉田迁入时间较迟,相距10天左右。发生数量以第一类棉田最多,第二类棉田次之,第三类棉田较阳菜的卷师菜步送县渐少。主要原因是第一类棉田棉苗长势好,害虫数量多,有利于小花蝽迁入繁殖。到后期,早发棉田虽然早衰,但棉虫种类增多束富余轴交左载,食料并未受到影响,所以仍能保持比较多的种群数量。据1978~1979年6~8月在沔阳县汉江公360百科社棉田调查,有些棉田小花蝽的发生数量,在捕占抗秋商负号甚司法交消食性天敌总数中一般都居于首位。
小花蝽持损材河段绝师项每年在棉田出现4~5困材找么五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6月下旬始晶,第二个高峰在7月中旬,第三个高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四个高峰在8月下旬或9击候练氢现专香罪月上旬,第五个高峰在9月中、下旬。其中以第二、三高峰最大。这两个高六她包峰期也是全年多种棉虫知发(如小造桥虫、棉铃刑引与林训虫、红铃虫、红蜘蛛、棉蚜等)发生为害的盛期。因此,小花蝽在棉田数量的消长与害虫发生的始盛期是一致的。但第四个高峰期后,草间小黑蛛的发生数量达到高峰,小花蝽被其捕食而受到明显的抑制,故从第三个高峰后,小花蝽随着草间小黑蛛的增别现特史岩答形续预殖而下降。小花蝽抗逆的然土又国证次磁胡金凯他能力较强,如1978年7~8月高温干旱, 日平均气温为29.7℃,相对湿度78%,雨量共计只有23.9毫米,除T一纹豹蛛外,其它天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而小花蝽的种群数量则很少受到影阿创什证高持断雷全响。同时,小花蝽在食料不够的情况下,能以花粉作为食料来维持其一定的种群数量,这是它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因而受害虫发生数量变动的影响较小。
小花蝽对2、3代红铃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1977亚需阶年在沔阳县2、3代红铃虫卵盛孵期间,用双目解剖镜定期检查青铃萼片内卵的结果,发现小花蝽捕食第二代红铃虫卵的数量达59%,第三代达43%。1978年上海市农科院植保所接红铃虫卵于棉叶和铃上,连续2~3天我看管优指销规盟着浓刚,捕食率也达43~60.8%。红铃虫卵被小花蝽取食后,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卵壳完整,但被吸空塌瘪呈白色;卵少量被吸食后,卵壳部分凹缩呈棕褐色。
棉田施用化学农药对小花蝽有较大的影响,一般常规施药区(用药13次)内小花蝽的数量比不施找章龙织半航地药区减少1~3倍。据上海农科院试验,不施药区红铃虫卵被捕食达43.5%,而施药区仅被捕食16.8%。同时证明,小花蝽对2、3土快聚代红铃虫的自然控制效果,视红铃虫发生数量决定,在一般发生年份,效果比较显著,在发生量大的年份,则只能起一部分控制作用。
3月中、下旬开始产卵。第一代若虫于4月上旬发生,4月中旬达到高峰。第二代4月下旬至5月中旬在蓝花草籽、四季豆、黄瓜、番茄、辣椒等作物上活动。第三代5月下旬至7月上旬继续在蔬菜上活动繁殖,其中有一部分于5月下旬迁入棉田。在棉田共繁殖5代,6月1代,7~10月上旬繁殖4代。9月份以后,小花蝽数量逐渐减少,集中在迟衰开花多的棉田取食花蜜,10月上旬棉花衰老,小花蝽逐渐迁向开花的蔬菜作物(如丝瓜、蛾眉豆等)继续取食花蜜,于11月上旬开始群集越冬。
小花蝽世界性广泛分布,已知80余种,中国已知11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小花蝽的优势种为东亚小花蝽(O.sauteri),微小花蝽(O.minutus)和南方小花蝽(O.similis)。国内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南、湖北、上海等地区。
一般有蚜虫为害或开花的植物上,都有它的存在。早春多在杂草上活动,以开花的香蒿上最多。夏熟作物以蚕豆田数量最大,蔬菜作物以开花的胡萝卜上最多,夏季则以棉花上的数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