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门镇名起源于唐代的中门坊,此地自南朝莆田置县起就属于莆田, 全部使用莆田话,镇东来自南有 莆田 乌丘屿上屿和乌罪急赵评各耐研半权丘屿 下屿。
忠门镇是经济开发区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 北大门,东濒平海湾,西临秀屿港,南与东360百科埔镇和山亭乡相邻,北与月塘乡接连。东西两面海岸线总长18公里。境内多为海拨12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属亚热带海掌真洋性季风气候。
忠门镇古称浮曦洲。 此地自南朝莆田置县起就属于莆田, 全部使用莆田话。
陈光大二来自年(568年),莆田置县后,境内地域一直归属莆田县管辖。
唐贞观九年(635年),县署于乡村设村坊,村坊下设邻保。凡100户以上为村360百科里,不足100户为村坊。四家为邻,五邻为保。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克宪映九身农起著误)。四川推官莆人林蕴,不受节度使刘辟协从叛乱的威逼,临刑不屈,于咸通十年(869年)得谥"忠烈"。其见目钢后,莆田知县鉴于林蕴后裔迁居浮曦洲,遂置中门坊于境内,以旌表门间。
唐咸通十年(869年)后,莆田县令有感于邑人林蕴功绩,谥赠忠烈,蕴之后裔,聚居浮曦洲,遂于境内设置中门村坊。于是,境内始见行政区划建置。
宋代,改坊建中门亭,真船才区帮以亭之东置新安里(今下忠门),尔源胡识府调把写亭之西置崇福里(今上忠门)。自宋代以来,境内新安里、崇福里隶属崇福乡,里下设村坊。全县行政区划为6个乡,下辖34个里,以中门村坊中门亭为界,亭东之地称支么围志新安里(含今湄洲镇),亭西之地称崇福里(含今秀屿镇)。
元代,乡、里建置沿袭宋制。元至元后州曾,里下分设若干社,以50户为一社,不足50户者与邻里合为一社。
明代,改6个乡为会利火妈木7个区。境内属第七区,仍设崇福里、新安里。里下设图,以有粮额110户为一图。
弘治年间(1488~1505年),崇福里划设8图,领12村,分别是吴山、砺前、东郭、郑榄、峰前、中门、西埭、,安坝、浔头、狮前、前康、大航。新安里划分13图,领16村换意括逐终复酒源缺率吧,分别是乌哆、前范、塔林、贤良港、山西、后山、莆禧、后仵、鹘宿、下坑、东蔡、钱楼、门夹、后郭、铁灶、吉了。'清代,沿袭明代区划。
顺但控钟治十八年(1661年),沿海截界后,境内区划尽废。
康熙二十年(1681座掌硫准陈看告增若危船年),复界后,仍属第七区,境内仍划分为崇福、新安两里,崇福里划分5图,领。13村,分别是吴山、砺前、前康、大砺、东郭、郑揽、峰前、中门、西埭、安坝、浔头、狮前、大航。新安里划分6图,领12村,分别是西山、后山、莆禧、后仵、鹘宿、下坑、东蔡、钱楼、门夹、后郭、铁灶、吉点剧处三领受叶井群连了。
民国二年(19伟挥乙心古13年),废里建区,以中门谐音,新安里、崇福里合称忠门区,忠门地名因而得称。民国问,境内行政区划屡有更废,相继设有区、联保、镇,以下划设保、甲。境区"忠门"名称正式启用,并把中门村改称忠门村。
民国七年(191取采持8年)。忠门行政区改称第八行政区,区公所设在莆禧,行政区下划设主乡及附乡,以百户以上300户以下为主乡,不足100户为附乡。乡下划设邻闾,5户为邻,5邻为闾。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境内第八行政区辖20主乡,138个附乡。
胶外照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莆田县行政区划分为6区,87乡镇联保,824保。境内第八行政区改称第六行政区,区署驻西园乡联保,辖13乡镇联保,121保。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根据省商做宜米父否政府关于《福建省政府分区设置实施办法》规定,莆田县设4个区署和9个县政府直辖乡镇,第六行政区并入笏石行政区观黑培倍钢斤沉。境内行政区划分为岳东乡、西郭乡、莆禧乡3个乡,即西园乡联保与东郭井景高只矿六乡联保合并为西郭乡;东吴乡联保与岳秀乡联保合并为岳东乡;西埔乡联保与莆禧乡初极不准联保合并为莆禧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莆田县设12镇,8乡。境内划为忠门镇,辖25保,423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全镇划为25保、423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行政区划时有调整变动,先后设区、人民公社,以下先后划设村、生产大队。村、生产大队下分别划设自然村、生产队。
1949年10月,全县行政区划分13个区。境内属第十一区,区下划分保、甲、时第十一区辖31保。
1950年10月,废除保甲组织,区下辖乡。境内仍为第十一区,辖31乡:西埔、乌姹、莆安、西东、塔林、前坑、岳秀、东吴、东埔、联星、东潘、岱前、山洋、港里、沙郭、沁头、河山、安柄、霞塘、双洋、砺山、东武、西园、忠柳、山亭、祖宫、东石、西莲、汕尾、北港、下山。
1952年8月,境内土地改革完成后,行政区划调整。境内行政区划为第二十区和二十一区。第二十区,辖22个乡:月塘、砺山、西园、安柄、岱前、双洋、山洋、沁头、联星、东潘、东武、石码、马埭、莆前、塘边、栖梧、东庄、苏田、江边、石厝、石象、沙林。第二十一区,辖20乡:朱宫、东石、汕尾、北港、下山、西莲、沙郭、港里、莆安、梯吴、塔林、岳秀、东埔、西埔、乌坨、西东、河山、ljJ亭、前坑、忠柳。
1954年7月,全县部分乡域合并更改。第二十区(霞塘区)改辖17个乡,第二十一区(忠门区)改辖17个乡。
1956年6月,为适应农业生产合作化需要,第二十区与第二十一区合并,划设忠门行政区,辖16乡。
1957年12月,全县撤区并乡。境内划为山亭、东埔、下塘3个乡。
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管理体制。境内划属忠门人民公社,山亭、东埔、下塘3乡分划为41个生产大队。
1961年6月,调整行政区划,县下设管理区,区下由邻近生产大队合并划为人民公社(称小公社)。境内仍属忠门区,驻下塘。辖山亭、西埔、东吴、东埔、乌哆、忠门、下塘、坂尾、东庄、前运、莆林、湄洲、石码、莆禧等14个公社、83个大队。其中,属境内的公社有山亭、西埔、东吴、东埔、乌哆、忠门、下塘、坂尾、莆禧等9个公社,辖有50个大队,即:联星、坂尾、前康、后庄、岱前、下塘、月埔、西园、双髻山、砺山、忠门、王厝、沁头、安柄、柳卓、后坑、东潘、洋埭、前范、东坑、乌哆、何坑、琼山、秀华、秀前、秀山、山乐屿、塔林、东埔、度口、下坑、东吴、中点、西亭、度下、西山、冯山、西埔、田厝、乌坨、黄厝、山柄、港里、山亭、利山、东山、文甲、东沙、莆禧、西沙等大队。
1965年8月,撤区并社,莆田县行政区划分为2个镇、24个人民公社。境内仍为忠门人民公社,下辖27个生产大队:联星、岱前、砺山、月塘、双园、洋埭、东潘、柳坑、安柄、忠门、岳秀、河山、前坑、东埔、塔林、山乐屿、度下、东吴、琼山、西埔、乌坨、山亭、利山、港里、莆沙、东沙、文甲。
1972年。河山改称何山,莆沙改称莆禧,东吴改称梯吴。同年,境内行政区划调整,增设坂尾、王厝、沁头、前康、西山、田厝、山柄、东山8个生产大队。
1976年,析双园生产大队分划为西园生产大队和双髻山生产大队。
1980年,田厝大队改称东店大队,东山大队改称蒋山大队,东沙大队改称东仙大队。
1981年,前坑大队分划为东坑大队、前范大队。
1984年,全县行政区划名称更改,公社改称乡。忠门人民公社改称忠门乡,生产大队改称行政村(亦称村),行政村下设村民小组。若干村民小组集居的村落俗称自然村。
1987年,增设西前行政村。是年,境内设有38个行政村。
1988年,忠门乡改称忠门镇。同年,忠门行政村、王厝行政村分别改称忠门居委会与王厝居委会。
1989年,月塘行政村析为月埔行政村与霞塘行政村。
1991年,柳坑行政村析为柳厝行政村与后坑行政村,增设前湄头行政村。是年。境内设有41个行政村(含居委会)。
1992年,前湄头村改称西埔口村。
1994年,岳秀行政村析为秀前行政村、秀田行政村与秀华行政村。是年,全镇设有行政村43个(含居委会),村民小组526个。
1997年,省民政厅同意莆田县忠门行政区划的调整,将忠门一分为四,增设山亭、东埔、月塘3个乡。忠门镇辖后坑、安柄、柳厝、沁头、秀华、秀田、秀前、琼山8个村委会和忠门、王厝2个居委会。
忠门镇位于莆田县城南面的忠门半岛上。境内大地构造处于东亚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和南岭向构造体系交汇处,主要表现为不同走向的断裂。此地自南朝莆田置县起就属于莆田, 全部使用莆田话,镇东南有 莆田乌丘屿上屿和乌丘屿 下屿。 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8公里。位于东经119°04',北经25°11'。境内大陆伸人海中,东濒平海湾,西临湄洲湾,南隔海与湄洲岛相望,东北与东峤镇接近,北边与笏石镇交界,西北与秀屿镇相连。境内最窄处的颈部,东西距离只有1.5公里,腹部则宽达14公里。陆域面积88平方公里。自西至东海岸线87公里,有石岛、烁屿、青屿、盘屿、门峡、大屿、小屿、鸭屿、铁丁仔屿、石榴屿、黄屿、黄牛屿、小礁、白礁、乌礁、外礁等16个岛屿环绕拱卫。
境内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太阳辐射充足,热量资源丰富,季风盛行,海洋性气候明显。春季始于1月,终于4月,共90天;夏季始于5月,终于8月,共122天;秋季始于8月,终于10月,计92天;冬季始于11月,终于12月,计61天。全年低温天气不明显。
境内位于东亚新华夏系巨型构造体系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和南岭向构造体系交汇处。其地层彼此交会、复合,相互干扰、利用、改造和迁就,导致地质构造复升。
主要地质构造有3类型,即东西向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北西向构造。以新华夏系构造为主。
东亚新华夏构造体系中的长乐一诏安一南澳构造贯穿全境,成为地质主干构造,控制了全镇地貌的展布方向。有五条断裂带通过境内。
境内覆来自盖地面植被有3种:一是360百科原始植被,多为杂草、野花、松树、带上种植的植物,以甘薯、水稻、花生、甘蔗、大豆、大麦、小麦为多;护林带,以木麻黄树、相思树、果树为多。主要有西埔垦区林网、莆禧带、柳坑林带、山亭林带。
1961年前后,境内农民多往境外抱养女婴、女童。1966年,境内人口达13083户、75232人,其中:男性36363人,女性38369人。1985年7月1日至1990年6月30日,跨县、市迁入境内的人口1303人(男824人,女429人)。
其中:按地区分,本省他县迁人的有697人,由外省迁入的有592人,由台湾、香港、某校实布奏充敌富象澳门和国外迁入的门文过仅聚有14人;按原因分,因工作调入的有116人(男105人,女11人),分配录用效多的有107人(男72人,女35人),投亲靠兵语片望飞边提友的有44人(男26人,女18人),退休、退职回籍的有71人(男70人,女1人),随迁家属有23人(男13人,女10人),婚嫁迁入的有300人(男8人,女292人),务工经商105人(男85人,女20人),其它原因练增也乱乱天迁人的有537人(男445人,女92人)。
至1994年底,全镇有姓氏72姓,居民25每六659户,人口165555人初获达希缩酒京测半,人口数占全县人口的9.2战研逐%。为莆田县人口最多的一个镇。
2002年底总户数5136户、人口33816人。
忠门镇主要民族有回 族、苗族、壮族、畲族、水族。
忠门镇位于莆田市南面的忠门半岛中部,东濒平海湾、西临秀屿港,南与东埔镇和山亭乡相邻,北与月塘乡接连。莆(田)文(甲)对视曲威总与忠(门)东(吴)两条主要水泥公路在忠门交汇,形成人字型结构而贯穿全境南北端。水泥村道路宽阔,四通八达而连接各村(居)。
全镇约飞供告该夫香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忠门镇成为忠门半岛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镇政府所在地距秀屿区政府15公里。
忠门镇名起源于唐代的中门坊。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四川推官莆人林蕴,不受节度使刘辟协从判乱的威逼,临刑不屈,于咸通十年(869年)得谥"忠烈"。
其后,莆田知县鉴于林蕴后裔迁居浮曦洲,逐置中门坊活于境,以旌表门闾。
乡镇企业以轻工业、服务业为主、素有"忠门人走天下"而名扬四海的蒸数笼业、建材物流和商贸为主要行业;农业以旱地作物为主,主要种植品种有甘薯、花生、麦、豆等;绿洲无公害蔬菜、只冷蒸天成火龙果等特色农业也在忠门生根落户。水产业以海涂养殖为主,品种有海蛎、虾、鱼、蛤等。
全镇共有大小型围垦8处,总面积14450亩,其中总面积为10100亩的北江围垦是忠门镇的第一个万亩买开围垦。
全镇交通便捷,通讯发达。莆(田)文(甲)与忠(门)东(吴)两条公路在忠门交汇,形成人字型结构而贯穿全境南北物顾知史研好治端 ,莆永高速公路往莆田市区等的秀屿段部手分路段通过此地。水泥道路宽阔,四通八达连接各村(居)。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忠门镇成为忠门半岛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
建国前镇上旧街长400米,房舍狭陋。
建国后,居民建起以石料为主的住房,旧面貌大为改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代起,忠门各地纷纷兴建乡村别墅。
忠门农村别墅和乡村道路1988年10月后,建起5~6层混合结构的综合楼,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改造与新建商场、银行和卫生院,建筑面积8054平方米;改造旧街,路面拓宽为12.5米,并铺上棋格石;新建2~3层的商住结合的套房50套,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临矛律跑示爱绿石死征件话街200米的王厝,群众集资建3层店房100家,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横街上新建的邮电大楼、4层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622平方米;税务所3层综合楼读办右妈之联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文甲码头建有宾馆和酒家,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
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和发展。带动了工农业的起飞。乡镇企业以轻工业、服务业为主,素有"忠门人走天下"而名扬四海的蒸笼业和商贸业为主要行业;农业以旱地作物为主,甘薯、花生、麦、豆为主要农作物;水产业以海涂养殖为主,品种有海蛎、虾、鱼、蛤等。
全镇共有大小型围垦8处,总面积14450亩,其中总面积为10100亩的北江围垦是忠门镇的第一大万亩围垦。
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396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 4407万元、第二产业4876万元、第三产业6562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0154万元, 乡镇企业总产值50138万元。粮食总产量6065吨,水产品总产量1498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656元,财政总收入900万元。
2006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028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327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575万元,农业产值8698万元。财政总收入319万元。
近几年来,随着莆文,忠东公路的相继贯通,镇村两级多方筹措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全镇已有九个村 (居)实观了村道路水泥化,村庄路网建设正逐渐向水泥路方向发展。
忠门全镇有完全中学二所,在校学生5380人,小学10所,在校学生2033人,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所11个。电信网络的延伸和发展,以及农村电网改造的完成,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完善,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信息公开化 ,集镇建设、新村建设步伐加快,按照总体规划, 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以莆文、忠东公路沿线为重点,先后建设了琼山、柳厝、安柄新村和汉柄小区等,同时各种配套建设也正在逐步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正在忠门兴起,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以汉柄小区为重点的集镇建设,已完成了镇址建设,忠门商贸大厦、忠门汽车站完成了土建工程,以及住宅楼建设等, 已形成了规模。并不断完善小区的配套设施,逐步提高小区的规模和整体形象,它必将成为忠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以"忠门蒸笼走天下"的忠门人,艰辛创业,逐渐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勤劳致富不忘桑梓,他们从外地带回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兴办民营企业,造福家乡。以商业为重点的忠门街,几年来,通过旧街的不断改造,规模逐渐扩大,功能逐步齐全,设施日臻完善,已形成集商品的批发、销售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半岛商贸中心,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 以发展生态农业为目标,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北江垦区耕地开发工程,投资3000万元改造耕地5000亩,达到垦区的综合利用,目前正在抓紧施工,工程完成后,对促进忠门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忠门镇充分利用滩涂面积大,浅海水域广的优势,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通过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扩大养殖规模、改进养殖方式和结构、逐渐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产量和品质。各类水产品养殖面积近5000亩,年产量可达1.5万吨。 忠门作为莆田市沿海乡镇的后起之秀,境内山海资源丰富。经济潜力博厚,以北江万亩围垦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山海综合开发利用,必将成为该镇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一个亮点。
据有关资料记载,天后林默的家族是当地的望族。她的远祖林禄是随司马睿渡江的晋招远将军,官至安郡王。禄之裔孙林万宠,授饶阳太守,居莆田县北螺村(北螺村在今西天尾乡汀渚村,林氏开莆始祖总祠就置在汀渚附近的乌石自然村).林万宠有三子,次子林披,为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及第,累官检校太子詹子兼苏州别驾。披所出九子,均除州刺史,世称"九牧林",披之六郎蕴,系唐贞元四年(788年)西川节度推官,官终邵州刺史。因其忠烈,故自唐起,有"一门忠节"之称。其居留地,邵为今莆田县忠门乡。宋嘉佑六年,仁宗帝向侍御史林悦索观《林氏族谱》并御笔题诗两首赐悦。其一为:
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延。
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
故家乔木盘根大,深谷猗兰奕叶鲜。
上下相承同记载,二千年后万千年。
同时,仁宗还亲笔御书"忠孝"二字以赐。究我县"忠门"之典,当源出于此。至于诗中之"乔木盘根大"和"猗兰奕叶鲜"自宋迄今,则是莆田林姓门前的统一楹联。
--摘自《妈祖研究资料汇编》第92页 林洪国著《妈祖世系及莆田天后宫史迹》
以上资料说明,忠门地名是由"一门忠节"而来。
东仙紫霄洞位于秀屿区山亭乡东仙村的普陀山上,与湄洲岛隔海相望。普陀山间怪石磊磊,山麓有两块巨石当路夹峙,宛如两扇大门,左扇有石刻楷书"望仙门"三字。过了石门,就到了山腰的紫霄洞。洞前有一株古榕长在石头上,十几条裸根探石而入,从石缝里挣脱而出的躯干却枝繁叶茂,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紫霄洞又名仙公洞,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初名紫霄洞观,祀何氏九仙。在漫长的岁月中,观宇几经兴废,如今又是焕然一新。由洞后抄小路登山,山上有一大石耸立,大石一面如削,上刻"洞天"两字仿颜体楷书,字径一米余。"洞天"两字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兴化府通判曹大德所题。那一年正值莆禧筑城,大概曹通判是因公乘便,到此一游。"洞天"石旁有巨石平坦如砥,广约20多平方米,上刻"说法石"三字。民间相传,八仙曾在此石上谈经说法。
东仙紫霄洞"洞天"东北侧有普陀庵,庵前有一棵老态龙钟的百余龄槐树,庵右下方有一石洞。洞口可容两人进出,洞高不到一米,洞内暗淡无光,欠身持烛进内勉强可行到10多米深处,其洞多蝙蝠粪便。民间相传,明代有百姓100多人避倭难于洞中,一只家犬不知好歹,在洞口狂吠。倭寇闻声赶来,进到洞中,只见一团漆黑,也不敢贸然深入,便把洞内咽喉之处堵死,避难群众全被闷死。这场浩劫,使这个原本可以直通海底的洞穴再也无人敢于深入探个究竟了。普陀庵后有一块几十平方米的"观海石"。置身其间,眺望海天,直教人心胸博大,思接千载。
"洞天"北面有"赏春台"石刻,系元至正年(1353)所题。赏春台古建筑早已倾颓,代之而起的是海外侨胞捐建的一座精致的建筑物--九鲤洞。此外,山上还有锄云岩、溜玉池、叮咚洞、鹰嘴石、仙脚石等景点,每个景点都能带出一串故事。
莆禧古城位于忠门半岛南端,离市区约38公里,与湄洲岛隔海相望。
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明代抗倭遗址。现存古城墙长1335米,东北两座城门保存完好,西南城墙地段存有古城基遗址。城内宫庙年代久远。有城隍庙、天妃宫等古迹。城外有八卦井和戚继光石像。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莆禧古城莆禧古地名"浮日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福建沿海开始建筑防倭军事城堡,当年拆了莆田东角、遮浪两处"镇海堤"石料,筑了平海城和莆禧城。
莆禧城建城垛1049个,警铺24个,城门4座;城门上还建有城楼。城内建有"千户所衙门"和粮仓等。抗日战争以前,莆禧城一直保存较完整,1939年该城被毁,现尚残存东、北二座城门和月城,以及古城墙,城内青石铺设的十字街和城隍庙保存尚好,隐隐透现出了莆禧古城的历史厚度。早在1956年,莆禧城就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洞赏春台位于莆禧城东北角约二里路程的普陀山麓。这里古榕参天,绿树成荫,山泉叮口当 ,怪石嶙峋,摩崖题刻比比皆是。这是一处鲜为人知的胜景佳迹。
莆禧古城步入山门,"洞天"二字赫然入目。"紫霄洞"、"望仙门"、"叮咚洞"、"普陀庵"等景点各具情趣,如入仙境一般。北面有一巨石,如墙矗立,-"赏春台"三个大字,笔力苍劲不凡,相传是明代御史所书。 伫立"赏春台"上,观不尽春花烂漫,田畴如锦;赏不完舟楫如梭,港湾似镜。据说古时名人骚客,多会于此,论古谈今 ,下棋作赋,好不闲情逸致。并在这里流传着许多仙洞"乞仙梦"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