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日记是沃特·塞勒斯导演的一部公路电影,来自影片描述了一段壮丽的自我发现之旅和追踪格瓦拉建立革们胞贵伤练命之心起源的电影,南美洲丰富而复杂的人类和社会形态也随着这两位志同道合的好友的旅程揭开了神秘的面纱360百科。
《机车日志》剧情:革命前的红色罗宾汉
"世深增问华齐及子界改变了你,你也能改变世界。"
《机车日志》是一部描述一段壮丽的自我发现之旅和追踪格瓦来自拉建立革命之心起源的电影,南美洲丰富而复杂的人类和社会形态也随着这两位志同道合的好友的旅程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切需红何吃逐不·格瓦拉这位"革命浪漫主义的最后偶像",阿根廷裔古巴马克思主义革命领导人,39岁就被杀害的伟大的革命家,正是通过这次近乎还干单识农介期支班苦行的旅程,亲眼目睹了殖民主义对南美人民的剥削,间接地影响了他日后投首九它划商升握括身革命事业的决定。2004360百科年1月,影片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放映后,博得了在场观众长时间的起立鼓掌。
这部由巴西名导沃特·塞勒斯(代表作《中央车站》)导演、约瑟·里维拉编剧的电影,根据两位真实人物--阿根廷人埃内斯托·格瓦拉·戴拉·塞纳和艾伯托·格兰度的真实旅程改编而来。切·格瓦拉为这段旅行写下了《摩托车日记》,其中前言写道:"写这本日记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死了。组织与打磨过这天规离输本日记的那个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现在的我,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漫游南美洲对副州衣供这动我造成的改变,远远超过我所能预见的。"
1952年1月,切·格瓦拉(盖尔·加西亚·思酸伯纳尔饰)还是一个专将茶氧例降明育措协门研究麻风病的23岁的医学院学生,他的好友29岁的艾伯托(罗德里格·戴拉·塞纳职鲁协药则待饰)也是一个生物化学家。两个人道别了各自的家庭和切·格瓦拉的女友齐齐娜(米娅·麦斯特罗饰),骑脚附血打展盟啊零宁爱上1939年产的诺顿500摩托车,开始了一段充满浪漫色彩的冒险之旅。这辆古董摩托车载着两人离开熟悉而舒适的环境,走与娘百图得越来越远,直到那个充满无限惊奇和刺激的目的地,而两人也因此变得亲如兄弟。
最终,这段历时八个月、行程8000里的旅途,从开始游山玩水的嬉戏目的,转变成深邃的发现之旅。令他规许重否整个南美充满了无银吗护真六白问穷的哀伤和无尽的希望,从无啊长谈谓黑称打升赵跟部家可归的矿工到内河船上的妓女,从麻风病人到出身显赫的贵族,切·格瓦拉和艾伯托发现了他们人生的共同目标,并下定决心去改变世界脱车指……
《机车日志》幕后:再现共产主义的堂·历径权希哥尔五吉诃德
雷德福首选导演:《机车日志》的拍摄始于斯率预富刻茶South Fork影业的执行制片罗伯特·雷德福、制片迈克尔·诺兹克和天然林企业的卡伦·腾克豪夫,他们意识到这是和沃特增危·塞勒斯初次合作的绝佳机会,因为他曾经凭借《中央车站》的剧本获得1996年圣丹斯国际映像作家奖。罗伯特·雷德福说:"《机车日志》看起来是和沃特合作的好机会,尤其是切·格瓦拉这个题材这么棘手。我知道沃特接手它后肯定会重抒情和人文,远超过关注那个成为革命先锋的政治意义。"
导演早熟悉原著:埃内斯托·格瓦拉写就的《机车日志》,并不是描绘一个男人如何蜕变成《时代》杂志定义的世纪偶像的旅程,这部回忆录是在他的南美之行几年后才完成。他在书中讲述了许多旅途中形形色色的见闻和人物,结合了日后他对这段旅行的重大意义的反刍,书中不谈革命却让人真切感受到革命的精神。当制片人属意沃特来为本片掌舵的时候,他已经很熟悉切·格瓦拉的著作,这本书深深地冲击了他。
原著的精妙之处:《机车日志》不仅是关于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也是对整个拉丁美洲的身份认同。对于那些来自同一区域的人来说,这种纠结在其中的私人体验更显得意味深长。沃特认为:当你读完整部书并理解和接受他们后,你就能体会到人们真的可以去改变世界。他也想这部电影去表达同样的感觉,那就是关于希望和探索的意义。这段旅行的精妙之处基于切艾两人洞察世界转变的事实,他们将会按照各自对旅程的理解去尝试改变世界。
提前请艺术监督:自从这本书出版后,为了将它搬上大银幕,制片人就一直联系编者吉亚尼·米纳,他是意大利新闻记者和纪实小说作者,后来成为影片的艺术监督。他和制作者们进行了对古巴哈瓦那的勘查,在那里他们开始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他们也采访了切·格瓦拉的好友和旅行伙伴艾伯托·格兰度,让人振奋无比的是,这位80多岁的老人,至今仍保持着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编剧擦肩诺贝尔:沃特·塞勒斯和制片人找到了约瑟·里维拉,来改编切·格瓦拉和艾伯托的书(后者著《和切·格瓦拉同行》)。这位波多黎各出生的获奖剧作家,曾经和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奎斯(曾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圣丹斯学院一起学习。塞勒斯和里维拉一起做了学多深入研究,他们阅读了所有现存的关于切·格瓦拉的传记,调查和整个剧本的编改耗费了里维拉两年的时间。
剧本不神化角色:为了平衡影片中对两个主要角色的描写,里维拉分别从切·格瓦拉和艾伯托的书中抽取了大量资料。与《机车日志》不同的是,艾伯托的旅行记录版本不是回忆录,它包含了大量作者本人的记事观察,这种即时性在重现旅途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上起了重大作用。里维拉尽可能不让年轻的切·格瓦拉和后期的神化形象混淆,并重点突出两个人的人性一面,保留了原著中的幽默和纪实性。
第一支持方加盟:正当里维拉坚持不懈地编写剧本的时候,他们得到了第一个支持方"FilmFour影业"。2001年,执行制片保罗和丽贝卡加盟《机车日志》,带着FilmFour的资金帮助筹备拍摄,制片人艾德格德新组建的制作组也随后加入。在此期间,导演塞勒斯沿着书中提及的路线,开始了对旅途城镇的私人探访,去感受50年前主角的旅行。结果他意外地发现,这里的地形物貌,仍能重建作者当年的冒险和发现。
南美电影人支持:塞勒斯回忆他的第一印象是,1952年引起切·格瓦拉二人注意的建筑和问题大部分保留至今,这让他感觉原书如此接近现代,也许因为5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并未做大变动。《机车日志》应该属于阿根廷电影,所有与之相关的人都这么认为,这也是为了向电影的主要角色表达敬意。剧本完成后,制片方确定在阿根廷开拍,并获得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电影人的协助
《机车日志》制作:像革命偶像一样打造理想
要拿出诚意只选用当地演员:为了进一步表达影片的诚意,导演塞勒斯和工作小组决定从旅行的实际出发点开始拍摄。2001年11月,剧组开始第一哥带刚以留告房微属次对阿根廷外景的全面勘查,次年1月直到5月按照原著的路线走访了不同的国家。同样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表现不同的文化,他们也决定启用各地区的当地演员。按照这个来自意图,影片开始在整个拉丁美洲挑选演员,其中自然包括来自阿根廷、智利和秘360百科鲁的演员。
男一号炙手可热:在主角切·格瓦拉的人选上,导演塞勒斯的决定几乎获得了一致的认可,他们决定启用墨西哥当代最优秀的男演员盖尔·加西亚·伯纳尔(代表作《爱情是狗娘》、《衰仔失乐园》、《不良教育》),当时的伯纳尔正处于上升期,便马上接受了邀请。伯纳尔出生时正处于切·格瓦拉这个拉丁美洲英雄形象深入民心的时候,他的生活自然受到强烈的影响,他认为《机车日志》必然会加强人们对散图现缺刻委变式者信仰的追求。
男二号演易技不错就是肥了点:选角导便一那座祖药机使笑演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找到正崛起目沙素的罗德里格·戴拉·塞纳,担当老友艾伯托·格兰度角色的演员。这个年轻的演员曾在剧院受训,现频繁出现在阿根廷的各个媒体上,本片正好让他走上了国际舞气述第志续求农台。尽管塞勒斯觉得罗德里格的体形对于当时的艾伯托来说大了点,但他那种像意大利伟大演员维多里奥·加斯曼的传统表演,混合了幽默和戏剧性的方式总会给人带来惊喜,巧合的是他还是切·格星基著呀末游土学故法瓦拉的远房亲戚(看看告原强住界然友离资丰斯他们的姓)。
主演们必须接受书本再教育:两位男主演良次我强引仍落四翻这很快开始准备他们的角色,他们阅读了各自角色相关的原始资料和传记,也观看了塞勒斯和吉亚尼·米纳对艾伯托·格兰度的西采访。伯纳尔甚至还翻看了切·格办治云瓦拉那段生活期间读过的书,其中包括《法国存在主义》和《拉丁美洲社会理论》。而罗德里格也得以看到格兰度未经编辑的日记手稿,并减肥15磅增来更好地表现主人公。塞勒斯还带着两人拜访了格兰度本人和切·格瓦拉的家庭,格兰度本人也曾亲临片场观看指导。
练车、球、舞、身体和语言:伯纳尔和罗德里格还接受了长达14周的密集训练。在这期间,他们学习穿纪供如何驾驶诺顿500摩托车你鱼二手出,以及增强他们的足球技能。罗德里格还要学习曼波舞和探戈,掌握哥多华口音。伯纳尔则要学习阿根廷-西班牙口音,进行日常身体锻炼达到切·格瓦拉的健壮体形,这种锻炼给他在拍摄横渡亚马逊河时提供了很大帮助。片方还组织剧组加入研究班并举行讲座,进一步了解拍摄的题材,内容包括阿根廷电影历史、印加帝国、50年湖挥即代流行音乐和50年代的阿根廷、必装士朝油里观诉肥智利、秘鲁。
在无思30多个外景地直接讲故事:演员训练和准备期间,塞勒斯和工作小组便从切·格瓦拉旅行中拍摄的照片等寻找灵感,美指设计出符合时代又突出演员的场景,他们采用直接的方式拍摄故事,在摄影上也务求自然的节奏。最主乙要的摄影在2004年9月中旬开始,并持续了84天。电影涉及30多个外景地,其中主要包括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巴里洛切、智利的特木科、阿塔加马沙漠和法尔巴拉索、秘鲁的伊基多斯和马丘比丘。
原声音乐
向英雄致敬
在很多年之前,我就发现我已失去了理想,在现实的空气里愤怒而又颓废。然后在漫长的成长岁月我的所有锐气被蹉跎得消失跆尽,然后慢慢在低潮中苦闷挣扎。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我渴望找到一个寄托,似乎所有的英雄偶象都显得华而不实,我连崇拜都不再愿意。你可知道失去理想就意味着你连白日梦都做不了,人仿佛变成了一个孤独的游魂,又或者是行尸走肉,看不到光明眼前只有灰暗。我想这样的生活往下走就是越来越严重的抑郁症,某一天我会象海明威一样给自己一枪,不过我连枪都没有,只有别的方式可以选择。
理想原来对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重要,哪怕理想只是为了自己蒙骗自己,能够把自己骗倒那也是好的。我们需要寻找理想,需要寻找信仰,也许在以后的岁月中它们会土崩瓦解,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刻刻为自己打造一个乌托邦,这样我们才有生活下去的意义。所以说有理想的人是幸福的,哪怕他们为理想献出了生命,他们仍然是幸福的。
这里有一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年轻人理想缔造的故事,这个年轻人始终坚信自己的理想,他永远都在为这个理想努力,直到他倒下去。象夸父一样追逐自己的太阳,永不停歇,直到倒下他还可以幸福的离去,人们说他至少是值得骄傲的。
公路电影
事实上这并非是一部相关革命的电影,它的意义在于去除作为切格瓦拉身上的神话味道,《摩托车日记》归根结底仍是一部公路电影。1952年1月出发,8个月间,行程2万多公里,在一部Norton 500摩托车上颠簸。车子彻底报废之后,徒步、乘船、搭便车,格瓦拉和他朋友的旅程很辛苦,很曲折但也不乏浪漫。还没有成为"切"之前的格瓦拉带着他的青春上路,只为探险寻未知,历练生命。
南美的风光一幕幕在眼前掠过,不停地按着计划赶路,时光变得模糊,只有年轻人的一路风尘。看着两个青年轮流驾着一辆破车,不停地摔倒不停地爬起,在广阔的草原公路上天地一线间奔驰。从无垠草原到积雪山脉,还有雨季的亚马逊河,手提摄像机纪录着南美的风光,令我们感同身受的体会地球另一边的景致。风土之外更有人情,热情奔放的南美女人,是旅程中不能忽视的风情,还有那些印加原住民的神秘文化,在马丘比丘的惊讶。
一直前行,越多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状态带来越多的思索,主人公们开始思考,开始迷惑,内心在开始微妙的发生变化。公路电影总是会在不停前行中带来思考和改变,而这样的旅途也决定了主人公格瓦拉一生的漂泊,他的一生在那一刻已决定融入拉丁美洲,甚至融入到世界,不再停歇于某一地。
心路历程
影片《摩托车日记》改编自格瓦拉年轻时代的游历日记,一切的拍摄都遵循着年轻时格瓦拉的公路历程。从阿根廷到智利,又从智利到秘鲁,一路下来按着当年的路线体验并展示给观众。影片的风格有些介于剧情片与纪录片之间,我相信影片所描述的故事是真实的,毕竟导演还找到了影片主人公之一格兰纳多,向他了解整个旅程的各个细节,并请他当作影片的顾问来发现问题,最大程度地的还原了当年格瓦拉同格兰纳多的那段经历。
影片并不想给我们一个英雄形象,而我们也并不想了解那个神化了的格瓦拉,那个不会跳舞却又轻狂的青年或许才是我们想知道的真实一面。家境优越的格瓦拉在告别父母踏上旅程的那一刻的心情是兴奋雀跃的,这是所有年轻人的通病,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总是伴随冲动。他们在旅程的初期格瓦拉甚至赶到女友的家中享受温柔,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没有一点成为英雄的预兆。在随后的旅程中格兰纳多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世俗的圆滑,而格瓦拉展现出的是青涩的梗直。有趣的是在旅程中发生的种种困难让他们都在发生着变化,格瓦拉也开始说谎,原来这世界上的人们总是喜欢听漂亮的假话多过真话。
两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品质叫做坚持,哪怕旅程多么艰巨,他们都没有放弃,只不过当他们进入智利时是兴奋,而进入秘鲁时却只是麻木,艰苦将少年的兴奋与冲动蹉跎殆尽,改变则发生在不经意之间。
影片前后两段所展现的格瓦拉是不同的,前半段的青涩少年在影片中段发生了改变,他的世界观也因此转变。当他在旅程中受到的歧视,以及一路看来的穷苦民众,以及原住民生活受到盘剥,这一切世间的不公让他的人生目标在变化。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因为学医时看到中国人被杀时的麻木,从此弃医从文,用笔来拯救中国人的灵魂。而格瓦拉的转变也是因为自己所见,他弃医投身革命是因为他看到当医生改变不了世间的不公,他相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世界。正如他在马丘比丘说的:"没有枪的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革命信念在那一刻已具雏形。
在影片之中,格瓦拉在影片的后半段渐渐变得沉默,面部表情也越来越多的凝重,与前半部分中的青春狂放有了相当大的差别。这样变化在格瓦拉身上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当他来到麻疯病人的治疗中心后这样的变化被定格放大。仿佛有一种革命者的信念被确立了起来,就如他在生日晚会上的陈词,以及他游河到麻疯病人的居住地,都充分体现了他的那份决心和意志。整部影片完成了格瓦拉从普通人到革命者的心路变化,虽说这样一个旅程并不漫长,但却是影响格瓦拉未来人生的关键。
关于导演、演员及其他
从这部影片来看,沃尔特.塞勒斯显然极善长于对人物细致的描绘,他的作品都极有质感,那种画面让人一看就感受到极具特色的拉美风格。就象他最出色的代表作《中央车站》,那种带着对低层平民的深切关怀的镜头语言,同样在也《摩托车日记》中通过格瓦拉的眼睛传递出来。没有将格瓦拉当作英雄塑造,却又在普通人格瓦拉的身上营造出不平凡的气质。他同样平衡了格瓦拉与同行的朋友格兰纳多之间的戏份与主次,虽说格瓦拉是当然的主角,但并没有只是围绕着他一人而展开这段公路故事,格兰纳多同样被作为这个故事重要的组成部分被重视着。塞勒斯在用影片展现一段真实的经历,同样不曾忘记这是两个人的公路之旅,也在告诉每一位观众这是两个人的青春故事。
我觉得塞勒斯在影片中对于格瓦拉人格的展现是最具特色的,他带给我们一个性格极其鲜明的格瓦拉。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的勇气与诚实,当他直言批评给他们莫大帮助的教授文笔糟糕时。我们看到一个充满毅力的青年,当他游过宽广的河流到达彼岸时。我们领略到青年发自内心的平等意识,当他拒绝带手套和麻疯病人握手的那一刻以及当他同原住民亲切交淡的那一刻。
当导演塞勒斯对影片中的格瓦拉精心雕琢,而需要一个人来把这一切完全表达出来。盖尔.加西亚是我认识的第一位的拉丁男星,我不知道他算不算最出色的,但他是所有导演首选的拉丁男星。他实际上在2002年曾经演过格瓦拉,只不过那片子并不出名。对于格瓦拉这个人物而言,加西亚略显年轻,但是对于《摩托车日记》中尚未成为切的格瓦拉,加西亚是较为胜任的。他成功的在影片前后两个阶段把握住格瓦拉的不同气质,前半段的纯真在后半段转变成了忧郁,他将气质的转化成功演绎。我看过他的大部分电影,从《你妈妈也是》脱颖而出,而后又在《爱情是狗娘养》、《不良教育》等众多作品中获得成功,几乎每一次每一个角色都不曾令人失望。盖尔.加西亚不是帅哥,但他的前途几乎可以说是无比远大。当我们将更多目光投向已成为明星的加西亚身上时,我们仍不能忽略那位风流的格兰纳多,虽然没有过分响亮的名气,但是罗德里格.德拉.塞纳的表演同样非常出色,他的幽默式的表演让人们眼前一亮,如果没有他的存在故事可能会稍显沉闷。
众多的元素构成了这部电影的成功,导演、演员,还有摄影,影片真实地再现了一个让信服的格瓦拉,而不是活在赞誉中的英雄,电影将英雄的外衣脱去后抽离出他真实的人性。作为第三方拍摄的电影,我想他们的视角更显客观。这个追求理想的英雄,充满了浪费主义和忠实信仰,事实上他身上的光彩已不仅停留在他所追求的共产主主,而更广泛的表现在他自身的胸怀和人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