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佛教三宝

佛教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来自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360百科佛道佛教三宝的一切诸佛。法宝,即诸佛的教法。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

  • 中文名称 佛教三宝
  • 描述 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
  • 包括 佛宝、法宝、僧宝
  • 属性 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

基本信息

  佛教了导我序济某另随的三宝

  (1)佛--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换言之,佛宝为佛陀从觉悟中发展的心灵力量和圆满智慧的德行。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片同静欢消助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

  (2)法--以涅盘解脱来自、常乐我净为体性世间的种种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盘解脱果实。

  (3)僧--凡是佛教徒,甲造延虽一学态升且京带如果能负起修行佛法并且传播佛教的责任,便称为僧宝,深厂取离审虽然不限定出家人或在家人,事实上只有出家人才能完成僧宝的使命。

形成

  佛陀本没想为众生说法而直接进入涅盘。但诸天神和龙王知道他已成佛,都欢喜异常,散花歌舞,请求佛陀为众生弘演佛法。于频井到严械喜是,佛陀在尼连河畔首先为诸大360百科菩萨说了《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是一部深奥的、高层次的经典,主要阐述大菩萨的境界凡夫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佛陀考虑到凡夫的烦恼和障碍太多和对尘世的执着和贪恋,决定从出离心入手。他用佛眼观察到其某工师父王派来追随他的5位大臣正在前茶势西审读形厚轴鹿野苑修行,便直奔鹿野苑而去。

  5位大臣在鹿野苑修行,已对悉达多(佛陀为太子时的名字)感到失望,当他们远远看到太子快轴升上浓植经市才(佛陀)走来时,便约定谁也不理他。可当他们发现走考建包担促来的太子与过去有很大农减式轴变化、周身放光时,又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恭敬顶礼

  佛陀微笑着说:"你我空所限攻乙同医述农护们不要再存有世间的偏让封宪错官见了。我现在已经不再是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而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无上道心的佛陀。不要用世间的小聪明来猜测我的苦行与非苦行、成道与未成道。世间的见解多是偏执的、绝对的,世间的凡夫因为执谬于贪、嗔、痴、慢、疑而堕入无边的苦难年故厚水中。"

  听了佛陀的话,5位大臣都愿随佛陀出家。于是佛陀钢供向他们教授了"四圣谛"和"十二因缘法",很快,他们都证得阿罗汉果。佛陀高兴地说:"现在三宝英板鲜免乐浓进阻扩已经具足:我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为佛宝;我给你们教授的内容为法宝;你们5个出家人即是最初的僧宝。"

佛宝

宝概况

  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来自之条件。那么圆满佛道是什么呢?这又可分为两方面来说:

佛身

  于无量阿僧只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万行圆满,获一切种智,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护界。此佛身有三:法身、报身、应化械选告例热和加身。

  法身是诸佛的清净无漏功德所依,为真如实相的理体,常住不灭。

  报身是诸佛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显现相好庄严的身相。

  应化身是诸佛以不思议神通力,为了因应一切众生他拿聚的机缘,随类变化,示现六道,摄受一切众生于佛法生深信乐,逐渐证得道果的身相。

  法身属于真身,而报身和应化身都是由法钢待题差特身所现起的。

佛德

  成360百科就佛果的诸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量及寿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综图定做型开言之,即是智、断坏项华植、恩三德。

  智德,指佛的智慧圆满。

  断德探轴球远应,指佛能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恩德,指佛有救度众生的大愿大能。

法宝

法宝概述

  诸佛之教法是为法宝,此亦有三个要素。

涅盘解们迅有验式略鱼轴缩

  世间种种的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

  不自在的境界中,而诸佛的教法就像甘露法雨,能除灭一切毒热尘秽,滋长一切善法种子,使众生获得清凉击聚特华想自它场鲜呼的涅盘解脱果实。

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

  四念处:观身不导引亲展齐村角优皇湖净、观受是苦、观航仅轻门水等第经就方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已生之恶令断、末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善令生。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关孩护转足、思惟如意足。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进力、念充般善知针组查见掌死果力、定力、慧力。

  七觉分:支除写等考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定觉、念觉。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共有三十七丈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项清净法宝的方便助成,而能证得清净法身。

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因为众生的根行不等,摄的法门就有千差万别,但可概早树获岩策八失章晶重分为四悉檀教学法。

  世界悉檀:即运用世间凡夫的思考方式、感觉、观念等解说佛法的知见,使一般世俗人也能随顺修行,如说持五层首元风树培检吧素问妒戒十善可以往生善道,造五逆十恶便下堕三涂等。

  为人悉檀:即依块半一据众生各别的根机和能力,因席湖绍死斤材施教,令其生起善根,而逐渐的悟入佛法正知见。

  对治悉檀:即针对众生的烦恼、应病设药,如对治贪欲修不净观,对治慎恚修慈心观,对治愚痴修因缘观,对治昏散修数息观,对治我执修界分别观,对治业障修念佛观。

  究竟悉檀:即破除一切的言说、文字,直显诸法实相的理体,令利根众生顿悟第一义。

  前三种为权教,后一为实教,循循善诱,成就了十二分教,使一切众生"闭恶趣门,开涅盘路",得证解脱。

僧宝

僧宝概述

  依着上述诸佛之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是为僧宝。

  那么何谓出家沙门?何谓如实修行?

  沙门,为梵语音译,原指一切出家修行的人,不论佛教或外道,都称做沙门,此处专指佛教的出家众为沙门。如,是契合。实,是真实。真实的教法,能契合真实的道理,依此修行,便能断一切诸恶,摄一切诸善,就是如实修行了。

  而僧宝也可略分为三种:

义僧

  即诸佛如法而住于世间,随众生的机缘和悟境显现差别相,而其实相不可亲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的良佑福田。

贤圣僧

  为见道位以上的贤圣。若在小乘,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大乘指初发心住以上的菩萨。

福田僧

  指在凡夫位的出家沙门,虽然未证道果,但亦能庇荫众生,能给予众生安隐快乐,所以为众生种福田的处所。

其它说法

  1.另外在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佛、法、僧三宝,涵义亦与上述说法相同:

  佛宝:"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形容佛智、佛身、佛德。法宝:"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形容法身体性为真如平等,不增不减,又具足无量恒沙功德,能满足一切净法,使众生获证涅盘,离苦得乐。

  僧宝:"如实修行等"。指一切依法如实修行的贤圣僧与凡夫僧。

  2.其次在现有的文字历史上,曾有释迦牟尼佛应化于世间,为一切凡夫众生亲见佛身;有佛所说的教法,及依法出家修行的僧,称之为"化相三宝"。

  3.后来凡夫误以为佛已入灭,不再重履世间、便作种种的佛相,如木雕、泥塑、纸绘、石刻等,以供礼敬;结集佛的教法载于典籍,以供流布;依此典籍教制而出家,自行化他,使得正法常住于世间,称之为"住持三宝"。

  然而,实际上三宝本就常住不灭,惟依众生根行机缘及证道的层次,其感得的三宝自然有所差别了。换句话说,化相三宝永远存在,住持三宝却有可能随着时代变迁而湮没,但如住持三宝中的僧宝有一人成佛,就成为化相三宝了。

六种类别

  (一)同体三宝,又作一体三宝。谓佛法僧名虽有三,然体性是一。即三宝同以净法界真如法身为其体。

  (二)别体三宝,又作别相三宝、化相三宝。谓三宝之体相各别,非为一体。佛以三身佛为自性,五蕴之假者及法身亦随其所应,皆名佛宝;法以三乘无漏所摄之教法、理法、行法、果法等为自性;僧以三乘之圣众,具足理事之和者为僧宝。

  (三)一乘三宝,谓一乘所有之三宝,即不定种性之方便所修。以究竟之法身为佛宝,一乘之法为法宝,一乘之菩萨众为僧宝。

  (四)三乘三宝,谓通于以三乘之三宝为所归之体。即为三乘者所现之佛之三身为佛宝,三乘之法为法宝,三乘之众为僧宝。

  (五)真实三宝,谓依三乘真实之教旨,而论同体、别体、一乘、三乘等所有三宝之实义。即以三身为佛宝,一切无漏之教、理、行、果为三乘之法宝,一切住向、住果、住道等三乘之圣众为僧宝。

  (六)住持三宝,以舍利遗形及木像等为佛宝,以示住世不绝;以贝叶文字为法宝,即今之大藏经、一切经等,以示住世不灭;以剃发染衣为僧宝,以示流通佛法。

三宝威德

三宝概述

  佛教术语中的"三宝"有两种,一种是指佛宝 、法宝 、僧宝称作住世三宝;一种是指觉、正、净称作自性三宝。 三宝的威德十分殊胜,它能使一切众生远杂苦恼,破除邪见恶念,消减无始以来种种的我执习气,是世间的明灯,真正的皈依处。三宝的威德,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亦且不可拟议思量,其理有:

能破恶业障道

  未皈依三宝之前,人生犹如大海中的舟船,缺乏导航的人和罗盘,必将漂流沉没,永远没有靠岸的时候。一切众生被烦恼系缚,流转于三界六道,无有穷尽,借着皈依三宝的胜缘,产生了防阻恶业的势能,逆流而上,一念始觉生起,分分除断烦恼,如舟船喜获导航人和精密的罗盘,终于安隐的航入港湾。

能获佑加持

  因众生于生死中,常遭遇许多苦难,不能自拔,就像被狂暴的怨贼所侵害,无法逃脱而心生恐惧,皈依三宝,依怙三宝功德的护佑加持,使苦难怨贼舍怨心顺,不复作出损害诸事,而令众生吉祥安乐。

能除邪见恶念

  众生不能解脱的原因,是由邪见恶念不除,不断的造出新业,如贫苦的人又不勤奋营生,致贫上加贫,潦倒一生,而三宝是蔽衣内的明珠,适时解除危厄,令众生欢喜踊跃,重新振作,于是翻邪归正,断恶修善,达成转迷成悟的道果。

能消减我执习气

  无始以来,一切众生因一念无明不觉,执取身心为我,复由此我执的起念造作,累积无量无数的习气,形成了六道轮转的势能,今由皈依三宝,而将此我执消溶,习气减除,使得身心清净,觉性显发。

皈依三宝

概述

  所谓'进入佛门,应先皈依三宝。"

  如前所述,三宝既是佛法的总纲,所以凡是修学佛法,应先皈依三宝。这就好比学生要到某个学校读书之前,必须先辨理入学手续一样。从佛教的立场,皈依三宝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自称佛教徒,或已开始修学佛法,却不愿皈依三宝,就像是有了人身,却不承认此身由父母所出,可谓十足的大邪见,终将堕入三涂恶道中。因此进入佛门与皈依三宝,是密不可分的。而皈依三宝,则必须心诚意正,坚信自身亦可成佛,然后发大誓愿,精进修行,如此才能与三宝的精神相应。

心态

  从三宝的内涵及其威德来看,可知皈依三宝并非只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是从彻底的仰信出发,并深切体会三宝确为世间最珍贵的宝物,能令众生出离生死,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故在心态上,必须做到心诚意正,相信自身具足佛性,亦可成佛。因此皈依时的至诚恳切,把自己的身心归向三宝、融入三宝,是十分重要的。是故由信心生爱敬,由爱敬而皈依,"信解观察,供养皈依",是上求无上佛道,最初一念照破无明痴暗的觉性作用。这个觉性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那么,由相信、认识自心佛性,到修行成佛的思惟,应当是如何呢?在《观无量寿经》上有提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观十方诸佛成就的条件,必先由观自心佛性的成就开始,这才是皈依三宝的本意:皈依自性三宝。六祖坛经所谓"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即说自性中蕴含三宝的理,如一念迷,自性三宝不能显发,就是凡夫。一念悟,自性三宝全体显发,就是佛。因此一切修行均应"销归自性",见性,即成佛道。

方式

  在皈依的方式上,首应发大誓愿,然后精进修行。大誓愿即四弘誓愿,是依观察四谛的真实,怜愍一切,起大悲心:

  1.众生无边誓愿度:观察世间诸苦的逼迫,欲令一切众生出离苦海,即"未度苦谛,令度苦谛"。

  2.烦恼无尽誓愿断:观察诸苦都由烦恼所招感,欲令一切众生永断烦恼,同获解脱,即"未解集谛,令解集谛"。

  3.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了自行化他,应遍学一切法门,即"未安道谛,令安道谛"。

  4.佛道无上誓愿成:自行化他的究竟在于证得涅盘安乐的境界,即"未证灭谛,令证灭谛"。

  此发四弘誓愿,又名发菩提心,若此愿心不发,则道业将不坚固,容易退失疑悔。依此大愿心的驱使,沉浸于"法"的喜悦中,精进修行五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

  此五门足与三宝的精神内涵相应,成就了"修证三宝"-体证真如法性,得一切种智,为佛宝。具足万行法门,为法宝。清净自在,为僧宝。如此,才真正得到三宝的利益。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