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巴甫洛夫学说

俄国生理学家И.Π.巴甫洛夫创立的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耐主某解物越何,又称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 中文名称 巴甫洛夫学说
  • 别称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 创立人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 内容 条件反射

基本信息

  巴甫来自洛夫学说

  Pavlovian theory

  俄国生理学弱定时治请送家I.P.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1936)创立的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其核心思想是圆欢游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把意识和行为看作"反射",即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作用于感受器的外界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机体生来具有的、对保存生命具有根本意义的反射称作无条件反射重武刚功脚曲本部步于方;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后天习得的反射则称作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外在世界和有机体之间形成联系的机制。巴甫洛夫认为至求黑稳度抓,人的心理和精神,一切智力行为和随意运动,都是对信号的反应,都是在无但校术降请及翻烧至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即心理学上所谓的联想。巴甫洛夫以条件反射作指标,探讨了高级神经活动基本的神经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为解释心理现象的生理机360百科制作出了重大贡献。(见高级神经活动规律)

  巴甫洛夫探讨了有机黄解述适船体把外在世界分解为个别要素的机制,提出了分析器学说。认为条件反射的形成有赖于分析器的功能,特别是大喜大的除角假与图短曲江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是露凯供他断能以令罪江分析器的总体。它通过暂时神经联系,对来自各个感受器的刺激进行精确的分析和综合,协调各种条件反射。对人来说,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引起大脑是阻已多益成画长球话皮层的活动,就产生了感觉、知觉、表象等心理活动。巴甫洛夫发现不同的机体在形成条件反射时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是由神经过程的特性,即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不同造成的。他进一步提出了神经类型学说,作为人类气质和性格的生理基础。

理论基

  巴甫洛夫继承了R.笛卡尔的反射论思想,并受到俄国试众示吸征决述喜无素冷反射学的先驱И.Μ.谢切诺夫《脑的反射》一书的影响,从约族同宣前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致力于院未赶示但感国育鲜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并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巴甫洛夫创立的高级神经后非空城单节双季由组吧活动的概念,是相对于低级神经活动而言的。高级神经活动指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分的活动,也就是大脑两半球的全部高级复杂的活动。这种活动不同于调节有机织许求某传么体各部分之间关系的低级剧银容汽环坐分我除玉神经活动,它保障整个有商毫机体与外界的复杂关系,使通带础油差缺或有机体完善地适应于周围环境。高级神经活动的概念与心理活动的概念是同义的各种心理活动形式,包括法选讨娘宽紧刚更人的思维和意识,都是高级神经活动的要素。

基本概念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来自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光照使瞳孔收缩等都是与生俱来、不学而会的,都是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360百科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例如,巴甫洛夫在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都给它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灯光一亮,狗就要流口水。这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信号,角修项厚套优斗延视孩也就是说这时狗已经形成了对灯光预设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有条件的,即只有外界刺激是某种无条件反射刺激的信号的时候,它才能引起条件反射。叶革或倒结样当灯光不再是食物出去样改层顶有现的信号的时候,它就不再能引起条件反射了。而无条件反射是没有这种条件的,只要无条件刺激出现,就会引起无条件反射。

  兴奋和抑制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外础威余长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只沿全完神品分河皇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笑掉频批乐手破制约,还可相互转化 。

  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感受器官接受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再发出指令,经运动神经传至运动器官,对外界刺激做出华束板矛回答性反应,构成了一个反射活动。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实现反下层练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晶员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感受器是指感觉器官中将外界刺激的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的组织,如视觉器官的视网膜、内耳中的科蒂时尼季天怀氏器官等。传入神经就是感觉神经,它把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就是脊和脑。传出神经就是运动神经,它技地考氢们者钢字把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肌肉、筋腱、关节和内脏器官变氧未利渐标差防,即效应器,做出对外界刺激的应答性反应。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即使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成个危脸士理住线然规效的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模缩胜穿

  信号系统学说

  巴甫洛夫还着重探讨了有机体把外在世界分解为个别要素的机制,提出了分析器学说。分析器由各个感受器和与车之她讲月任斤半议职它相连的传入神经以及传入神经所达到的大脑皮层区域三大部分构成。每一条件反射的形成都有赖于分析器的功能,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功美器力环力浓角承方探水能。大脑皮层是分析器的总体,它通过暂时神经联系,对来自各个感受器的刺激进行精确的分析和综合,建立协调各种条件反射。对人来说,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引起大脑皮层的活动,就产生了感觉、知觉、表象等心理活动。(见分析器学说)

  为了区别人类意识和动物行为的本质差异,巴甫洛夫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他指出,有两类不同的条件反射,一类是以实物即"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反射,称作第一信号系统;一类是以言词即"第二信号"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反射,称作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而第二信号系统则是皮层进化到人类阶段所特有的产物,是人类大脑才能实现的条件反射。词是与第一信号紧密联系,又更抽象、更概括地反映具体事物的一种符号,它使人类对现实的反映具有自觉的特征,使人类具有思维、意志,使人类的感知、注意、记忆等心理活动具有新的品质。巴甫洛夫还根据人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区分出"思维型"、和"艺术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间型",并将这种类型差别与人的能力差别联系起来。(见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巴甫洛夫在研究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时,发现不同的机体在形成条件反射时表现出很大的个别差异。巴甫洛夫认为这种差异是不同机体具有不同的神经过程的特性,即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不同造成的。他进一步提出了神经类型学说,作为人类气质和性格的生理基础。(见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条件反射的抑制

  条件反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的,有时条件反射也会受到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叫外抑制。例如,突然出现的强烈铃声会使正在进行的灯光条件反射停止反应;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叫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也会被抑制,叫消退抑制;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这叫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例如,对40瓦的灯光形成条件反射以后,其他的灯光,如80瓦的灯光也能引起条件反射。但是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这叫分化抑制。

  扩散和集中

  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扩散和集中。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神经细胞的兴奋叫扩散。条件反射的泛化就是由神经过程的扩散过程引起的。当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是神经细胞兴奋过程的集中。

  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这叫相互诱导。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兴奋的时候,在它的周围会引起抑制过程,这叫负诱导;在一个部位发生抑制引起它周围发生兴奋的过程,叫正诱导。诱导可以是同时性的诱导,也可以是相继性的诱导。当皮层某一部位的抑制使其后在这一部位出现的兴奋加强的话,就是继时性的诱导了。

  动力定型

  连续给动物形成几个条件反射:灯光的食物条件反射、铃声的防御条件反射等。当这些条件反射都按照固定的顺序出现的话,多次训练以后,只要第一个条件反射的刺激灯光一亮,动物就会流口水,而且吃完食物还没听到第二个条件反射的刺激铃声响,它便会出现第二个条件反射,即防御性的动作反应,此后,按照固定的顺序,其他的反射活动也会陆续出现。刺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反应也跟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因为有了各种习惯,人常常不用花费多少精力就可以把很多活动维持下去。例如,我们不需要去想,早晨起床、刷牙、洗脸一系列活动就可以顺利的进行下去。这样,我们可以把精力主要用在需要用心去解决的新任务上。巴甫洛夫还认为,动力定型的破坏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反应。例如,一个人有睡午觉的习惯,一旦因为特殊原因,这天他没睡成午觉,他整个下午就回觉得不舒服、不愉快。

  哲学探究

  巴甫洛夫学说坚持主观现象与客观现象之间的辩证统一,强调一切主观活动都是由外界影响所致的因果决定论,主张采用条件反射法这一客观的实验法来科学地研究心理现象。因此,巴甫洛夫学说又坚持心理现象与生理现象之间的辩证统一,主张从中枢神经活动的规律中探明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还坚持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把条件反射视为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是在机体与外界维持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起来和变化着的,它服从事物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相关关系

  巴甫洛夫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了解到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造人E.L.桑代克所做的工作后,肯定了桑代克的成绩,他指出:"现在我必须承认,在这条途径上走第一步的荣誉是属于桑代克的。他的实验先于我们的实验2、3年,并且他的书无论是在对一个艰巨工作的勇敢展望上,还是在他的结果的准确性上,都必须被认为是经典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J.B.华生曾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法作为他排斥主观内省法而推崇客观观察法的实验技术,后来又把条件反射法作为形成一切习得性行为甚至人格、个性的一把万能钥匙。新行为主义者B.F.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性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发明了斯金纳箱,提出了操作性的条件反射原理。西方心理学史家因此常将巴甫洛夫与行为主义者相提并论,混淆了他的学说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间的重大分歧。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等同于动物,企图以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取代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巴甫洛夫持相反态度,他认为从高等动物研究中获取的资料,只有在谨慎小心即不断检验这些资料与人类活动的类似性的情况下,才可以被应用于人类。人类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带来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一个新原则","正是这类活动才能把人类和一系列动物如此明显地区别开来,才能把人类如此高高地提到整个动物界之上"。行为主义在否定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同时也根本否定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巴甫洛夫尖锐地指出:否认主观世界是愚蠢的,我们的主观世界乃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现实,问题在于对这个主观世界采取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巴甫洛夫要求心理学者站在高级神经活动的生理基础上去研究人的内在的主观世界,他也正是用条件反射法作为工具探索大脑皮层的活动规律来阐明主观现象的生理机制的。这与华生否认中枢神经在意识活动中的重要功能而只谈刺激的起点和反应的终点的"边缘主义"大相径庭。

学说的发展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巴甫洛夫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并在苏联形成一个很大的学派。巴甫洛夫逝世以后,这个学派仍在继续发展他的学说。50年代曾出现过把巴甫洛夫学说教条化、绝对化的现象。60年代开始逐步扭转了这种倾向。70年代以来加强了创造性地发展巴甫洛夫学说的态度,这就是在充分肯定巴甫洛夫学说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该学说不完善或不充分的论点提出补充,对某些不正确的论点提出批评、纠正。其主要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Π.κ.阿诺欣50年代初运用控制论、系统论思想创立的功能系统理论受到批判,而70年代以来它已成为苏联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理论,甚至被认为是巴甫洛夫学说发展的新阶段。Α.Р.鲁利亚在生理心理学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阿诺欣的理论,并认为阿诺欣的功能系统理论是揭示人和动物完整心理活动机制的真正的生理心理学。关于反射概念,阿诺欣认为,巴甫洛夫的反射概念基本上还是反射弧的概念,虽然他引入信号作用、强化作用已突破了反射弧概念,但他没有发挥这些。今天由于反馈概念的引入,反射弧的概念已被反射环的概念所代替。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总是表现为现有中枢间关系的改组和新中枢间关系的建立。参与条件反射建立的有皮层和皮层下一系列脑组织。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中枢代表点之间发生复杂的功能变化。

  分析器

  关于分析器的概念,新的看法认为,分析器脑末端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可以划分出两个不同的结构,即一级区和二级区。一级区接受从外围感受器来的刺激,把刺激分解为其组成成分。一级区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的,这相当于巴甫洛夫的核心区的概念。二级区的主要工作是把一级区的信息组织起来,组成某种功能图像,从而实现综合功能,此外还有三级区,它们实现各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保证知觉的综合性。巴甫洛夫把这种二级区和三级区看作是分散的外围部分,完成着同样的功能,只是不够完善,这个观点是缺乏根据的。二级区和三级区的感觉形态性虽在逐渐减少,但有了更完善的功能特点,能在各区域的组织和整合上,在组成必要功能系统以实现复杂的认识过程上,起着关键作用。

  新的研究

  另外,巴甫洛夫关于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学说,由于Β.Μ.捷普洛夫和Β.Д.涅贝利岑学派的多年研究,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巴甫洛夫的实验研究对象主要是动物,捷普洛夫和涅贝利岑则扩大到人类。他们采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证明,神经系统任何一个属性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如强型者不敏感,而弱型者敏感。这个看法不同于巴甫洛夫把弱型视为消极型的看法。捷普洛夫和涅贝利岑的研究证明,人的神经系统基本属性不限于强度、平衡性、灵活性3种,而是更多。他们认为神经系统的强度是主要的,灵活性不是单一的属性。他们把灵活性划分为易变性、动力性和灵活性。易变性指神经活动过程产生和终止的速度;动力性指形成适当反应对脑结构产生条件性兴奋或抑制过程的特性,指条件反射形成的速度和难易程度,即广义的学习能力;灵活性仅指神经活动过程的运动速度。强度、易变性、动力性、灵活性是一级属性。平衡性不是一级属性,而是二级属性。它是由一级属性的对比关系决定的,有多少一级属性,就有多少平衡性。这样,神经系统特性的组织就有12种: 8种一级的(即兴奋和抑制的强度、易变性、灵活性、动力性)和4种二级的(即每一属性的平衡性)。捷普洛夫和涅贝利岑还根据人的各种特点把神经系统的基本属性区分为一般属性和局部属性。局部属性指人的不同分析器所具有的属性;一般属性指神经活动过程全脑整合的特点。局部属性主要决定人的专门能力;一般属性则主要决定人的气质。

体系及流派

  重要心理学体系及流派:联想主义心理学,构造心理学,符兹堡学派,意动心理学,机能心理学,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巴甫洛夫学说,联结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新行为主义,策动心理学,动力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拓扑心理学,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学派,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颅相学等。

研究的关系

  巴甫洛夫学说是一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学说体系。在20世纪中期,巴甫洛夫学说曾经被当作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体系,在国际哲学界、生理学界和心理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当该学说被移植到心理科学的研究领域之后,就被奉为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并出现了以巴甫洛夫学说改造心理学的运动。尽管到60年代以后,苏联心理学界有许多人明确批评了这次改造运动,指出了改造运动中出现的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错误。但由于其民族历史原因,正如墨菲在《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一书中所指出的,"我们在这里看到有非常强大的民族主义因素在起作用,以谢切诺夫的巨大成就和巴甫洛夫显赫的国际作用而自豪;以实验室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力量和灵活性而自豪,这些制度处处都赋予巴甫洛夫方法以极高科学威望并同时赋予它以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苏联心理学界批评人们滥用巴甫洛夫学说改造心理学的问题时,主要指责的对象是当时的一些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而没有对巴甫洛夫学说本身提出质疑和批评,没有进行认真严肃的清算。因此,很难消除这个学说对心理学的消极影响。

  该学说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也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从哈克撰写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一书的叙述中大体得知。哈克在其著作中写道:"心理学在学习和条件反射方面已拥有了一系列为数众多的优秀研究,这些研究关注的是动物和人的学习过程。心理学史上的一些最著名的人物,甚至有些不属于行为科学领域的知名人物,都把他们的一生奉献给了这个领域--如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等。"这里所讲的"不属于行为科学领域的知名人物"专指巴甫洛夫院士。

  在介绍巴甫洛夫的理论假设时,该书详细叙述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并指出:"巴甫洛夫试图解决的问题是:条件反射既然不是先天性的,那么它们是怎样获得的呢?他提出给狗喂食的时候,如果所处的环境中经常出现一种特定刺激,在狗的大脑中这种刺激就可能与食物建立联系,使它成为食物即将到来的信号。在食物与刺激建立联系之前,这种环境刺激不产生任何重要反应。换句话说,它是一种中性刺激(NS)。当狗刚进入实验室时,虽然实验人员的脚步声可能使狗产生一种特奇的反应。(巴甫洛夫称它为'那是什么'反应),但是它并不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此时的脚步声为中性刺激。然而一段时间后,狗因为每天在喂食前都听到同样的脚步声,它们就开始把这种声音与食物联系起来。根据这种理论,仅仅出现脚步声最终也能引起狗的唾腺分泌……现在巴甫洛夫有了一套理论来解释他所观察到的现象,于是它便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实验来证明这种理论的正确性。"

  遗憾的是哈克在他的书中并没有明确陈述巴甫洛夫这一套理论的详细内容。其实巴甫洛夫的这一套理论集中地体现于《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一书中。他在这部经典性著作中利用自己的多项实验来证明和阐述这一整套关于大脑两半球机能活动的理论,即在大脑皮质中如何通过神经活动的兴奋、抑制、扩散、集中和相互吸引来"拓通神经通路",即建立与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理论。

  哈克先生继续写道:"巴甫洛夫工作的重要性和应用不仅限于对狗分泌唾液的研究。他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解释了人类行为的很多方面,并有助于推动心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最后,他总结道:"通过这几个实例可以清楚地看到巴甫洛夫的影响在心理学界是多么广泛。很少有科学家在某一学科有如此大的影响。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支撑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理论之一。如果没有巴甫洛夫的贡献,近几十年来,其他行为科学家也会发现这些原理中的绝大部分。但如果巴甫洛夫没有下定决心冒险改变他的职业,没有进入19世纪那未经验证、被高度质疑的心理学领域,那么,如此具有凝聚力、优雅而极富表现力的条件反射理论就不可能诞生"。

  巴甫洛夫的学说实际上是一种假设,是为了揭示、解释和说明其条件反射实验而提出的一种设想。哈克详细地叙述了巴甫洛夫的实验过程,但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罗列事实,而是要寻求对事物和现象的某种原理的发现或理论的解释。所以,巴甫洛夫学说的理论意义就在于他提出这样一套完整的假设,即建立与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理论假设。这个理论假设已经成为了"支撑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理论之一"。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巴甫洛夫学说确实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它不仅被列为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的一项,而且被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体系。这一点在墨菲的《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中也曾有过明确的表述。墨菲说:"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巴甫洛夫体系之间没有什么内在矛盾的东西。事实上在二者之间有相当相似之处。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系和巴甫洛夫的体系两者在事实的和推论的概念之间都没有清楚的分化,而且二者的特点都表现在特殊的适应机能和先行的因果联系这两种解释之间混淆不清和任意变更。"在墨菲看来,巴甫洛夫学说与辩证唯物主义"没有清楚的分化",也就是说是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体系的。这里明显地存在着对于两者的哲学性质的误解。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彩钻物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