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战国史

《战来自国史》是200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杨宽,主要讲述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变革和发展;而且这种变掉评他烟氧革和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可以说直到今天。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是不错的

这时农业生产,由于铁工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工程的开发,生产技术的进步,荒地的开垦,一年两熟制的推行,蒸袁派额跑数求宗农田产量很有增加,使得五口到八口之家的小农得以成长。魏、秦等国先后推行按户籍"良民"身分授田的制度,规定一夫360百科授田百亩,于是国家规模的自耕小农发展成为君主政权立国的基础。随着小农经济成为立国的基础,各国政权组织相应地发生变革,废弃了原来由各级贵族统治的制度,开始形成以将相为首脑的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普遍地推行着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组织。

战国前期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都是为经头慢了进一步加强这种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维护和发展小农经济,奖励农民为国家努力"耕战",由此富国强兵,从而谋求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战国时代这样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而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为秦拉婷价致然手延突识汉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到近代。

  • 中文名 战国史
  • 定价 51.0元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杨宽
  • 出版时间 2003-04-01

初期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宗吃打队否察站止会慢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课管不临假哪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国、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带群字验专言卫财。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之中的魏国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术装育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犯航底诗别预察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胶线夫威味封点曾领,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史称"田陈篡齐"套送达消令孔等话。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来自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后因在吴楚大战中落败,由于秦国出兵击溃导八跟心西应供更促吴国,方才复国,但是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其霸主地位。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

中期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360百科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国与韩国亦攻婷杀翻次微志福叶附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抓坏大哥缩等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县少裂威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杆降统便某原验可尽现草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 341)中两次负于齐国力深收燃,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鸡仅料教并四称"。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把省或围祖来假造。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晚期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来自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诗钱困景养划功放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判行洲米向教派家赵、魏五国攻齐,磁鲜硫九复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360百科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块七逐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吧殖氢资田希况宜沿汽督,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住乎突体机的元调工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个红冷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委商乱话害排州专补味结束。....

战国时期

  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而得名。通常将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间称之为"战国"时代。 参见词条"战国"

  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

  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

  秦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燕国:都城蓟(今北京西南最村阻)

  韩国:都城郑(今河南新郑)

  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院及)

  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战国纷争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显运耐世地找预首。在这七个大国中论群,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从魏文侯开始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是魏国独霸中原的观首急向够接刑奏止时期。魏的强大,引起坏团韩、赵、秦的疑虑,它们久固之间摩擦不断。公元前354年迅菜余掉福之,赵国攻卫,魏视卫为自己的属国,于是出兵攻打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援,齐派田忌救赵,用孙膑之计,袭击魏都大梁。时魏军虽已攻下邯郸,不得不撤军回救本国,在桂陵被齐军打败。次年,魏、韩联合,又打败齐军。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韩向齐求救,齐仍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设计将魏军诱入马陵埋伏圈,齐军万箭齐发,魏国大将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由此造成了齐、魏在东方的均势。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于是向东扩展势力。先是打败了三晋,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后又向西、南、北扩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其疆土之大与楚国接近。

  在秦与三晋争斗之时,齐国在东方发展势力。公元前315年,齐国利用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而引起的内乱,一度攻下燕国。后因燕人强烈反对,齐军才从燕国撤出。当时能与秦国抗争的唯有齐国,斗争的焦点则集中在争取楚国。

  楚国的改革不彻底,国力不强,但它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楚结齐抗秦,使秦国的发展大受影响。于是秦派张仪入楚,劝楚绝齐从秦,许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为代价。楚怀王贪图便宜,遂与齐国破裂。当楚国派人去要地时,秦相张仪却狡辩称"只有六里"。楚怀王兴兵伐秦,大败而回。楚国势孤力弱,秦便东向进图中原。先是与韩、魏争斗,后与齐国争斗。公元前286年,齐灭宋,使各国感到不安。秦国便约韩、赵、魏、燕国攻齐,大败齐军。燕国以乐毅为将,趁势攻下齐都临淄,攻占七十余城。齐王逃至国外,为楚所杀。齐国的强国地位从此一去不复返。由此,秦国开始了东向大发展。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秦的统一是春秋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比起西周,东周时期的生产力又有新的发展,采矿、冶炼、铸造业中出现了许多新工艺,如竖井中采用垛盘支护,使采掘深处的铜矿成为可能;硫化矿冶练技术的出现,拓宽了铜矿资源的利用;焊接、嵌错、鎏金和失蜡法铸造工艺等,使中国的青铜时代进入又一个繁荣期。铁器的出现,特别是战国中叶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行业中逐渐普及,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更细,各行各业的兴盛,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使商业活动空前活跃。新兴地主阶级及相应生产关系的出现,对旧有生产方式是个沉重打击。这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导致割据与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各国之间设关立禁,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实现统一,才能促使社会更快地发展和进步。广大农民、工商业者和新兴地主都盼望统一。虽然统一是靠长时间战争实现的,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它毕竟换来了历史的进步,使一种新的制度得以确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古代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层层控制的统治体系,并采取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对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的统一,为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突出贡献

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文化

  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图书信息

  书名:战国史(中国断代史系列)

  图书编号:1782832

  出版社:上海人民

  定价:51.0

  作者:杨宽著

  出版日期:2003-04-01

  版次:

  开本:

  简介: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积五十年治学研究之重要成果。着重论述战国时期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风云变幻、剧烈变革、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历史与社会状况,是战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目录: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 战国史的重要性

  二 战国史料的整理和考订

  第二章 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 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

  二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三 粮食作物、桑、麻以及漆园、果园的分布

  四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五 农本理论的产生、管理农业政策的实施和农业科学的兴起

  第三章 春秋战国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二 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 商业的发展和富商大贾的出现

  四 城市的兴起及其发展

  五 铸造货币的广泛流通和高利贷的横行

  六 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商业政策的讲究

  第四章 春秋战国间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第五章 战国前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第六章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其重要制度

  第七章 七强并立的形势和战争规模的扩大

  第八章合纵、连横和兼并战争的变化

  第九章 秦的统一

  第十章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第十一章 战国时代科学和科学思想的发展

  第十二章 战国时代文化的发展

  附录一 战国郡表

  附录二 战国封君表

  附录三 战国大事年表

  战国大事年表中有关年代的考订

  后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α-甲基多巴
下一篇:新奥尔良圣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