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教育激励论

婷伤大鲁给位护教育激励论》是2008年12月中国社来自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祖超。

  • 书名 教育激励论
  • 作者 李祖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 页数 377 页

内容

  本书系统探热脱右七承按利交灯坏讨了教育激励的理论及其嬗变,教育激励的内容、类型、模式以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分析了教育激励的机制、原则和方法以及激励的正负方面的作用;对教育激励在幼儿、小学、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具来自体运用实践作了分析研究。 本书的教育激励主要着重于接受学前教育和在学阶段的学生,有别于社会上普遍流行的企业员工激励,其目的在于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激励理论。

教育激励论

作者简介

  李祖超,男,1957年生,湖北松滋人,2002年在华中科技360百科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曾任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等,现任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测适经济与管理研究。主持全国及省部级等科研课题30项,在《教育研究》、请推检镇纪调们论杂技达《高等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120篇,操新几曲握陆曲其中近70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有20多篇被转载,已出版独著及配水组定急即主编著作20部,获省部级等科研成果奖励10项。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激励与教育激励组足何力停五欢六阶景概论

  第一节 激励概

  一 激励的概念

  二 笔搞前师斤图激励的要素

  第二节 殖镇紧组律督元吸燃教育激励概述

  一 教来自育激励的内涵

  二 教育激励的特殊性

  三 教育激励的特点

  四 教育激励的规律

  第三节 教育激励的基本功能

  一 导向功能

  二 强化功能

  三 动力功能

  四 调控功能

  第四节 研究教育激励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激励理论与教育激励理论的嬗变

  第一节 中国激励理论的渊源及演变

  一 中国古代激励360百科思想

  二 中国近现代激励思想

  三 中国当代激励思想

  况住案斤燃飞阶针真色第二节 西方激励理论的演空线略建夜问益临运法变轨迹

  一 西方古代激励思想

  二 西方近代激励思

  三 西方现当代主要激励理论

  第三节 激励理论与教育激紧马呀盟击奏励理论的继承和借鉴

  一 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关系

  井齐场优航弦庆变二 对中国传统教育激励资源的借鉴与利用

  三 对西方教育激励资源的批判与借鉴

  第三章 教育激励的内容、类型和模式

  喜区守触宜若套权第一节 教育激励的内容

  一 物质激励

  二 精神激

  三 感情激励

  四 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与感情激励时尔石坚氢病知标城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激励的类型

  一 群体激育概建子风织变第整易逐励与个体激励

  二 理性激励与感性激励

  三 有意激励与无意激励

  四 及时激励与延时激励

  五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

  六 赞扬激励与抑制激励

  七 正面激励与反面激线镇

  八 外部激励良计尔随快岩能宽与自我激励

  第五据火露己率剧命滑义三节 教育激励的模式

营品认实列苏态京州安  一 目标激励模式

 米报掌病状杨度因害的示 二 期望激励模式

  三 典型激励模式

  四 信任激励模式

  五 信仰激励模式

  六 荣誉激代风部励模式

  七 规范激励模式

  八 竞争激励模式

  九 表率激励模式

  十 挫折激励模

  十一 感情激励模

  十二 自居激励模式

  第四章 教育激励的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参季燃普好教育激励的主体

  一 教育激励主体的内涵

  二 教育激励主体的作用与特点

  三 教育激励主体的激励行为

  四 教育激励主体的素质及激励意识

  第二节 教育激励的客体

  一 教育激励客体的特点与作用

  二 教育激励客体的基本条件

  三 教育激励客体接受激励的心理

  第三节 教育激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一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依存

  二 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共处

  三 主体与客体的互动

  四 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五 主体与客体的差异

  第五章 教育激励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教育激励的准备

  一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育激励的前提

  二 学生的人格特质是教育激励的依据

  三 学生的能力是教育激励的基础

  第二节 教育激励的因素分析

  一 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

  二 激励因素与去激励因素

  三 激励因素与去激励因素的关系及转化

  四全方位教育激励

  第三节 学校教育的激励与去激励因素分析

  一 教育教学中的激励因素与去激励因素

  二 学习动机与激励因素和去激励因素

  三 学习外在动机的激励措施

  四 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励措施

  五 激励因素和去激励因素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第四节 家庭教育的激励与去激励因素分析

  一 激励因素与去激励因素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二 激励因素与去激励因素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第六章 教育激励的机制、原则与方法

  第七章 教育激励的环境与效应

  第八章 教育的正激励

  第九章 教育的负激励

  第十章 教育的自我激励

  第十一章 教育激励的应用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二)精神性。激励离不开一定的手段,即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在一般行业里,激励都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甚至以物质激励为主,如企业管理中对员工的激励就主要是物质激励,其奖惩主要是与物质报酬挂钩的。教育激励则不同,基本上是精神激励。教育激励的主要形式是表扬、奖励(正激励),也有批评、惩罚(负激励),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很少与物质利益挂钩,奖励通常是颁发奖励证书或奖牌,惩罚肯定是精神性的,绝对不能罚学生的款。如果说也有物质激励的话,一般是奖励学习用品,至多是发点奖学金,但所给数额毕竟很少,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教育激励的精神性,既由教育激励的育人功能所决定,也由学生从事的学习活动是非生产经营性活动的特点所决定。教育激励的精神性是教育激励与其他激励的显著不同之处。

  (三)层次性。由于教育对象的年龄差异很大、层次较多,办学机构也因此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层次的学校;办学形式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教育层次的多样性,如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又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等。教育自身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教育激励也必须分层次来进行。面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所选取的激励目标、激励内容、激励措施、激励方式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有人(章志光主编的《心理学》曾引用过这个例子)曾对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儿童作过测试,让他们学习语文和解答数学问题。每级儿童分为两组,一组故意给予表扬,另一组则是矫正其错误。几周后两组同时受检验,其结果是低年级与中年级的情况明显不同,低年级故意表扬组比错误纠正组的成绩好,而中年级则相反。这种教育激励作用的相对效应,表明教育激励具有层次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的激励措施也应各不相同,这一特点对于教育激励的应用十分重要。

后记

  我研究教育激励已有十多年了。早在1996年我就主持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青年专项课题“教育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并得到批准和经费资助。我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带领课题组选择近60所各类学校进行调研,对15000多名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广泛调查,收集到大量资料,并写出研究报告。后课题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鉴定评审,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胡瑞文研究员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对该课题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该课题“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课题研究报告及有关论文已有上10篇相继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多篇被报刊转载。我随后坚持研究教育激励问题,2002年以《教育激励论》为题完成了20多万字的博士论文,在华中科技大学顺利通过答辩,答辩委员给予较高评价。后来我重点研究教育激励理论,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又做了大量的修改、删减和补充,几易其稿,终于完成这本研究教育激励理论的专著。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脑海浮现出许多熟悉的身影,要感谢的人太多。毫无疑问,首先我要真诚地感谢我的导师刘献君教授!刘老师对我恩重如山,我终生难于报答。他对我悉心教诲,潜心指导,我永生难忘。从他那里,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智慧,也不仅仅是治学方、法、治教方略,更有他那高尚人格、拓新精神、儒雅风度、大师风范。刘教师之为人、为师、为学,,令我仰慕之至,奉为楷模。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左仆射
下一篇:成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