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时夏桀王在位,夏朝国势渐衰,矛盾异常尖锐,汤乘机起兵,首先攻灭葛(今河南·..商汤灭夏是夏朝向商朝过渡之间商族的成汤灭夏朝的历史事件。
事含件名:成汤灭夏
时间:约前1551年
参与者:汤、桀
结束标志:夏朝灭亡
首都:毫(今河南商丘附近)
据说成汤身高九尺,面庞白暂,头发乌黑,红髯飘拂,脸形上窄下宽,挺胸直背,说话声音洪亮,真是仪表堂堂,气概不凡。他不仅相貌出众,处事也很有心计。他的一言一行都告诉人们,他将为商国的兴旺发达,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来自那时,夏王朝的执政者巳传到了桀,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道,残忍狠毒,常年不修国政,只知挥马松钢需宁最息染育霍享乐,天下百姓遭受涂炭,众多诸侯离心离德。成汤看到这种局面,暗暗打定主意,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取而代之。他对内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增强国力,对外以"仁360百科善"为招牌联络和争取众多诸侯,"网开三面"的传说强混己弱该酒他似善那刑很能说明商王成汤当时的用心。
在春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成汤陪着几个来访的外国北组若铁死考架连使臣到城外漫游。当他们不知不觉走到-片小树林时,突然看到一个老人正在察绍重妒纸林中布设捕鸟的网。那人布设完毕,拜了三拜,嘴里喃喃祷告道:"从空中落下来的,从四面八方飞过来的,但愿都呀查落脸能落入我的网里"。
站在一旁的成汤听到这里,赶忙上前说道:"唉,不行啊!把天下鸟都网尽.不是太残忍了吗?除了夏桀谁还肯这么干呢?"说完他将那老人布下的朝南、北、西方面的网收起,只留下朝东一个方向的。然后他学着老人的样子,也拜了三拜,祷告到:"林中的鸟啊,你们自由地飞翔吧沙联紧黑玉优密置带都该,想朝南的就朝南飞,许该促英想朝北的就朝北,想朝西念八亮达增家古祖限它的就朝西飞,可千细笔宣离油宣即该万不要朝东钻到我的网里。"使臣们听后,不禁啧啧叹道:"大王对天上的飞鸟尚且如此仁慈,何况对国民呢?怪不得四方的百姓都争相投奔!"
使臣们回到自己的国中,向国君介绍了商室脸主滑妈流神为继样直国的国情和成汤为人,成汤的威望越来越高了。
成汤经过多年的准备,认为已具备了推翻夏桀,取而代之的实力,便开始了灭夏的行动。
成汤灭夏的第一步,是先剪除夏在东方的羽翼,即忠于夏王朝诸侯、方国。在几年的时间内,他先率兵征服了逐韦,接着又打败了顾,后来又全歼了昆吾的军队,昆吾国君也死于乱军之中。使商族在进攻夏的时候减少了后顾之优。
商军获得几次重大的胜利,声威大震。众多诸侯国纷曲么刘纷派出使者,前来祝贺,并表示愿与商汤一同讨伐夏桀。讨伐夏桀的联军组成了。商汤率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夏都进发。
夏桀听说成汤率领大军,已经逼近了夏都,再也顾不得饮酒作乐了。他连夜调集军队,设下十几道防线,保卫都城。怎奈商军连打胜负古土肥宁罪爱仗,士气旺盛,而夏国军队久不上战场,平很督错日里又没有进行严格的训练频担合聚发,所以指挥不灵,军纪涣散。两军刚一相遇,夏军的防线就被突破,夏桀登上城头,看到遍地商军,杀声震天,料定都城难保,便打点了宫中的珍宝器具,携带残兵败将和琬、琰二姬,逃出亮阻技害和棉土师写五斟寻,来到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或说今山西城安邑镇北)。夏桀刚在鸣条落下脚,商汤就率领大军追了过来。鸣条这里一马平川,地副势开阔。在空旷的原野上,商夏两军展开了空前的大更植句每称称发初阳算血战: 鸣条之战。车轮序武形目滚滚,尘土飞扬,战马嘶叫,刀枪撞击。经过一场搏斗,夏军大部战死。夏桀眼看大势己去,死到临头,便带着几个护卫,溜出战场,逃到东方的盟国三zhong(今山东定陶东北),后又孤身一人从三zhong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成汤紧迫不舍,终于在南巢将这个作恶多端的暴君俘获,并将其软禁在南巢。
至此,自夏后启建国,传了16个国王,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夏王朝彻底灭亡。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王朝产生了。
成汤,〔1〕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2〕从先王居,〔3〕作《帝诰》。〔4〕
【注释】〔1〕"成汤",这两个字大概是衍文。〔2〕"亳",音bó,故地在今山东曹县、河南商丘市之间,汉代曾在此置薄县("亳"、"薄"同音通用)。在今河南偃师县西面也有古亳城,相传曾为帝喾和商汤所居。或谓汤本居商丘之亳,后迁居偃师之亳。〔3〕"从先王居",旧说帝喾曾居亳,"先王"指帝喾。〔4〕"诰",音gào,一般指有训诫意味的成篇言辞或文告。"《帝诰》",《尚书》佚篇,旧说记汤向先王报告迁居于亳之事。此篇名,《书序》作"《帝告》";一说本作"《帝蹚》"("蹚"同"喾"),由于所告先王为帝喾而得名。下文"……作《汤征》"、"……作《女鸠女房》"这类句子里提到的篇名,都是《尚书》里的。其中除了《汤誓》、《盘庚》和《高宗肜日》,都是佚篇(有的篇见于今本《古文尚书》,是后人的伪作)。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1〕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2〕无有攸赦。"〔3〕作《汤征》。
【注释】〔1〕"葛",古国名,故地在今河南宁陵县北(宁陵就在商丘东面)。〔2〕"殛",音jí,诛罚,诛杀。〔3〕"攸",音yōu,虚词,这里的"攸"字用法跟"所"相近。
伊尹名阿衡。〔1〕阿衡欲奸汤而无由,〔2〕乃为有莘氏媵臣,〔3〕负鼎俎,〔4〕以滋味说汤,〔5〕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6〕言素王及九主之事。〔7〕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8〕作《女鸠女房》。〔9〕
【注释】〔1〕"阿衡",或谓是伊尹的官号。伊尹在古书中也称保衡。"阿"、"保"二字都有"保育"之义(这一义的"阿"音ē)。也有可能"衡"是伊尹之名,"阿"、"保"是伊尹的官号(参看俞樾《群经平议》)。依此说"阿"应读ē。〔2〕"奸",音gān,同"干",不按常礼见人(多指见地位高的人)。〔3〕"有莘氏",上古部落,故地在今山东曹县西北。"莘",音shēn。汤曾取有莘氏之女为妃。"媵",音yìng,陪嫁。〔4〕"鼎",古代煮食物盛食物的器皿,多数为圆腹,有三足两耳。"俎",音zǔ,切割肉类用或祭祀时放牛羊等祭品用的几形器物。这里以"鼎俎"泛指庖厨割烹的用具。〔5〕"说",音shuì,劝说人。〔6〕"反",同"返"。〔7〕"素",朴素。"素王",当指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理想中的无为而治的上古帝王。"九主",九种君主。据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的伊尹论九主一篇,九主包括法君一、专授之君一、劳君一、半君一、寄主一、破邦之主二、灭社之主二。其中只有法君是理想的君主〔《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二十九至三十三页〕。马王堆帛书中的这一篇,当是战国时代糅合道、法两家的学派假托伊尹之名而作的。伊尹以滋味说汤,伊尹本为处士以及伊尹言素王、九主之事等说法,大概都起于战国时代,不能视为信史。〔8〕"女鸠、女房",汤的两个臣下。女是族氏,《书序》作"汝"。〔9〕或以《女鸠》、《女房》为两篇。由于原书已佚,无可确考。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当是时,夏樊力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1〕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2〕遂伐桀。汤曰:"格女众庶,〔3〕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4〕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5〕女其曰:'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众力,〔6〕率夺夏国。有众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夭之罚,予其大理女。〔7〕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从誓言,予则帑僇女,〔8〕无有攸赦。"以告令师,作《汤誓》。于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
【注释】〔1〕"昆吾氏",上古部落,曾居于帝丘(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许(在今河南许昌市东)等地。〔2〕"钺",音yuè,古代的一种兵器,类似板斧,往往用作权力的象征。〔3〕"格",来。"女",音rǔ,同"汝",你。自此以下至"无有攸赦",大体用《尚书·汤誓篇》文。〔4〕"匪",非。"台",音yí,我。〔5〕"啬",同"樯",收获谷物。这一句今本《尚书·汤誓篇》作"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夏"大概是衍文。"后"与"君"同义。"正"与"政"古通用。旧说多以为"我后"指夏桀,把"割政"解释作"为割剥之政"。司马迁可能也是这样理解的。但是从上下文看,这样讲不很妥当。近人或以为"我后"指汤,"割正"或"割政"当读为"害征","害"训为"何"(参看杨筠如《尚书核诂》)。译文从此说。下面对《史记》所用《尚书》文字的翻译,可能还有跟司马迁的理解不一致的地方,不再一一指出。〔6〕"率",语助词(参看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7〕"理",音lí,同"厘",赐予。〔8〕"帑",音nú,同"孥",妻子儿女,儿女。"僇",音lù,同"戮",侮辱,杀死。"帑僇",罚及妻子儿女。一说"帑"同"奴",当"罚为奴隶"讲。
桀败于有娀之虚,〔1〕桀儆于鸣条,〔2〕夏师败绩。汤遂伐三〔3〕俘厥宝玉,〔4〕义伯、仲伯作《典宝》。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5〕作《夏社》。伊尹报。〔6〕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注释】〔1〕"有娀之虚",有娀氏居庄过的地方,"虚"同"墟",其地在今何处不详。或以为在唐蒲州境内(蒲州在今山西省西南角,其范围北至今河津,东至今闻喜、运城,治所在今永济),大概是根据鸣条在安邑的说法推测的(参看下条注文)。〔2〕"儆",音bēn,同"奔"。"鸣条",故地据旧说在今山西运城县安邑镇北,一说在今河南封丘县东。〔3〕"三",国名,也作"三朡",故地据旧说在今山东定陶县。"",音zōng。〔4〕"厥",音jué,代词,用法跟"其"相近。〔5〕"社",土地之神。旧说夏以句(勾)龙为社神,汤灭夏后想变置社神,由于找不出比句龙更合适的,只好作罢。 〔6〕"伊尹报",据旧注,《史记》有一个本子作"伊尹报政",可能指伊尹向汤报告各地的情况。
汤归至于泰卷陶,〔1〕中瞭作诰。〔2〕既绌夏命,〔3〕还亳,作《汤诰》:"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4〕'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5〕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6〕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7〕农殖百谷。〔8〕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9〕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10〕有状。〔11〕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国,〔12〕女毋我怨。'"以令诸侯。伊尹作《咸有一德》,〔13〕咎单作《明居》。〔14〕
【注释】〔1〕"陶",大概是衍文。"泰卷",《书序》作"大垧(音jiōng)",故地在今何处不详。旧说或谓在定陶,当是据三在定陶的说法推测的。〔2〕"中瞭",音zhònghuǐ,他书多作"仲虺",汤的重要大臣。"中"同"仲"。"瞭"是"雷"的古写,古音与"虺"相近。仲虺所作之诰即《尚书》中的《仲虺之诰》,已亡佚。 〔3〕 "绌",音chù,同"黜",贬退,废绝。〔4〕"后",君。〔5〕"乃",你的。〔6〕"渎",音dú,大川。〔7〕在比较原始的传说中,后稷等人是有神性的,他们是上帝从天上派下来为下民(即地上的人)做好事的。"降播",本来大概指把播种的方法从天上下传到民间。〔8〕"农",勉,努力。"殖",生长,繁殖。〔9〕"后",指后嗣。〔10〕"予",音yǔ,同"与",赞许,援助。〔11〕"状",情状,事实。〔12〕"毋之在国",据旧注,《史记》有一个本子作"毋政在国"。"不道,毋政在国",大概是不准无道的诸侯统治他的国家的意思。原文疑有误。或谓"毋之在国"犹言"毋使之在国"。〔13〕"咸",皆。据旧说,《咸有一德》讲君臣同德。〔14〕据旧说,咎单是汤的司空,《明居》是讲明安排民众居处的法则的。安排民居是司空的职责。
夏 商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