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虽数村装含染阳度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来自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由于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的,这种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广义的学习迁养行质存入振物刚径移; 而新知识技能的获得也不断地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扩充和丰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比输收临础若反三"、"触类旁通",这个过程也属于广义的学习迁移。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学习迁移是狭义的迁移,特指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20 世纪以来教育心理学家关于学习迁移的研究,就是通过设计两种学习情境,看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360百科。
(一)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
学习迁移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由于来自材料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就会产生相同的反映,因而在学习中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360百科迁移。关于共同因素在学习迁移中作用的问题,桑代克和武德沃斯(R.S.Woodworth)早年曾做过专门赶酒感实验研究。让被试观日思把器识益负察各种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面积(10-100平方厘米),直至能准丰美院互原啊证村确估计每个长方形面积为止;然后垂妒入束让被试估计稍大的长方形面积或面积相同而形式不同的各种长方形,结果被试的进步仅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通过实验,桑代克得出结论,通过练习,被试的学习成绩可以得到明显提高,练习能够在同类活动中产生迁移,从而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他们否定频划形式训练说,认为两种学习只有在机制上存在共同因素,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例如,毛笔字写得好会对写好钢笔字产生迁移。桑代克认为,相同的因素是指相同的联结,其含义很广,包括目的、方法、普遍原则和经验上的连掌但令路坚银微她及基本事实四个方面。
既然是两种学习材料,它们之间除了具有共同因素之外,必然会有不同的因素。因此,两种材料的学习可能产生正迁移,也可能同时产生负迁移。为了促进学习迁想改常书尽财善祖展扬移,防止干扰,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聚拉矛养叶探执钢女宜容识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
(二)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C.Л.Pyбцнusтеǔн)强调,概括是迁移的基础曲历印农信配续的注。他认为,在解决问题时,为了实现迁移,必须把新旧课题联系起上星眼法生来并包括在统一的分析综合活动中。可见,鲁宾斯坦更强调课题类化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我们认为,两种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固然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如果不能通过概括,把握一般原理,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难逐越由不传树支以产生迁移。事物虽然是多种多样安南业否黑江的,但却有共同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产生广泛的迁移。所以赞科夫和布鲁纳都强调,在学校中应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道理就在于此。
(三)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酸景亲顾查远波山许其科学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布鲁纳认为,基打夜祖否善宽居行啊量省本结构的概念包括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学习迁移。他主张要给学生提供好的教材结构,它可以简化知识,给学生提供便利于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利于迁移。他强调个宁七顺导固明装做即组织好的教材结构应注意福菜听调编拿厂入扩:①教材呈现的顺序要注意从一般到个别的不断分化,这样的教材既便于教费往收聚适师的教,也便于学生的学;②教材的知识结构要从已知到未知逐步系统化。
奥苏贝尔接受了布鲁纳的这些思想,更深入地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习迁移述选河周的影响。他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现有的学习受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原有的认知结构由于接收新信息而得到改造,这种改造后的认知结构又会影响后继的学习。奥苏贝尔从认知结构的观点看待学习迁移,他对先前学习及其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作了新的解释。认为的学习不是经验的一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按照一定层次组织起来的,适合当前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先前的学习并不直接对后继学习发生影响,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间接地影响新的学习或迁移,学习迁移的效果主要不是指运用一般原理于特殊事例的能力,而是指提高了相关类属学习、概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
(四)学习的指导
学习的指导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中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迁移有重要影响。学习态度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作。良好的学习态度一经形成,就会促进其它方面态度的形成。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方法的实质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认知或解决问题的策略。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个人实践才能被掌握,指导学生学习,就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生会学习、会解决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会明显地促进正迁移。
现代西方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活动和采用活动型的教学程序。这是因为,通过活动进行学习比正规上课的学习更有意义,而且更有利于把学生的学习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实践证明,学生适当参加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错误的尝试中得到益处。如果对学生的活动给予必要的指导,则不仅可以减少错误,而且可以增加学习的迁移。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技能等等可以通过活动,产生迁移而加以培养。教育实践证明,在活动中,由教师预先提供正确答案的指导方式,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效果好。因为指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增加迁移的效能。学习指导可随学生年龄的增大和问题的难易而有所不同。此外,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课题时,为了防止学生已形成的学习方法或思维习惯的消极影响,教师也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的正迁移,防止干扰。
(五)定势作用
定势又叫心向,它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G.E.Müller)和舒曼(F.Schumann)于1889年在概括重量错觉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世纪50年代前后,以乌兹纳捷(Д.H.узнадзе)为代表的格鲁吉亚心理学家们对定势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定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即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预先的准备状态所决定的。为了研究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心理学家渥德(L.B.Wadd)曾做了一个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记忆数列无意义音节时,前面的练习加快了对后面音节的记忆。说明练习对同一类课题的学习有正迁移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定势可能促进学习迁移,也可能干扰学习,产生负迁移。心理学家卢钦斯(A.S.Luchins)曾做过一著名的定势实验,即让被试设法用大、小不等的容器去取一定量的水。
实验组的被试从第1题连续做到第8题,控制组的被试只做6、7、8三题。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被试在做1-5题时,形成了一种定势(用B减A再减2C的解题方法),这个定势影响着第6、7题的解答,有简便方法而未被用上。在解答第8题时则遇到了很大困难。控制组的被试因没有形成解答1-5题的定势,故迅速采用简便方法解答了第6、7、8题。实验证明,定势在解答同类课题时可能产生迁移,而在解答不同类课题时,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为人的认知策略和解题方法都有一个适用范围,超出一定适用范围,任何一种策略和方法都将是无效的。卢钦斯认为,为了排除定势的消极影响,可采取两种办法:①请固守一种方法处理问题的人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让他来考虑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可用;②如果尝试无结果,可稍停一会儿。这样可能打破某些特殊的定势,从而提出新观点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形式训练说假定,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代表了许多不同的功能。人的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功能组成的,不同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就构成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各种功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加力量(能力)。
根据这种理论,在学校教育中,传递知识远不如训练功能来的重要。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功能的材料。但在20世纪初以后,形式训练说不断遭到来自心理学实验结果的驳斥。詹姆斯用记忆实验证明,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记忆方法的改善。桑代克通过实验发现,训练可以迁移到类似的学习活动中,不相似的学习活动之间却无迁移现象。因此,形式训练说的假设缺乏足够的实验依据和现实依据,其对迁移的解释是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的。
共同要素说又称相同要素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相同要素说认为,一学习之所以有助于另一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相同因素的原因。若两种情境含有共同因素,不管学习者是否觉察到这种因素的共同性,总有迁移现象发生。
由于反对形式训练说对学习迁移的解释,许多心理学家纷纷设计更为严密的实验,从各种不同角度向形式训练说提出挑战,其中,桑代克(E.L.Thorndike)的影响最大。1903年,美国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以大学生为被试,首先训练大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估计,然后对他们进行两种测验。结果表明,被试对矩形面积的判断成绩提高了,但对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判断成绩并没有提高。
据此,他认为,学习中训练某一官能未必能使它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他认为两种学习之间只具有相同因素时,才会发生迁移,例如,在活动A12345和活动B45678之间,因为两种活动有共同的成分4和5,所以这两种活动之间才会有迁移;由于骑自行车与骑摩托车在协调和操作方式上有相同因素,所以迁移就容易发生。
后来,桑代克等人还通过对知觉、注意、记忆和运动动作等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迁移实验,来检验形式训练说,结果发现,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再次证实了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后来相同要素被改为共同要素,即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经验类化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是由贾德(Judd)提出来的。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是经验类化理论的经典实验。他以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小学生作被试,分成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实验前,对一组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讲授,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其成绩相同。这是由于在开始测验中,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会运用标枪,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当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未讲授折射原理一组的学生不能运用水下1.2英寸的投掷经验以改进靶子位于水下4英寸处的投掷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则能迅速适应水下4英寸的学习情境,学得快,投得准。
对此,贾德是这样解释的:理论曾把有关的全部经验,包括水外的、深水的和浅水的经验,组成了整个的思想体系,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背景上,理解了实际情况以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
贾德以实验研究了原则和概括性的迁移后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经验的类化。所以贾德的学习迁移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
关系转换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代表人物是苛勒(W.Kohler)。苛勒(Kohler,W.,1929)用"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他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问题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 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而幼儿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始终对黑色纸的刺激作出反应。
他认为这结果证明是情景中的关系对迁移起了作用,而不是其中的相同要素,被试选择的不是刺激的绝对性质而是比较其相对关系(把在前一种情景中学会的关系即"食物总是在颜色较深的纸下面"迁移到后一种情景中,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反应)。
苛勒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即迁移的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其中后者比前者重要。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个体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苛勒认为,人们越能发现事物之间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
布鲁纳和戴维·奥苏伯尔(Ausubel)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认知结构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他们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布鲁纳认为,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迁移就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事例。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负迁移则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错误地用于新事例。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改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
早期迁移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强调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是迁移产生的条件,只是不同的迁移理论终客吗训状云已反涉及材料不同导面的相似性。桑代克和奥古斯德强调乙致画坐诗装两种材料外显的、具体的、元素的相似,苛勒和贾德则强调两种材料内隐的、深层的、整体的相似,即原理原则和关系的相似。形式训练说不是认为内容的相似性而是强调前后两种学习所要求参与的心理机能的相似性是迁移产生的关键。因此,相似性城显粉告叫异可指两种学习情境显侵吃中具体内容或元素的相似性,也可里十有影妒晶困否指一般关系和原理的相似性。后来的迁移研究包括在材料的设计上扩展了相似性的内涵,但没有超越相似性这一原则。
形式训练说和共同要素说都没有提及主体因素在迁移中的作用,他们认为迁移是自动发生的。贾德的概括化理论不仅认为前后两种学习中包含的原理原则的相似是迁移的条件,也强调学习者对原理宪场原则的概括和类化是迁移产生的关键。可以说贾德的理论更全面反映迁移的实质。苛勒的关系转换说则强调个体对学习材料中所包含来自的共同关系的顿悟是迁移产生的根本条件。虽然早期理论对主体因素的研究还是笼统的、肤浅的,但是已经预示着迁移研究发展的新方向,即以认知的观点来研究学习迁移现象。
学习迁移的分类可归纳为7种: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360百科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例如:
① 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
② 学习珠算有利于学习心算
③ 懂英语的人酒延利级预学法语容易
④ 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
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阻碍
1)例如:
① 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
② 方言影响普通话的学习
零迁移: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互相影响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1)例如: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前摄抑制
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① 学习了微生物后,对先前学习的液愿念服克世落复那却握动物、植物的概念理解会发生变化
二觉无木宣送极赶② 倒摄抑制,循序渐进
也称非特殊迁移与边落何角责征吧图投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一种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或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① 获得基本的运算技能、阅读技能以后,运用到各种具体的学科学习中
② 数学上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和方法会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审题
具体迁怕显聚集右季移:一种学习中的具体特殊性经验照该跟直接运用到另一种学习中
① 英语中学热苦语状文送和谈习"eye"和"ball"之后学习"eyeball"时更容易
② 小朋友学习"日"和"月"之后学习"明"更容易
自迁移:个体所学的经验影响着损他声宜术之段照故相同情景中的任务操作
近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相似的情境中
① 学生在考试中解某道题时,如果以前进行过相关的题型训练,那么即使这道题变换了数精赵市李鲁界殖这黄宽字和结构,解答起来依然很顺手
② 英语的方法运用到学习法语中
远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极不相似的情境中
① 学习文科的有些方法运用到解答数学题
② 课堂知识运用到社会这药军赵听实践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1)水平迁移: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相互影响例如:
① 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是并列的,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
② 通过加减乘除的学习后,获得的一些运算技能会促进除法的学习
③ 物理类聚
2)垂直迁移:先前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的迁移。例如:
① 学习了"角"的概念后,再学习"直角","锐角"等的概念
② 数学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自下而上)归纳
③ 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菱形的学习:(自上而下)演绎
低通路迁移: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地迁移
① 开过自家车的人可以轻松的开从朋友那儿借来的车
高通路迁移:有意识地将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① 学习教育学时想到这些原理将会在之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
② 学习物理时,考虑在代数中学过的数学原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③ 学生在一种学习情境中抽取出了一种规则、原理、范例、图式,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
1)同化性迁移: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例如:
①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例题
2)顺应性迁移:将原有认知经验运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层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变化例如:
① 原认为空气没有质量,经过科学演示之后发现自己错了
② 新的科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也是一种顺应迁移
③ 小学时认为1-100没有答案,学了负数之后发现可以
3)重组性迁移: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结构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关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① 将已经掌握的字母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单词
② 网络+战争+游戏=网络战争游戏
③ 学习一种舞蹈时,我们往往从分解动作开始学起
以往人们对迁移做过多种分类,如按迁移的性质将之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按迁移的方向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按迁移内容将之分为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近迁移的范围可划分为近迁移与远迁移。这些划分主要是根据对迁移本身特征的分析而做出的。随着迁移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在不同的任务中,迁移的机制、条件是不同的,因此,人们进一步从迁移产生的角度对迁移提出了许多分类模式。
不同领域的学习可能有不同的规律,因此,有些心理学家根据学习的领域将迁移分为知识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智力技能的迁移;巴特菲耳德根据不同迁移中需要的基本成分的不同,把迁移分为辨别、组合、分析等9种;萨洛蒙与帕金斯根据迁移过程中意识参与程度的不同将迁移分为低层与高层迁移;中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根据新旧经验整合过程的方式,将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辛格莱与安德森根据其知识分类的观点,将迁移分为四种类型: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这种方法基本上代表了人类知识学习中的迁移类型,是当今影响较大的一种迁移分类方法。
早期的迁移理论也探讨了迁移中的主体因素,但这种研究是浅层的、笼统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深入到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过程,例如,鲁宾斯坦认为学习者对两个课题的系统分析、综合和概括是产生迁移的条件,另有一些研究者对推理能力的高低、工作记忆的负荷与迁移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高推理能力和低工作记忆负荷更有利于学习迁移。
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则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认知结构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奥苏贝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并不直接与后继学习发生相互作用,而是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间接地影响新学习。研究表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如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和包容性始终是影响新的学习的关键因素。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有关迁移的理论在解释陈述知识的迁移时比较有说服力。
早期研究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两种学习村料具体内容的相似性,随着迁移研究的不断进行,心理学家对相似性的内涵进行了更深入全面的探讨,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
辛格莱与安德森等通过大量的迁移实验研究提出了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他们认为两种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当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的重叠时,迁移就会发生。也就是说,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安德森的产生式理论可以说是桑代克的共同因素说的翻版。只是安德森研究的是人类高级的认知学习的迁移,其理论能较好地解释认知技能的迁移情况。
一些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迁移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类比迁移理论。一些研究者从问题空间的类比来研究迁移,认为类比迁移是通过问题空间的类比实现的,即通过借用已掌握的问题空间来与新问题的某些部分相匹配。也就是将源问题空间中的算子、关系或路径等匹配或迁移到靶问题中相应的算子、关系或路径上去。因此,类比关系是影响迁移的因素。这种类比的实质是两个问题空间在算子、关系或路径等方面的相似和雷同。
由上可见,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在进行研究迁移时仍遵循相似原则,但扩充了它的内涵,把相似性由原来的具体内容的相似扩展到产生式及问题空间的相似,从而扩大了迁移研究的范围。
迁移研究的热点: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的迁移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特点是强调认知策略和元认知在学习和问题解决中的作用,由此认知策略的迁移愈来愈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认知策略虽也属程序性知识,但它与一般智力技能是有所不同的。元认知迁移理论认为,认知策略的迁移要达到可以在多种情境中迁移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元认知是指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监控和调节。元认知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认知策略的迁移。根据元认知迁移理论,认知策略的成功迁移是指问题解决者能够确定新问题的要求,选择已获得的适用于新问题的特殊或一般技能,并能在解决新问题时监控它们的应用。元认知迁移理论把学习者看做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管理者。许多研究表明,元认知水平的提高确实能改善学生对策略的使用和对学习的监控、调节。
在其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它们制约着迁移研究的深入开展,
虽然心理学家对迁移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迁移的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它们都只能解释某一特定范围内的学习迁移现象。因此,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能够解释人类复杂多样的学习迁移现象。表现二,迁移研究的范围和领域须进一步扩大。 已有的迁移研究主要局限于知识学习,而忽略了态度学习、品德形成和动作技能获得过程中的迁移研究。在实际的学习中,迁移不仅在知识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态度学习、品德形成、动作技能的获得中也同样重要。要想全面了解人类学习迁移的规律,心理学家必须对学习各领域中的迁移现象进行研究。
对主体因素和情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在探讨影响迁移的因素时,心理学家主要从学习情境和学习主体两方面入手,并且获得了许多有用的结论。影响迁移发生的情境因素主要是两种材料是否具有相似性,至于材料的不同类型的相似性所引起的迁移有何不同规律,不同类型的相似性引起迁移产生的条件有何差异等问题仍然没有答案。在主体因素方面,研究者已了解到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学习者的投机、情绪等非智力因素在迁移中如何发挥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何相互影响,主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之间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迁移发生的条件和规律。
对知识、技能、态度和品德学习中的迁移现象进行研究,并且对不同领域间的学习迁移现象进行探讨,如研究学习者在一门课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策略方法如何迁移到另一门课程的学习中去。
学习动机的强和弱,情绪的积极与消极都对学习迁移有重要影响,但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因此,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心境下学习并将此种心境迁移到其他学习情境中去,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但是对于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是教一般策略还是各学科学习的具体策略,用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等问题仍无一致看法,尚需心理学家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