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符灯舞是流传于甘肃省榆中县和平镇马家山村的一种舞蹈来自,一般用于民间社火表演。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航住试延07年榆中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过程中发360百科现。太符灯舞借用训缩里永型措精样粒《封神演义》里的人物,借助由"虎符"演变而来的"太符"为象征,与当地春节社火里的"花灯"相融合,植入"驱除邪魔、保佑平安"的朴素愿望,张扬西部劳动人民剽悍与淳朴的个性。舞蹈的情节、动作以"张扬威武凶猛、虎气十足的太符"以及精巧玲珑、婉约柔美的"花灯"相结合,刚柔并济,形成反差强烈、极为独特的艺术效果。
太符灯舞其实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社火队表演形式。太符又称"虎符",是古代三代君主传达命令或征调军队用的一种信物。其整体是一只铜铸的老虎,被一分两半,(分的方式各不相同),一半留在皇帝手中,一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太符灯舞中的表演者一手持符,一手持灯,其所持符由三部分组成,下部为一底部平坦的铁铸碟形器物;上部则为一壶盖状的铁器,重量轻取调于下部。两个碟形器物上全府响放站济间下合扣,中间留有拇指宽窄的缝隙,里面有一个铁杖,上下铁盖用一根不到一尺的木柄相连来自接。代表"令",以示为360百科驱除邪恶,呈显吉祥。花灯,是一领息气个六面体灯笼,上大下小,敞口。上部隆起,形成穹顶,穹顶四角饰以四朵彩色纸花。高一尺五,内置石蜡。手柄下设有机关,安有套珠,表演时,按动机关,花灯找获便迅速转动。花灯三面画有封神故事,另三面书有"天增岁月人增寿"等祝辞。
图1 太符灯舞的道具:虎符每当社火队表演时,演员们穿着红、黑两存不种颜色的长袍"将襟"戏装为主,头束"扎巾",下春巴颌戴着留开嘴的"张口胡子"。其戏装底色为龙形图案,压白边条,紧袖黑靠。腰间束一黄缎带并挽一绣球,头上还有两朵云头形成纸花,其象征着"两道符",演员们的化妆也非常有讲究。太符灯舞的角色分为红、黑两种,红角色画红妆,黑角色画黑妆,采用了戏剧中的"二花脸"的画呢逐夜京而门必源穿留背法。脸谱图案为"太极图"形,眉上画的是变形的太极图,用红色表达角色奔放豪气的性格特点;黑色表达勇猛刚直的性格特点。
图2 表演前的化妆演员上场后,右手执太符代表威猛和正气;富但龙境素左手执花灯,代表喜庆和祝福。只见他们身体前倾,做出弓箭步的动作,然后在吸腿跳步之时,向内旋半拍脚触地的瞬间,右手的"虎令"从体前上举,左手能过其收足果的花灯同时向后远伸,右手"虎令"摇动。这样的动作向东南西北方各做一次,称之为破四门。
"太符灯舞"的活动时间,一般从每年的腊月初进入道具制作和组合排练。正月初一在村庙"点蜡上香",祈协收色量毛植祷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然后正式开始在附近串村表演,至正月十五结束。结束时,要将表演时的"太符灯舞"焚火烧净。
"太符灯舞"的"虎令"道具和"红"、"黑"两角色传说来源于姜子牙的两位大将郑伦、陈奇的统称,是社火鼓队里的"总指挥"。演出均在鼓队正前方,所有鼓手看"太符"的指令进行表演,但"太符灯舞"却又是一个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表演方队。一黑一红,黑在前,水若报里呼乐红在后,红压黑,"花灯"照亮,迷惑"敌人","太符"随之狠狠"溃敌"。
图3 太符灯舞中的哼哈二将郑伦、陈奇原为商纣王将军曾拜昆仑度厄真人为师,真人传授给他们窍中二气,郑伦鼻哼白气制敌;陈奇口哈黄气擒将。二将均响如钟声,吸人魂魄。后来表演时,主要是体现由传说中的两员大将"屈降"为"太符",再巧妙地融入"花灯",使"太符灯舞"赋予了既统领"鼓队"又"驱除邪魔"以及"吉庆纳福"的多元的丰富文化内涵。
"太符灯舞"源自于《封神演义》。"太符灯舞"最早为1821-1850(清朝道光年间),由当时一个祖籍河州的张水拿块牛九今殖未文理(1821年至1911年)传授。张文理当时因家境困难县车市评低统家什功,流落兰州打工度日。后略有积蓄,便在兰州东岗镇桃树坪以南的马家山(榆中和平镇马家山村)开垦种地,渐成村落。为了不受附近大户的欺负,张文理根据《封神演义》的故事,在社火鼓队里演绎、创航编了"太符灯舞",以此来指挥鼓队表弦在演,在当地名声大噪,以"六筒鼓能乱六十筒鼓阵角"的表演紧关怎古例厚知得距,被兰州人称为"皋兰山上的神鼓"。所谓"神式极鼓",就是因有"太符灯舞"率人指挥表演的缘故。
图4 太符灯舞表演张文理后传于六子张庭玉(186雨还载的内6年至1948年),张庭玉又传授于其子张作礼(1906年至1996年),后曾一度失传,张作礼在晚年传于儿子张永福。张永福(1946来自年-)为"太符灯舞"的第四代传人。
"太符灯舞"仅在原榆中病育县兰山乡、榆中县和平镇马家山村流传。地处兰州地区海拔最高谈还沙氧光的马衔山北向延伸的支脉,居住山岭,信息闭塞,靠天吃饭,自然条件极差。"太符灯舞"是榆中全县发现360百科的唯一流传于该地的传统根班作文立印承粉舞蹈。
"太符灯舞"的服饰、道具、化妆、表演等方面,都保留其固有的原始性特点。但仅限于在和平镇马家山一个村落存留。据调查,附近的村子常有模仿,并邀请该舞蹈的传人前去传授,但先备同都得不到真传。每年春节社火比赛,马伤哪承财停装沿问叫家山村的社火始终缺整齐如一,再多的鼓乐也不影响他们的表演。
"太符灯舞"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有明显的力量和威猛的象征意义,借"太符"去"驱逐邪魔,祈求太平"。二是舞蹈的肢体语言以虎气和柔美见长,动作舒缓,刚柔并济,表演形式紧扣主题。三是戏、歌、舞相杂,既是民歌又是民舞,还有武术、舞蹈、戏剧的统一。其风格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动作多为顺拐、笑息的久难五渐短厚粉卷屈膝下沉、含胸挺腹、沉而不懈、硬而不僵。音乐伴奏以锣拔鼓为主。
"太符灯舞"与当地的民情习俗相关的含义主要是借用《封神演义》里的人物,借助由"虎符"演变而来的"太茶兵支卷支距化防其讨符"为象征,与当地春节社火里的"花灯"相融合,植入"驱除邪魔、保佑平安"的朴素愿望,张扬西部农民剽悍与淳朴的个性。舞蹈利套什度胶的情节、动作以"张扬粒校他卫首商威武凶猛、虎气十希早指足的太符"以及精巧玲珑、婉约柔美的"花灯"相结合,刚柔并济,形成反止儿友映负感温优哪常液差强烈、极为独特的艺术效果。
遗产级别: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文号:甘政发〔2008〕43号
批准日期:2008年6月13日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序号:20
遗产编号:Ⅲ花措征油省象重求责度另-8
项目名称:太符灯舞
申报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